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最新资料推荐------------------------------------------------------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杨桂林屈正 (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028) 通讯作者:

屈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15%~1.00%,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达40%~79%[1]。

以往心房颤动多被看作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然而近2O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2, 3]。

房颤发病率高、危害较大,针对房颤的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研究重点之一。

房颤的药物或电复律疗效差、复发率高。

因此探索房颤的外科治疗变得非常重要。

一.经典迷宫手术的提出和发展外科治疗房颤的目标是[4]:

① 消除心房颤动;② 恢复窦性心律;③ 保持房室同步运动;

④ 恢复心房收缩功能;⑤ 通过消除心房的不良血流状态而减少或消除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危险。

为达到外科治疗房颤的目标,先后有 Willioms[5]和 Cox[6]等提出左房隔离术,Guirauden 等[7]提出走廊术,但两种手术疗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故现在临床中已较少应用。

之后,又有 Cox 等[6, 8]设计的一种术式可以切断心房内所

1/ 11

有可能存在的折返环,使切口之间的空隙区不能形成折返从而阻止心房颤动的产生;同时手术确保术后窦房结冲动沿专一径路传至房室结,使房室同步收缩,恢复心房的收缩功能。

由于心房内的折返环大多环绕左、右心耳、上下腔静脉、肺静脉、冠状窦等开口处存在,因此,这种术式将这些部位的心房肌肉通过切割和缝合隔离成多个电绝缘的区域犹如迷宫状,故被称为迷宫手术(Maze 手术)。

1987 年 Cox 等[6]首先开展了 Maze I 手术,并在病人的房颤转复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 Maze I 手术后存在两个问题:

窦房结的心率变时性反应功能损伤,即在运动时心率不能相应增快;左心房功能不全。

为此, Maze 手术经历了MazeⅡ手术和Maze Ⅲ手术两次改良[9] 。

Maze Ⅲ手术与Maze Ⅰ 、Maze Ⅱ 手术相比,它取消了右房顶部切口,避免对窦房结动脉和右房窦性冲动发生区产生医源性损伤;环绕 4 个肺静脉口作一杯状切口,以尽可能缩小左房隔离区保留左房传输功能,手术明显地减少了术后起搏器的安置率,改善了心房传输功能,故已成为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

Cox 等[10]报道了 346例行 Cox 迷宫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病死率为 2%,存活的病例中,99%转复为窦性心律,只有 2%的病例需要术后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最新资料推荐------------------------------------------------------ 38%的手术病例术后出现短暂的房颤发生,但这不会影响其远期手术成功率。

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Maze Ⅲ手术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就是手术范围大,操作技术复杂,易损害其他组织,手术时间长,存在出血和传导系统损伤等并发症,有报道近 23%的患者术后需要起搏器治疗 [11]。

因而人们提出了多种在Maze Ⅲ手术基础上的改进方法。

这些改进方法包括以多种能量产生线性透壁病损代替传统 Maze Ⅲ手术对心房的切开及缝合[12]。

这些改良的 Maze 手术中采用的能源有射频、冷冻、微波、激光等,其中术中射频消融的技术运用最广。

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分为单极射频消融及双极射频消融两种方法。

早期以单极射频消融应用较多。

荷兰的 Sie 等[13]总结 122 例患者进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施行房颤的射频消融术。

Sie 等在采用新的手术工具的同时,将左、右肺静脉分开隔离,使左、右肺静脉之间区域保持电活动和收缩功能,这种方法潜在地避免了在此区域内的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栓塞的机会,并增加了左心房的收缩功能。

术后 78. 5%的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

3/ 11

Taijiro等[14]对 12 例二尖瓣疾病伴慢性房颤患者术中进行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率占 83%。

Hans 等[15]报道 70 例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结果,随访显示无房颤率 6 个月为 93%, 12 个月为 95%~97%。

但单极射频消融存在烧灼时间长,可能产生间接损伤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双极射频消融已被更多的外科医生在临床上应用。

