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维生素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510.00 KB
- 文档页数:66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包括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和仪器方法等。
1.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生物试验,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来测定维生素的活性。
例如,利用酵母菌培养来测定维生素B2(核黄素)的含量,利用小鼠实验来测定维生素D的活性。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来测定维生素的含量。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例如,利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 (抗坏血酸)的含量,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测定维生素A(视黄醇)的含量。
3. 仪器方法:仪器方法是通过利用特定仪器进行测定。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多种维生素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维生素E(α-生育酚)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维生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测定原理,因此选择适当的测定方法需要结合维生素的特性和要求进行决定。
同时,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定某种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一种易氧化的物质,在空气中易受热和光的影响而分解,所以在测定维生素C含量时需采取适当的措施。
本实验采用I2-苯酚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此法原理是利用维生素C与碘化钾反应生成褐色的碘褐色物质,通过测定生成物的浓度来间接计算维生素C含量。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所选水果洗净并去皮,然后切成适当大小的块。
取100g水果样品加入100ml蒸馏水,混合均匀。
2.提取维生素C:将上述混合液分装到锥形瓶中,加入5ml三氯乙酸并摇匀,使之完全酸化。
然后放置于阴暗处静置24小时。
3.滴定:将上述混合液分装到滴定筒中,加入适量I2溶液,并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以0.1mol/L C6H8O6溶液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根据对照组的颜色变化,可以通过比较样品的颜色变化程度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颜色愈淡,维生素C含量愈低。
根据滴定计算出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水果样品的新鲜程度:新鲜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过了保质期的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会降低。
2.样品制备的操作:样品制备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样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较短,以防维生素C的氧化分解。
3.滴定的准确性:滴定过程中,需仔细控制滴定剂和指示剂的添加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可以得出某种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这个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并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含有更多维生素C 的水果。
参考文献:1. 魏彩霞,林辉,李晓彤,杨龙. 微波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J]. 食品与机械,2015,31(12):198-200.2. 张文英,周文杰. 技术指标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析[J]. 食品计量学报,2014,8(2):093-097.。
第九章 维生素类药物分析练习思考题1.将维生素A溶于无水乙醇-盐酸溶液中,测定紫外吸收光谱,在326nm波长处有一吸收峰,而将此液置水浴上加热,冷却后,在300-400nm范围内出现3个吸收峰,这是为什么?2.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时,采用三点校正法的目的是什么?3.药典规定以什么表示维生素A的质量,它与重量关系如何?4.维生素A用紫外法测定含量时,要应用校正公式,此校正公式的推导有哪两种方法?分别说说每一种方法中λ2、λ3是怎样选择的?5.按照中国药典维生素A测定法测定时,什么情况下需应用校正公式?什么情况下需用第二法测定?6.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A中的换算因数1900的含义是什么?含量计算公式中的E1%cm与通常意义的E1%cm有何不同?7.维生素E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和性质?8.维生素E中游离生育酚的检查原理是什么?9.中国药典、美国药典、日本药局方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测定维生素E的含量?10.维生素B1具有怎样的性质?可用哪些方法进行鉴别?11.盐酸硫胺的特殊反应是什么?说明其原理。
12.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时,为什么要加盐酸?硅钨酸量对含量测定有何影响?13.硅钨酸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时,其重量换算因数0.1939是如何求得的?14.硅钨酸重量法测定维生素B1中,生成的沉淀为什么要依次用煮沸的盐酸溶液、水和丙酮洗涤?15.维生素B1除用硅钨酸重量法、非水碱量法测定含量外,还可采用什么方法测定含量?试举2~3例,并说明测定原理。
