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基础知识.doc

古代汉语复习基础知识.doc

古代汉语复习基础知识.doc
古代汉语复习基础知识.doc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宄使用的工具书。)《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阁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节屮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I正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屮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节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而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屮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铬:(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 A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铬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

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f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贏、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己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P,,心f变为,+ \(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廿从円,屯声,(上部讹变)。,更、从女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7人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 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木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芄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f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 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己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川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f前而一个是本字,后而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屮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f。B、平吋用本字,偶尔用同咅字、近咅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f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屮,无'的用例己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浮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吋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一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一今字。如,其->箕",取->娶",昏一婚、(2)古字改变形符一今字。如,说一悦\振一赈',没一殁\张一胀'。(3)古字略加变形一今字。如,大一太',闲一间\陈一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占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 队一坠f,或一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一债\益一溢\ 景一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一懈\家一嫁f,支一肢',道一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吋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屮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辞海》:是一部综合

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 年出版最后一卷。企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阁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屮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人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宂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屮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节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屮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宂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屮、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铬:(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闪声。如园、阎、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铬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

形右声,,闷、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f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贏、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己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

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丙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f变为,< ',,心'变为,+、(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什从tl,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支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 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尖,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 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屮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川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f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T后起本卞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同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S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來代替。如,寤f借为,牾f,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f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f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屮,无'的用例己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一今字。如,其一箕",取一娶\昏一婚f。(2)古字改变形符一今字。如,说->悦",振->赈',没一殁',张一胀、(3)古字略加变形一今字。如,大->太\ 闲->间",陈一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一征',队一坠f,或一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贵->债\益->溢\ 景一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一懈',家一嫁f,支一肢\ 道一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吋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屮通用的假借字和占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野看(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铬不同。如,烟\歌-\村岭-< 鞍(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7无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f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1、必须注意的儿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咅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

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仆-〃,几。,谷(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f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 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來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授、3)被别的同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同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屮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f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f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f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屮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屮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f古屮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屮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f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f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貧,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沽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7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同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同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而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f从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f,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f中的,捐f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f中的,抢' 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屮的,举f古义是,全'。等。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儿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7人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屮,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

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洒器引屮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f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力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巾直接引申义派生出來的意义,对本义來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一约束一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巾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屮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有的读咅米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冋,后来写作,返、

10、研宂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六、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力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f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f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 —般了解叫,知f,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 是中性,,诛f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屮,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1),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而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而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0,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 f 等。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1),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f的意思,读加.(:,唯'表,只有f。4、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b,大'意思是,十分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殊、特、尤、R的意思是特别、非常。6,良'在汉代与,久' 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先秦表

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f。

5、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a,倶、并'表示儿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帮^表示故意特意;(1,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遽'表示匆忙急迫;c,卒(猝V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立、B|J、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吣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 c,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表示确认的语气。a,乃、即'相当于,就是b,必、定"相当于,一定c,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1,果'相当于,果真、(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1>,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竞然f。如,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f

(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屮,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 等。(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S、其、庸、巨(炬)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

\有时不能译出。

7否定副词。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6,毋'和,勿f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f有吋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f。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1,非'一般用于名同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0,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f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而作状语,指代动词后而的宾语。(1 ),相\ a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1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吋吋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见4原是助动词,川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 或,我、

9、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 ,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f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f。如:,请京,使居之。f,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一、介词

1、介词是巾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屮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 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2、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铬。(参见第九节)(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f字的宾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

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3、于(於、乎用法有W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吋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f等。(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等。(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而作补语,译作,比、(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f。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乎':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f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4、,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儿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颂f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f (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己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f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f 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铬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

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有以\,无以f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f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两(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川來……"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是以'是宾语前铬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5、,因\木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f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 )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 之类的意思。(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6、,为":原是动词,读wei,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读wei.

