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定长岩窝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康定长岩窝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康定长岩窝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康定长岩窝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康定长岩窝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摘要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长岩窝金矿是该县的一处小型金矿床,有着三个矿区狮子岩、长岩窝、双牛棚。该矿床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矿石主要赋存于石英脉中,大致为东西走向,受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和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两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道孚-康定三岔裂谷系的中心,也是南北向安宁河深断裂、北西向鲜水河深断裂、北东向茂汶深断裂和北川-映秀深断裂四大断裂带的交汇处。矿区出露于“康定杂岩”西缘的志留系沉积盖层中。矿床产于晚太古-晚元古界变质岩系中,其中常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侵入,最重要的是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中含水矿物及碳酸盐岩等发生去水脱碳形成流体并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高温流体, 沿剪切带

运移, 并从围岩中卒取Au, Sb, As, Bi, S 等成矿物质, 形成含金的成矿流体;使矿区内金等成矿元素在动力、热力和韧性剪切构造作用下发生活化、迁移和初步富集成矿;在以后的围岩蚀变作用下,围岩中的金被进一步卒取、活化、迁移和富集;由于温度与压力的极聚降低, 含金成矿流体中的金开始在剪切带中的有利构造

部位沉淀、富集成矿。最终形成中低温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床。关键词:石英脉型金矿床康定杂岩多金属硫化物

The genesis analysis of gold at

Changyanwo in Kangding county

Abstract

The genesis of Changyanwo is a Small-scale gold deposit at Kangding County,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there are three Mining areas,Shiziyan Changyanwo and shuangniupeng. The deposit is a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s, the ore mainly occurs in quartz veins,it roughly the east-west,it is controlled by faults; The mine is located in two tectonic units of grade Ⅰ a juncture is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the quasi-Songpan - Ganzi geosyncline fold system, the center of the Daofu - Kangding trigeminal rift system, the NS at Anling River deep fracture,NW at Xianshuihe deep fracture,NE at Maowen deep fracture and the Beichuang -- Yingxiu deep fracture,so The mine is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our faults. The mine is exposed in the sedimentary cover layer of silurian-carboniferous in the western "Kangding Melange ".Deposits are occured in the late Archean - late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Which are frequently invaded by granites of different ages, The granitoids in Yanshan of the Mesozoic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water-bearing minerals and carbonate rocks in rocks are occurred dehydration and decarbonization form fluids with the mixture meteoric water formed the high-temperature fluid. movemented by shear zone, and jailer took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as Au, Sb, As, Bi, S and so on from the surrounding rock, formed ore-forming fluids by gold-bearing. So that the endogenous gold and other in mining area ore-forming elements by the power, heat and ductile shearing are occurred to activation, migration and initial mineralization;I n the later wall-rock alteration effect , the golden of the country rock was jailer took further, activation,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As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decreased very Poly. the golden form the gold-bearing ore-forming fluids began to precipitation, mineralization in favorable structural positions In the shear zone. The final formation the gold deposits which is the 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polymetallic sulphides.

Key words: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s Kangding Melange Polymetallic sulfide

第一章引言

1.1 选题依据

我国的采金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久开始了采金活动,采金坑、挖金、淘金遗迹遍布全国各地。纵观我国地质环境,具有形成多种类型金矿的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金矿化成群出现,成带展布,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发展黄金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关于金矿的成因研究许多学者专家都提出了很多的成因理论,这些理论也日趋成熟,为找矿提供理论方向。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依据矿床在成矿作用、主要控矿因素、矿石建造和组构、容矿岩石建造等方面的特征对已知金矿划分为6个系列17种成因类型,并且可以根据各类金矿在不同岩石建造中的表现样式,将所有金矿归结为内生和外生两个群。其中有造山带型金矿理论、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成因、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的研究等。在本次实习的康定长岩窝金矿是脉状金矿中的一种对与其成矿的理论的分析对指导找矿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对大学中所学知识的总结。

1.2 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县雅拉乡境内,南起狮子岩-金台子,经长岩窝-红海子,北至双牛棚,,呈北北东-南南西的带状。矿权由14个拐点构成,面积为33.97 km2。其拐点坐标为(表1-1):

拐点编号东经北纬

1 102°00′00″30°06′00″

2 102°01′15″30°06′00″

3 102°01′15″30°08′30″

4 102°02′00″30°08′30″

5 102°02′00″30°09′15″

6 102°04′00″30°09′15″

7 102°04′00″30°11′15″

8 102°04′15″30°11′15″

9 102°04′15″30°12′30″

10 102°02′30″30°12′30″

11 102°02′30″30°10′30″

12 102°01′00″30°10′30″

13 102°01′00″30°09′00″

14 102°00′00″30°09′00″

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0′00″-102°04′15″,北纬30°06′00″-30°12′30″。矿区近中部,西侧的狮子岩卡子-三滴水-腰战棚为东西向分水岭,地表水分别向南和向北泾流排泄出矿区。海拔高度最低3040米(金台子矿段南东边清水沟),最高5087米(长岩窝矿段西边山头),相对高差达2047米,属青藏高原东缘-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区的深切割高山区地貌类型,区内气候属北亚寒带干旱气候,总体特征为气温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冰雪期,5-10月可开展野外地质工作,6-8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

1.3交通与经济

矿区外部交通较方便,自成都有108国道接318国道直达康定县城,行程320千米。康定至矿区有12千米简易公路,尔后有约10千米马道到达矿区。研究区内各矿段间均有马道通行(图1-1)。

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雅拉乡居民以藏族为主,少量汉族,矿区内荒无人烟。居民以农业为主,牧业次之。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马铃薯为主。矿区内无工矿企业,所需生产、生活物资都依赖康定县城及外地供给。

1.4金矿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金矿的成因研究个国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及成矿模式。Groves 等在1998年对加拿大的Abitibi和澳大利亚 Golden Mile地区的绿岩带

内的太古宙金矿研究时提出,其成因与太古宙造山作用又关很有可能是造山运动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对造山成矿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含金剪切带具有多层次的构造变形特征,这一变形一般从脆性逐渐过渡为韧性,在R.H.Sibson(1977),J.G.Ramsay(1980)、Seholz(1988)等人提出的大陆断层模式图中。分歧在于脆一韧性转换域的大小。Hohl~(1986)强调在原来设想的韧性域中可因韧性失稳而导致快速地震破裂作用进而表现为脆性变形行;RossLowis(1989)更进一步强调脆一韧性转换可以发生在任何变质相的条件下。因此一条剪切构造会同时兼备韧性、脆性的多层次变形特征。它不是时间变化的产物.而是剪切带自身在空间上有一个相当宽的脆韧性转换域。所以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在成矿的温压条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河台金矿成矿温度为200℃一300℃,平均250℃,压力为57.4 blPa。康古尔金矿成矿温度为150℃一350 ℃,压力为50 blPa 一60 blPa。美国的Ropes金矿成矿温度更高,达到370℃一390℃。

我过对于金矿成因的研究在近几年也是有着重大的突破。1)邹光富毛英在对甘孜尼多金矿成因分析时候就提出其成因是中低温热液剪切带型金矿,矿床的产出环境,构造特征,围岩蚀变,成矿物质的富集运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判断,这种对矿床成因分析的方法是很科学先进的;2)邵军在1998年的《中国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中提到石英脉型金矿床是指含金地质体为(含钾长石)石英脉的一类金矿床.是中国金矿床工业类型中的重要类型矿床。综合论述了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含金地质体及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矿石矿物组合特征、矿石微量元素组台特征瑟围岩蚀变特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总结了该类金矿床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赋存特点及矿石的选冶条件和流程;3)贾大成、胡瑞忠在2001年的《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因讨论》提出矿化剂和沉淀富集剂是成矿物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分析成矿作用和建立成矿模式的基础。在分析滇黔桂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基础上,提出该类矿床的矿质主要来源于被动陆源沉淀建造,促使金活化,迁移的矿化剂主要是盆地热卤素流体和有机质流体,促使金局部沉淀富集剂则主要是沉淀建造内和深源富硫的流体和热液改造的有机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卡林型金矿的成因和成矿模式。