16.维生素C具有哪些鉴别反应?17.药典采用什么方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该法测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8.用2,6-二氯吲哚酚测定维生素C含量时,如何判断滴定终点?19.维生素D的含量测定中国药典采用HPLC法,该法所用的色谱柱和流动相与一般反相色谱法有何区别?药典收载了几种测定方法,分别用于什么情况下维生素D的含量测定?选择题一、最佳选择题1. 维生素A具有易被紫外光裂解、易被空气中氧或氧化剂氧化等性质,是由于分子中含有( )A、环已烯基B、2,6,6-三甲基环已烯基C、伯醇基D、乙醇基E、共轭多烯醇侧链2. 维生素C能与硝酸银试液反应生成去氢抗坏血酸和金属银黑色沉淀,是因为分子中含有( )A、环已烯基B、伯醇基C、仲醇基D、二烯醇基E、环氧基3. 维生素C一般表现为一元酸,是由于分子中( )A、C2上的羟基B、C3上的羟基C、C6上的羟基D、二烯醇基E、环氧基4.中国药典测定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为( )A、气相色谱法B、高效液相色谱法C、碘量法D、荧光分光光度法E、紫外分光光度法5.下列药物的碱性溶液,加入铁氰化钾后,再加正丁醇,显蓝色荧光的是(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DE、维生素E6.紫外法测定维生素A含量时,测得λmax在330nm,A/A328比值中有一个比值超过了规定值±0.02,应采用什么方法测定( )A、多波长测定B、取A328值直接计算C、用皂化法(第二法)D、用校正值计算E、比较校正值与未校正值的差值后再决定7.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已知维生素C的分子量为176.13,每1mL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维生素C的量为( )A、17.61mgB、8.806mgC、176.1mgD、88.06mgE、1.761mg3.需检查特殊杂质游离生育酚的药物是(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CD、维生素EE、维生素D9.重量法测定时,加入适量过量的沉淀剂,可使被测物沉淀更完全,这是利用( )A、盐效应B、酸效应C、络合效应D、溶剂化效应E、同离子效应10. 2.6-二氯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终点时溶液( )A、由红色→无色B、由蓝色→无色C、由无色→红色D、由无色→蓝色E、由红色→蓝色11.硫色素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1溶液,测得对照液荧光强度为45%(浓度2.0μg/mL),空白液荧光强度为5%;样品液荧光强度为55%,空白液荧光强度为5%。
实验^一、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碘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定原理。
2、 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的原理、方法及其操作。
二、 实验原理用I 2标准溶液可以直接测定维生素 C 等一些还原性的物质。
维生素 C 分子 中含有还原性的二烯醇基,能被 丨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 O --------C C —C C O OH OH HHIC —CH 2OH + 12IOH由于反应速率较快,可以直接用I 2标准溶液滴定。
通过消耗I 2溶液的体积及其 浓度即可计算试样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蔬菜、 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
等物质的量关系:n( Vc)==n( 12)0.17 6(cV)|2 Vc %= m(试样)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分析天平,250ml 锥形瓶,100ml 量筒,10ml 量筒,酸式滴定管,滴定基管架, 25ml 移液管 ⑵试剂医药维生素C 药片,HAc(2 mol/L),淀粉(0.5%),NaSO 标准溶液(0.1 mol/L), 12标准溶液(0.1 mol/L)。
—O ---------C ——c —c II II I OOHCH 2OH + 2HI即:m(试样)V C %176(cV)i 210三、实验步骤1. 0.05 mol •L-1 I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将3.3g I 2与5g KI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柜中加入少量水(切不可多加!) 研磨,待丨2全部溶解后,将溶液转入棕色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25.00mL Na2SQ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水、5mL0.5%淀粉溶液,用丨2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平行标定三次。
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约0.2g维生素C片(研成粉末即用),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并冷却的蒸馏水100mL 10mL 2mol・L-1 HAc和5mL0.5%淀粉指定剂,立即用12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实验9: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磷钼酸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2、加深理解维生素C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钼酸铵在一定条件下(有硫酸和偏磷酸根离子存在)与维生素C反应生成蓝色结合物。
在一定浓度范围(样品控制浓度在25—250ug/ml)吸光度与浓度成直线关系。
在偏磷酸存在下,样品所存在的还原糖及其它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均无干扰,因而专一性好,且反应迅速。
MoO42-+维生素CMo(MoO4)2+维生素C(还原型)钼蓝(氧化型)三、实验器材1、松针、绿色蔬菜、橘子、广柑等富含维生素C的生物材料。
2、722型(或7220型)分光光度计。
3、水浴锅。
4、离心机4000r/min。
5、组织捣碎机。
6、吸管0.10ml(×2),0.20ml (×2),0.50ml (×2),1.0ml (×3),2.0ml (×1),5.0ml (×1)。
试管1.5cm×15cm(×10)。
7、试管架。
8、吸管架。
四、实验试剂1、5%钼酸铵:5g钼酸铵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
2、草酸(0.05mol/L)-EDTA(0.02mmol/L)溶液:称取草酸6.3g和EDTA二钠0.75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3、硫酸(1:19):取19份体积蒸馏水加入1份体积硫酸。
4、冰乙酸(1:5):取5份体积蒸馏水加入1份体积冰乙酸即可。
5、偏磷酸-乙酸溶液:粉碎好的偏磷酸3g,加入48ml(1:5)冰乙酸,溶解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必要时过滤;此试剂放冰箱中可保存3天。
6、标准维生素C 溶液(0.25mg/ml ):准确称取维生素C25mg ,用蒸馏水溶解,加适量草酸(0.05mol/L )-EDTA(0.02mmol/L)溶液,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放冰箱贮存,可用一周。
五、实验操作1、制作标准曲线取试管9支,按表1进行操作。
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某些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来探究其浓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维生素C试剂盒、锥形瓶、量筒、试管、移液管等。