7、,与原來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二、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A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1、,与(1)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作,和f。(2)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S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2、,与'既可作介同,又可作连同耑要加以区别:(1)介同,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屮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2)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3、,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哲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4、,且f的具体用法:(1 )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 \ (2)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f,况且'等。(3)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川反问來表达。,且'可译作,尚且f。(4)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5、,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1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f。(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吋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來\以便',以致'等。

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唯(惟、维)'(1)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

《诗经》《尚书》。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f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四、句屮语气词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 表示顿宕语气。

2、,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第十五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1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同句,來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來,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 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f来代替第二人称。(2)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巾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來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屮,耳目聪明f 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儿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 ,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f这个宾语。

5、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同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f,异同f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第二部分文选部分第一课祌话四则

一字(古今字一,通假字一,异体字=.下同)鼇=鳌,

二虚词:1连词(1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后三句同。

2、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

3、与:(1)连词。夸父与円逐走。(和)

4、焉:(1)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5、75: 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词类活川:(1)欲得饮。(动一名,饮的水。)(2)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

四、常用词:1、逐:(1)木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引申义:追击一一赶跑、驱逐一放逐一被放逐的官。

3、极:(1)本义:房屋的正梁。(2)引申义:北极星一最高的地位一最高准则、标准、、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叫极废"一达到极点、穷尽(动词)一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一非常、最(副词)。

4、济:(1)常用义:渡过水流。(2)引屮义:过河的地方一帮助、给济、拯救,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一成功、成就事业。(3)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6、道:(1)(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引申义: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一规律、道理一思想学说、政治主张一理想、志向一美好的道德一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而和政治措施一引导、疏导(后写作,导')——遵循一称道、述说。蠄蟖传巫山、巫峡

(一)文字:

古今字:逕:经的本字

通假字:竦(耸)富(是)阙(缺)异体字:泝(溯)(二)词类活用: 1.名作动:(1)江水又东。(2)其翼附群山。 2.动作名:虽乘奔御风

3.使动用法:(1)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2)致怒湍流。(3)其翼附群山。(三)修辞: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

并提分承,即把两件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來表述,使句子更紧凑。理解时要根据语意拆开, 分别组合。例:1.耳目濡染:耳濡目染。2.耳目聪明:耳聪目明。3.陟罚臧否:陟臧罚否。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伯克段于鄢

一字:寤一牾,佗?他,辟一避,厌一餍,暱=昵,阙一掘,锡一赐,无一毋。

二、虚词:1、亟请于武公:屡次(副)2、无使滋蔓:不要。3、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表敬副词,请允许我。4、公伐诸鄢:,之于"的合音。5、请以遗之.?同3.6、其谁曰不然:语气副词,难道。

7、焉辟害:哪里、怎么(疑问代词)。8、尔有母遗,繫我独无: ,尔、你。,緊、句首语气词,与,唯f相近。,独\偏偏、唯独(副)。三实词:1、亟请于武公:请求(动)2、及庄公即位:等到。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国\指诸侯国家。4、先王之制:制度。5、君将不堪:能忍受,能支持。6、况君之宠弟乎:处于尊荣地位。

7、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8、既而大叔命北鄙丙鄙贰于己:,鄙、边境上的城邑。,贰"分为两下(动)。

9、无庸,将自及:,庸、川。,及、到达,这里指招致。10、不义不昵,厚将崩:领土广大。11、大叔完聚:修葺城郭。12、具卒乘:,具',准备(动)。,乘\战车,,卒乘f泛指军队。1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达。14、食舍肉:放铬、搁铬在一边。15、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伸。,及f,到。1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尽。

叫、活用:1、惊姜氏:使动,使…惊。2、今京不度:名->动,合限度。3、无生民心:使动,使…生(二心)。

五句:1、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铬)3、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4、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铬)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6、君何患焉?(疑代)7、其是之谓乎?(代词S指宾语前铬)六、常用字:

1、都:从邑者声,(1 )本义:人民聚居的城邑(2)引申义:泛指邦国的都城一城市一建都(动)一一聚集、汇总一总是、完全(副)此义成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