还有很多关于金矿成因模式的理论学说,对金矿的成因研究也是越来越成熟,这对于我们找寻新的矿体指引着方向,更加利于我们发现新的矿体。

1.4.2 矿区的研究现状

矿区处于海拔3500-4800米的高山区,由于内、外交通条件差,其地质工作程度甚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四川省地矿局下属地勘单位进行过基础地质,但金矿民采活动兴旺,见有大小不等的采坑上百个。

1976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完成1:20万宝兴幅区域地质调查。

1980年-1999年,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完成1:20万康定幅和宝兴幅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四川省地矿局川西北地质队在矿区及外围灯盏窝-偏岩子一带开展过金矿初步普查工作,发现了灯盏窝、偏岩子金银多金属矿床和十余个矿(化)点。

2005年,河南一矿业主在该区进行金矿普查,开展了1:10000地质草测,发现金矿化体25个,其中有7个矿体。对金台子、长岩窝、红海子等金矿点进行了资源量估算,认为矿区金资源潜力巨大,预测金资源量可达35吨。

2005年5月-6月,四川省甘孜州国土资源局委托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对矿区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金台子、长岩窝拟为首采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进行了地表和坑道的系统调查,编写了《康定县雅拉乡长岩窝金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为矿山开发利用设计的依据。《报告》认为,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型,除长岩窝矿段北部的部分地段地貌多为悬崖峭壁,地质环境影响属中等区外,其余地段均属地质环境影响轻微区。

以往地质工作为矿区的进一步地质勘查和今后矿山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 此次实习的情况

在2009年7月到8月底,10月到11月期间共在该矿区实习100天左右,长岩窝金矿主要分为3个矿区:红海子、双牛棚、长岩窝三个矿区,我们主要完成了矿区中对地表矿脉初露的记录与分析,及地表样品的采集,剖面的测量,矿硐及探槽的编录等工作.(见表 1-2)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统计表表1-2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和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两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道孚-康定三岔裂谷系的中心,也是南北向安宁河深断裂、北西向鲜水河深断裂、北东向茂汶深断裂和北川-映秀深断裂四大断裂带的交汇处。四川省年代

最古老、混合岩化最强烈、岩浆活动最频繁的结晶基底“康定杂岩”也于此带出露。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有利的成矿条件,以及良好的地质背景造就了四川“大渡河金谷”的美誉。

2.1.1、地层

以“康定杂岩”为中心,分布有晚太古-晚元古界的咱里组、冷竹关组。“杂岩”东侧、北侧出露前震旦系盐井群和地台型上震旦统灯影组及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迭系及上三叠统。“杂岩”西侧为次稳定型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等。兹将矿区及周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相关地层简介于下。

1.咱里组

由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角砾(条带)状混合岩、角闪斜长混合片麻岩、黑云变粒岩、二长浅粒岩等组成。原岩为雏形地槽或古火山盆地海底喷溢的基-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层,厚度大于9000米。该组变基性岩类(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混合片麻岩、角闪斜长角砾或条带状混合岩)的金丰度值高达8.47ppb,为地壳丰度值3.5 ppb的2.6倍以上,是本区最主要的Au、Fe、Cu 等矿产的矿源层。

2.冷竹关组

由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角闪)变粒岩、二长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化浅粒岩等组成。原岩为海底基性-中性-酸性喷发的凝灰岩、碎屑岩类,厚度>2500米。该组的中基性混合岩类的金丰度也大大高于地壳平均丰度值,也是Au、Cu等矿产的矿源层之一。

3.志留系

展布于矿区的西部、北部,角度不整合于“康定杂岩”之上。属台缘拉拗槽的滞流-半深海-深海-滨浅海沉积旋廻。自下而上依次为底砾岩-灰黑色炭质变砂岩、板片岩-碳酸盐岩夹板片岩和变中基性火山岩,总厚度达千余米。其中碳酸盐岩成为矿区的主要控矿层,板片岩和变火山岩中也发现若干矿化石英脉。

2..1.2、岩浆岩

1.晚太古-早元古期(中条期)

主要为大规模的拉斑-钙碱系列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的喷溢,伴随众多的基性-

超基性脉岩的侵入,以及广泛形成原地-半原地重熔型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等岩体。

2.晚元古期(晋宁期和澄江期)

晚元古期(晋宁期)为大规模同构造的花岗岩-石英(花岗)闪长岩类侵入;晚元古期(澄江期)有众多重熔侵入的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并伴随大规模的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喷发。

3.华力西期

沿三岔裂谷系至本勘查区西部、北部,有大规模华力西期基性火山喷发,伴随大量来自深部上地幔的大型基性、超基性岩体的侵入,为铁、铜、钴、镍(铂)、石棉等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矿源。

4.印支-燕山期

矿区西侧有规模巨大的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近矿区边缘的折多山大型花岗岩基,其热力接触交代蚀变带就宽达数百米。强大的热动力和热流体对区内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1.3、构造

多期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尤其是后期印支-燕山-喜山期槽台两大板块反复拉张碰撞产生的大型推覆滑脱,使得该区的地质构造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十分复杂。其产生次序大体为:结晶基底的东西向→南北向→切穿基底和盖层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其中,受大型推覆滑脱构造的影响,伴随产生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及剪切带、破碎带,规模巨大,形迹显著,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控矿构造。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省金地球化学块体图显示,康定—丹巴块体是全省金异常值最高的地区。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图上,地处三岔裂谷系中心的“康定杂岩”隆起及周边盖层的高值异常更是成群,且密集分布。而矿区正处于北北东向康定偏岩子—狮子岩—长岩窝—双牛棚—大渡河下牛场和北西向江达沟-长岩窝—红海子、

双牛棚—姑咱及东西向狮子岩—金台子高值异常群之中。地质上,北北东向异常群正好与“康定杂岩”和志留系接触界线及北北东向的断裂带相吻合;北西向异常带也与北西向大断裂吻合。异常中心也与狮子岩、金台子、长岩窝、红海子、双牛棚矿段内的金矿(化)体相吻合。

上述异常的元素组合除以Au为主体外,还有Cu、Ni、Mg、Pb、Ag、

V、Mo、Ca等元素,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分带特征也显著。几乎所有异常中心都已发现金矿(化)体。部分经勘查已达到中、小型矿床,如康定县黄金坪、三碉、黑金台子、白金台子、杠吉、中梁子、灯盏窝、偏岩子等金矿区。

2.3 区域矿产

区域内的矿产主要以金矿为主,其次为铜、铅、锌、铁、钒、钛和非金属矿产石棉、硫铁矿、石灰石、花岗岩、大理岩等

金矿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产于“康定杂岩”中的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另一类是产于沉积盖层断裂破碎带中的硅化-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

1.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沿大渡河两岸分布长约40千米,矿床(点)星罗棋布,成群密集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金矿产地87处,其中有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8处,矿点67处,矿化点十余处,誉称“大渡河金谷”(图5)。

