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芜湖段枯水期水质调查及评价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3.70 KB
- 文档页数:4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引言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其流域范围涵盖中国境内的11个省市区,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长江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自然水库之一,其水质的安全性对于饮用水的安全至关重要。
长江水质的差异很大,具体取决于水体参数、化学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污染物、农药和药物的含量等。
水体参数包括温度、溶解氧、电导率、pH值、悬浮固体等。
化学物质和营养物质包括氮、磷、无机和有机碳等。
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氯、有机磷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不仅涉及到环境科学、水文学、地质学等学科,还需要依赖大量数据和模型的支撑。
长江水质评价数据来源长江沿岸站点在长江中游、下游的主要支流、还有汉江、金沙江、澜沧江、墨竹激卢江等河流进行了监测,覆盖了不同流域。
其中,长江站点共19个,还有6个源自主要支流的站点。
数据来自国家环境监测站,包括全新光谱(F)和范围光谱(W)等数据。
还包括各种长期观测数据、水文数据、污染源数据等。
分析方法为了评价长江水质,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
以下是最常用的方法:1.多元统计学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可以很好地将水质的差异分析出来。
2.模型方法:通过建立模型,通过安全阈值和工业排放水排放标准来评估水质。
例如,水质生态式(TAS)模型常用于水质评价。
3.基于水环境质量指数(WQI)的方法:将水质评估结果分解为各项指标,并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
然后,将这些权重加权为水环境质量指数(WQI),该指数被认为是评估水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集成多项投影寻踪(PLS)模型:该方法使用多个输入变量来预测WQI值。
该模型可以共同解释两个数据集之间的相关性。
评价结果通过上述方法,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尽管长江沿岸水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仍有几个监测站点的水质趋向改善。
在径流流域内,长江的水质大多数舒适区已经进入,但还有一些站点处于低水平和近危险水平。
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东部,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芜湖市的水资源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水资源,需要制定相应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对于芜湖市的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
芜湖市的主要水资源包括主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度,造成了水质下降和供水紧张的问题。
农业、工业和生活排污对水质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芜湖市的水资源监测工作亟待加强。
针对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提出对策。
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网络,包括水质监测站点和监测设备的建设和配备。
监测站点应覆盖芜湖市的主要水域,监测设备应具备自动监测和远程传输数据的功能,以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应建立起水资源监测数据的统一收集、整合和分析平台,及时发布水质状况和供水情况的数据。
加强对水资源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水资源监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发展,如遥感技术、水质传感器、水域水质模型等。
芜湖市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水资源监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芜湖市应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控制排污量和水质污染的源头。
加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意识。
组织开展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和教育培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芜湖市的水资源监测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加强水资源监测网络建设,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可以有效改善芜湖市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情况。
芜湖市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对策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第六大城市。
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芜湖市的水资源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芜湖市的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水质污染、水量紧张等问题。
加强对芜湖市水资源的监测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水质监测:芜湖市针对主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以了解水质情况。
目前,监测结果显示,芜湖市的水质主要问题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和营养盐过多等。
2. 水量监测:芜湖市通过建立水文监测站点,监测长江和周边主要河流的水量情况。
但是由于监测设施不足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水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受到一定影响。
3. 地下水监测:芜湖市对地下水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农业用水方面,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较快,且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二、芜湖市水资源监测面临的挑战1. 监测手段不足:目前,芜湖市的水资源监测手段相对滞后,设备陈旧,监测网络不完善,且专业人才稀缺,导致了监测结果的失真和不及时。
2. 水质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芜湖市的水质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污染源众多,给水质监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水量紧缺: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水资源相对紧张,加之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芜湖市的水量监测也面临很大挑战。
1. 加强水资源监测设施建设:芜湖市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水资源监测设施,提高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和监测设备的先进性,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提高水质监测技术水平:芜湖市需要引进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水体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提高水质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芜湖市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增加水资源的补给,以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充实监测人员队伍:芜湖市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监测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充实监测人员队伍,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以确保水资源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一.摘要:本文在参考一些数据,文献的基础上对长江水质以及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并建模,对母亲河的水质做出了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对水质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针对问题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流域主要城市水质检测报告进行分析,选取主成分,并把主成分得分按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出每个地区的污染综合评价指数,进而可以计算长江流域的污染综合评价指数。
