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维生素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75
实验^一、维生素 C 含量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碘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定原理。
2、 掌握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 C 的原理、方法及其操作。
二、 实验原理用I 2标准溶液可以直接测定维生素 C 等一些还原性的物质。
维生素 C 分子 中含有还原性的二烯醇基,能被 丨2定量氧化成二酮基,反应式如下:--------- O --------C C —C C O OH OH HHIC —CH 2OH + 12IOH由于反应速率较快,可以直接用I 2标准溶液滴定。
通过消耗I 2溶液的体积及其 浓度即可计算试样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直接碘量法可测定药片、注射液、蔬菜、 水果中维生素C 的含量。
等物质的量关系:n( Vc)==n( 12)0.17 6(cV)|2 Vc %= m(试样)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分析天平,250ml 锥形瓶,100ml 量筒,10ml 量筒,酸式滴定管,滴定基管架, 25ml 移液管 ⑵试剂医药维生素C 药片,HAc(2 mol/L),淀粉(0.5%),NaSO 标准溶液(0.1 mol/L), 12标准溶液(0.1 mol/L)。
—O ---------C ——c —c II II I OOHCH 2OH + 2HI即:m(试样)V C %176(cV)i 210三、实验步骤1. 0.05 mol •L-1 I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将3.3g I 2与5g KI置于研钵中,在通风柜中加入少量水(切不可多加!) 研磨,待丨2全部溶解后,将溶液转入棕色瓶中,加水稀释至250mL摇匀。
用移液管移取25.00mL Na2SQ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水、5mL0.5%淀粉溶液,用丨2标准溶液滴定至稳定的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平行标定三次。
2.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约0.2g维生素C片(研成粉末即用),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新煮沸过并冷却的蒸馏水100mL 10mL 2mol・L-1 HAc和5mL0.5%淀粉指定剂,立即用12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显稳定的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第十章维生素的分析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中的维生素及分类维生素亦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微量天然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虽少,但不可或缺。
虽然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下列共同的特点:维生素或其前体化合物(维生素原)都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一般在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太少而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也不能充分贮存在组织里,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供给。
维生素在体内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机体组织的构成,主要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它们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日常需求量极少,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ug)计算,当机体缺乏时,将会表现出不同的缺乏症。
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维生素的作用不仅仅限于预防维生素的缺乏病,在预防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营养保健作用。
维生素的种类繁多,而且这些有机物的结构也很复杂,理化性质及生理功能各异,有的属于胺类,有的属于醛类,有的属于醇类,还有的属于酚或醌类化合物等。
目前已确认的有30余种,其中被认为对维持人体健康和促进发育至关重要的有20余种。
由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差异很大,无法按照结构或功能分类。
一般按维生素溶解性能将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能溶于脂肪,叫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另一类是能溶解于水,叫水溶性维生素,目前主要有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如B1、B2、B6、C、H、B12等)。
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脂溶性维生素均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及氯仿等脂溶性有机溶剂和脂肪中,因此命名为脂溶性维生素。
通常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进入消化道后,一定要有脂肪作为载体存在,并经胆汁乳化,人体才能吸收,吸收进血液以后,也要和某种蛋白质结合,才能运转到全身。
可见脂溶性维生素在机体内的吸收与机体对脂肪的吸收密切相关,且被吸收后大部分积存在体内,若脂溶性维生素摄入过多,可引起中毒。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结果(1)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标定:1mL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和9mL2%草酸溶液的滴定读数/mL 10mL2%草酸溶液(空白)的滴定读数/mL相差量(抗坏血酸消耗的量)/mL1mL染料氧化维生素C的量(K)/mg6.80 0.30 6.50 0.0308 (2)果汁溶液的滴定(水溶C):次数 1 2取得的样液(果汁含量)/ml 0.25 0.25滴定读数/ml 5.40 5.35空白滴定读数/ml 0.30 0.30果汁所消耗的滴定液量/ml 5.10 5.05测定时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mg0.157 0.156样品中1mL的维生素C含量/mg 0.628 0.624样品中平均维生素C含量:0.626mg/mL。
(3)提取的果实的滴定:称取质量:4.9g橘子配成100mL溶液次数 1 2所取的液体量/mL 10 10滴定读数/mL 2.92 2.92空白滴定读数/mL 0.30 0.30样品所消耗的滴定液量/mL 2.62 2.62测定的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mg 0.0807 0.0807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平均值:0.00807mg/mL样品名称样品质量(W)/g提取液总体积(V)/m滴定时所取滤液(V3)/mL滴定样液所用染料体积(V1)/mL滴定空白所用染料体积(V2)/mL1mL染料氧化维生素C的量(K)/mg维生素C含量(mg/100g)橘子 4.9 100 10 2.92 0.30 0.0308 16.5 二.实验思考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法是测定维生素C的经典方法,此法优点是简便,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维生素C的含量,但同样其存在很多缺点:1、生物组织中的脱氢抗坏血酸及结合抗坏血酸同样有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用此法测不出来;2、生物材料提取液中含有其他还原性物质,也可使2,6-二氯酚靛酚溶液还原脱色而而引起误差;3、提取液中常存在的色素类物质干扰滴定终点观察,所以在选材时应选用无色,绿色或浅黄色等,当取材为紫色等时,可用活性炭,白陶土脱色处理。
维生素的定量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常见维生素的定量测定方法,了解维生素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不同的维生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检测方法。