2.硅化-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见于“康定杂岩”西部边缘沉积盖层的硅化-白云大理岩化-氟镁石化石灰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中,具有层控特征。已勘查开发利用的矿床有偏岩子、灯盏窝等金矿区,沿矿化层数千米地段内的民采点不计其数。该类矿床的特点是规模大,品位较高,Au平均品位一般为6-18g/t,最高达3637g/t,Ag品位为58-511g/t,誉称“偏岩子式”金矿。

第三章矿区地质

研究区包括于金台子、长岩窝、狮子岩矿段的一部分。金台子矿段位于“康定杂岩”中;长岩窝和狮子岩矿段的地质特征类似,均位于“康定杂岩”西缘的志留系沉积盖层中。

3.1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单一,仅有志留系下统(S

1

),并构成区内结晶基地“康定杂岩”之盖层,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

3.1.1、志留系下统第一段(S

1

1)厚度512米出露于金台子矿段的西北边缘,狮子岩、长岩窝矿段的南东部,地层呈北东

-南西向带状展布。金台子矿段仅出露底部砾岩和炭质变砂岩、板片岩。底砾岩的砾石多呈圆-半圆状,部分为角砾状或扁园状,砾石成分复杂,以石英和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质岩类、变粒岩、浅粒岩等。胶结物为杂砂屑、泥屑和硅质。厚10-20余米不整合于“康定杂岩”之上。在狮子岩、长岩窝矿段该段出露全,

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由下至上为底砾岩(S

1

dl),灰黑色-黑色炭质变杂砂岩、

变砂岩夹绢云板岩、片岩(S

1mss+sch),灰黑色片岩(S

1

sch),绿泥石、绢云母板

岩(S

1

sl)。

3.1.2、志留系下统第二段(S

1

2)厚度>660米出露于狮子岩、长岩窝矿段北西部,地层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为一

套泻湖相沉积的浅灰、灰白色薄-中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化白云岩(S

1

LS)间夹灰绿色绿帘透闪片岩、灰黑色炭质板岩及灰色绢云石英千枚岩,与下伏第一段呈整合接触。该段厚度大于660米,而区内只出露中-下部,出露厚度大于400米。矿区西侧偏岩子金矿就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破碎带,俗称“偏岩子式金矿”。长岩窝矿段①号矿体就赋存于碳酸盐岩的破碎带中。

3.2岩浆岩

研究区内岩浆岩只分布在金台子矿段,为晋宁-澄江期重熔中酸性岩体和少量基性岩脉。

3.2.1、石英闪长岩(δ0)

浅灰-灰色角闪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含量10-25%左右,多已发生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同时折出钛;浅色矿物为更长石、中长石为主,含量53-64%,常已发生强烈的绢云母化及少量黝帘石化;石英,粒径1-3mm,含量12-25%左右。副矿物见少许磷灰石、锆石,含量0.5%,同时见褐铁矿,含量高者达6%。岩石具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产状为岩基,区内只系岩基两缘的一部分,面积0.75平方千米。

3.2.2、云英岩(Gs)

只出露在金台子矿段石英闪长岩体内,图区内长500m,最宽150m,呈北西向展布的纺锤形,南东端已延伸出矿权,北西端位于金台子矿段①、②号矿体之间。岩石为浅灰色,具中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绢云母15-25%,石英75-80%。岩石十分坚硬,普遍见细粒立方体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以及微细粒它形晶的黄铁矿呈马尾丝产出,在坑道采样分析含Au0.46-1.08g/t,云英岩系石英闪长岩受岩浆热流体作用的蚀变产物。

3.2.3、辉绿岩(βu)

只出露于金台子矿段南面,共有3条,呈北西(北北西)向展布,长40-66米,宽2.5-4米,呈脉状产出。

3.2.4、石英脉岩(q)

金台子矿段有14条,主要分布在①、②号金矿体周围,呈北西向展布,北部3条呈北东向展布,长30-60m,宽1-5m;狮子岩矿段出露4条,最长660m,呈北东向展布,宽1-6m,一般走30-50m;长岩窝矿段只出露1条,呈北东东向展布,系①号金矿体在地表的露头。石英脉为后期含硅热液的产物,脉体内常含有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这些矿物又为载金矿物,金台子矿段的①、②号矿体,长岩窝矿段的①号矿体,以及狮子岩矿段的金矿体都系石英脉。脉体坚硬耐风化,常凸出地表,色浅易识别,是区内寻找金矿的重要标志之一。

3.3 构造

矿区位于康滇南北向构造带的鸡心梁子背斜中南段的西缘,该背斜向北倾伏,核部宽阔,沿大渡河一带出露大面积的晋宁-澄江期“康定杂岩”,由于断裂的破坏,背斜东翼地层已断失,西翼地层较完整。

区内地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由南往北,由小到大,在狮子岩、金台子矿段为16°-30°,在狮子岩矿段北部至长岩窝矿段,倾角变为30°-60°。

研究区内主要构造为断裂构造,根据其走向可分为四组。

3.3.1、东西向断裂

东西向断裂在狮子岩矿段有F

3、F

5

、F

8

,长岩窝矿段有F

5

。断层破碎带宽1

-3米,断层面倾向南(倾向175°-190°),倾角45°-70°。其中长岩窝F

5

规模最大,长约500米,断层带宽2-3米,①号金矿体就赋存于该断层破碎带中。其他断层规模小,一般长100-250米,常与北西或北东向断层相交,其断层性质多系张扭性的平移断层。

3.3.2、南北向断裂

只分布在长岩窝矿段近中部,F2断裂破碎带出露于柳杨沟的支沟,断层长840米,PD5、PD11、PD12及老硐PD1、PD2、PD4都沿断层分布,断层破碎带宽几米至十多米,被后期石英脉充填,同时在断层两侧还见次生的羽状含金石英小脉,断层性质亦为张纽性平移断层。

3.3.3、北东向断裂

金台子矿段有F3、F11,分别长80米和180米;狮子岩矿段的F2,长740米,为推覆滑脱断层贯穿全矿区。断层上盘(北西盘)为碳酸盐岩,下盘(南东盘)为炭质板岩及片岩。断层破碎带宽约30米,沿破碎带为后期石英脉充填,过去的采矿老硐有十多个,都沿石英脉及两侧分布。F2派生的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亦发育,该断层为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

3.3.4、北西向断裂

为研究区最发育的一组断裂构造,金台子矿段有F1、F2、F4-10,狮子岩矿段有F1、F4、F6、F7,长岩窝矿段有F1、F3、F4。断层长70-510米,破碎带宽2-3米,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56°-70°,断层多系张纽性的平移断层。其中金台子矿段的F4控制①号金矿体,F6控制②号金矿体。

3.4 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区的狮子岩矿段,基岩出露差,第四纪坡积物和冰碛物掩盖严重,探槽施工都没有达到地质目的,而矿段内的采矿老硐却十分密集,在坑口附近堆放上万吨的荒渣(据当时的采矿老乡讲,荒渣含Au达1-5g/t)。最深老坑长达240米以上,硐内还见金矿体。为了解其金矿化,2007年开展了1:10000对称偶极幅频激电测量,由于矿段的北段和南段控矿构造的展布方向差异大,物探测线原

则是要垂直构造线布置。因此,只好将矿段分为南、北两段布设测线进行测量。各段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异常的分布、规模、强度见图6-图9。测区内共圈出视电阻率异常43个(编号D1-D43),视极化率异常44个(编号F1-F44)。下面介绍几个规模大,异常强度亦大,视电阻率异常与视极化率异常又套合较好的异常。