双极射频消融可以快速、可靠地产生心房的透壁损伤。

而且,它释放的能量被限制在射频钳之间,对射频钳以外的心脏组织不会造成副损伤,因而具有更好的安全性[16~19]。

Gaynor 等[20]首先报道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结果,随访 6 个月, 23 例患者中 21 例患者(91%)维持窦性心律。

至今,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在国内的多家医院中已得到了临床应用。

许日昊等[21]报道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结果,随访至术后 6 个月的 28 例患者中, 26 例患者(92.9%)维持窦性心律。

滕晓等[22]报道了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161 例,随访157 例,平均随访(37.425.4)周,81.53%(128/157)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

临床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外科治疗技术疗效满意, 克服了传统Maze Ⅲ手术操作复杂、耗时较长、围术期并发症较高等缺点。

---------------------------------------------------------------最新资料推荐------------------------------------------------------

三.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虽然将传统的切开缝合以射频消融替代简化了手术,但仍需正中开胸,且需要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创伤仍较大,故临床上大多应用于需要开胸手术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而对于特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往往难以接受此术式。

内科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后6~12个月的成功率已在80%~90% [23]。

但对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治疗结果差异较大, 根据不同策略消融的成功率在32%~94%,且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复杂, 对于有些并发症如脑卒中, 甚至更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等难以完全预防[24]。

对于特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已有多家心脏中心开展了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目前主要路径包括通过双侧胸部小切口直视下、在电视胸腔镜辅助直视下和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实施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

单纯小切口直视下手术需要在双侧胸壁肋间各行1个长度约6~7cm左右的切口以便主刀医生直视下进行射频消融操作,此方法目前报道较少。

双侧胸部胸腔镜辅助下直视手术以Wolf Mini-maze术为代表,Wolf等[25]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系统,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通

5/ 11

过双侧胸壁的小切口,直接对阵发性/孤立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相关的关键区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及左心耳切除,在超过3个月的随访期间,维持窦性心律者高达91.3%。

此方法国内也有临床研究报道[26]在1年随访期内,运用此方法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有效率分别达80.0%和75.0%。

全胸腔镜射频消融术则为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仅需在胸壁两侧各做3个直径1.5cm以下的小孔作为操作孔和腔镜孔,即可完成射频消融操作。

Alaaddin等[27]在全胸腔镜下以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并左心耳切除术,并对30个病例(包括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8例及永久性房颤3例)进行11个月的随访,房颤治愈率达到77%。

国内,屈正[28]等率先开展全胸腔镜下双侧肺静脉射频消融并左心耳切除术治疗单纯性房颤,对9例患者进行了3-12个月的随访,其中8例患者始终维持窦性心律, 1例患者因不能接受胺碘酮治疗,术后10个月仍为房颤。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房颤的治疗,将会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前景。

参考文献 1. Sueda T, Nagata H, Orihashi K, et al. Efficacy of a simple left atrial procedure for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in mitral valve operations. Ann Thorac Surg, 1997, 63: 1070-1075. 2. Schaff HV . Dearani JA . Daly RC. et

---------------------------------------------------------------最新资料推荐------------------------------------------------------

a1. Cox-M aze procedure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

Mayo clinic experience .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9, 12: 30-37. 3. Ad N. Cox JL Stroke prevention as an indication for the maze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Sem 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9, 12: 56-62. 4. Edmunds LH Jr. Cardiac Surgery in the Adult. New York: Mcraw-Hil, 1997, 769-782. 5. Willioms JM, Ungerleider, et al. Left atrial isolation: a new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0, 80: 373-380. 6. Cox JL, Canavan TE, SchuesslerRB, et al.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ra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 mapping and Ⅱdescription of the electrophysiologic basis of 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1, 101: 406-412. 7. Guiraduden GM, Campbeil CS, Jones DL, et al. Combined sino-atrialnode atrial-ventricularnode isolation: a surgical alternative to Hisbundle ablation in patients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1985, 72: 22. 8. Cox JL, Schuessler RB, Boineau J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ze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9, 12: 2-14. 9. Cox JL, Boineau JP, Schuessler RB, et al.

