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水拒油整理效果检测.
- 格式:ppt
- 大小:620.00 KB
- 文档页数:8
纺织品的拒污、易去污性能及其测试1织物的沾污1.1沾污的种类沾污是指油脂和颗粒状物质不必要地沉积在纤维构成的纺织品的表面或部的现象[1]。
一般污物可分成三类:a、固体粒子(干污),如泥土、尘埃、铁锈等,通常固体粒子是无机和有机的混合物;b、液状污物,这类污物主要是油脂类和脂肪类物质,如食物油脂、灰尘中的油脂、机械油脂及人体排出的油脂等;c、水溶性物质,这类污物主要是各种水溶性或半水溶性固体物质及着色物质,如盐、糖以及一些着色物质等。
污物往往是以上几类的混合[2]。
1.2污物的吸附纺织品沾污通常是上述污物沉积于纤维表面,有时污垢会渗入纤维表面或纤维束之间。
沾污是纤维性能、污物性能以及污物与纤维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污垢在纺织品上一般通过静电效应、物理接触及洗涤沾污而粘附。
污垢主要吸附于纤维或纱线间、纤维表面的凹陷处、缝隙和毛细孔中,也有颗粒状污垢粘附于纤维表面的光滑部分,但这种粘附粒子大部分属“油粘附”。
作为油性污一旦沾污纤维后,它们会在纤维上扩散,随着扩散的进行,使去除难度提高[2]。
1.3织物的沾污原因织物沾污的原因一般有物理性吸附、化学性吸附、静电吸附和再沾污等[3]。
a、物理性吸附:织物在服用中与外界接触,发生污物的转移。
如与皮肤、大气、其他衣服或物体的接触。
污物粒子越小,比表面积就越大,沾污接触面也就越多,越易沾污。
这种吸附作用与织物的组织、密度、纤维性能有关。
稀疏织物,污物颗粒保持量多,紧密织物虽然不易积尘沾污,但清洗污尘较困难;织物表面平滑不易沾污,高低不平的织物凹陷部分容易积污;不规则截面的纤维较圆形截面的纤维易藏污。
另外,当织物上有一层油脂或柔软的热塑性高聚物时,更会粘上污物。
b、化学性吸附:悬浮和溶有污粒的液体透入纤维部,污粒如果和纤维分子上的活性基做化学性的结合,以纤维作为固体溶剂而溶入其,污粒固着于纤维[1]。
c、静电吸附:在没有与污物结合的情况下,静电效应会使织物沾污。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织物拒水整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拒水整理剂的种类及其作用。
3. 通过实验验证拒水整理剂对织物拒水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纯棉织物、拒水整理剂、去离子水、蒸馏水、洗涤剂、晾衣架等。
2. 实验设备:电子天平、烘箱、水浴锅、显微镜、喷枪、滴管等。
三、实验方法1. 拒水整理剂的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一种合适的拒水整理剂。
本实验选取一种聚丙烯酸酯类无氟防水剂作为拒水整理剂。
2. 拒水整理工艺流程:a. 去污:将纯棉织物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去除表面污垢。
b. 预处理:将清洗干净的织物放入烘箱中,在120℃下烘燥30分钟,以去除织物中的水分。
c. 拒水整理:将预处理后的织物放入水浴锅中,加入一定量的拒水整理剂,搅拌至均匀。
d. 雾化拒水:使用喷枪将整理后的织物进行雾化处理,以增加拒水效果。
e. 焙烘:将雾化后的织物放入烘箱中,在150℃下焙烘10分钟,使拒水整理剂在织物表面成膜。
3. 拒水性能测试:a. 淋水试验:将整理后的织物固定在淋水试验仪上,用喷嘴喷洒27℃的蒸馏水,观察织物表面的水滴情况。
b. 比较实验:将整理后的织物与未整理的织物进行对比,观察拒水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拒水整理剂对织物拒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过拒水整理的织物表面水滴呈珠状,不易渗透,说明拒水整理剂对织物拒水性能有显著提升。
2. 雾化拒水处理对织物拒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过雾化拒水处理的织物表面水滴更加密集,说明雾化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织物的拒水性能。
3. 比较实验结果:整理后的织物与未整理的织物相比,整理后的织物表面水滴明显减少,说明拒水整理剂对织物拒水性能有显著提升。
五、实验结论1. 拒水整理剂可以显著提高织物的拒水性能。
2. 雾化拒水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织物的拒水性能。
3. 本实验所选取的拒水整理剂对织物拒水性能有显著提升。
