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信中的汉语之美
- 格式:ppt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26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领略汉语之美。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汉语之美。
一、汉字之美汉字,是汉语的基石,被誉为“东方艺术”。
汉字的结构独特,形态各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美:汉字的形态多样,既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基本造字方法,又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写风格。
这些形态各异的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2. 音韵美:汉字的音韵丰富,既有平仄、押韵等声韵规律,又有四声、声调等语音特点。
这些音韵之美,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
3. 意境美:汉字的意境深远,往往一个字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如“山”、“水”、“云”、“月”等字,既描绘了自然景观,又寄托了人们的情感。
4. 智慧美: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如“仁”、“义”、“礼”、“智”、“信”等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二、汉语之美汉语之美,不仅体现在汉字上,还体现在汉语的语法、修辞、表达等方面。
1. 语法之美:汉语的语法结构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如主谓宾结构、偏正结构等,使得汉语表达清晰、有力。
2. 修辞之美: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得汉语表达生动、形象。
3. 表达之美:汉语的表达方式独特,富有韵味。
如对仗、排比、反复等,使得汉语表达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汉语文化之美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之美,还体现在汉语文化中。
1. 文学之美:汉语文学历史悠久,经典作品众多。
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汉语文化的瑰宝。
2. 哲学之美:汉语哲学思想独特,如儒家、道家、佛家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艺术之美:汉语艺术形式多样,如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汉语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现:
1. 音韵之美:汉语的音韵独特,有着悠扬的声调和优美的韵律。
从古至今,汉语的诗词歌赋都讲究音韵,使得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2. 词汇之美: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含义深远。
许多词语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意象,比如“明月”、“清风”、“细雨”等,都富有诗意和美感。
3. 表达之美:汉语的表达方式多样,可以含蓄内敛,也可以豪放大气。
从古文的精炼深邃到现代文的流畅自然,汉语的表达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4. 文化之美: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汉语,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5. 意境之美:汉语的运用往往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
比如诗歌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总的来说,汉语之美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语言的结构、表达的方式、词汇的含义还是文化的内涵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有关汉语之美的名言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2、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摘自《世说新语·品藻》自己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绪了很久,但最后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出自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4、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摘自《唐才子传·卷六》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
5、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6、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出自宋代王雱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海棠的花瓣还未像雨点般坠,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落。
由此知道,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
7、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出自隋代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二首》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流波滚滚,月影沉沉;潮水汹涌,星光闪烁。
8、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出自宋代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