对问题二,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忽略各个支流对干流的影响,各个站点排放的高锰酸盐和氨氮的质量只与其本身的降解有关,利用质量守衡定理,得到了一些相关的数列,从而算出了长江干流各个站点的高锰酸盐和氨氮的排放量,并对其进行降序排布,排在前面的自然就是高锰酸盐和氨氮的主要污染源地区。
针对问题三,用可饮用水的比例刻画长江水质的好坏。
分析近两年的百分比发现其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因此,建立基于灰色GM(1,1)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法的组合式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可饮用水占总水量百分比,以描述长江水质污染情况趋势:若不治理,长江10年后可饮用水的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将低于50%。
关于问题四的解决,我们根据问题三废水排放的及各类水质比例的预测,按照比例粗略地算出了若长江干流的Ⅳ类和Ⅴ类水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且没有劣Ⅴ类水时,2005-2014这十年间需处理的污水量。
在最后,我们针对本篇论文的背景,同时结合长江水质恶化这样的严峻形势,给出了一些那建议,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水质评价主成分分析灰色GM(1,1)模型时间序列分析二.问题重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对于我国大江大河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应是重中之重。
专家们呼吁:“以人为本,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改善人与自然的环境,减少污染。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水质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已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由此,针对长江水系的水质恶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要求由题目中所给出的附件的统计数据以及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建立相应的模型,对长江近两年的水质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并由此分析出各地区的水质污染状况及长江干流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污染源主要在哪些地区的相关问题。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其水质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长江水质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长江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本文将从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为长江水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我们来评价一下当前的长江水质状况。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水质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
在城市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大的影响下,长江上游及支流水质明显改善。
而且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已经从劣Ⅴ类别提升到Ⅳ类别,水质总体状况有所改善。
长江下游水域的水质依然较差,受到城市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水质仍然不容乐观。
除了表层水质的改善,底泥污染也是长江水质问题的一大隐患。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改善长江水质,我们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长江生态保护和水质改善的政策力度将会持续加大。
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措施的不断完善,长江水质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长江水质的监测、治理和保护将更加有效和精细,各项治理工作将更加精准和有力。
市场力量在长江水质改善中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相关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治污效率,改善长江水质。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长江水质的改善。
政府作为主体,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管责任,切实加强水质保护工作力度,从根源上减少各类污染源的排放。
企业要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效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科研机构要加强技术创新,为长江水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主动支持环保措施,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只有形成全社会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江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验名称:长江水质监测与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长江某段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长江水质现状;2. 掌握水质监测方法及数据分析技巧;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水质状况关系到沿岸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本实验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长江某段水质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长江水质现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pH计、电导率仪、浊度仪、采样瓶、密封袋等;2. 试剂:标准溶液、pH缓冲液、氯化钠、硫酸钾等。
四、实验方法1. 采样:在长江某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使用采样瓶采集水样;2. 水质分析:使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对水样进行pH、电导率、浊度等指标的现场测定;3. 实验室分析:将部分水样带回实验室,对溶解氧、氨氮、总磷、重金属等指标进行测定;4. 数据处理:将监测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五、实验步骤1. 采样:在长江某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使用采样瓶采集水样;2. 现场测定:使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对水样进行pH、电导率、浊度等指标的现场测定;3. 实验室分析:将部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溶解氧、氨氮、总磷、重金属等指标的测定;4. 数据处理:将监测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5. 结果讨论:根据分析结果,对长江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现场测定结果:长江某段水样的pH值为7.5,电导率为500μS/cm,浊度为50NTU;2. 实验室分析结果:长江某段水样的溶解氧浓度为5.6mg/L,氨氮浓度为0.2mg/L,总磷浓度为0.1mg/L,重金属(以铜、锌、铅为例)含量分别为0.05mg/L、0.03mg/L、0.01mg/L;3. 结果讨论:长江某段水质总体较好,但氨氮、总磷、重金属含量仍有超标现象,需加强治理。
七、实验结论1. 长江某段水质总体较好,但部分指标超标;2. 需加强长江水质监测与治理,保障沿岸人民生存和发展。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摘 要本文首先根据长江流域17个观测站近两年多主要水质指标的检测数据,应用统计学中求平均值原理进行综合分析,以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 )、PH 值(无量纲)的浓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到在过去28个月中,长江这四项指标的平均浓度(17个观测站结果加权平均),。
