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4
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评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它会对患者身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这些受损的器官被称为“靶器官”。
了解和评估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一、心血管系统的靶器官损害评估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扩大、心室壁肥厚和心脏功能不全等问题。
通过以下方法来评估心血管系统的靶器官损害:1. 临床检查:测量血压、脉搏和心率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基本方法。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2. 心电图(ECG):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的电生理活动,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3. 超声心动图:该检查方法借助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心脏大小、室壁厚度、收缩功能等指标,帮助诊断和监测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损害。
二、肾脏的靶器官损害评估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肾脏功能异常。
评估肾脏的靶器官损害,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肾脏疾病,防止肾脏损害进一步恶化。
1. 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测定:这是最常用的评估肾脏功能的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
2. 尿液常规检查:包括尿蛋白定性、尿蛋白定量等指标。
尿蛋白的检测可以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球损害程度。
3. 超声检查:肾脏超声可以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帮助评估肾脏损害的程度和病因。
三、脑血管的靶器官损害评估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脑血管的靶器官损害评估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
1. 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利用颅内多普勒超声或磁共振血流成像等方法,评估脑血管狭窄、堵塞情况,了解脑血流状态。
2. 脑电图(EEG):通过EEG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脑电活动情况,早期发现脑血管损害引起的神经元功能异常。
3.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观察脑部组织的结构和病变,评估脑血管损害的程度和范围。
四、眼部的靶器官损害评估高血压可引起眼部血管损害,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病变、视力受损等后果。
老年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评估一、引言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根据《中国老年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60%以上。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高血压的特点1. 收缩压升高:随着年龄增长,大动脉弹性降低,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2. 血压波动性大:老年人血压波动性较大,易受情绪、体位、季节等因素影响。
3. 盐敏感性: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对钠盐的敏感性增加,摄入过多盐分可导致血压升高。
4. 合并症多:老年人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等疾病,使血压控制更加困难。
5. 药物敏感性增加:老年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三、老年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1. 心脏损害: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同时,高血压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
2. 脑损害:高血压是脑出血、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小动脉硬化,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3. 肾脏损害: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影响肾脏功能。
肾脏损害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4. 视网膜损害:高血压可导致视网膜小动脉硬化、渗出、出血,严重时可影响视力。
四、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评估1. 心脏损害评估: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2. 脑损害评估:通过颅脑CT、MRI等检查,评估脑组织缺血、出血等情况。
同时,可通过认知功能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3. 肾脏损害评估:通过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
必要时可行肾脏穿刺活检,了解肾脏病变程度。
4. 视网膜损害评估:通过眼底镜检查,评估视网膜小动脉病变情况。
高血压危象导致的常见靶器官损害作者:何森陈晓平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10期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发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高血压脑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血压高度和升高速度,前者为条件,后者为重要的促成因素。
高血压脑病可由多种伴有高血压的疾病引起。
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只要血压显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后者一般病情严重,血压显著性增高,多在250/150mm Hg左右才发生,但急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未达到200/130mm Hg时亦可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此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及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只要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性,少见的原因有主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
临床特点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对于某些临床征象的解释对于慢性高血压且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由于长期适应较高的压力,通过交感神经调节及其他机制使脑血管壁增厚,当平均动脉压达到很高水平时,先前收缩的脑血管由于不能承受高的压力而突然扩张,在较高的压力下,脑血管过度灌注,组织液漏入血管周围组织而导致脑水肿,继而出现高血压脑病的临床综合征。
以上机制可解释某些临床征象:①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常在相对低的血压水平时就出现高血压脑病;②慢性高血压患者除非血压很高,否则一般不易发生高血压脑病;③慢性高血压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快速降压,而出现头晕、乏力等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④进一步增加脑血流量的方法如吸入CO2将加重高血压脑病的临床症状。