一、F1-F17视极化率异常分布于测区西、北部,形成一条由北东方向逐渐转为东西向,且大体连续的弧形异常带,延伸长达1千余米,且东侧尚未封闭,其规模较大。其中F13异常的视极化率高达18.5%,而与视电阻率D13异常重叠,在该异常群的东部则为金矿化破碎带。

二、视极化率F21、F22、F23、F25异常带与视电阻率D20、D21、D22、D23异常带套合好。异常带呈北北东向展布,视极化率为8.21-20.83%,视电阻率为1.41-5.81Ω.m。

三、视极化率F27、F28异常与视电阻率D27、D28异常套合,亦呈北北东向展布,视极化率为7.51-14.41%,视电阻率为0.68-8.13Ω.m。异常带与两条平行的金矿化破碎带也是相套合。

四、视极化率F28、F41、F42异常与视电阻率D28、D41、D43异常相套合。视极化率为10.8-16.0%,视电阻率为0.3-8.8Ω.m。

五、视极化率F32-F37异常与视电阻率D31-D34异常套合。视极化率为

8.19-20.74%,视电阻率为1.15-7.12Ω.m。

六、视极化率F41、F42、F43异常与视电阻率D41、D42、D43异常亦相套合。视极化率为10.91-16.0%,视电阻率为0.3-8.8Ω.m。

值得注意的是,测区的视极化率异常均处于强烈的低电阻带内,它们的视极化率值不仅相当高,异常规模也相当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线性特征。同时,还囊括了狮子岩矿段已知的金矿体的大部分。在测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还发现一条由北东转向南北向和一条北东转向东西方向的极低阻带。前者具有推覆构造的特征,后者则具有剪切构造的特征,它们不仅控制着测区的构造格局,而且还是矿液的通道,此外,后者还显示出容矿作用,几乎包含了测区内的已知主要矿体。此外,中部发现多条低阻高极化的异常带,它们也有赋存富集矿化体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工作和探测。

第四章矿床地质特征

4.1成矿期成矿阶段

矿床的形成时期中一新生代成矿期,与燕山期(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次火山岩关系密切。印支晚期,伴随区域性断裂—洋布梁子断裂的复合,在该断层下盘三叠纪地层中形成错乱的大小不一的断裂,在这些断层的夹层中形成宽大的破碎构造带,为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成矿提供了通道,构造破碎岩带顶底较厚的、可塑性较强的板岩则起到了较好的屏蔽作用,使含矿热液在构造破碎岩带中富集成矿。石英脉的充填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石英脉是碱性胶体溶液充填的,其分子团很大,不仅阻碍含矿流体的上升,并且需要更大的空间才能够进入熔矿构造部位,可见石英脉的充填必须有熔矿构造的在活动,所以其也发生在该时期。含矿热液沿断裂带由深向浅运移,由于温压、PH值、EH值、组分浓度等物化条件发生改变,而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进而完成成矿过程。如含矿热液与围岩发生交代,产生绢云母化作用使溶液中的碱金属离子大量析出形成绢云母,使含矿热液中金的金的硫络各物分解析出呈纳米级自然金粒,沉淀于黄铁矿、黄铜矿、绢云母等晶隙或被粘上矿物等吸附。对区内金矿物质组分、主要的载金矿物及金的赋存状态等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成矿过程中,其矿物质由石英脉—黄铁矿—碳酸盐组成;围岩蚀变阶段(青磐岩化、泥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石英脉充填阶段( 细脉为主) —含铁的硫化物--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元素阶段—方解石阶段。

4.2含金地质体特征

在该矿床中矿体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中,这些含金石英脉可以分为单脉,复脉及网脉。其脉的分布较为复杂,在矿床上部(近地表)为石英单脉,向下逐步变为石英复脉、石英网脉。

矿体的产状,形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各不相同。脉体得长度不一,有几十米的短脉,也有长数百米的长脉;宽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几厘米的细脉,也有数米的厚脉。含金石英脉的产出受断裂构造(带)严格控制,而且含金石英脉的分布一

般不超出控矿构造界面.含金石英脉在走向及倾向上常见分支、复合及尖灭再现现象.主脉上下盘有与主脉相交的支脉,且主脉与支脉同时构成可开采的矿体.该矿区与主脉近于平行的支脉与主脉构成复脉,复脉之间常见与之近于垂直的含金石英细脉(网脉)。

在矿区中厚度大且稳定的含金石英脉延伸稳定而且连续,有时候出现少量较为迅速尖灭的分枝,这种的矿脉含矿率高,常构成主要的工业矿体;稳定但厚度小的含金石英脉,虽然延伸也较稳定,而且常出现平行脉,但其含矿率往往不高,工业价值低,其中的工业矿体多为小规模的贫矿体;透镜状含金石英脉或脉组,虽然在其走向上常见尖灭再现现象,但一般在倾向上相对稳定,常有富矿体出现。从产状来看,分枝含金石英脉的合并、交汇或薄脉组合并为一厚脉或大透镜体时,在含金石英脉中常出现矿化富集地段,而构成具有重要工意义业的矿体。

照片1 长岩窝矿段地貌景观(负地形为主矿体位置)

照片2 长岩窝矿段含矿破碎带

4.3矿体特征

长岩窝金矿床中,金矿体主要局限在含金石英脉中,因而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等多随含金石英脉形态、产状、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矿体与围岩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有的也表现为迅速渐变过渡。矿体总体上呈脉状,但由于矿体在含金石英脉中的赋存部位的不同及矿化强度和矿化连续性的差异等,常出现透镜状、扁豆状矿体。在厚大的含金石英单脉中,金矿体的规模往往较大,矿化连续性较好,矿体多呈脉状.尽管如此,矿体在走向、倾向上也出现尖灭再现的现象。含金石英复脉带中的金矿体数量多,规模大小不等,矿体间的夹石多,矿体在空间上常呈现有规律的排列,如在平面上多呈雁行斜列的形式产出,在剖面上出现多层矿体.含金石英细脉带或网脉中,就单个石英细脉而言,矿化连续而稳定,品位高,与围岩间具突变界线.众多的含金石英细脉或网脉与其间的夹石构成可供开采的矿体,这种矿体就其工业价值而言往往较台金石英单脉或复脉中的矿体要差(图4--1)。

河南嵩县东湾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庞绪成,辛志刚,侯广顺等,《地质与勘探》2011.5)