汉字之美庄子曰:“天地有大美。
”然,何谓美也?色彩的绚丽多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音乐旋律的美妙动听,色香味具佳的食品,爱人和被人爱,男欢女爱,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乐善好施……此皆为美也。
著名的学者罗丹曾经这样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用心去体会,你会发现,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且说汉字,熟悉之极也,然其美矣?美也,且有大美。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汉字之始,不外如此。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汉字有三美并且蕴含着智慧。
意美可以感染我们的心灵,音美可以愉悦我们的耳朵,形美可以闪亮我们的眼睛。
且不论其音美,汉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
汉字的形体之美及其蕴含的审美意境,使其具有强烈的审美灵动性,是一种赋予动感的审美符号。
汉字的表意性使其在视觉上具备了灵动的形象美,汉字的构型使其在视觉上具备了和谐的均衡美与变化美。
汉字笔画的书写起落有致,形态万千,晋代卫夫人论书法时说:“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古人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汉字是何其美也。
书法和篆刻,无疑是其形体美的很好的体现。
甲骨文的瘦峭俊秀,篆书的内敛含蓄,楷书的端庄磅礴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汉字书写艺术的无穷魅力,或钢或柔或动或静,变化多端,使字体的骨架布局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通篇笔势纵横,意气淋漓,如龙跳虎卧,浑然天成,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同为楷书大家,颜真卿的楷书笔划劲挺肥厚,间架平整茂密,气势磅礴多变,上密下疏,似泰岳之高耸,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
柳体结构严谨,疏朗开阔,格局方正,劲健挺拔,骨力洞达,神采俊发。
分析古汉语中的语言之美严格说来,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语了。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产生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
古汉语按时间可以分为四种:殷商时期的远古汉语;周秦时期的上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南宋的中古汉语;明朝至五四运动前的近古汉语。
其中上古之前的汉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汉语,因为五胡乱华的爆发使得北方民族大量拥入中原地区,这种的冲击和交融使得古汉语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之后的历史中,少数民族的入侵更是完全改变了古汉语的形态。
随后由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完全改变了汉语的形态,使其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汉语(笔者这里只是单纯的简述其变化,并不包含任何贬义)。
一、古汉语的发音之美古汉语的读音和形式都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撇开象形文字不说,光古汉语的声调就不仅限于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它还拥有一种类似轻音的声调,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读音已经流失了。
如果算上其拥有的九种音调,其组合发出来的声音远非现代汉语能够媲美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语言学家已经根据一些古汉语的残骸还原出了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它听起来更像是汉语、俄语、越南语的结合体,用古汉语读出来的诗歌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众所周知唐诗对音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其重要性甚至有超过诗文本身内容的趋势,但当我们用现代汉语读《将进酒》一诗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种音律感却并不明显,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古汉语的流逝造成的。
李白他的老家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他是后来随其父亲移居天水的,这就导致李白当时写《将进酒》时所用的音和调与现在的音调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才无法从音韵上欣赏《将进酒》这首诗。
由于文章限制,笔者在此不能将其古汉语的读法呈现出来,但读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相关搜索,便能听到真正的《将进酒》。
神奇的书信文学——古代书信形式与特点书信,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沟通方式。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书信似乎已经被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所取代,然而,古代书信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古代书信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考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古代书信的形式与特点,以展示这一神奇的书信文学。