7/ 11

Modification of the maze procedure for 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 Rationale and surgical result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5, 110: 473-484. 10. Cox JL, Ad N, Palazzo T,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the Maze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9, 12: 15-19. 11. Cox JL, Schuessler RB, Lappas DG, et al. An 8 yea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surger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nn Surg, 1996, 224: 267-273. 12. Falk R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19, 14: 1067-1078. 13. Sie H, Beukema W, Misier A, et al. Radiofrequency modified maz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undergoing concomitant cardiac surgery. J ThoracCardiovasc Surg, 2019, 122: 249-256. 14. Taijiro S, Katsuhiko I, Osamu I, et al. Efficacy of pulmonary vein isoation for the elimination of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ardiac valvular surgery. Ann Thorac Surg, 2019, 71: 1189-1193. 15. Hans K, Gerhard H, Rudiger A, et al. Specific linear left atrial lesion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9, 40: 475- 480. 16. Prasad SM, Maniar HS, Schuessler RB, et al. Chronic transmural atrial ablation by using bipolar radiofrequency energy on the beating heart.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9, 124: 708-713. 17. Prasad SM, Maniar HS, Diodato MD, et al.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bipolar

---------------------------------------------------------------最新资料推荐------------------------------------------------------ radiofrequency energy on the atria and pulmonary veins: a chronic animal study. Ann Thorac Surg, 2003, 76: 836-841. 18. Hamner CE, Potter DD Jr, Cho KR, et al. Irrigat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 transmurality feedback reliably produces Cox Maze lesions in vivo. Ann Thorac Surg, 2005, 80: 2263-2270.

19. Melby SJ, Gaynor SL, Lubahn J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ght and left atrial ablations on the beating heart using irrigated bipolar radiofrequency energy: a chronic animal study.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6, 132: 853-860. 20. Gaynor SL, Diodato MD, Prasad SM, et al.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clinical trial of a modified Cox maze procedure with 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4, 128: 535-542. 21. 许日昊,杨桂林,王天策等。

改良MazeⅢ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在心房纤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1132-1133。

22. 滕晓,董力,袁宏生等。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临床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 2019, 42:

727-729。

23. Israel CW, Gronefeld G, Ehrlich JR, et al. Long-term

9/ 11

risk of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s documented by an implantable monitoring device: implications for optimal patient care. J Am Coll Card iol, 2004, 43: 47-52. 24. 杨新春。

导管消融尚不宜作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方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1147-1148。

25. Wolf RK, Schneeberger EW, Osterday R, et al. Video-assisted bilater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and left atrial appendage exclus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5, 130: 797-802. 26. Cui YQ, Li Y, Gao F, et al. Video-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a clinical report of 81 case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0, 139: 326-332. 27. Yilmaz A, Geuzebroek GS, Van Putte BP, et al. Completely thoracoscopic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with ganglionic plexus ablation and left atrial appendage amputation for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10, 38: 356-360. 28. 屈正,刘晓峥,徐学增等。

应用完全胸腔镜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结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9, 9:

567-568。

---------------------------------------------------------------最新资料推荐------------------------------------------------------

11/ 11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总6页)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到底算手术吗 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穿刺血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把电极导管沿着血管送入心腔,精确定位引起心动过速的关键病灶,用电极导管头端紧紧贴靠该处,在局部释放射频电流(100千赫兹~1.5兆赫兹),在很小的范围内(约3~4毫米直径及深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直接摧毁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速。是否每个房颤患者都能做导管射频消融李毅刚教授:房颤患者病情千差万别,而把握好房颤消融术适应证是关键。阵发性房颤无疑是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持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优势在哪 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点是微创、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以下三类人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话,获益比较多:①吃抗心律失常药控