2、所:(1)处所,如本课,不如早为之所、一一抽象的处所、场所,即地方一虚化为特殊的代词(2)表示约数,后来写成,许\ (3)用于表示被动。

3、毙:(1)本义:向前倒下。如本课,多行不义必自毙f(是比喻用法),《鞍之战》,射其右, 毙于车中\ (2)引申义:死。也是今义。

4、羹:(1)本义:煮熟的带汁的肉。如本课,未尝君之羹、(2)引申义:煮熟带汁的蔬菜一

汤(后起义)。

5、舍:(1)本义:放铬、安放。(2)引申义:放下一留铬待用或弃铬不用,如本课,食舍肉f表留铬义一留着生命不杀一安身止息一特指军队住下来一住宿的处所一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约二十里)。

6、完:(1)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本课,大叔完聚'。(2)引申义:使之完整(动)_修缮、修整。(注意:古时没有今天所讲的,完了'的意思,,完了f是用,毕f,竟f,尽' 来表示。)

第十二课鞍之战

一字:道一導,无一毋,禽一擒,桀一揭,陈一阵,介一,俛=俯

二、虚词:1、克于先大夫:比(引进行为比较对象)2、卻子使速以徇:用(介),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宾语省略。3、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表假设。4、桀石以投人:连词, 连动宾,表示手段、目的。5、系桑本焉,以徇齐垒:,焉'代词。‘以’连前后两分句,表顺承。6、卻克伤于矢:被(介)引进行为主动者。7、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苟

如果,(假设连词),岂',难道,哪里。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奈何、哪能,,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以\因(介)。9、固即死也:本來。10、射其左, 越于车下:他的,代词。

11、射某御者:那个(代词)。12、再拜稽首:两次。

三、实词:1、臧宣叔逆晋师:迎接。2、及卫地:到达。3、卻子使速以徇:遍行。4、师从齐师于莘:跟踪。5、无令舆师淹于君地:留。6、桀石以投人:揭,举起。7、系桑本焉:树木的主根。8、欲勇者贾余余勇:买。9、不介马而驰之:,介',编结马尾。,驰' 驱马奔驰。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识',知道。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病\古代凡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等造成体力难以支持, 都叫病。,及',至、到达。,勉、努力。12、毙于车中:倒下去。

13、将及华泉:至U达。14、故不能推车而及:追上。1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承担。16、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事君者\事奉君主的人。17、有一于此,将为

四、活用.? 1、皆主卻献子:名一动,以0为主人。2、君无所辱命:使()受辱。3、三周华不注:名一动,绕着走了三圈。4、故中御而从齐侯:名一状,在中间。5、皆肘之:名

动,用肘撞。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S形一动,把()看作是难事。,免\使动,使()免。7、乃免之:使()免死。

五、句:1、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3、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六、常用字??

1、险:从阜声。(1)本义:地势高低悬殊。如本课,苟有险'(2)引申义:地势险峻危险一抽象道路一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一防御工事一险恶。

2、识:(1)本义:记录下来作为标志。(2)引申义:用心记住一知道、认识,如本课,子岂识之f。

3、败:(1)木义:毁坏。(2)引申义:用于抽象的意义。如本课,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一军队被摧毁击破,如本课,齐师败矣"一使动,摧毁敌军一事情没办成一鱼肉腐坏。

4、如:从口女声,(1 )本义:随从、顺从。(2)引申义:A照…办理一像…一样一比得上。B往…去,如本课,如华泉収饮'。(3)如果,连词,表假设。(4)或者,选择连词。

5、病:(1)本义:重病。(2)引申义:动词,有重病一毛病、弊端一困难、不利(形)-------- 忧虑、担心。

6、陈:(1)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战阵、行列。(2)引申义:向上陈述、陈说一久、陈旧。