第47卷 第5期2011年9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 Vol.47 No.5 September ,2011 [投稿日期]2010-12-29;[修改日期]2011-03-25;[责任编辑]郝情情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03015)二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编号648510)二洛阳矿业集团科研基金(编号120284)资助三[第一作者]庞绪成(1963年 ),男,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三E-mail:jpxc@https://www.doczj.com/doc/bd9818752.html,三 河南嵩县东湾金矿田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庞绪成1, 辛志刚2,3, 侯广顺1, 杨剧文2, 梅秀杰4, 宗 静1, 马凌燕3 (1.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2.洛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洛阳 471000; 3.洛阳市矿业发展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4.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队,河南焦作 454002) [摘 要]东湾金矿田受区域性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构造联合控制,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好,已发现多处金矿床及金矿点三主要金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东湾断裂蚀变带及其两侧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内,构造带宽2~20m 不等,最大宽度超过30m 三矿体倾角50°~65°,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延伸,膨大收缩二分枝复合现象普遍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主要为硅化二黄铁矿(褐铁矿)化二方铅矿化二黄铁绢英岩化二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三区域成矿学及物化探研究表明,东湾断裂南段的近5km 空白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验证钻孔证实该段构造带内有工业矿段存在三 [关键词]金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远景 东湾 嵩县 河南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11)05-765-07 Pang Xu-cheng ,Xin Zhi-gang ,Hou Guang-shun ,Yang Ju-wen ,Mei Xiu-jie ,Zong Jing ,Ma Ling -yan.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ngwan gold ore field in Songxi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and its ore-search prospect [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1,47(5):765-771 0 引言 河南嵩县是我国重要的金二钼矿产地,黄金产量居河南省第二位三本区先后有地矿及有色系统的多支地质队二高校及研究院所的许多学者在此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资料三已有研究对区域成矿背景二秦岭造山带二岩浆岩二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等方面比较深入(刘红樱等,2000;张国伟等,2004;闫全人等, 2009;陈衍景等,2009;杨明慧等,2009;时毓等,2009;卢欣祥等,2004,2007;裴玉华等,2007;庞振山等2004;燕建设等,2000)三找矿方面,以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为首的地质队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区及外围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钼二金二铅锌和萤石矿床,如鱼池岭斑岩型钼矿二祁雨沟和店房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二前河蚀变岩型金矿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三不同研究者对有关矿床的成因二地质特征二成矿规律二地球化学行为等有侧重地进行了探讨(王义天等,2001;巴安民等,2006;梅秀杰等,2008;要梅娟等,2008;邓小华等,2008;李诺等,2009;白凤军等,2009;温森坡,2009;辛志刚,2010),促进了本区成矿理论的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进步三 金矿成矿研究方面,前人多偏重于爆破角砾岩及东西向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对南北向的控矿构造研究较少三南北向控矿构造中发现的首个矿床是河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调查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现的庙岭金矿,20世纪90年代以后河南地矿局第二地质队及河南有色地勘局第五地质队又先后在东湾断裂带内发现了九仗沟二槐树坪二下蒿坪等一系列小型金矿床三但由于勘查投入不足,工作一直停留在浅部找矿,地质研究停留在单个矿床上三2007年,河南省第二地质队利用 两权价款”资金钻探证实东湾断裂深部有较厚的工业矿体三2008年,河 南省地矿局将东湾及其外围的槐树坪等8个矿权列入 整装勘查”项目,推动了区域找矿与勘探的步伐三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南北向构造是本区最有前景的控矿构造,东湾及其附近地区的矿床具有沿东湾断裂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特征三基于此,本文提出将东湾金矿作为一个矿田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本区下步勘查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三 5 67

桂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发现及成矿规律研究_莫江平

第21卷第3期 矿产与地质Vo l.21,N o.3 2007年6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 Jun.,2007桂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发现及成矿规律研究1 莫江平,黄 杰,杨明德,刘耀辉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桂北地区金矿划分为石英脉型、石英细脉薄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不同级别剪切带构造控 制着矿化集中区、矿床、矿体的分布,以及与矿脉形态、产状和矿化类型有着空间上的密切联系。具有上 部石英脉型、中部石英细脉薄脉型、下部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矿化分带模式。桂北地区成矿条件好,与国 内外许多大型超大型剪切带型金矿有类似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认为,在桂北地区找矿应转变找矿思路, 在老矿山深部及周边地区,具有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前景。 关键词:金矿床;成矿规律;综述;构造蚀变岩型;剪切带;成矿规律;桂北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7)03-0237-0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南地块变质基底的金矿找矿获得重大突破,相继在江西金山和湖南沃溪、雪峰山地区找到一批大型、特大型金矿床。这说明,江南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找矿前景。桂北处于江南地块西南边缘,金矿找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后发现福平包、麻岭界、分水坳、潘内、岩山背、金石等中小型矿床(点)50多处。近年,作者运用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理论,对桂北地区剪切带型金矿的矿化类型、控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具有大型金矿找矿前景的龙喉金矿床,这对桂北地区金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桂北位于华南—东南亚板块中部,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碰撞拼贴带上[1]。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一套浅变质砂泥质岩夹硅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其中含砾凝灰质(泥质)砂岩、炭质泥(页)岩、硅质岩的金丰度高,是本区重要的含金层位。 本区经历四堡、广西、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N N E向区域性深大断裂,如龙胜—永福深断裂。这些断裂具有长期活动和控岩、控矿等特征,与其派生的次级、更次级断裂、裂隙构造一并构成了本区含金热液的迁移通道和矿体的富集定位空间。 区域内岩浆岩较为发育,在深大断裂附近,广泛发育雪峰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脉),并成群成带产出。由于强烈的剪切作用,岩体及其边缘形成强烈片理化带或断裂破碎带,成为基性、超基性岩中金矿化的有利地段。 2 剪切带型金矿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与剪切带相关的金矿床普遍发育。世界上许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或金矿带的产出均与大型线性剪切带构造密切相关。自从1986年加拿大国际金矿床讨论会以来,特别是Bonnemaison[2]率先提出“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该类金矿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方面不断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在金矿勘探方面取得许多新突破,在剪切带中发现了许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 桂北地区剪切带型金矿集中分布于三江县、龙胜县、兴安县和全州县等。金矿化类型按矿体产状和矿石特征,可划分为石英脉型、石英细脉薄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三种类型。 2.1 石英脉型金矿 为桂北分布最普遍的一种矿化类型,产于区域性断裂旁侧的次级脆性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形态较简单,以单脉居多,由石英脉组成,延深、延长颇大,长度一般为数百米至千余米,厚度为0.3~3m,向深部矿体逐渐变厚,其破碎程度也逐渐加强。矿石品位变化较大,局部可 237 1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莫江平(1962-),男,广西昭平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和矿床地质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基0575105)、国家公益专项基金(2005DIB3J206)资助。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贵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_刘远辉

2009年26卷 贵 州 地 质GU IZHOU GEOLOGY V o l 126N o 13(T o l 1100)2009 第3期(总第100期) [收稿日期]2009-02-25 [作者简介]刘远辉(1958-),男,贵州省贞丰县人,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 贵州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刘远辉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本文通过贵州金矿多年的勘查工作实践和认识,结合以往金矿研究成果,划分了不同的成矿区带和矿化集中区带,阐述的各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指出的找矿方向,有助于今后地质勘查工作部署以及找矿与勘查研究并实现找矿突破。[关键词]金矿;分布规律;找矿方向;贵州 [中图分类号]P 618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43(2009)03-0162-08 1 贵州金矿资源分布规律 贵州省金矿资源较丰富、自然类型多样,黔西南、黔东南及盘县地区是主要的分布区。全省的金矿(化)集中区(带),主要有赖子山背斜金矿(化)带;灰家堡背斜金矿(化)带;戈塘背斜金矿(化)带;黔东南稳江背斜金矿(化)带;册亨百地、丫他)板其金锑矿(化)区带;盘县莲花山背斜及盘西背斜金矿(化)带;普安红岩背斜金矿(化)带;三(都))丹(寨)金汞砷矿(化)带、兴仁包谷地(大丫口)背斜金锑矿(化)带;晴隆碧痕营穹隆金矿化带等。探明的中型以上矿床有:贞丰县烂泥沟金矿、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兴仁县紫木凼金矿、晴隆县老万场金矿、安龙县戈塘金矿、普安县泥堡金矿,探明和发现的小型矿床和矿点若干,均分布于这些矿(化)集中区带内。 不同的矿(化)集中区带具有各自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金矿体依附于其成矿地质条件在矿(化)集中区内呈有规律的产出和分布,对各矿(化)集中区带进行矿田级的成矿研究并建立找矿模型,是贵州省金矿的/探边摸底0和/攻深找盲0重要而必要的地质研究工作。 111 成矿区带的划分和主要特征 从金矿的产出与分布、矿床类型、控矿地质条件及矿床特征的相似性,并考虑今后勘查技术方 法综合手段选择的相近性,以利于对各有特色的 矿化集中区带进行深入的成矿研究和勘查评价。本文将贵州金矿划分为以下五个成矿区19个矿化集中区带: (1)黔西南台地相成矿区,划分为以下4个矿化集中区带: 灰家堡背斜、贞丰背斜矿化集中区;包谷地背斜矿化集中区;戈塘背斜矿化集中区;碧痕营背斜矿化集中区。 (2)黔西南盆地相成矿区,划分为以下5个矿化集中区带: 赖子山背斜矿化集中区;丫他)板其矿化集中带;百地矿化集中区;鲁容背斜矿化集中带;望(谟))罗(甸)矿化集中区。 (3)峨眉山玄武岩成矿区,划分为以下3个矿化集中区带: 莲花山背斜矿化集中区;盘西背斜矿化集中区;竹桶背斜矿化集中区[兼具(1)成矿区特征]。 (4)黔东南浅变质岩成矿区,划分为以下6个矿化集中区带: 天柱)白市矿化集中区;南加背斜矿化集中带;稳江背斜矿化集中带;黎平背斜矿化集中带;洪州背斜矿化集中带;从江地区金(多金属)矿化区。 (5)一级构造单元接合带,划为1个矿化集中带,即三(都))丹(寨)构造矿集带。 # 162#