制不了、症状比较明显、发作非常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持续性房颤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患者。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衰发作频率越频繁越容易出现房颤,有房颤就会更容易心衰。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导管消融术能够终止这个恶性循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心功能检查上,能够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BNP(脑利钠肽)降低;在症状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症状的明显缓解,过去稍微活动一下就累,手术后活动量增加或者能够正常活动。年龄大的患者能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术吗 李毅刚教授:所有打算进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首先要预防左心房血栓形成,规范有效地进行抗凝治疗,选择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形成。其次需要进行详细检查,来评估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如果发现左心房内有血栓形成,则不能进行导管消融术,需要接受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凝,待血栓消失后才可进行消融手术。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性的并发症,危害较大。前面提到,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3个方面。节律控制治疗除药物及电复律外,还有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的介入治疗方法——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此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在了解这种技术后可以对其不再陌生或恐惧,以后还会将各部分分开来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一、什么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设备送入心脏,通过高频电流能量造成局部心肌坏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其名字里包括一个“术”字,其实与外科手术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都不能算作手术,体表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它是一种介入操作,只不过我们内科医生喜欢把这种操作也称作“术”,以区别于药物保守治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终止房颤的发作以改善症状和生活方式。它也是目前治疗房颤效果最好的内科方法,显著优于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诞生与发展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1994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大约自1998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三、原理

研究表明,房颤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少数可能来自肺静脉外的一些位点,因此隔离肺静脉的心电活动可治疗房颤。肺静脉位于左心房后方,是连接肺和左心房的血管,一般有4条(图1)。名字叫“静脉”,里面流动的实际是动脉血,肺静脉负责把肺里氧合好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射频是一种高频电流能量,作用于心肌时可以导致局部坏死,此后以瘢痕组织替代愈合,从而截断传导通路。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森林大火时拔除树木和野草而制作的隔离带。沿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通过消融导管一点一点进行消融,使点连成圈,组成隔离带,将房颤病灶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图2)。经过这种消融治疗,多数房颤可以消失。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遗症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遗症 在刚刚作完房颤射频消融后,少数患者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后遗症的表现,这种后遗症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平时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调理和治疗,配合上合理的适应症,加快手术的康复,慢慢的调理就能避免后遗症的出现。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遗症 开胸直视射频消融手术,可与其他心脏疾病手术同期进行,手术时间仅延长数十分钟,同时会切除或关闭左心耳(血栓发生最主要的部位),从而降低病人脑卒中几率。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是在腔镜辅助下,通过双侧胸壁的小切口,直接对关键区域进行消融,以达到理想治愈的目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仅3-5天。同时,也切除左心耳,将房颤所致脑卒中率降低至10%以下。我病区目前开展本项技术,大多数是在其他心脏手术的同时完成。所用设备有单极射频消融笔及双极射频消融钳。 ★疗效