7、定:(1)本义:安定。(2)引申义:A固定,如,韩嫉伏,定其右'一平定一确定、决定。

B止息、停止。蓝天14丞相庭壁记(一)用字现象:异体字.?倡(逼)古今字:卷(后,捲\今又作,卷9 钜(巨〉(二)词类活用:名作状:雁鹜行日大以肆名作动:目吏枬使动:屈千人。钴姆潭西小丘记

(一)文字:古今字贾(价)(二)词类活用:二)词类活用:1.名作状角列

2.名作动笼而有之货而不售烈火而焚之枕席而卧

3.形,意动过而陋之

4.正反同词:不售售之

岳阳楼记

(一)用字现象:通假字:具(倶)

古今字:属(嘱)(二)语序:

谁与归(介宾前铬)(三)词类活用:晖:名一动

子产论尹何为邑触龙说赵太后

1、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

少益耆食恃鬻耳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必勿使反奉厚而无劳2、一词多义乃自强步一大臣强谏质于齐一必以长安君为质最少一少益耆食

3.活用老妇必唾其而质于齐赵主之子孙侯者K?继有在者乎4、使动用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没死以闻5、语序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双宾语多予之重器

7、固定用法不肖日食饮得无衰乎燕昭王求士

1.文字现象(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先M而后嘿冯几诎指而事之反以报君

2.活用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眄视指使北面而受学岂远千里哉

3.语序将谁朝而可

4.同定用法则百己者至则什己者至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文言字形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列举:①泪—涙②崖—崕 (三)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 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 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 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 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 (一)实词 1.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又如,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X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X、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相对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五代,智能化和网络化) 代次年份主要采用的元器件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电子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7 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1978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8.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9.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10.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 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 2=1*25+1*24+1*22+1*20=53 2. 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3.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14.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我某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1. 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2. 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以字音为主)、形音码(以字 型为主) 3. 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在计算机中,用第一个字节标记区码,第二 个字节标记位码。 18.模拟量:连续、平滑变化的量称为模拟量(或模拟信息)。容易失真受外界干扰。 19.数字化:将模拟量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或数字信息)。如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光盘里记录的信息等。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 1. 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 换(a/d转换)”, 2. 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 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 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k 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000次。 4. 数字化声音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分级的细密程度,采样频率 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序也越好,数据量(即储存空间)也越大。 5. 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 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列起来构成一幅画,这些点称为像素(pixel)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归纳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归纳 (2007-06-10 22:16:11) 转载▼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一)信息 我们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读书、听广播、看电视、、与家长、老师、同学谈话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此外,用口尝,用鼻闻,用手摸也能获得一些信息。 (二)信息处理 我们随时在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 例如老师读:“wo shi ge wen ming de xiao xue sheng ”,同学们通过耳朵,输入这些声音信息,从大脑的记忆中,知道这是“我是个文明的小学生”九个字,把这九个字写(输出)在纸上。这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 (三)电脑是信息处理机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三种重要资源。 轧钢机、缝纫机等是加工物质材料的机器; 蒸汽机、发电机是转换能量的机器; 电脑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我们给电脑输入各种数据,经过电脑的处理,输出各种有用的信息。 (四)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诞生,它的名字叫埃尼亚克(ENIAC),学名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它由18000多支电子管组成,重达30多吨。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运算速度是每秒3千次。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计算机,体积小巧,运算速度却比埃尼亚克快了成千上万倍。 电子计算机有很多种,根据它的外观,可以分成微型机、便携式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等;根据计算机的用途可以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一般用来处理一种数据;超级市场用的收款机,记考勤用的打卡机,以及比较流行的游戏机、学习机等都属于专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只能做一件或几件工作,而办公和家庭用的计算机基本都属于通用计算机。目前家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通用计算机,它除了具备普通计算机具有的文字处理、数据计算等功能外,还能够听音乐、看影碟、玩游戏和漫游网络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电脑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五)电脑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软件是计算机工作时需要的各种程序和数据。 从外观上看,一台计算机主要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存储设备等组成。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信息技术知识汇总