六、实验建议1. 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织物类型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拒水整理剂。
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性能检测
狄剑锋
【期刊名称】《上海纺织科技》
【年(卷),期】2003(31)4
【摘要】介绍了织物拒水拒油的原理。
【总页数】3页(P52-54)
【关键词】织物;拒水拒油整理;性能检测;原理;表面能;接触角;氟碳化合物
【作者】狄剑锋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95.57
【相关文献】
1.毛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J], 张永久;冯爱芬;祖倚丹;李俊杏
2.棉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性能研究 [J], 吴倩;邹汉涛;牛瑞琴;
3.棉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性能研究 [J], 吴倩;邹汉涛;牛瑞琴
4.拒水拒油整理对精纺毛织物性能的影响 [J], 李婷婷;李燕雯;蒋耀兴
5.涤/棉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性能 [J], 张硕; 胡雪敏; 葛凤燕; 蔡再生; 朱泉; 薛东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拒水整理工艺目前,织物的拒水整理按其拒水的耐久性,可分成不耐久、半耐久和耐久性三种,主要取决于拒水剂本身的化学结构。
虽然,不耐久和半耐久的拒水整理织物在市场上仍占重要地位,但其应用领域在不断缩小,为此,以下仅就耐久性拒水整理工艺作简单介绍。
(1)吡啶类拒水剂吡啶衍生物作为拒水剂,开创了耐久性拒水整理的新纪元。
它首先由英国ICI公司于1937年以Velan PF为商品牌号推荐于世的,在四、五十年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年来,可能由于整理时会放出有毒气体(指吡啶)的关系,它的应用已显著地减少了。
Velan PF的化学名称是硬脂酸酰胺亚甲基吡啶氯化物,其分子式如下,Velan PF在整理过程中能与纤维素反应,生成纤维素醚,其反应如式(14)所示:在整理时,不可避免地会生成副产物亚甲基二硬脂酸酰胺[(C17H35CONH)2CH2]扣附着在纤维上,使Velan PF的拒水耐久性受到一些影响。
由此可知,在Velan PF整理过程中,有氯化氢和吡啶释出,在处方和设备两方面都要予以注意。
兹将棉织物用Velan PF整理的工艺流程、处方和注意事项叙述于下:工艺流程二浸二轧(40℃,轧液率70%)→烘干(<100℃=→焙烘(150℃/3分钟或120℃/5~10分钟)→皂洗(肥皂2克/升,纯碱2克/升,50℃)→水洗→烘干处方(克)Velan PF 60酒精60水(45℃) 250/溶解(A)醋酸钠(结晶) 20水(40℃) 250/溶解(B)将化好的B徐徐加入A中,最后补充水至1升整理时,工艺上应注意:①VelanPF配制的工作液,遇硫酸盐、磺酸盐、硼酸及其盐、纯碱、磷酸钠和氢氧化钠等会影响其稳定性,但对氯化物则无妨。
②VelanPF在热处理时会放出难闻的吡啶气体,故烘干时不宜超过100℃,高温焙烘时,一定要注意焙烘机的排风量,最好在织物进出口处装吸风罩,以减少吡啶气体散逸,以免影响环境卫生。
③织物经焙烘后,务必经充分皂洗和净洗,以保证产品上能清除吡啶和肥皂等洗涤剂。
目录1、内容简介 (3)3拒水作用机理 (4)3.2拒水原理 (5)4、拒水拒油整理剂的种类 (6)4.1铝皂和锆皂 (6)4.2蜡和蜡状物质拒水剂 (6)4.3金属络合物 (7)4.4吡啶类拒水剂 (7)4.5 N一羟甲基化合物拒水剂 (8)4.6有机硅拒水剂 (8)4.7含氟拒水整理剂 (9)4.4.2丙烯酸酯类含氟拒水剂 (10)4.4.3短氟碳链型拒水剂 (11)5影响拒水拒油整理效果的因素 (11)5.1拒水拒油整理剂的结构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11)5.2拒水拒油整理剂的用量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12)5.3整理液pH值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12)5.4 焙烘时间对整理效果的影响 (13)6测试标准及测试参数 (14)6.1拒水级别测试 (14)6.2耐水压性能测试方法 (15)6.3耐水洗测试 (15)6.4织物的透气性测试 (16)7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6)7.1存在的问题 (16)7.2、发展方向 (16)7.2.1短氟碳链型拒水剂 (16)7.2.2含氟和其它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17)7.2.3含硅氟化物拒油整理剂的开发 (17)7.2.4纳米技术应用 (17)参考文献: (18)拒水拒油整理1、内容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拒水拒油整理,分析了拒水拒油整理的现状,讲述了整理机理,以及一些拒水拒油整理剂。