首先,古代书信的形式多样,每一封书信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古代书信可以以诗歌的形式写就,如《赠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样的诗句既表达了离别之情,又展示了作者的才华。
古代书信也可以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如《陈情表》中的“臣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样的散文句子既表达了作者的忠诚和愤慨,又展示了他的修辞技巧。
古代书信还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书信往来,通过对话的方式揭示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代书信的特点是真实而直接的表达。
古代书信没有现代书信中的礼节和客套之词,它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古代书信中的情感流露自然而真实,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掩饰。
例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给友人写信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苦闷:“我这个人真是愁苦的很,生活在世上,犹如飘荡在海上的一片浮萍,随波逐流,无所依附。
”这样的直接表达使得古代书信更加真实、质朴和感人。
古代书信还具有思辨和智慧的特点。
由于古代书信是一种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方式,因此,它常常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哲学思考。
古代书信中的作者常常对生活、人情、道德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给友人写信时,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人生在世,岂能尽如意?人生在世,岂能无所求?”这样的思辨使得古代书信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使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古代书信还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学形式。
古人书信字里行间的温文尔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直崇尚君子之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不唐突。
尤其是在书信礼仪这个问题上,古人以‘自谦敬人’为原则,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晰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学会写信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个人涵养的最基本体现。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以书信的方式沟通,但是在公务信件往来中,尤其是撰写邀请函的时候,书信礼仪是否得体显得还是很重要。
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称谓语书信中的称谓语一般就是对对方的称呼语。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父母、伯、舅、哥、妹、姑、姨、哥、弟、嫂子、姐、姐夫等等。
2、社交称谓,包括大家、各位、诸位等代词称谓;先生、小姐、女士、夫人、殿下等社交称谓;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职衔称谓;以及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职业称谓,前面加上姓以示尊敬。
称谓语书信中的称谓语一般就是对对方的称呼语。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父母、伯、舅、哥、妹、姑、姨、哥、弟、嫂子、姐、姐夫等等。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辈,在这里扬言说要做讲座,实在是班门弄斧,愧不敢当。
所以,与其说是做讲座,倒不如说是把我在学校这不到一年的教学体验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的是汉语,教的是语文,我发现汉语在她自己的故乡——中国,却越来越受到冷落。
现在满大街都是英语辅导班,奥数辅导班,偶尔见一个作文辅导班,愿意报名学习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都认为语文不用过多地学习,我们一岁就会说中国话,对于语文学习几乎不需要再去额外投资。
‚语文‛虽然挂着一类课的头衔,但是很多学校都不重视语文教学。
就在我们冷落汉语的时候,国际汉语热却越演越烈,我们能不断读到这样的报道:《国际上每4天诞生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全美掀起中文学习热潮》,《孔子学院在俄罗斯持续升温》,《汉字课为韩国中学生最爱》……外国人对汉语言越来越感兴趣,而我们自己却遗失了汉语的魅力。
让我们自己说说,汉语好在哪里,很多人说不出来,在这里我先举一个例子——上海交大毛荣贵教授曾经记录过这样一段话:在校园湖畔,与阔别故人纵谈翻译。
……此君至今还记得,初登译途,即遇‚湖光山色‛四个字,一时竟不知如何落笔,便简单地译成了‚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andlakes‛。
如此翻译,心存自卑,叹自己英语修养不够,只得‚搪塞‛译之。
译完,他将译文交给外国专家审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交差‛译文,老外居然认可。
他特意把‚湖光山色‛的优美内涵跟老外作了一番解释,希冀能够‚抛砖引玉‛,遗憾的是,无‚玉‛可引,外国专家耸肩做无奈状。
二者落差实在太大,汉语‚光‛、‚色‛二字的意境丧失殆尽!因为,正是这‚光‛和‚色‛映衬出一派波光飘渺、山色葱笼的诗情画意,岂止是一个‚山和湖的美丽风景‛所能媲美的!可见,‚一个个汉字,仿佛是一个个小精灵,有生命,有魅力,简单的组合,平常的排列,就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营造一种意境,在读者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图画,产生一种美感,烘托一种氛围‛。
古人书信中的汉语之美俗话说,见字如面,见信如唔,总有些文字让我们怦然心动。