一、专用名词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分类: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特征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NII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它包括: 1.一系列不断扩展的仪器设备。如摄像机、扫描仪、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高密度磁盘和光盘、声像带、电缆、电线、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线路、微波通信网、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 2.信息本身。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影像、录音、图书馆档案及其它媒体等形式体现。目前大量的这类信息分布在政府的各机构中,而且每天都从实验室、演播室、出版商等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3.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用户能借助于这些程序和软件去访问、处理、组织和提炼那些由NII设施提供的、随时可用的大量信息。 4.各种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依靠它们实现网络间的互连和互操作,确保个人秘密和网络的安全与可靠。 5.人。这类人的工作是挖掘信息,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建设备、培训其他人员等。 Internet是采用共同的计算机语言或协议被连接在一起的很多完全不同的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之间的传输路径安排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或多个路由被阻塞,传输仍然可以畅通无阻。这是ARPANET的早期设计目标的一部分,诣在使网络既有效又强大。 Internet 上的所有传输都被组织成数字包的形式--打碎的信息--每个包都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指令。这种被称为包交换的方法使数字通讯可以充分利用全部的网络资源,在特定的时刻找到最快和最经济的可行路径。数字包以共同的格式被传输,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使得起始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与途中和最终目的地的其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 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为"网际协议"。它就是应用于Internet中的基础协议"TCP/IP"中的"IP",工作于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IP"电话,即泛指应用Internet网络及相关技术,把传统的电话(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业务转移到Internet网络上来,以大幅降低通讯费用。 ISDN是Integrated Serviced Digital Network的缩写,一般译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电信局称之为"一线通",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把语音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组合在同一通信介质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的连接。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提供两个64Kbps 和一个16Kbps的信道带宽(2B+D),其中一个64Kbps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另一个64Kbps信道传输数据(当不需要传输语音时,数据传输可占用两个B信道128Kbps的速率),16Kbps的信道用于传输通讯指令等服务信息。 ISDN与普通模拟电话线有什么不同?对于模拟电话线来说,是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的线路上传送的模拟话音信号,因此,它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ISDN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不管是什么信号(文字、图像、声音),只要变成数字信号,就可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无处不在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P2 2.相同的信息,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载体来表示和传播。不存在没有载体的信息。P3 信息的五个特征 1.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P3 2.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也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P3 3.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和传播。 P3 4.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P3 5.信息具有时效性。P3 1.2 信息的编码 1.信息的代码:把用来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叫做信息的代码。 2.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或称计算机只能识别机器语言。 3.?诺依曼经典性建议:数据和程序都应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4.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 5.1B=8b;1KB=1024Be;1MB=1024KB;1GB=1024MB。 6..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 7.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8.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101)2 1.2.2字符编码: 1.计算机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2.具体请见书本P6页。其中控制字符有34个,编码0-32和127;图形字符包括26个大写英文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10个数字符号、32个标点及其他常用符号。 3.如(1)已知“A”的ASCII值为65,问“C”的ASCII值为多少? 答:“C”的ASCII值为65+2=67。 1.2.3汉字编码 1.汉字编码:汉字与西文字符一样,也是一种字符,在计算机也是以二进制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2.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3.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形音码。 4.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能提供216=65536个代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5.汉字的编码按照GB2312-80标准,使用2字节编码。 6.会观察码:如用16进制显示了“PC个人电脑”这几个字的码:50 43 B8 F6 C8 CB B5 E7 C4 D4,问“个”字码是什么? 答:因为英文占1字节,中文占2字节,所以“PC个人电脑”占10字节,1字节=8位,所以总共80位,每4位二进制转换成1位十六进制,所以对应的“个”字码是:B8F6 1.2.4多媒体信息编码 1.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简称ADC。 2.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100次。 4.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也越好,数据量也越大。 5.