同时分析了影响该整理的工艺因素,最后进行了性能测试方面的介绍。
提出了以后发展的方向。
2、拒水整理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所谓的拒水拒油整理就是织物表面施加一种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整理剂,改变纤维表面的组成,并以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式与纤维结合,使织物不再被水或常用油类(如食用油、机油等)所润湿,所用整理剂被称为拒水剂或拒油剂拒水拒油整理剂实际上就是一种表(界)面活性剂,而表(界)面活性剂是一大类化合物,具有在界面上富集、显著改变界面性质的特点。
为满足特殊环境下作业的要求,拒水拒油整理纺织品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拒水整理工艺对纯棉织物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雾化拒水整理工艺与传统浸轧工艺的拒水性能,并评估整理后的织物的耐水洗性能和透气透湿性。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纯棉织物- 聚丙烯酸酯类无氟防水剂- 水洗绒面料(涤纶针织)2. 实验设备:- 空气压缩雾化设备- 真空抽吸负压气流设备- 浸轧设备- 烘干定型机- 洗衣机- 淋水标准试验仪- 红外光谱仪- 热重分析仪-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三、实验方法1. 雾化拒水整理工艺:- 将聚丙烯酸酯类无氟防水剂通过空气压缩雾化设备雾化。
- 利用真空抽吸负压气流设备将雾化后的整理剂均匀喷涂在纯棉织物上。
- 将整理后的织物进行焙烘,设定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2分钟。
2. 传统浸轧工艺:- 将聚丙烯酸酯类无氟防水剂稀释至一定浓度。
- 将稀释后的整理剂通过浸轧设备均匀轧入纯棉织物中。
- 将轧余率为70.6%的织物进行烘干焙烘,设定温度为160℃,时间为2分钟。
3. 拒水性能测试:- 使用淋水试验仪进行拒水性能测试,根据GB/T 5553—2007标准进行操作。
- 对雾化拒水整理工艺和传统浸轧工艺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拒水性能测试,记录水接触角。
4. 耐水洗性能测试:- 将整理后的织物进行30次水洗,每次水洗后进行拒水性能测试,记录水接触角。
5. 透气透湿性测试:- 使用透气透湿性测试仪对整理后的织物进行测试,记录透气率和透湿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拒水性能:- 雾化拒水整理工艺整理后的织物水接触角可达138.3,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 传统浸轧工艺整理后的织物水接触角为120,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
2. 耐水洗性能:- 雾化拒水整理工艺整理后的织物经过30次水洗后,水接触角仍大于120,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
- 传统浸轧工艺整理后的织物经过30次水洗后,水接触角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100以上,具有较好的耐水洗性能。
3. 透气透湿性:- 雾化拒水整理工艺对织物的透气率和透湿性影响较小,整理后的织物仍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湿性能。