开胸直视射频消融手术,不仅可以治疗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也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导管消融术效果不确定的永久性房颤。据报道治疗永久性房颤的中、远期疗效可达到70%-80%以上。 微创射频消融手术针对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12个月的 治愈率可达到90%-95%以上,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适应证 一般来说,频繁发作、难以忍受症状、药物治疗欠佳、且没有手术禁忌的患者,都可以进行治疗,尤其是需要进行开胸手术的房颤病人、慢性房颤患者及内科导管消融失败的患者。 ★术后康复 出院后根据情况继续服用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及抗凝药物,增减或停用药物一定要遵从医嘱。术后早期因为心房消融线附近炎性反应的影响,约有30%患者术后仍有短期的房颤,不必过度紧张,一般术后3个月炎性反应彻底消退后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长期房颤对心脏、肌肉造成的损伤则需要更长时间(大 约6个月)恢复。出院后定期复查,明确房颤是否转复为窦性心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风险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风险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效果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和电复律。前面我们也分多次介绍了有关内容,主要是积极方面。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患者在接受一项治疗之前可能更加关心的是这种治疗的风险。我们不能“老王卖瓜”,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操作都存在风险。当然,我们也并非“打官腔”。希望通过本文使患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和选择射频消融术,也希望帮助已经接受了该项治疗的患者了解围术期需要注意观察的异常情况以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 本期首先介绍导管射频消融术最严重、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并发症,也是我们最为担心和关注的,研究报道的总发生率约为5%左右。 1.栓塞 血管本是封闭系统,血液里面的成分不能接触到外面的物质,一旦接触(割破、划伤等)就会在破损局部形成血栓以利止血。导管射频消融术属于介入操作,需要将各种导管沿血管送入体内,消融时心脏局部也会形成创面,因而有形成微小血栓的风险。此外,前面曾介绍过,房颤最大的危害在于心房内的血栓。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检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心房血栓,是目前最精确的检查,但遗憾的是,它也无法做到100%。无论介入相关的微小血栓还是心房里房颤形成的血栓,在操作时均有脱落可能。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沿血流移动,直至到达口径较小的血管无法继续通行便堵住了,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栓塞。最严重的情况是栓子堵塞在脑血管发生脑栓塞,发生率不足1%,一般出现于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可以出现头晕、头痛、偏侧肢体无力、口齿不清等表现。如果阻塞的血管较小或阻塞时间较短(栓子自溶),不产生症状或症状自行消失,不遗留后遗症。仅有少数患者卒中较为严重,脑梗死面积大,甚至遗留后遗症。因此,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均要抗凝治疗,术中也会在血管内注入抗凝药物。患者在术后同样需要注意有无上述脑梗表现。 2.心脏压塞 前面曾经介绍过心脏的解剖及导管射频消融术操作的主要方式。我们知道,消融导管由股静脉进入体内,直达右心房,穿刺房间隔到达左心房,于肺静脉开口周围进行射频放电,使部分心肌坏死、瘢痕化,形成隔离带。心房壁的厚度远远小于心室壁,心肌含量也较少。射频消融就像在心脏内面做雕刻,仅使心脏里面部分心肌坏死而不能透壁。此外,射频放电时还有可能在消融局部发生微小爆裂。因此,在进行房间隔穿刺及射频放电操作时均有造成心房壁破损的可能,心房壁如果出现破口或穿孔,毫无疑问,心脏里面的血液就会涌出来,流到心脏外面的心包里。心包就像一个口袋,把心脏装在里面。心包内聚积大量血液会挤压心脏,影响心脏的功能。患者可以突然出现喘憋,伴随血压明显下降,甚至意识丧失。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心脏压塞,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1%左右。 心脏压塞大多发生于消融过程中,极少数可推迟术后数小时。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需要立即终止介入操作进行抢救,措施为心包穿刺。一般由剑突下(俗称的“心窝处”)进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01T14:34:07.3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阮芳 [导读]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可危及生命阮芳(广西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一病区广西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360-0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可危及生命[1]。2000年,Pappone等[2]首创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取得成功后,已经成为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为57例房颤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取得较好疗效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6.23±1 2.26岁;合并冠心病23例,合并高血压10例;阵发性房颤22例;持续性房颤12例,房颤病程0.5~2年;心超提示:左心房直径30~45mm;术前均予食道超声检查提示左房内无血栓。 1.2方法常规消毒,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穿刺右颈内静脉和双侧股静脉,分别放置十极冠状窦标测电极、四极希氏束或右室标测电极及2根SL1 房间隔穿刺鞘,行左房-肺静脉造影,随后送入Lasso 标测电极导管和Carto冷盐水消融导管,在Carto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标测和重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解剖结构图,选定消融靶点依次行左右侧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 1.3结果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胸闷、心悸、气促现象明显减轻或消失,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复发的4例,经再次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治愈。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房颤虽然是心律失常中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它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发生心力衰竭、栓塞等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即使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但其效果不佳,而且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大,还会引起其他心律失常,所以选择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是有效的手段。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对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房颤的了解,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因此,根据评估情况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疼痛程度[3],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和心理指导, 详细介绍射频消融手术的大致过程,房颤治疗的新进展,介绍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2术前准备协助病人做好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五项等;做经食管心脏超声及心脏CT等检查以了解左心耳及左心房是否有血栓;皮肤准备,即穿刺部位备皮,左右颈胸部和双侧腹股沟;做青霉素皮试;左上肢置静脉留置针;手术治疗前禁食8h,按需给予静脉补液。 2.3术前用药监测为避免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影响射频消融术中不能诱发房颤,影响手术判断,术前2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手术治疗前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者,于治疗前3天改用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于手术前12h停用。在抗凝治疗期间严密监测INR,同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及血便等现象,根据INR及时调整华法林用量。 3 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术后患者入CCU进行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情况,每30分钟测量P、R、BP,直至平稳。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变化,观察有无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发生。 3.2穿刺部位的护理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h,双侧腹股沟穿刺处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肢体制动12h[4],密切观察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变化[5],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饮食护理房颤射频消融术部位与食管接近,为防止出现心房-食管瘘并发症,术后第一天给予凉流质饮食,术后2周予凉软食,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嘱患者少食多餐,增加营养,保证各类营养素摄入。1月后无异常可恢复正常饮食。 3.4用药指导据国内外临床资料显示: 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血栓栓塞率0~7% ,多发生在术后24h内,甚至到术后2周均为血栓栓塞多发期。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当日开始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5d后停用,术后患者均应服用华法林至少2个月,服药期间监测INR,使之维持在2.0~3.0。如果患者的心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则在术后3个月左右左房功能恢复后可以终止抗凝治疗。 3.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5.1栓塞栓塞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之一,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的变化,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温度、颜色变化,以及早发现栓塞的发生。术后24h ,患者生命征平稳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本组患者术前均充分抗凝无一例发生栓塞。 3.5.2心脏压塞为最严重和凶险的并发症。术中术后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电图变化,发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出冷汗、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静脉压升高、血压下降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处理。本组患者发生心包填塞2例,均经内科治疗好转。 4 小结 Carto 系统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口消融治疗已成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护理关键主要是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完善各项检查,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要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强调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完善出院指导, 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新,张澍,胡大一.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1,5(2):70-81. [2]Cappato R, Calkins H, Chen SA, et al.World-wide survey on t he Methods , efficacy , and safety of cat heter ablation for human at rialfibrillation[J]. Circulation ,2005 ,111:1100–1105. [3]刘翠荣,符雅明.心理干预对安装起搏器患者焦虑及疼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7):57-58. [4]董建增.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围术期处理策略[J].心电学杂志,2008,27(1):37-40. [5]张代富,李莹,祁炜罡,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8(4):219-221.