那时通讯很慢,鸿雁传书,含墨情深,等待中也有别样甜美……古时候书信怎么写?问候、思慕之情都如何表达?品读传统书信典雅之美!!你有多久没写信了?- 01 -中国传统书信的构成示例××先生台鉴(1):金风送爽,桂花飘香(2)。
先生膺任新职,忽而业已三月矣(2)。
惠书敬悉,迟复为歉(4)。
(中略)寒暑不常,希自珍卫(5),顺颂秋安(6).××谨拜(7) 1.提称语 2.时令语 3.叙别语 4.正文 5.珍重语 6.请安语7.落款敬辞- 02 -表祝贺1、祝贺学业喜闻先生金榜题名,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听说您考上了,我非常高兴,寄去只言片语表示祝贺。
欣闻令息雁塔提名,匆至此函,诚表贺意。
?听说您儿子考上了,我非常高兴,匆忙寄出这封信以表示祝贺。
欣闻令媛采芹之喜,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
?听说您女儿入学,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在远方祝愿她前途光明。
2、祝贺新婚欣闻二位喜结良缘,至为快慰。
?听说您二位结婚了,我感到十分高兴又欣慰。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无限欣慰。
?听说您要举办结婚喜宴,我非常高兴。
顷悉阁下合卺之喜,谨祝幸福,白头偕老。
?听说您结婚了,我祝贺您二位生活幸福,白头到老。
3、祝贺生子弄璋之喜,可庆可贺。
?您儿子的出生,真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
弄瓦之喜,遥以致贺。
?我在远方祝贺您女儿的出生。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听说您生育了男孩,我在此恭敬地祝贺您。
闻尊伉俪喜添千金,热忱致贺。
?听说贵夫妇生了个女儿,我衷心地表示祝。
4、祝贺开业欣悉宝号择吉开张,定见骏业日新。
?听说贵店将择吉日开业我非常高兴,想必您的生意一定会蒸蒸日上。
兹值宝肆宏开,附将贺函。
?在贵店开业之际,寄去我祝贺的书信。
- 03 -表慰问1、问候语令尊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
? 请代我向您的父亲问好。
令堂大人前,祈代叩安不另。
?请代我向您的母亲问好。
汉语汉字之美美不胜收图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浩瀚灿烂的宇宙,便奇迹般的出现了美丽的生命。
众神观看这奇妙的世界,无意中发现,人,早已贵为万物之尊,吸收了日月之精华,汲取众神的智慧。
众神无语,而他们的沉默则成就了人类的语言。
于是,英语、法语、日语……各种语言如音符花雨般缤纷飞扬。
而在这些璀璨无比的人类智慧结晶中,最美丽动人的,无疑便是那最奇特最源远流长的汉语了。
汉语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清淡而艳丽。
当它被古人创造之时起,它便函命中注写要伴随着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
它象天上的月,在一边观看历史的轮回,岁月的变迁。
因为汉语之美,才令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彪炳千秋的文章名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悲凉,无论翻译成什么语言,也无法达到中的那份沦桑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闺房幽怨,大概汉语最为得意的妩媚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此宏伟的气势,哪种语言不是望尘莫及?!汉语之美,清淡而艳丽。
汉语之美,是汪洋国那一掬清水,透明而沉重。
它里面有一种叫作“历史”的水分子,太重太重了。
字里行间,中国人的血泪无时无刻不在浮现。
当屈原在汩罗江边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忧虑便化作一粒粒沉重的汉语,被屈原写在《离骚》上;当曹雪芹在悼红轩中阅数十载,“刻”下《红楼梦》时,谁的灵魂不被汉语震撼,谁的心灵不在颤动?我之所以用“刻”,是因为这么沉重的汉语已经令“写”字无所承受了。
当汉语之美,透明而沉重。
汉语之美,是群山中的珠穆朗玛,稳重而脱俗。
所有的故事可以胡编乱造,所有的情节可以轻描淡写,所有的图案都可以东拼西凑,唯有汉语,它是真实的,厚重的,完整的,它无法用别的语言代替。
它的美,在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中殷红。
它方方正正,成为人们做人的标准。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到至死不屈服的刘胡兰,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切的一切,如同古老的情歌,被一串汉语轻轻拔动。
古代书信礼仪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古代书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彼此的情况,还能够传承历史文化。
而古代书信中的语言特色与文字表达,也是一道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文学性的表达古代书信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沟通工具,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在古代,人们日常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都会用一些诗句、典故、谚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不仅增加了书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更表达了古人对语言文化的重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书信为例,他的书信往往以诗歌作为开头,或者引用一些典故、谚语来表达情感和意思。
比如他写给好友李益的信中,开头就是一首诗:“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鬓微霜,又何妨?持伞无数月,拥书一炉香。
”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忙碌而不懈的精神状态。
这些引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意思,使书信有了一种文学性的韵味。
二、语言的礼貌表达古代人们在书信中也非常注重礼貌表达。
在书信的开篇和结尾处,古人通常会用一些礼节性的话语来引出或结束正文。