汽车内饰材料拒水拒油整理及其性能表征杜兆芳;程贤生;黄芙蓉;付正婷【摘要】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再生聚酯纤维(PET)汽车内饰毯进行拒水、拒油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全氟辛基磺酰胺单体质量分数、等离子体处理功率、等离子体处理真空度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4个因素的影响,并得出了最佳整理工艺条件.通过电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仪对采用最优工艺整理后的PET内饰毯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拒水拒油整理后纤维表面变得粗糙,全氟辛基磺酰胺单体有效地接枝到PET纤维表面.水、油液体在PET内饰毯上的扩散和渗透性明显变差,PET内饰毯获得了较好的拒水拒油效果.【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4(035)011【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PET纤维;汽车内饰毯;拒水拒油;正交试验;低温等离子体【作者】杜兆芳;程贤生;黄芙蓉;付正婷【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76.9汽车内饰纺织品不仅要求具有外观新颖、色彩协调、图案大方、手感柔软、透气性好等常规性能,而且人们更关注汽车内饰材料的复合功能[1-3]。
拒水、拒油和自清洁性能已经成为纺织品易护理的基本要求[4]。
传统的拒水拒油整理需要使用多种整理剂,整理效果不理想,对环境有污染。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种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即能改善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又不影响材料基体性能[5-6]。
这项技术具有无污染、工艺简单、无需溶液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处理[7]。
本文依据拒水拒油的机制[8-9],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PET汽车内饰毯,得到拒水、拒油整理的最佳工艺,并对整理前后的内饰毯进行测试分析和表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拒水拒油性能测试方法1. 拒水级别测试1.1 拒水性能测试按3 M-Ⅱ-1988方法进行。
将异丙醇和水以不同比例混合见表, 配置标准测试液体系。
从低级数试剂开始, 取液滴在待测样布布面上, 若内10 s不润湿则为通过, 至不通过为止。
取最后通过级别为产品拒水级别。
表1 3M-Ⅱ-1988拒水测试试剂拒水等级异丙醇(wt%)去离子水(wt%)1 2 982 5 953 10 904 20 805 30 706 40 607 50 508 60 409 70 3010 80 2011 90 1012 100 01.2 淋水性能测试对织物的拒水级别测试,一般用淋水性能测试方法,大多参考AA TCC22-1977实验方法。
截取18×18 (cm2) 的试样1块,紧绷于试样夹持器(金属弯曲环)上,并以45o放置。
使织物的经向顺着布面水珠流下的方向,实验面的中心在喷嘴表面中心下的150 mm处。
将250 ml冷水迅速倾入如图所示的玻璃漏斗中,使水约在25-30 s内淋洒于织物表面。
淋洒完毕,取起夹持器,使织物正面向下成水平,然后对着一硬物轻敲两次。
将实验织物与标准图片对照,评定拒水级别。
1级——受淋表面全部润湿。
2级——受淋表面有一半润湿,通常指小块不连接的润湿面积的总和。
3级——受淋表面仅有不连接的小面积润湿。
4级——受淋表面没有润湿,但在表面沾有水珠。
5级——受淋表面没有润湿,在表面也末沾小水珠。
织物表面抗湿性测定,是各种拒水整理织物中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测定方法各国差不多都应用,这种方法常见代号有:ISO4920-1981(E),AA TCC22-1977,BS3702-64以及GB4745-84(报批稿)等。
1.3 织物抗渗水性测定经调湿的试样在试样夹中,以试样的一面承受持续上升水压,以表示水透过织物所遇到的阻力,即抗渗水性。
在标准条件下(水是新鲜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温度为20±2℃或27±2℃,水压上升速率为10±0.5厘米水柱/分钟或60±3厘米水柱/分钟),直到有三滴水珠渗出为止,以第三滴水珠出现时的水压为准,以厘米水柱表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