2. 样品制备: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果作为样品,如橙子、苹果、草莓等。
将样品洗净后,用刀将其切成小块。
3. 提取维生素C:将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研钵和研钉研磨样品,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使用滤纸过滤提取液,收集滤液。
4. 维生素C测定:将收集到的滤液平均分配到几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维生素C试剂。
然后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反应。
5. 定量测定:在反应结束后,使用比色计测定试管中的溶液吸光度,并根据维生素C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曲线,计算出维生素C的浓度。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橙子、苹果和草莓作为样品,通过测定它们中维生素C的含量,得到了如下结果:橙子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X mg/L,苹果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Y mg/L,草莓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Z mg/L。
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苹果次之,草莓最低。
实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测定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现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橙子本身就富含维生素C,同时也与橙子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有关。
苹果和草莓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或采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发现维生素C的浓度与水果的颜色并无明显关联。
虽然橙子的颜色较深,但并不意味着它的维生素C含量一定更高。
因此,在选择水果时,不能仅仅根据颜色来判断其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
此外,本次实验中使用了维生素C试剂盒来测定维生素C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可以分为生物学法和物理化学法两种。
生物学法:
1.生物促进法:利用维生素对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促进作用,通过观察生物体的生长情况来判断维生素含量。
2.营养缺乏试验法:将生物体置于缺乏特定维生素的培养基中,观察生物体的表现,从而测定维生素的含量。
物理化学法:
1.比色法:利用维生素与某些试剂发生特定反应后形成彩色产物,通过测定产生的光吸收来定量测定维生素含量。
2.荧光法:维生素具有发荧光的性质,通过测定维生素发出的荧光强度来定量测定维生素含量。
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维生素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4.气相色谱法(GC):通过气相色谱对维生素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5.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维生素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质谱图谱来鉴定和定量维生素。
维生素的具体测定方法要根据维生素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
实验九 食品中维生素C 含量的测定1.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食品材料中维生素C 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原理维生素C 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它与体内其它还原剂共同维持细胞正常的氧化还原电势和有关酶系统的活性。
维生素C 能促进细胞间质的合成,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 时则会出现坏血病,因而维生素C 又称为抗坏血酸。
水果和蔬菜是人体抗坏血酸的主要来源。
不同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的加工贮藏方法,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的抗坏血酸含量。
测定抗坏血酸含量是了解果蔬品质高低及其加工工艺成效的重要指标。
维生素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它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
金属铜和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可以催化维生素C 氧化为脱氢型。
2,6-二氯酚靛酚(DCPIP )是一种染料,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抗坏血酸具有强还原性,能使2,6-二氯酚靛酚还原褪色,其反应如图:当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含有抗坏血酸的酸性溶液时,滴下的2,6-二氯酚靛酚被还原成无色;当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全部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时,滴入的2,6-二氯酚靛酚立即使溶液呈现红色。
因此用这种染料滴定抗坏血酸至溶液呈淡红色即为滴定终点,根据染料消耗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含量。
3.仪器及材料3.1仪器容量瓶、锥形瓶、微量滴定管、洗耳球3.2试剂(1)1%草酸溶液:草酸1g 溶于100ml 蒸馏水;2%草酸溶液:草酸2g 溶于100ml 蒸馏水。
(2)维生素C 标准储备液:准确称取20mg 维生素C 溶于1%草酸溶液中,移入100ml 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定容,混匀,冰箱中保存。
(3)维生素C 标准使用液(0.02648mg/ml ):吸取维生素C 贮备液5ml ,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50ml 。
标定:准确吸取上述维生素C 标准使用液25.0mL 于50mL 锥形瓶中,加入0.5mL 60g/L 碘化钾溶液,3~5滴淀粉指示剂 (10g/L),混匀后用0.0010mol/L 标准碘酸钾溶液滴定至淡蓝色(极淡蓝色)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