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背诵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2020年中考基础知识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信息概述 一.信息定义 信息是通过文字.数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 可以解释为信息=内容 信息.物质与能量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二.信息的表示 信息是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传播。 载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 途径:书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在现在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最主要的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处理的是数据,而数据就是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传递性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普遍性。 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照片胶片磁带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是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传递性:信息可借助一定的载体传递,使人们感知并接受。 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精神上的满足,二是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 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信息的效用以信息价值为前提,信息需不断更新。比如红绿灯的变化天气预报 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如手机获奖信息 qq求助信息。 普遍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有的。 四.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采集工具: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五.信息的获取 主要途径:感官感受调查研究实践活动文献检索广播电视浏览网络。 获取的过程: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确定信息获取方法—保存信息---评价信息-----反馈信息。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 1文件下载 2网页保存 保存网页中的文字 保存网页中图片 保存当前页 不打开网页或图片而直接保存 3收藏夹的使用 利用收藏夹收藏网页地址 “收藏夹”菜单,选择“添加到收藏夹”命令;弹出收藏夹设置提示窗口,设置收藏网页的名称;选择“创建到”按钮,设置书签所在的分类目录;单击“确定”。 快捷键CTRL+D 收藏夹的整理 1、点击“收藏夹”菜单,选择“整理收藏夹”命令调出整理窗口;创建“新建文件夹”,用鼠标 点选出一个文件夹或一条记录,点击“重命名”按钮,再重新输入新名称,回车确定。保存网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 (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 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知识梳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自学探究] 1.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 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 学技术。 2 3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6.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 知识补充: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ROM 、RAM 、软盘、 硬盘、光盘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手写笔、触摸屏 CPU (中央处理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 软件系统: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18) 2.信息来源示例(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3.采集信息的方法(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4.采集信息的工具(P20):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文字.txt Windows系统自带 .doc 使用WORD创建的格式化文本,用于一般的图文排版 .html 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于网页制作 .pdf 便携式文档格式,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电子文档、出版等方面 图形图象.jpg 静态图象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 .gif 支持透明背景图象,文件很小,主要应用在网络上.bmp 文件几乎不压缩,占用空间大 动画.gif 主要用于网络 .swf FLASH制作的动画,缩放不失真、文件体积小,广泛应用于网络 音频.wav 该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质量非常高 .mp3 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声音失真小、文件小,网络下载歌曲多采用此格式 .midi 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视频.avi 用来保存电影、电视等各种影象信息.mpg 运动图象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mov 用于保存音频和视频信息 .rm 一种流式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6.常用下载工具(P29):网际快车(flashget)、web迅雷、网络蚂蚁、cuteftp、影音传送带等。 7.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P25 表2-7):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8.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的区别(P26):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语法的要求,但是,无论现代阅读中对于字词句篇的把握还是文言学习中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句子的理解翻译等等,哪一个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不需要从语法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惟其这样,才能从浩瀚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把握语言规律,真正的学好文言文。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整理编辑本文的。本资料供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复习备课参考。 全文的大纲: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三、古书中的用字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六、同义词的辨析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八、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十一、代词 十二、副词 十三、介词和连词 十四、语气词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