高血压脑病是渐进性高血压的后果,系因血脑屏障和脑血流调节保护措施失效所致。
2021年3月第28卷第5期按高血压诊疗规范,找出靶器官损害的“元凶”昝贵连 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内一科2021年1月15日,余振球教授带领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第十四批短期进修学习班学员进行教学查房,示范了高血压患者的规范诊疗流程,找出导致靶器官损害的真正“元凶”,现分享如下:1 病历资料1.1 病史 患者女,57岁,因“头昏2周”入院。
现病史: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昏,血压139/100mmHg,感后枕部闷胀感,为持续性,改变体位可加重,平卧休息后可好转,无头痛,无眩晕、恶心、呕吐,无心悸、胸闷、胸痛,无四肢无力,之前无发热、咽痛、咳嗽,夜尿1次,白昼尿5~6次,未服药,症状无缓解,头昏持续存在,无好转。
13天前患者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测血压139/100mmHg,诊断为“偏头痛”,建议监测血压,未治疗,之后家中测血压110~150/70~100mmHg。
4天前患者就诊于我科门诊测左上肢血压150/99mmHg, 右上肢150/96mmHg,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每日1次”,服药后未测血压,头昏缓解不明显。
2天前患者来复诊测血压150/86mmHg,门诊预约动态血压监测。
为明确高血压原因、评估靶器官损害及控制血压,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将患者收入我科,病来精神、饮食可,睡眠差,大便如常,小便同前,体重未见明显增减。
既往史:初中未测血压,高中至44岁体检血压110/60mmHg(期间34岁行剖宫产,未被告知血压高),45岁至2个月前体检血压120/80mmHg。
家族史:父亲50岁患高血压,母亲49岁因高血压脑出血病故,兄长及姐妹均40多岁被诊断出高血压。
1.2 体格检查 脉搏84次/min,血压123/85mmHg。
心率8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肺、腹部查体无特殊,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及血生化结果未见异常。
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房径28mm,右室前后径21mm,室间隔厚度9mm,左室后壁厚度9mm,左室舒末径40mm,射血分数69%)。
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惠汝太【摘要】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已为心血管医生所熟悉。
心肌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血管重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的征象均有诊断标准。
早期微血管靶器官损害或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靶器官损害,把靶器官损害阻止在不可逆病理改变出现之前。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病变与尿白蛋白两指标同时存在,则高血压致终末期肾病的风险达到16倍以上;而肱动脉内皮调节的血管扩张障碍,可以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这些指标操作简便,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及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以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使高血压患者获益。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929-931)【关键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心肌肥厚【作者】惠汝太【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惠汝太摘要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已为心血管医生所熟悉。
心肌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血管重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慢性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的征象均有诊断标准。
早期微血管靶器官损害或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识别有助于早期干预靶器官损害,把靶器官损害阻止在不可逆病理改变出现之前。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视网膜血管病变与尿白蛋白两指标同时存在,则高血压致终末期肾病的风险达到16倍以上;而肱动脉内皮调节的血管扩张障碍,可以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
这些指标操作简便,需要规范操作流程及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以便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使高血压患者获益。
关键词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心肌肥厚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作者简介:惠汝太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心血管分子遗传学研究 Email:****************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10-0929-0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10.001高血压危害人类健康主要通过对靶器官的损害,如心脏、脑、肾、全身血管系统,导致重要脏器功能失常。
靶器官损害的表现所谓"靶器官",顾名思义,就是作为"靶子"的器官,也就是指属于高血压病主要损害对象的脏器。
高血压病对心脏、肾脏及大脑的损害最为常见。
高血压病在心、肾等器官功能处于代偿阶段时,一般没有心、肾方面的症状;当这些器官受到损害时,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1.心脏损害应当强调,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脏损害,以心脏扩大最为常见,尤其是引起左心室肥厚;进行性的左心室肥厚,最终可以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当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可见各种症状,如呼吸急促、心悸怔忡、下肢浮肿等。
通过心电图、X线和超声心动图等物理检查可查出左心室肥厚。
心脏听诊:主动脉区第二心音亢进。
此外常因伴有左心房扩大而闻及第四心音。
心力衰竭晚期常导致急性肺水肿,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导致死亡。
许多长期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在年轻时可发生冠心病,因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2.肾脏损害开始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早期表现是夜尿增多。
高血压有严重肾损害时可出现慢性肾衰竭症状,病人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嗜睡、蛋白尿、血尿、贫血、乏力、周围浮肿等,同时出现各种肾功能试验异常,如血中的尿素氮、肌酐以及血钾升高等。
多囊肾所致的高血压,常表现为肾脏增大,易于触及。
3.脑损害高血压可导致脑动脉痉挛,产生头痛、眩晕、眼花等症状。
血压突然大幅度升高时,可产生高血压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力减退、抽搐、昏迷等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状,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当高血压病人发生脑血管意外(中风)时,可见到各种体征,如一侧躯体或肢体无力、瘫痪、语言不清、口眼歪斜,甚至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意识丧失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