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信中的汉语之美共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6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5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
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
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
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
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古代书信的传递方式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送大体有以下方式: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
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
”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
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
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
这样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
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
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宇牌急脚递。
书信的礼仪和格式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从这些书信里可以看到比较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用语,这些书信都成了书信礼仪的典范。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古代书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彼此的情况,还能够传承历史文化。
而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也是一道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文学性的表达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沟通工具,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在古代,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都会用一些诗句、典故、谚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不仅增加了书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更表达了古人对语言文化的重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信为例,他的书信往往以诗歌作为开头,或者引用一些典故、谚语来表达情感和意思。
比如他写给好友李益的信中,开头就是一首诗:“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鬓微霜,又何妨?持伞无数月,拥书一炉香。
”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忙碌而不懈的精神状态。
这些引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意思,使书信有了一种文学性的韵味。
二、语言的礼貌表达古代人们在书信中也非常注重礼貌表达。
在书信的开篇和结尾处,古人通常会用一些礼节性的话语来引出或结束正文。
比如唐代文人韩愈在给陈羽的书信中信的开头就是:“承君分付,不胜欣慰。
”他还在信中用词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词汇,尽显他那文人的文雅和礼貌。
在对长辈尊敬的书信中,古人的语言也十分恭敬。
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开篇就说:“儿不才,顽细不敏,几无所用。
昨闻京师贡院中举,得其叔父徐良辅保,父见放心……惟赖父垂全生之目,含辛茹苦以成长,大好今日,义不胜感。
”这篇书信用了很多词汇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和尊敬之意,表现出了古人的家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文化地域特色的表达古代书信中还融入了当时文化地域的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唐代长安的书信与江南的书信就有很大不同。
唐代长安的书信,尤其是三书(包括:“请功名书”、“请官书”和“请郎中荐”),首要关心的是官位,而江南的书信则多以日常生活和祝福寄语为主。
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给好友王维的信中,开篇就谈到穿衣:"威夷厚布直,自古如云外,谯门细松已,曩侬好而阔。
见字如面:古人写过的最美书信作者:常小仙来源:《意林绘阅读》2018年第06期阅读分享:长或简短,书信就在那里,不如一闻;难或简单,古诗文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古代诗文阅读在全国各省份的高考试卷中分值基本都占到了35分左右。
唯有在平时积累重视,才不至于在考场上捉襟见肘。
见字如面,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让我们穿越时代,聆听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见字如面,让我们爱上阅读,爱上古代诗文。
(特约教师:新疆独山子市第二中学张勇)最近,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朗读节目在网络上走红,太多情愫镶嵌在书信里,展开古人的信笺,岁月悠远,更有一种智慧和情怀沉淀其中。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可能是最短的家书,却也是最深挚有情的家书。
写这封信的人很不一般,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
钱镠有雄才大略,出身平民,却一路逆袭为吴越国国王。
他随手写下的这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却被认为是文人操刀也难以企及的名句,为什么呢?因为写得太温柔,太真性情了。
这是他写给妻子戴氏的家书,此时钱镠已经贵为一国之君,然而他与发妻戴氏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戴氏出身横溪农家,因为眷恋故土,每年都要回娘家省亲。
这年春天,戴氏又回娘家小住,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蓦见西湖堤岸已然桃红柳绿,想起与戴氏多日不见,忽生思念之情,于是信笔写下此书,温存地提醒她:田边阡陌的花儿都开了,你也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回来了吧?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现代人的反目,名曰“撕×”,名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姿态好看的不多,而嵇康写给老友山涛山巨源的这封绝交信,却优雅地展现了何为“君子绝交,不出恶言”。
