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肝炎中甲状腺功能变化及应对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231.12 KB
- 文档页数:2
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目录干扰素-α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1)1.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1)2.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随访 (2)2.1 治疗前应检查 (2)2.2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2)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 (3)3.1 流感样症候群 (3)3.2 一过性骨髓抑制 (3)3.3 精神异常 (3)3.4 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4)3.5 心血管系统表现 (5)3.6 肾脏泌尿系统表现 (6)3.7 肝脏系统表现 (6)3.8 干扰素抗体 (7)3.9 其他不良反应 (7)3.10 罕见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8)1.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干扰素-α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对计数O.1,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
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u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
2.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随访2.1 治疗前应检查①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②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③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水平;④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做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⑤检测自身抗体,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育龄女性还应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除妊娠。
2.2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①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l~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②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③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 和HBVDNA;④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⑤应定期评估3.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3.1 流感样症候群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应用早期的1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心动过速,及肌肉、关节酸痛。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在机体抵抗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主要由机体的细胞在感染病毒或其他刺激物后产生,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 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传播。
它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防止病毒复制,并增加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启动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它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止肿瘤血供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它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杀伤活性,对某些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3. 干扰素的功能主治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功能和主治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来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并降低病毒复制的风险。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等。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杀伤活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调节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干扰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抑郁等。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分析丁石梅;屈伟;梁熹;贾晓黎;翟嵩;张欣;李梅;党双锁【期刊名称】《肝脏》【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89例干扰素治疗前和117例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 分析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干扰素治疗前的89例患者中,有23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4例;干扰素治疗后的117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为桥本甲状腺炎2例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例。
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828)、体内预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OR=35.393)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对体内预存大量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女性,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复查。
【总页数】3页(P650-652)【作者】丁石梅;屈伟;梁熹;贾晓黎;翟嵩;张欣;李梅;党双锁【作者单位】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陈郁梅;黄明寿;赖绮云2.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与甲状腺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J], 王桂杰;李佰君;高维姝3.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治疗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分析及治疗 [J], 杨晶4.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 [J], 孙宇南;崔芳芳;贾赞安;张霖5.丙型肝炎应用干扰素治疗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分析及治疗 [J], 杨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病论坛┃GANBING LUNTAN肝博士 2014年第3期 21甲状腺位于颈部器官的两侧。
而人体肝脏位于右侧上腹部,两个相距这么远的器官,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单的说,肝脏是人的化工厂,而甲状腺则是人体物质代谢的统筹安排者。
正常人甲状腺重约20~30g,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甲状腺主要分泌两种激素,其一是降钙素,参与钙磷的稳态和骨代谢的调节。
其二是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
甲状腺素通过调节机体各个器官,尤其是肝脏,来影响我们三大基础物质的代谢。
而同时肝脏也是甲状腺激素代谢转化的地方,通过反馈机制调节甲状腺功能。
肝脏和甲状腺是唇齿相依,相互影响,共同协助影响机体的健康状况。
首先给大家解读一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吧。
与肝功能等检查一样,抽血化验检查甲状腺功能也需要抽空腹静脉血,因此检查当天抽血前不能吃早餐。
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需要测定的指标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甲状腺功能五项(简称甲功五项),包含TSH(促甲状腺素)、F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4(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TT3(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4(总四碘甲腺原氨酸),都是反映甲状腺生理功能状态的指标。
T3、T4在外周血中有游离形式、和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两种形式存在。
TSH 的水平受T3、T4的反馈调节,当T3或/和T4升高时,TSH反射性降低,也即甲状腺功能亢进。