房颤的克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房颤的克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对于房颤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将大大降低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作为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对房颤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充满阳光、充满活力的心内科专家,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心愿:开展中国特色的 心血管介入技术 记者: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电生理介入治疗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您是秉承着什么样的医学理念一直坚持心血管介入研究的? 马长生:心血管介入治疗是通过采用一系列介入器械、材料及现代化数字诊疗设备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病人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费用也明显降低,而且心血管介入技术不仅提供了一种创伤较小的手术诊疗手段,还使得一些传统手术难以处理的疾病得以圆满解决,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基于以上种种优点,心血管介入治疗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脏病介入学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空前,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不仅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人数有极大提高,而且治疗质量也有相当水平的提高,在一些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甚至相当。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改进,心血管介入治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接触也越来越密切,介入医学的发展对于介入医生、介入技术以及介入器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心血管介入医疗技术在各地区、各医院之间的开展状况不平衡,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些缺点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以及各种培训,使得国内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产业界技术人员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我国心血管病病人进行医疗服务。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进行心血管相关领域的研究以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推广、普及基础技术,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和方法,争取技术上的突破,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希望。 呼吁:积极抗凝,减少血栓 记者:对于我国许多医生在房颤治疗上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重要环节——抗凝治疗方面,您能否讲解一下它在房颤治疗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抗凝治疗,在抗凝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又是什么? 马长生: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疾病。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