本次实验以维生素C 为例,采用碘量法进行定量测定。
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能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 C 与碘反应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和碘化氢。
通过用已知浓度的碘溶液滴定样品中的维生素 C,根据碘溶液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新鲜水果(如橙子、柠檬等)、2%草酸溶液、标准碘溶液(005 mol/L)、淀粉指示剂。
2、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100 mL、250 mL)、移液管(5 mL、10 mL、20 mL)、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玻璃棒、烧杯、研钵。
四、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选取新鲜水果,洗净、擦干,去皮后称取200 g,置于研钵中研碎,加入 2%草酸溶液 20 mL,搅拌均匀后转移至 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 2%草酸溶液多次冲洗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
2、滴定用移液管准确吸取 100 mL 样品溶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20 mL 2%草酸溶液,1 mL 淀粉指示剂,立即用标准碘溶液滴定至溶液呈蓝色,且在 30 秒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记录碘溶液的用量。
3、空白实验另取 30 mL 2%草酸溶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1 mL 淀粉指示剂,用标准碘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碘溶液的用量(V0)。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数据记录|实验次数|样品消耗碘溶液体积(mL)|空白消耗碘溶液体积(mL)||::|::|::|| 1 | V1 | V0 || 2 | V2 | V0 || 3 | V3 | V0 |2、计算维生素 C 的含量(mg/100 g)=(V V0) × C × 0088 × 100 /(m× 10)其中,V 为样品消耗碘溶液的平均体积(mL),V0 为空白消耗碘溶液的体积(mL),C 为碘溶液的浓度(mol/L),0088 为 1 mL 碘溶液(005 mol/L)相当于维生素 C 的质量(mg),m 为样品的质量(g)。
维生素的测定17.2 维生素的测定17.2.1 概述[2,3]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其种类繁多,化学结构与生理功能各异。
因此无法按照结构或功能分类,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V A、V D、V E、V K)和水溶性(V B1、V B2、V B6、V B12、V P、V PP 、V C)两大类。
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们一般在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少,满足不了动物和人体的需要,必须依靠从食物中摄取。
在食物中缺乏了任何一种维生素,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特有的缺乏症状,如缺乏维生素A、B和C 时,可分别引起夜盲症、脚气和坏血病等,严重时足以致命。
某些维生素含量的高低,是评价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维生素的分析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其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是:①用酸、碱或酶分解样品,使其中的维生素游离出来;②用溶剂进行提取;③分离干扰物质,对样液进行分离提纯;④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定量等。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有微生物学测定法、生物学测定法等。
仪器分析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维生素的分析方法很多,选用方法时应根据样品的品种、类型、待测维生素的性质、含量以及干扰物质多少等因素来决定。
下面重点介绍维生素C、维生素B1和B2以及作为维生素A原的b-胡萝卜素的测定。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其纯品为白色无臭结晶,熔点为190~192℃,溶于水或乙醇中,不溶于油剂,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在弱酸条件下较稳定。
还原型(L-抗坏血酸)可被氧化为氧化型(L-脱氢抗坏血酸),还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如果进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生理作用。
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氧化型抗坏血酸和2,3-二酮古乐糖酸。
根据它具有的还原性质可以测定V C的含量。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2,6-二氯靛酚法、2,4-二硝基苯肼法、铅-硫化氢法、碘酸法以及荧光分光光度法。
2,6-二氯靛酚法用于测定还原型V C,其它方法多用于测定总V C的含量。
维生素测定维生素A有两种。
一种为维生素A醇;另一种是β-胡萝卜素,在人体的小肠和肝脏中可以转变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A。
[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参考值]0.5~2.1μmol/L。
[临床意义]①维生素A能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参与视觉作用,增强皮肤黏膜屏障作用,从而抵御表皮的角化等生理作用,以眼、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尤为明显。
②增高见于婴儿自发性高钙血症、维生素A中毒症、慢性肾小球。
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黏液性水肿等。
③降低见于夜盲症、干眼病、肝炎、肝硬化、胰腺功能低下、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二、维生素B1(Vit B1)测定[检测方法]速率法。
[参考值]94~271μmol/L。
[临床意义]①维生素B1在肝脏与焦磷酸反应生成硫酸焦磷酸酯(TPP),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参与α-酮酸氧化脱羧作用,对维持正常糖代谢和神经、肌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②维生素Bl缺乏时糖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因氧化受阻而聚集,从而产生机体神经组织的能量来源障碍,发生脚气病,表现为肢端麻木、肌肉萎缩、下肢水肿等。
此外,可发生胆碱酯酶的活性增高,影响神经传导,引起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降低,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③维生素B1缺乏症患者主要发生在以精米为主食的地区。
维生素B1降低常见于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腹泻等。
三、维生素B2(Vit B2)测定[检测方法]荧光法。
[参考值]70~100μmol/L。
[临床意义]①维生素B2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有两种,即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均为体内氧化一还原酶的辅酶,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着递氢体的作用。
能促进蛋白质、糖、脂肪的代谢,也能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尚有利尿消肿,预防癌症的作用。
②维生素B2降低常见于角膜血管化、脂溢性皮炎、阴囊炎、口角炎、舌炎、唇炎、口腔黏膜溃疡等。
四、泛酸(Vit B3)测定[检测方法]比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