反之当T3或/和T4降低时,TSH反射性升高。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标志性抗体,比如临床上常见的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
一、肝脏在甲状腺激素代谢中的作用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器官,甲状腺和肝脏之间存着密切的联系。
甲状腺素大部分与结合蛋白结合其转化代谢均需肝脏参与,肝脏也是T4脱碘转化T3的重要部位,各种脱碘酶作用下,产生活性很强的T3。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2期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产生机制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流感样症状患者一般可于注射IFN 2~5小时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有时可达40℃,高热时可伴有寒战,一般在发热3~4小时后自行退热。
注射3~5次后多数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IFN≥3.0×107 U/次时,>70%患者会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亦可于IFN注射0.5~1小时前服药,以预防和减轻发热等症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接受IFN治疗过程中,约20%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
一般停止IFN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开始应用IFN的2周内即迅速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大于淋巴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一般在随后的4~6周可逐渐趋于平稳,停药后可迅速回升至基线水平;IFN可使血小板计数下降10%~50%,往往在注射后24小时即出现,并持续整个疗程。
少数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即有明显血小板水平减低,应用IFN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能降至警戒线(30 000~50 000/mm3)以下,从而影响IFN的应用。
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应用IFN期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3%~60%,多为轻度,不影响治疗;症状严重者不足10%,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IFN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其他包括眩晕、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视觉定向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幻觉、昏迷、味觉减退、食欲缺乏、性欲减退、抑郁、易怒,甚至自杀行为等。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段纯;喻艳林【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7(10)34【摘要】目的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轻度、中度及早期肝纤维化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组干扰素治疗前、中、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研究组出现甲状腺疾病8例(20.0%),其中甲亢5例,甲减3例。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阳性率分别为15.0%(6/40)和12.5%(5/40),对照组TGAb和TPOAb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6.7%(2/30),2组TGAb和TPO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TGAb和TPOAb的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
研究组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但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治疗后FT3、FT4均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过程中TSH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0.05),随着治疗的进展TSH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干扰素治疗中可出现一过性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其中TSH的检测更灵敏,TGAb、TPOAb可作为干扰素(IFN)治疗中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的预测因素。
【总页数】3页(P5-7)【作者】段纯;喻艳林【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1【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相关抗体影响临床研究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观察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观察4.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研究5.慢性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对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相关抗体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李兴旺来源:《保健与生活》2007年第06期老刘患有丙型肝炎。
近些年来,他的肝功能一直不太正常,到医院检查后发现丙肝病毒RNA呈阳性。
医生建议他使用干扰素治疗,但他听说干扰素的副作用较大,一直不敢使用。
最近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肝病已经发展成了早期肝硬化。
其实,干扰素作为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已经多年。
但由于其疗效的局限性和较多的不良反应,使人们一直无法把它看做能攻克病毒的“青霉素”。
虽然干扰素有多种不良反应,但总体上看还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
干扰素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流感样综合征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1)流感样综合征:是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患者在使用的最初1周都会出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头痛、鼻塞等。
发热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4~8小时,可持续4~12小时。
一般前1~2次给药时最严重,随后症状逐渐减轻,大约10天后症状便可消失。
如果每周应用3次,有部分患者在间隔2天后再次给药时仍会有轻度症状。
一般患者只需多饮水,症状重者则可在使用干扰素的同时服用一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这种反应一般不影响治疗的进行。
(2)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可发生于首次给药后,一般在治疗后第1周下降最明显,尔后多趋于稳定。
大部分患者下降并不严重,但有部分患者显著下降,以至于不得不停用干扰素,这是早期终止干扰素治疗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停药后血细胞数在短期内会恢复正常。
另外,干扰素治疗还有中长期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或精神症状。
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精神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判断力障碍、嗜睡、抑郁或失眠等。
一般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比较轻,1~2周即可自行消退。
部分患者在用药2个月后可出现脱发,女性较男性更明显。
用药后如出现黄疸甚至发生重型肝炎,则应停用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
胡章勇;黄赛;夏绍碧;石菡;范凌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27)007
【摘要】@@ 例1 患儿女,12岁,因发现反复乏力、纳差、厌油8个月,再发5 d 于2006年7月18日第2次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在我科住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无黄疸型,给予甘草酸二胺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查体:发育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 cm,肝区叩痛(+),余无特殊.【总页数】1页(P1324)
【作者】胡章勇;黄赛;夏绍碧;石菡;范凌
【作者单位】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反复转院对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抑郁症的影响 [J], 陈芳;胡慧;王凌;熊振芳
2.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抑郁症病人应用辨证施膳合五音调式干预研究 [J], 王小珍;黄笑美;余春芳;李慧
3.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 [J], 李庆云;黄开红;王凌云
4.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 1例 [J], 李正良
5.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诊治 [J], 刘彩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