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

我国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与考核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试题解答举例及考核知识点说明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字形分析题等。以下各小题是示例性的,因此小题总分与该大题的分数不合。 一、填空(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时期,创立于()时期。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 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一词指称()。 ……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 么影响? ……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每字1分,共10分) 朱,伐,睹……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 ……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每小题3分,

共15分) 1.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2.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 (二)写出句中加黑字形所对应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并说明在句中的字义。(每字3分,共15分):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考试评分标准 一、每空1分,回答不完整的不给分,共10分。 1.先秦;东汉。 2.文字学。 二、每题10分,共4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

初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能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及信息技术包含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共享性、传递性、依附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与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有关的技术。 4、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方法;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中,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它们是: 1语言的形成,2文字的产生,3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4电报、电话、无线广播、电视的发明,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1、有效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为: 确定信息需求T确定信息来源T多渠道获取信息T保存信息 2、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1)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获取信息 ⑵通过媒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网络等)获取信息 (3)通过事物本身获取信息 3、常用的信息采集工具 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计算机(利用多种软件工具,把来自光盘、网络、数码设备等多种类型的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 4、保存信息 计算机一般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信息,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储不同类型的信息。 常用的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主题1 信息的获取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的基本概念 “信息”一词通常是指数据、信号、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a)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信息的表现载体: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文字等 信息的实物载体:CD、U盘、硬盘、纸张等 b)信息是可加工处理的 c)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d)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而且可以增值 e)时效性:信息反映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 f)共享性:信息可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收且多次使用 1.下列情形可能引起信息丢失的………………………………………() (A)载体的损坏(B)共享范围扩大(C)获知人数增加(D)有效期限延长 2.李斌发现按照车上的GPS导航仪规划的路线驾驶经常出错,他更新了导航软件的地图文件后, 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降低,该事例反映出信息具有……………() (A)载体依附性(B)时效性(C)共享性(D)传递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1、信息技术:简称IT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之为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机器人、数字地球、虚拟现实、云技术、物联网等。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虚拟现实技术 语音技术 ?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智能代理技术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信息技术产品走向了个性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 知道电脑的主要性能参数:cpu(频率越大运算速度越快)、硬盘(存储空间)、内存、显示器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 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 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 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 1、文字学常识 2、音韵学常识 3、词汇学常识 4、语法学常识 5.修辞学常识 6.训诂学常识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活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例: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最全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信息载体的概念与区别 ①信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如:书本上的知识、报刊上的新闻内容 ②信息载体: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只是东西不表示内容)如:书本、图片、存有数据的U盘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 ☆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 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除了一般特征外,信息还具有以下的特征:普遍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题(新I)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题(新I)参考答案 1. 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施用等内容相关的行为和活动。以下属于信息加工内容的行为和活动的是______。 A.信息的检索 B.信息的测量 C.信息的控制 D.信息的识别 2. 将计算机用于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翻译,这属于计算机在____方面的应用. A. 人工智能 B. 管理和决策 C. 自动控制 D. 办公自动化 3. 当前使用的微型计算机,其主要电子元器件是由____构成. A.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B. 集成电路 C. 晶体管 D. 电子管 4. 在表示存储器的存储容量时,1MB的准确含义是____. A. 1024字节 B. 10242字节 C. 10243字节 D. 10244字节 5. 根据ISO的定义,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是____. A. 信息包含数据 B. 信息仅指加工后的数值数据 C.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数据 D.数据是指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6. 在信息处理领域,下面关于数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 A. 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画、声音、活动图象 B. 数据可以是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 C.数据就是数值 D. 数据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 7.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数据所下的定义是: 数据是对____、概念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 A. 物质 B. 信息 C.事实 D. 意识 8. 根据ISO对数据所下的定义,可认为____。 A. 数值、图片、声音、活动图像都是数据 B. 仅数值和文字是数据 C. 仅声音和图像是数据 D. 仅数值、图片和文字是数据 9. 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以二进制数表示的主要理由是____. A. 信息处理方便 B. 运算速度快 C. 降低能耗 D.物理器件性能所致 10.微型计算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对CPU、存储器和外部设备进行连接.总线通常由三部分 组成,它们是____. A.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B. 数据总线、信息总线和传输总线 C. 地址总线、运算总线和逻辑总线 D. 逻辑总线、传输总线和通信总线 11.微型计算机内存储器是按____进行编址. A.二进制位 B. 字节 C. 字长 D. CPU型号 12.微机的硬件系统是由____组成的. A. 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 B. CPU和输入输出设备 C.主机和外设 D. 主机、键盘、鼠标和显示器 13.微型计算机中的内存储器的功能是____. A.存储数据 B. 输入数据 C. 进行运算和控制 D. 输出数据 14.微型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主要由____组成. A. 运算器和主存 B. 控制器和主存 C.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 D. 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