其结果见图1;进而以同样方法分析统计这28个月长江水质的数据,并对过去两年多来长江水质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其结果见表2。
在对各地区水质污染情况分析时,采用统计平均的方法对17个观测站28个月来的四项指标分别统计分析,得到17个观测站(地区)中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 )、PH 值(无量纲)在过去两年多的平均浓度,见表2,从而说明了长江干流上的主要污染状况,即各观测站近两年来的水质情况,见表3;并指出了长江干流上近一年多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的污染源在何地,其具体结果见表7。
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治理措施,依照过去10年的主要统计数据,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和数学软件Matlab 中的polyfit 函数进行曲线拟合,求出了未来10年长江水质发展趋势,具体见图6,特别是对未来十年中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做了较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见图7。
根据这一预测数据,为了将长江干流未来10年的Ⅳ类水和Ⅴ类水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而且没有劣Ⅴ类水,首先对过去 10年中这两类水的比例与污水量之间,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这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mX '≥(0.1953m X -52.8477-y)/0.1953 再利用上述预测数据,进一步确定了未来10年每年需要处理的污水量,具体结果见表9;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解决长江水质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具体见问题5的表述。
在模型优化中,对衡量本地排污的模型中加入总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单采用浓度分析与采用浓度与总量结合分析的结果是相似的。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
它承载着近一半的中国人口和许多重要城市的生活用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功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长江的水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长江水质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探讨长江水质改善的路径和措施。
对长江水质进行评价。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质问题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营养盐过剩和化学品污染等。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长江水质整体上呈现出海域污染较重、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情况。
上游的水质相对较好,而下游城市的排污负荷极重,导致水质恶劣。
水体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均明显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对长江水质进行预测。
随着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长江水质有望逐步改善。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严格水质排放标准和口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加强水环境执法检查,健全长江流域水环境警示监测网络,形成源头控制、终端治理和严格监管相结合的长江水质保护体系。
推进生态修复。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当前重点工程,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及生态修复项目,加强污染物治理处理、水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规划建设,实施“河长制”,推动城乡水系修复,努力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和承载力。
加强水资源管理。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正在编制实施,以最严格的岸线保护制度和河流管理制度为保障,大力开展江河整治工程,做好水资源核查和监管。
加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减排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坚持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约用水。
加强科技支撑。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高端装备技术来加强长江水质监测、评估和预警,提高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加强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科研,强化污染物溯源和追踪技术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长江水质综合治理方案。
长江水质的改善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流域的水质评价和预测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面将从水质评价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水质评价:长江流域的水质评价主要通过监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来进行。
常见的指标有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以及重金属污染情况等。
通过采集水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得到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浓度。
将这些浓度值与相关的水质标准进行对比,就可以评价出长江水质的好坏。
还可以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统计,得出长江水质的长期变化趋势。
水质预测:水质预测是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水质的变化趋势。
长江流域的水质预测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来进行。
数学模型是一种用数学方程描述系统行为的模拟工具。
通过收集长江流域的水质数据、天气数据和其他相关因素,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水质的变化趋势。
这个模型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输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水质指标的预测结果。
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模拟实验,评估不同控制措施对水质的改善效果,从而为水质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长江水质评价和预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源。
通过及时监测和评估长江的水质状况,可以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水质预测可以提前预知水质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水质评价和预测,可以提高长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水质保护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长江水质评价和预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的水质,确保长江的可持续发展。
青弋江水质污染综合分析及治理建议提要: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保持优良,以二类水为主,但支流污染正在加剧。
长江支流青弋江芜湖宝塔根、秋浦河池州入江口河段水质优,可总体水质为三类,水污染现象正不断加剧。
青弋江的水质状况与沿岸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紧密相连。
我们应对青弋江的水质污染高度警觉,及时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进行防治。
关键词:青弋江水质污染综合分析治理建议青弋江属雨性河流,水位,流量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
青弋江的正源称美溪河,源出黟县西北拜年山(海拔1137米)与黄金尖(海拔888米)之间的方坑南面。
总流域面积7195平方公里,河道全长309公里,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年径流量约4.9×109m³。
青弋江跨祁门、黄山区、黟县、歙县、旌德、石台、泾县、青阳、南陵、宣城、芜湖等十一个县(市、区)。
东界水阳江流域,西部上游接九华山山脉,中下游与漳河水系为邻,南依黄山山脉,北临长江。