云南省......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目录 前言............................................. III 摘要.............................................. IV 第一章绪言.. (1) 1.1勘查区位置、交通及矿权信息 (1) 1.2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 (2) 1.3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 (3) 1.3.1 本勘查区涉及的地质工作 (3) 1.3.2 勘查区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3) 1.4取得主要成果 (5) 第二章矿区地质特征 (5) 2.1地层 (5) 2.1.1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O1n) (5) 2.1.2 下奥陶统分乡组(O1f) (6) 2.1.3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 (6) 2.1.4 下泥盆统翠峰山组(D1c) (6) 2.1.5第四系(Qh) (7) 2.2构造 (7) 2.3岩浆岩 (9) 2.4围岩蚀变(变质作用) (9) 2.5地球物理特征 (10) 2.6地球化学特征 (11) 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 (13) 3.1矿体特征 (13) 3.2矿石质量 (13) 3.3矿石类型和品质 (14) 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4)

3.5矿床成因 (14) 第四章成矿远景分析 (15) 4.1矿床地质特征 (15) 4.1.1 曼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15) 4.1.2鸡街南问金矿化带 (16) 4.1.3 龙歪、下海子金矿点 (17) 4.2控矿因素分析 (18) 4.3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型 (18) 4.3.1、找矿标志 (18) 4.3.2、找矿模型 (19) 4.4找潜力结论 (19) 第五章总结与体会 (20)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0)

石英脉型金矿与蚀变岩型金矿的区别浅谈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

石英脉型金矿与蚀变岩型金矿的区别浅谈石英脉型和蚀变 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 一、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是两种常见的成矿形式,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的矿体形式,有本质的区别 1、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二者的形态、产状、品位变化、与围岩的关系、金的粒度等明显不同。 2、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不同的构造形式,甚至在深度上不同,前者多是在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张、压、扭性特征,后者多是在张节理(或剪节理组)上发展起来的。 3、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不同的流体运移机制,前者是大规模流体涌流模式的深部成矿作用机制,后者为压力差渗流模式浅成矿作用机制。 4、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流体与构造的配合方式,前者流体补给大于耗散,后者流体耗散大于补给。 5、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代表两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岩石建造。

二、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矿体形式,但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1、复合型Ⅰ:下部为石英脉型,上部为蚀变岩型,是同一次成矿的构造-流体分带。一般矿体延伸大于延长,矿床规模较大。地表为蚀变岩型,指示深部有石英脉型矿。若地表为石英脉型矿,底下则可能无矿。 2、复合型Ⅱ:特别是平面上的叠加,或上为石英脉型,下为蚀变岩型,是两次成矿作用的同位叠加,石英脉型形成在先,蚀变岩型在后,是地壳稳定抬升的结果。如果地表仅出现蚀变岩型金矿,应注意在深部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3、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是两种矿化类型,但不是矿床类型。有时二者在同一个矿床中共生,通常下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上部为蚀变岩型金矿,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是下部为蚀变岩型金矿,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 4、二者形成的地质背景相同,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和流体。 三、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取决于断裂构造和流体

西秦岭某金矿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类型

西秦岭某金矿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类型 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本文简明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其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脉的早阶段、石英硫化物脉阶段、石英-辉锑矿脉阶段以及石英-碳酸盐脉的阶段。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得到其成矿流体为低盐度、中低温的碳水体系,成矿早阶段包裹体捕获温度为360℃,捕获压力为154MPa,成矿深度为5.8km。该金矿的地质特征(微细浸染状)与典型的卡林型矿床一致,而成矿流体特征则与造山型矿床一致,最后认为,其成因类型属于造山型浸染状金矿床。 标签: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矿床成因 1成矿背景 该矿床大地构造上处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勉略构造缝合带西段。 区内出露地层有元古宇碧口群、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碧口群为一套中浅成变质碎屑岩系夹凝灰岩、火山碎屑岩;泥盆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系、三叠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 区内构造活动频繁,褶皱断裂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白马-临江断裂、松柏-何家坝-黎坪断裂等断裂。 本区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仅有一些中酸性岩脉沿构造线方向出露,其岩性有细粒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等。 2矿床地质 通过野外调研,根据野外脉体的穿切关系和显微镜下矿物的交代关系,可将成矿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Ⅰ)早阶段主要形成贫矿化乳白色石英脉,大多为顺层石英脉。石英颗粒较大,具有波状消光等特点。 (Ⅱ)石英-硫化物阶段,以浸染状和细脉状毒砂化、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为特征。 (Ⅲ)石英-辉锑矿阶段,以发育石英-辉锑矿脉为特征,以微细浸染状网脉充填于裂隙中。 (Ⅳ)晚阶段主要形成石英-碳酸盐脉,石英-碳酸岩脉透明度较高,方解石多呈网脉状,充填于张性裂隙者具有梳状或晶簇构造,方解石脉切穿先期形成的脉体,基本无矿化显示。

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论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笔者主要结合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因素,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金矿体品位和厚度的变化系数,研究了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au与pt、pb共生,并呈互为消长关系,探讨了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最后总结了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云南省勐海县南罕金矿地质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9818752.html, 云南省勐海县南罕金矿地质特征 作者:邹启平 来源:《西部资源》2017年第01期 摘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为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地层关系密切,双重控矿明显。 关键词:热液型矿床;构造控制;云南勐海县南罕啊 1. 区域地质概况 南罕金矿矿区区域上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Ⅰ)昌宁—孟连褶皱带(Ⅱ)临沧—勐海褶皱束(Ⅲ)之临沧—澜沧复背斜的南部。 区域构造属昌宁—澜沧复背斜东侧复式背斜的一部分,呈近南北向延伸,轴部被印支期勐啊花岗岩基所破坏,燕山期花岗岩沿花岗岩基中的北西向断层带分布。区内断层发育,以北西向压扭性断层为主,北东向为辅。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图1)出露地层从新至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中生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上段(J2h2)、下段(J2h1)、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下段(Pt3ml1); 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是矿区的赋矿地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及南东地区。与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呈不整合接触。厚350~600m。据岩性特征分三层: 第三层(J2h1-3):紫红色块状泥岩夹黄白色中厚层状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厚32.51m~208.29m,平均厚88.50m。 第二层(J2h1-2):灰黄色、褐黄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细砂岩、灰黑色泥质粉砂岩夹灰岩透镜体;厚32.98m~127.07m,平均厚72.59m。 第一层(J2h1-1):灰白色、灰黄色厚层块状细至粗粒含砾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巨砾岩(底砾岩);厚71.07m~177.64m,平均厚103.51m。 第四系全新统(Qh):沿河谷及山间凹地分布,主要为冲积、洪积及残坡积砂砾、粘土 等堆积物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0m~50m,本次重点工作区钻孔揭露残坡积层厚2.09m~12.64m。