比如唐代文人韩愈在给陈羽的书信中信的开头就是:“承君分付,不胜欣慰。
”他还在信中用词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词汇,尽显他那文人的文雅和礼貌。
在对长辈尊敬的书信中,古人的语言也十分恭敬。
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开篇就说:“儿不才,顽细不敏,几无所用。
昨闻京师贡院中举,得其叔父徐良辅保,父见放心……惟赖父垂全生之目,含辛茹苦以成长,大好今日,义不胜感。
”这篇书信用了很多词汇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和尊敬之意,表现出了古人的家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文化地域特色的表达古代书信中还融入了当时文化地域的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
如唐代长安的书信与江南的书信就有很大不同。
唐代长安的书信,尤其是三书(包括:“请功名书”、“请官书”和“请郎中荐”),首要关心的是官位,而江南的书信则多以日常生活和祝福寄语为主。
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给好友王维的信中,开篇就谈到穿衣:"威夷厚布直,自古如云外,谯门细松已,曩侬好而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人书信对妻子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传统书信中的汉语之美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信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木心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三年?五年?还是十年?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书信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过去的一年里,一档综艺节目带着我们一起品读书信……试想,在鸿雁传书的年代,笔墨情深、倚门翘盼,等待中也有别样滋味……笔墨诉衷情,那么,古时候书信怎么写?问候、思慕之情应该如何表达呢?中国传统书信的构成XX先生台鉴①:金风送爽,桂花飘香②。
先生膺任新职,忽而业已三月矣③。
惠书敬悉,迟复为歉④。
……寒暑不常,希自珍卫⑤,顺颂秋安⑥谨拜⑦注:①提称语;②时令语;③叙别语;④正文;⑤珍重语;⑥请安语;⑦落款敬辞。
时令问候★ 春1. 春加黍谷,暖恰花间。
一到春天,万物复苏,天气暖和,宛如被花包围似的。
2. 东风解冻,丽日舒和。
东面吹来的风融化冰冻,和煦的阳光让人心情舒畅。
3. 风暄日丽,燕舞莺啼。
春风送暖,阳光灿烂,燕子在跳舞,黄莺在唱歌。
★夏1. 长风扇暑,茂柳连阴。
远处吹来的风驱除了暑气,茂密的柳树撑起整片的阴凉。
2. 风自南来,日方北至。
风从南边吹来,太阳也升到了夏至的位置。
3. 载酒听鹂,剖瓜却暑。
喝着酒听着黄鹂鸟的叫声,切西瓜吃来解署热。
★秋1. 水天一色,风月双清。
碧水蓝天是同一个颜色,风清爽月明朗。
2. 新凉涤暑,淡月横秋。
终于到来的凉爽天气驱除了暑热,淡淡的明月横在空中。
3. 梧飞庭畔,秋到人间。
梧桐的叶子在庭院的角落飞舞,秋天已经来到人世间了。
★冬1. 雪覆冰封,梅花独艳。
白雪覆盖了大地,水面上结满了冰,只有梅花独自盛放。
2. 长松点雪,古树号风。
松树上星星点点地积着雪,北风穿过古树发出鸣叫。
3. 寒欲放梅,腊将舒柳。
天气寒冷,梅花将要绽放,临近除夕,柳树快要发芽了。
表感谢1. 费神之处,泥首以谢。
让您费心之处,叩首感谢。
2. 琐渎清神,客当晤谢。
让您费心劳神,请允许我当面致谢。
3. 备荷关照,铭戢五内。
中华民族语言的巧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都会几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教给的知识?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曾子和他的父亲都拜孔子为师,由于他的性情沉稳,谦虚好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师,授徒讲学。
他讲“诚”重“信”,备受孔子称赞。
他这里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达到“忠”、“信”的理想境界,并对老师的教诲时时温习,不断完善自己。
在孔子的弟子中惟有他称“子”不称其名。
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人生的完美,并不在于知足而常乐,而在于不知足者常乐。
一件装饰物的美丽是一定要用心去打扮它,而人生的完美更是需要每一天地反省,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否有缺欠和不足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便想起自己的错误有很多,如:一节课的溜号使我失去了老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讲解,一个晚上都在发呆,想一些不该想的事,浪费了时间,才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俗语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不要失去才知道珍惜,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懂得反思才会完美。
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儿,像雷锋叔叔一样,以助人为乐为本,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己任,做到尽心尽力,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帮助小朋友过马路……做人要以爱为本,以仁为本,帮助别人做事,就像做自己的事情一样,一定要尽心尽力。
一件事并不在于是谁的功劳,而是在于事情是否完美,只有完美的事情才能让人找到愉悦感。
这样自己才会快乐,他人更会快乐。
为他人做事要的并不是回报,金钱难买友情,友情是生命之中最富贵的财产,在你失败的时候能鼓舞你振作起来的是朋友,在你摔倒时把你从地上扶起来的是朋友,人生最重要的是诚信,中国有句俗语:“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这句话是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
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