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史 超,陈桂花 摘要:对50例心房颤动病人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完善辅助检查,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加强肢体的观察、用药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护理,及时发现心脏压塞、迷走神经反射、穿刺部位的血肿以及心房颤动的复发,采取有效护理措施,50例病人均好转出院。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008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B-0108-02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降低病人的生存质量,并发血栓栓塞、脑卒中等[1]。我国心房颤动发病率约为0.77%[2],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不断上升。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其效果往往不佳。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细胞,融断折返环路或消除异常病灶而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我科2005年3月—2009年3月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下行射频消融术50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病人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53.1岁±6.9岁;阵发性心房颤动46例,心房颤动发作频繁,持续性心房颤动4例(持续时间均>1年,经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治疗无效);1例合并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5例合并高血压,其他44例病人为特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Ⅱ级;入院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左心房内径为39.40mm±6.42mm,完善24h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所有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手术效果 5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例病人出现少量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引流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病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及时给予多巴胺及阿托品使用后好转;1例病人颈静脉出血血肿,未行特殊处理后自行吸收。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常规护理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完善术前准备,双颈部、双腹股沟区备皮,做碘过敏试验,向病人介绍术前、术后注意事项,术晨禁食4h,床上练习大小便。 2.1.2 心理护理 因大多数病人不了解手术的原理及过程,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做好心理护理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尤为重要。护士需主动与病人谈心,介绍手术的过程、安全性,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同时向病人介绍手术医生的治疗经验,增强病人对手术者的信任感,减轻焦虑。术前除了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优势外,还需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治疗效果的显现时限及有一定复发率的现实,使病人对手术有正确的认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1.3 药物治疗的护理 心房颤动术前病人应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周,以免术中因药物影响而诱发不出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华法林治疗4周,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2.5,避免术中、术后发生栓塞。术前3d停用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2h注射1次。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术前4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术前12h停用。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大部分病人在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 术后即刻行全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最新资料推荐------------------------------------------------------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杨桂林屈正 (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028) 通讯作者: 屈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15%~1.00%,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达40%~79%[1]。 以往心房颤动多被看作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然而近2O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2, 3]。 房颤发病率高、危害较大,针对房颤的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研究重点之一。 房颤的药物或电复律疗效差、复发率高。 因此探索房颤的外科治疗变得非常重要。 一.经典迷宫手术的提出和发展外科治疗房颤的目标是[4]: ① 消除心房颤动;② 恢复窦性心律;③ 保持房室同步运动; ④ 恢复心房收缩功能;⑤ 通过消除心房的不良血流状态而减少或消除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危险。 为达到外科治疗房颤的目标,先后有 Willioms[5]和 Cox[6]等提出左房隔离术,Guirauden 等[7]提出走廊术,但两种手术疗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故现在临床中已较少应用。 之后,又有 Cox 等[6, 8]设计的一种术式可以切断心房内所 1/ 11

有可能存在的折返环,使切口之间的空隙区不能形成折返从而阻止心房颤动的产生;同时手术确保术后窦房结冲动沿专一径路传至房室结,使房室同步收缩,恢复心房的收缩功能。 由于心房内的折返环大多环绕左、右心耳、上下腔静脉、肺静脉、冠状窦等开口处存在,因此,这种术式将这些部位的心房肌肉通过切割和缝合隔离成多个电绝缘的区域犹如迷宫状,故被称为迷宫手术(Maze 手术)。 1987 年 Cox 等[6]首先开展了 Maze I 手术,并在病人的房颤转复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 Maze I 手术后存在两个问题: 窦房结的心率变时性反应功能损伤,即在运动时心率不能相应增快;左心房功能不全。 为此, Maze 手术经历了MazeⅡ手术和Maze Ⅲ手术两次改良[9] 。 Maze Ⅲ手术与Maze Ⅰ 、Maze Ⅱ 手术相比,它取消了右房顶部切口,避免对窦房结动脉和右房窦性冲动发生区产生医源性损伤;环绕 4 个肺静脉口作一杯状切口,以尽可能缩小左房隔离区保留左房传输功能,手术明显地减少了术后起搏器的安置率,改善了心房传输功能,故已成为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 Cox 等[10]报道了 346例行 Cox 迷宫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病死率为 2%,存活的病例中,99%转复为窦性心律,只有 2%的病例需要术后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图说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图说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马长生医生2014-11-27 21:54:56房颤左心房导管阅读(5196)评论(1)分享到 通过前面的几次介绍,大家可能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这种介入性治疗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下面这些绘制的示意图,我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更加直观的印象(不代表真正的解剖关系,为显示清晰局部可能有夸张)。 图1.心脏正面观,显示心脏的大致结构。可以看到4条肺静脉开口于左心房,是连接肺与心脏的血管(肺并非实际位置及大小,仅用于示意肺静脉的作用)。同时可见下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