含金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含金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一、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 地质特征 有明显的空间垂直分带现象,一般埋藏较浅,金品位高,易开采。矿体呈单脉、复脉、脉带出现。 矿石成份及结构 石英脉型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次要的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等,还含有斑铜矿、毒砂、辉铜矿、辉钼矿、斜方辉铅铋矿、白铁矿、磁铁矿、镜铁矿、褐铁矿、金红石、赤铁矿、软锰矿、菱铁矿、硬锰矿、孔雀石、蓝铜矿、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等。矿石结构,主要是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压碎结构,致密块状和浸染结构。 矿体赋存规律 含金石英脉严格受断裂控制,脉体形态简单、规则,以单脉型为主,复脉型次之。矿体产状呈脉状、透镜状、囊状、串珠状等,脉体一般呈陡倾斜产出,在空间上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现象。石英脉常常呈密集的脉群产出,沿走向和倾向常呈雁行排列。 二、蚀变岩型金矿床 蚀变岩型金矿床,具有规模大,距地表浅,延续深,矿化连续性较好,矿物组合简单,易选冶等特点。但金品位较低,矿体产状较缓,矿岩松软破碎,有些厚矿体内有夹石,给开采带来一些困难。 地质特征 一类是低硫蚀变型金矿床。该类型金矿床赋存在大型的控矿断裂带中,多为大型矿床(10~30吨金储量),少数是特大型和中小型; 另一类是中硫蚀变岩型金矿床。该类型金矿床主要赋存在次级断裂构造中,略带有石英脉型的某些特征,但含矿岩石仍以黄铁绢英岩为主;金储量一般为数吨,个别达十数吨; 矿物组合、矿石结构及围岩蚀变 蚀变岩型金矿床的矿物组合主要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石英、绢云母、长石等。 金矿物的形态 该类型矿床的金矿物,主要是银金矿和自然金,呈它形粒状、树枝状、片状等。金的粒度一般是细粒金,常见粒级为0.004~0.07毫米。金矿物大多数以裂隙金和晶隙金状态出现,而包体金的比例很小。 矿体赋存规律 (1)矿床规模大小与所赋存的断裂带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次级构造中大多赋存中型以及小型金矿床。 (2)矿床多数产生在混合花岗岩与古老的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 (3)蚀变岩型金矿床有沿断裂呈等间距分布的特点。 (4)蚀变岩型金矿床的矿体具有侧伏规律,即矿体倾向是北西时,向南西深部侧伏;当倾向是南东时,矿体向北东深部侧伏。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具有延深大的特点。 (5)在主要成矿断裂下盘的次级断裂中,往往还有成矿地段,表现为多条平行矿脉。

焦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2700字

焦家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2700字 金矿指金矿石或金矿床(山)。金矿石是具有足够含量黄金并可工业利用的矿物集合体;金矿山是通过采矿作业获得黄金的场所;金矿床是通过成矿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工业利用的金矿石堆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金属能像黄金这样源源地介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它那耀眼夺目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黄金的社会地位虽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历尽沧桑,沉浮荣辱,升降变迁不定,但至今在众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着神圣的光环,为世人共同追求的财富。 摘要:在我国已探明岩金储量中,胶东地区金矿产量可以占据到1/3,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总体金矿产量。其中焦家金矿处于胶东金矿体系中区西北部,地质结构受断裂破碎带影响比较大,围岩蚀变情况严重,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本文对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焦家金矿;矿床成因;地质特征 引言 焦家金矿床产出环境与成矿动力学均有一定特殊性,为提高其开采量,需要做金矿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分析。即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存在的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进行野外实地开考察,从区域构造出发,对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以及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焦家金矿控矿模式。 一、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难点 焦家金矿作为我国金矿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多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完全解决,如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成因以及构造控矿机制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专业与技术上的统一。同时,目前对胶西北整体控矿特征以及成矿演化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从焦家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研究成果来看,其矿体比较密集,并且可以确定寺庄、焦家、马塘以及望儿山等为一个成矿体,在地质结构深度通过低品位矿体连接在一起,但是具体分析资料成果比较少,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福建太阳山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形成的矿相学证据

周延召 黄新鹏①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福州, 350013) 摘要泰宁李家坊金矿位于崇安—石城深断裂带中段, 矿体是在区域变质、构造活动、岩浆侵入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矿体主要贮存于中元古代交溪组混合岩化变质岩中, 为断裂破 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主要成矿期为志留纪。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成因分析李家坊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浦城—洋源隆起与邵武—建宁坳陷的接合部位, 崇安—石城北东向深断裂带中段[ 1 ] , 属闽西北隆起带西部三湖—五里亭—何宝山金、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区内大面积出露中2晚元古代变质岩, 混合岩化作用强烈, 北东、北东东断裂构造发育, 志留纪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分布广泛。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1 地层 区内地层仅出露中元古代交溪组(图1) , 岩性为黑云斜长变粒岩、( 二长) 变粒岩夹云母(石英) 片岩、矽线石云母片岩, 具鳞片变晶结构, 条痕状、片状构造。片理产状总体较稳定, 走向40°~60°,倾向南东, 倾角40°~75°。岩石中伟晶岩细脉及团块发育, 局部见弱 混合岩化。 21 2 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志留纪白云母化中细粒花岗岩, 分布于矿区南部, 呈岩脉或岩枝状侵入于交溪组变质岩中, 以北东、北东东或近东西向产出。此外闪长岩脉及伟晶岩脉也较发育, 呈北西及近东西向展布。 21 3 构造 区内断裂早期以韧性变形为主, 后期为脆性断裂叠加改造, 主要有北东, 近东西和北西向3 组。 F1 断裂: 呈近东西向横贯矿区, 往东延至图外, 长大于2 300 m , 宽度5~30 m , 倾向南, 倾角55°~75°,断裂面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 显示挤压特征。破碎带由硅化破碎蚀 ①收稿日期: 2010212212 作者简介: 周延召( 19822) , 男, 助理工程师, 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及矿床实例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 一、岩桨热液金矿床 本类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清源深断裂,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海丰深断裂带等。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 (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 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熔型花岗石。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多金属矿化。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 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呈北东~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

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极少数分布于云岩岩或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6条矿体组成。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米,最厚5~10 米。 含金地质体共有3种:①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③含金破碎蚀变带。 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钠长石化为主。 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有银金矿和碲金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钼矿等。金品位为5.37~9.01g/t,一般在7 g/t以上。