水系呈扇形分布,主要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83平方公里)、琴溪河(流域面积444平方公里)、孤峰河(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寒亭河(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
下游清水河、黄池河及赵家河、青山河,为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系之间的通道;中游资福河、上潮河,为青弋江、漳河之间的通道。
西河镇以下,进入水网圩区,与左侧的漳河、右侧的水阳江,河港交汊,很难严格划清水系。
一.青弋江污染状况青弋江芜湖县段属于长江芜湖段,二者水质状况基本相同。
青弋江的水质良好,且水质状况较为稳定。
但近几年来,青弋江水质污染状况逐渐开始突出,水质由Ⅱ类降到Ⅲ类,严峻的水污染问题需早加关注。
2001年,长江芜湖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
水质十项主要指标值如下:溶解氧浓度值在6.20-11.07毫克/升范围之间,年平均浓度值8.4毫克/升;化学需氧量浓度值在1.7一4.2毫克/升范围之间,年平均浓度值2.9毫克/升;氨氮浓度值在0.02一0.40毫克/升范围之间,年平均浓度值0.13毫克/升;挥发酚和六项毒物指标氰化物、总汞,砷化物、六价铬、铅、镉浓度值均低于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
芜湖水利现代化河湖水质与水生态状况指标评价作者:汪晓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7期摘要:本文对芜湖湖水现代化的水质做了分析以及对水生态的状况指标做了简单的几点评价。
关键词:现代化湖水水质;水生态;指标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1概述芜湖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为安徽省的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芜湖市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011年初,中发[2011]1号文提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安徽省委、省政府也迅速出台贯彻中央1号文件实施意见,及时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若干措施的意见》(“水利十条”),明确提出实施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构建完善“四个水利”、加快建设“五大体系”,目标到2020年建成与安徽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现代水利,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芜湖是安徽省三个水利现代化试点市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现代化工作,把水利提升到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基础地位,提出了“大兴水利、惠泽民生,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水利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
2 芜湖市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水利现代化具有时空差异的特征,富于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水利现代化表征指标及目标值,结合芜湖市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利改革发展要求等情况,针对芜湖市水利现代化特征,按照2011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四大体系”,安徽省提出的“五大体系”,根据芜湖市自然经济条件、经济发展布局、水旱特点,参照其它地区的有关规划,确定以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人水和谐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水管理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为核心的水利现代化综合保障体系。
长江水质的评价与预测摘要本文讨论对长江水质的评价以及如何建立较为合理的数学模型,根据已有的过去十年的综合数据,预测出未来十年内的长江水的污染情况。
再根据所预测的污染结果和分布情况,如何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对排入长江的污染水进行处理,以达到题目的要求,提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题目不同的要求我们分别建立模型进行求解。
针对问题一,本文首先利用熵权模型求出四种指标的权重,接着根据水质所属类别和各指标量所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对长江近两年多的水质情况做出值大于按自然降解计算的所得的值,这个值与计算值的差距,可以等效为下游测量 点对污水的输入量, 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一个质量守恒模型:,,1 1,2...13,1,2,3,4,5,6jkt j i j i j x k x ex i j -++===得到了各个地区排入长江的污染物量,最后进行数据分析找出污染源。
针对问题三,在对长江水质情况进行长期预测时,本文建立了GM(1,1)预测模型,求解结果的百分绝对误差为 2.5623%,达到了可行要求,预测结果显示不可饮用的水所占总的长江水的比例明显增加,也反映出长江的水质类别逐渐往不可用水的类别的演变,甚至显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表明若现今不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治理长江,十年后长江的水生态环境必将崩溃,到那时进行水质改进将履步为艰。
针对问题四,依据问题三所得的预测结果以及问题四的要求,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得到每年允许排污量与VI 和V 两类污水百分数总和和劣V 类污水百分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再代入预测的每类污水的百分比求出每年所允许排放污水量。
为达到要求每年需处理的污水最小值为:119.01、138.52、159.29、181.39、204.92、229.96、229.96、284.98、315.18、347.32。
单位:亿吨。
最后:根据我们所得的计算结果以及经验的治理方法,结合长江的实际状况,提出自己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长江水进行治理。
一、宏观背景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怎样协调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兴修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关系,这一关键性问题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目前安徽省旱涝保收的农田只占所有农田的40%左右。
”安徽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王凤云说,虽然目前大江大湖的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很多“茅塞之渠”却往往并不通畅,成为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梗塞”。
全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农田排涝能力低、灌溉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农民靠天收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基于此,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学习,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为了给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安徽工程大学的学生,我们义不容辞,因此我们成立了这个社会实践团队。
旨在对安徽省农田水利失修问题进行调查,我们决定从芜湖县入手,开始我们的调研,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二、调查过程1.调查方法:本项研究是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式对芜湖县农田水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调查研究的研究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分析。
研究的总体是芜湖县的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的情况。
样本是从芜湖县抽取的人民政府领导、芜湖县水车镇的普通农民,以调查问卷、实地访谈为主要的调查工具,其中在水车镇的锡溪村、老庄村采用的是自填式问卷调查,在芜湖县县城采用的是访问员登门访谈的方式。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根据偶遇、判断和雪球的方式从芜湖县农田水利建设严重地区的人民群众中抽取的,其中包括当地的领导和当地的农民。
深思熟虑之后,我们选择水车镇为主要发放调查问卷的地点。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78份,其中有效问卷74份,占总问卷数量的74%,在被调查者中将近于90%的被调查者为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