图2.心脏反面观,即把上图翻过来看。可见左心房、4条肺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

图3.如果把心脏比作房屋,其结构就如下图。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4间屋子。二尖瓣是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门,只能向左心室单向开放。同理,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门叫三尖瓣,也只能向右心室单向开放。左心房与右心房、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是没有窗户的墙壁,互不相通。左心房有来自于肺的4条走廊(肺静脉),左心室有通向全身的走廊(主动脉),通向右心房的是来自于全身的走廊(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而右心室的走廊通向肺(肺动脉)。主动脉走廊口和肺动脉走廊口也有小门,只能向走廊侧单向开放。如果把血液比作房间里流通的空气(蓝色箭头),墙壁的阻隔保障动脉血液与静脉血液相互间不混合,而单向开放的门保障空气在房间内单向流通不能返回。

图4.左心房与肺静脉局部,目前认为绝大多数房颤起源于肺静脉开口(仅标注了4条肺静脉中的1条),也是导管消融的部位。 图5.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需要完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以除外左心房血栓。食管紧邻心脏后方(左心房在人体内的实际位置是在心脏的最后方,即与食管相邻),将超声探头由口深入至食管内心脏水平就能清楚显示心房内的微小结构,有无血栓一目了然。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注意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通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伴有焦虑。 房颤时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室率,会使心房丧失对心室的辅助灌注作用,心输出量明显降低,使患者感到明显的不适;长时间的心动过速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同时,长时间心脏的不协调收缩还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栓塞或卒中。所以房颤是一种需要积极治疗的疾病。 现阶段房颤治疗的目标是:1、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为窦性心律;2、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预防房颤的严重并发症:血栓栓塞或卒中。初发房颤一般先行药物治疗,治疗房颤的药物有: ?转复心律的药物(即抗心律失常药物)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是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如华发林)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房颤,诸如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PVAI),适合这种方法治疗的房颤人群包括: ?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患者 ?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用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者 ?身体情况较好,能够耐受导管射频消融术 什么是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或称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房颤均和肺静脉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类有四根肺静脉从心脏后部汇入左心房(约占80%),少数病人可以多于或少于4根。肺静脉电隔离术(PVAI),即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周围静脉血管将直径约2.5mm的导管送入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相连的部位发放射频能量,沿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形成环形的疤痕,将异常激动限制在肺静脉,使之不能外传,从而阻断异常节律的传导路径,达到根治房颤的一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心脏内其他一些部位也可发放异常冲动,这些部位同样也需要被隔离。 尽管药物较为普遍的应用,但是许多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满意。还有一些患者虽然药物治疗有效但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唯一能够既避免外科手术,又能够治愈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导管射频融治疗。射频消融的导管是一种细长的导管,可以通过人的外周静脉进入心脏。通过消除引起房颤的心脏内异常电活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项治疗需要专业的电生理医师进行。这项治疗在专用的导管室进行,患者平卧于X-光手术床上,皮肤粘贴上心电记录电极,医生通过穿刺静脉插入导管直至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