古代书信例文篇一:古人书信常用古人书信常用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第1篇古代名句欣赏【读书、求学篇】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代)董其昌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道德品行】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14.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格言联璧从政》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待人处世】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1.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生活哲理】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2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2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2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1.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第2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中存在不少的经典之作,也有不少的伟大诗人,李白便是其中一个,也是较为重要的文学家。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别人高明许多。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
尊敬的先生(或女士):
敬神人士,请接受最诚挚的问候。
愿此信能够传达我衷心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此刻,我怀着无比的荣幸和喜悦,书写这封信准备把它送到您手中。
我自愿写信给您,是因为对您的学识、智慧和品行感到深深的钦佩。
听闻您为人正直,辨明是非,忠诚于伦理道德,为社会和他人付出不懈努力。
这种高尚的品质使您成为名副其实的典范和启示。
我相信,您所代表的人格魅力必定是您来信的无尽源泉。
在这个不断变幻的世界中,渴望拥有您所具备的深思熟虑和坚持真理的品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位虔诚的信徒,我时刻努力自省,追求道德的高尚。
您的存在和教诲给了我力量,帮助我在困难和试炼中坚定信念。
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人存在,我相信爱和善良在这个世界上永不消失。
我对您的敬重已远远超越了这封信所能表达的内容。
在我内心深处,您是我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导师和朋友。
相信您对人性和善良的理解将永远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此外,我还要表达我对您无条件的感激之情,因为您教会了我尊重他人,待人和善,以及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只有时刻怀抱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塑造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社会。
尊敬的先生(或女士),我的话已经言尽于此。
借着这封信,
我希望能向您传达我对您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愿您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格,我们的世界因为您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敬祝健康与安宁!
再次衷心的问候,
致礼。
(姓名)。
牍墨之美|中国古代书信文化,传统礼仪不能丢,收藏起来如今,发达的科技让我们的沟通无缝衔接,更便捷的交通让我们甚至超短时间就能走遍世界,恋人间不再饱受相思之苦。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封信满含拳拳情谊下面看看这些古时书信常用语,学习起来,让你的书信/邮件令人耳目一新信函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汉字之美”作文“汉字之美”作文(精选36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字之美”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汉字之美”作文篇1如果没有文字,人类恐怕还停留在那个争斗不休的冷兵器时代吧!甚至还有可能只是每天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的森林古猿。
总之可以这样说,是文字打造了人类的一切。
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渐渐地,中华民族创造了世上最美、最博大精深的文字——汉字。
汉字的基本形态为矩形,但其内部结构十分之复杂。
其结构为半包围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全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的汉字之美在于上与下的大小。
仔细观察我才发现,原来所有上下结构的汉字的下部都要略宽于上部,给人一种视觉的美感,使人觉得这个字立在这里非常稳健,而且总是那么方方正正。
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立在这里的不是字,二是一个如兰的君子。
左右结构的汉字之美主要体现在主与次分明。
如果把偏旁比作小苗的话,那么剩余部分就是大树。
一株小苗偎依在大树旁,使大树更加明显,而小苗就是一个衬托之物。
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的汉字之美就体现在于其“包”之美。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这两种字不正体现了这一道理吗?如果将被包之物比作“子”,那么包之物就是以为慈爱的母亲,将她的子女保护得严严实实。
中国的国粹——汉字,它的美在于结构美,在于象征美,在于……总而言之,汉字是美的。
“汉字之美”作文篇2“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语言符号。
汉字是最神奇的,添一横或一竖就会变幻无穷。
例如“日”添一横变成“目”,添一竖变成“田”……汉字除了神奇,还有许多含义哩!“家”,我们都认识的字,可你想过“家”字的含义吗?“家”字分成“宀”和“豕”,在以前,“宀”指房屋,“豕”指猪,表示房屋上面住人,下面住猪,有人有物质保障,这样才真正称得上是“家”。
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教你写一封文采飞扬的古体书信中国传统书信的典雅用语(一)称谓称谓,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
对儿女称名不称字号;称学生可称字,也可称名或号。
对尊亲不称名号,直写表示关系的称呼,有的在称呼下加尊词“大人”。
对尊长一称字号为敬,字号下加书职位、称呼或尊词。
(二)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称谓之后,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