探究河南省某金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探究河南省某金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本文结合河南省境内某金矿区的案例,通过对金矿区的矿床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区内矿体赋存于含矿构造破碎带中。矿区南侧为朱夏断裂,为一主要区域大断裂,断裂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45°~50°,局部为80°。北侧有瓦穴子断裂,中部有多条次一级的韧性剪切变质带,构造条件对成矿较为有利。 标签:地质矿床成因特征 1区域地质概况 河南境内某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构造带北秦岭构造亚带。 1.1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石槽沟组(Pt1s)、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Pt1y)、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Pz1h)、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庙组(Pz1d)、上古生界二郎坪群小寨组(Pz2x)、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群(T3y),其次为零星分布的新近系砾岩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等。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Pz1h)、大庙组(Pz1d)和上古生界小寨组(Pz2x)及第四系。 1.1.1下古生界二郎坪群火神庙组(Pz1h) 分布于矿区中部和北东部边缘。为弧后盆地强烈扩张时期出现的一套基性—中酸性的火山沉积岩系。该组地层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上部岩性段以变细碧岩为主,绿色、暗绿色,风化后呈浅绿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有钠长石、斜长石、角闪石,少量辉石、黑云母、绿帘石等,岩石具绿泥石化,绿帘石石化;中部岩性段细碧岩与细碧凝灰岩互层产出,间夹硅质板岩,含金构造带主要以石英脉型及蚀变岩构造带型产于细碧岩中,为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位,下部岩性段以基性熔岩为主,岩性为细碧岩。产状一般为倾向190°~220°,倾角45°~60°,与小寨组及大庙组呈整合接触。 1.1.2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庙组(Pz1d) 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弧后盆地活动晚期深水—半深水构造洼地中出现的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岩石类型常见硅质岩、大理岩、变质砂岩、石英角斑岩等。 1.1.3上古生界二郎坪群小寨组(Pz2x) 分布于矿区的南部。该组地层为弧后盆地扩张初期形成的一套以陆缘碎屑岩为主体的沉积岩系。下部为变质砂岩、粉砂岩,向上逐渐过渡为绢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上部为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产状一般为倾向170°~230°,倾

四川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四川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09T11:34:24.3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作者:陈思[导读] 摘要:根据矿床所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对四川某金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该金矿的区域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采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手段,对该区已发现的化探异常进行查证,有望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要:根据矿床所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对四川某金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该金矿的区域地球化学找矿模型,采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手段,对该区已发现的化探异常进行查证,有望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关键词:金矿;地球化学特征;找矿远景 1 成矿地质背景 四川九龙县某金矿位于扬子地台与甘孜一松潘地槽之间的川滇南北构造带上,康滇地轴中北段,为康定-大渡河金成矿带南延部分,东侧为扬子准地台,西侧为甘孜一松潘褶皱系。区域地层为一套古生代浅海相陆缘碎屑岩与碳酸盐沉积。区域上位于西油房-子耳山断裂带上。褶皱和断裂都发育,主要构造线呈近南北向展布。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主要出露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地层:峨眉山玄武岩(P2β):为一套绿泥石、绿帘石片岩,岩石通常具有磁铁矿化和钛铁矿化。在断裂带及其附近,具强烈的白云石化和硅化,黄铁矿化和少量黄铜矿化,是矿区内重要的金矿化层位,近况围岩玄武岩中,金背景含量较高。上统下部杉木坪子组(P2S):为含碳质绢云母石英片岩,灰白色条带状大理岩,夹少量绿色大理岩。片岩中具强烈的硅化和金属硫化物矿化,后者多数已经风化,发生褐铁矿化。下统茅口组(P1):为一套薄-中厚层状白色条带状大理岩及条带状大理岩夹含炭质片岩和白云石英变粒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在接触带上有一宽达4m的褐铁矿化体-铁帽,略具铜、银矿化。但由于铁质干扰,金分析结果偏低。 区域性大断裂-西油房-子耳山断裂在矿区内为牛场坡断裂(F1),位于绿片岩(P2β)与条带状大理岩(P1)之接触带上,断裂走向近南北,断裂倾向东。东盘为绿片岩,为峨眉山玄武岩变质而成,发育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西盘为条带状大理岩夹灰白色白云石大理岩,具硅化、碳酸盐化,偶见铅锌矿化,大理岩具显微齿状镶嵌结构,方解石具波状消光,双晶变曲,表明岩石受动力作用明显。在断裂破碎带中,动力变质明显,可见角砾岩、碎裂岩、靡棱岩。颗粒成分以大理岩为主,少量绿片岩和铁质,钙质胶结。 该金矿产于西油房-子耳山区域性大断裂带内,位于绿片岩(P2β)与条带状大理岩(P1)之间,岩石受动力作用明显,围岩蚀变强烈。断裂破碎带动力变质明显;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出,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底部,局部膨大,分支复合。主要矿石矿物有金、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金主要呈微细粒密星点状、浸染状分布,多以自然金的形式出现,粒度小。载金矿物为褐铁矿、黄铁矿。 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背景特征 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图上,二叠系玄武岩(P2β)分布区,为Au、Hg、Ca、Cu、Ni、Cr、Co、V、Mn、TFe、Al、Pb、P、Sn、Be、La、Ce、Nb、Zn等元素的高值区,形成高背景地球化学场,而B、Y、Bi、Ba、Li、Rb、Sr、K2O、Na2O、SiO2等为低背景。从Au 元素的区域背景分布情况看,玄武岩分布区Au元素的背景较高。 3.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为一轴向近南北向展布的多金属异常。元素组合为Cu、Pb、Zn、Ag、As、Sb等,代表一套中低温元素组合。在该区铜的成矿期不同于Au、Ag、Hg的成矿期,据铜异常分布区和其地质特征可以推测它与绿片岩成岩同期形成。而Au、Hg、Pb、Zn、Hg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异常分布均显示出与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 4 金矿富集规律与成矿模型 (1)矿体均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大理岩之间的断裂破碎带内; (2)断裂带的次级破碎带,特别是构造复合部位,矿体膨大,品位较高,为金矿化相对集中的场所; (3)破碎带内见石英细脉、方解石细脉、方铅矿小透镜体,金矿化较好,矿体一般集中在破碎带底部,靠近玄武岩的一侧; (4)表生富集作用明显,在风化带中的淋积层往往形成品位极高的褐铁矿集合体。 5 矿床成因与找矿前景分析 某金矿成矿有以下特点: (1)峨眉山玄武岩是区内重要的矿源层和赋矿层; (2)茅口组碳酸盐岩是金成矿的必要条件; (3)区域性大断裂-西油房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为金矿提供了导矿、容矿构造,近南北向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分布; (4)破碎带中见角砾岩、碎裂岩、靡棱岩,方解石具波状消光,双晶变曲,表明岩石受动力作用明显; (5)围岩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白云石化与方解石化)、黄铁矿化,矿床形成温度为中-低温。综上所述,某金矿的形成主要受峨眉山玄武岩与韧性剪切带的控制,茅口组碳酸盐岩的存在改变了热液的物理化学条件,形成一个地球化学障,有助于金的迁移与富集。该金矿位于西油房韧性剪切带(子耳山-西油房断裂),该带为金、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矿床成矿条件十分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我国西南广泛分布有二叠系玄武岩,玄武岩区为金的高背景区,特别是攀西地区的玄武岩分布区,金异常尤为发育。 从区域上Au元素的背景分布情况看,在石棉以南至九龙县三垭大卡子一带存在一个近南北向的金的高值带,该带为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该带异常发育,浓集中心呈串珠状分布,异常元素组合Au、As、Sb、Co、Cr、Ni、Pb、Zn、Cu等,多金属异常,与石棉幅某金异常(矿)、庙坪金(矿)同属一个金多金属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从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看,矿区内发现有AP1、AP2、AP3三个异常,目前所开展的工作仅仅局限于AP3-2,而南面的AP3-1、北面的AP3-3、4、5,以及AP1、AP2异常均未进行系统的异常查证工作,若加大投入,运用地质化探、物探综合找矿手段,开展综合研究和异常查证,对实现新的找矿突破提供了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