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导向_新加坡教师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_潘骏
- 格式:pdf
- 大小:494.14 KB
- 文档页数:4
2014
年9
月
第32
卷第5
期MEITANHIGHEREDUCATIONSep.,2014
Vol.32No.5
人本导向:
新加坡教师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
潘骏
(
扬州大学人事处,
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
新加坡教师培训体系不仅涵盖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政策和组织机构的保障,
同时培训
组织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合作关系,
拥有科学化、
结构化、
多样化的培训内容、
过程和形式,
颁布实
施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
如何借鉴新加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经验,
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
以
人为本、
科学合理”
教师培训模式,
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大众化发展时期教师队伍的继
续教育改革具有理论与实践层面指导意义。
关键词:
新加坡;
以人为本;
教师;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4)05-0044-04
收稿日期:2014-07-10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2013
年度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高校科技领军人才成长规律研
究”(XJJ2013-68);2014
年扬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
协同创新视阈下高校科技领军人才培
育机制研究”(
扬科协字[2014]49
号)
通讯作者:
潘骏(1974—),
男,
扬州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
E-mail:674086804@qq.co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不断提升,
教
师培训工作也不断拓展延伸,
教师培训的内容、
形
式、
过程中的矛盾冲突逐步开始凸显。
提升高等教
育质量进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国际化的视野和国
际化的教育管理经验十分必要。
新加坡作为亚洲
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教师培训中以人
为本的理念、
教育政策和组织架构,
为我们提供了
积极的参考价值。
在此背景下,
如何吸收借鉴新加
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经验,
结合实际平衡和发展教
师培训工作,
加强推动我国教师培训的有序展开显
得尤为重要。
一、
新加坡教师培训体系的理念
与实践
1.
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
人才立国是新加坡的治国方略,
新加坡的教师
培训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培训的针对性、
实效性、
吸
引力和感染力。
即在遵循“
教育立国”
国家理念基
础上,
不仅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还考虑到教师的
专业化发展需求,
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2001
年4
月,
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根据教师的特长、
才能和志向选择职业发展轨道。
教师培
训的方向依据教师的选择轨道制定,
包括教学轨
道、
领导轨道、
高级专业轨道。(1)
教师—
成熟教
师—
资深名师;(2)
教师—
主任—
校长;(3)
教师—
科研实践—
教育理论专家”[1]
,
这种根据教师自我
人格发展和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的职业发
展完全区别于我国的教师培训。
行动改革,
理念先
行。
新加坡全民教育的不断深入,
推动了以人为本
理念的传播。
作为教育主体参与者的教师,
培训只
是作为手段,
本质是服务教师的个性发展、
全面发
展和和谐发展,
推动教师培训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
发展。
2.
教育政策的制度保障
从教育政策的制定而言,
新加坡是教育政策立
法相对健全的国家。
早在1965
年,
新加坡政府独
立以后就提出,
教育必须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教
育指导思想,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队伍修养。
2000
年,
新加坡教育部实行教师的核心提高计划,
为了帮助教师培养自我提高、
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
师每5
年参加至少3
次核心教育活动,
自我规划职
业生涯方向,
保持促进社会进步的职业水准,
与时
代结合,
与世界接轨。
到了2005
年,
新加坡为教师
—44—培训的学历提升提供了更多方便,
教育学院提供的
专业文凭课程培训,
采取学分制,
设立课程单元,
教
师可以通过在岗研修的方式,5
年时间完成硕士课
程,
取得硕士学位后10
年取得博士学位。
十多年
来,
这种制度化、
阶段化、
模块化的继续教育制度为
教师取得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有了政策保障。
通
过这些较为健全的教育政策制度的保障,
新加坡在
法律制度层面确保了教师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提升
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国家教育的品牌化、
专
业化乃至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3.
培训机构的组织保障
有了完备的法律政策保障后,
新加坡在实施教
师培训工作的过程中,
表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和调
控力度,
处处彰显“
以人为本”
培训理念(
见图1)。
图1
新加坡教师培训的组织体系
新加坡管理方式是教育部一校群一学校的一站式
管理,
管理组织和培训机构有机结合,
建立了教师
培训完整的组织体系保障。
其中,
在新加坡的教师
培训体系中,
管理机构呈三级递增状态,
从学校到
校群,
再到教育部,
三个组织机构负责各自的职责
范围和培训内容侧重点。
其中,
校群相对特殊,
由
13-14
所学校组织而成。
从组织结构上看,
既酷
似于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联盟,
又类似我国的高校联
盟,
但其更为显著的特点是校群和教育部的联系更
为紧密,
所有信息直接反馈学校工作的督查和管理
情况,
对教师培训起到“
导”
和“
教”
的作用。
而新
加坡培训机构,
包括国立教育学院、
教师联络教训
中心和校本培训机构,
针对不同级别、
不同层次的
教师进行培训。
教师培训的教材机构是教育部课
程发展署,
主要负责教师培训教材的质量,
探索发
展多媒体指导教材。
二、
新加坡教师培训体系的特色
优势
1.
教师培训组织以人为本合作关系的建立
新加坡的培训组织健全、
层次分明、
职责清晰,
国立教育学院负责教师学历和职位的晋升培训,
教
师联络教训中心负责具体的教师培训发展和联络事宜,
校本培训机构根据学校特色和教师个人需求
进行。
同时,
教师联络教训中心下属教师培训发展
中心和教师联络中心。
通过工作坊、
研讨大会、
教
师实习计划、
教职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
贴近教师
自身发展需要,
推动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新加坡教
师培训组织以人为本合作关系的建立,
是基于教师
培训组织体系自身的完善,
是在教师培训以校为
本、
以生为本的模式上的演变、
优化和发展。
它从
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出发,
理顺了教师和培训机
构、
培训机构和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综合学生
需求、
教师需求、
学校需求、
社会需求、
国家需求等
各方需求的基础上,
追求教师培训各方需求的最大
平衡,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
成为新
加坡教师继续教育一大特色。
2.
教师培训的内容多样化和过程实践化
新加坡多样化的培训组织机构丰富并拓展了
培训的内涵和外延,
特别是高度社会化的教师继续
教育培训机构让教师培训的内容结构更为科学合
理,
主要体现为:(1)
以社会实践实习为方式的培
训。
如师资国际化、
跨校交流、
校企合作,
等;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专业培训,
如特定的学科
领域研究、
专门学科知识拓展等;(3)
以教师个性
化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培训,
如教师职业规划指导、
心理健康咨询、
人文课程和生活课程的培训等。
同
时,
新加坡在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过程中,
创建
了一个集实用性和系统性于一身的培训过程模式,
主要包括:
理念先行、
计划组织、
调查研究、
合作交
流、
咨询服务、
信息反馈等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自
己的实际需求参加不同的培训,
产生最优化选择。
最终将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和倾向性选择,
制订完
整个性化与群体化想结合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
3.
教师培训奖励性和鼓励性措施的实施
针对教师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懈怠,
甚至主
观抗拒等情况,
新加坡教育政策不仅规定了教师必
须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义务,
同时还规定每
位在职教师的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00
学时,
并对
参加培训的教师发放津贴300
新元。
此外,
不同培
训组织或机构还分别制定了强有力的奖励性、
鼓励
性措施。
如设立各类教师培训奖项,
其中以教育部
设立的“
卓越教师总统奖”
奖项最为权威,“
每年奖
励2~3
名全国最优秀的教师,
由总统亲自在教师
节颁发这个最高荣誉教师奖。
获选的教师将能够
获得专业发展及提升知识的机会,
包括出国参加国
际研讨会及考察海外顶尖学府。”[2]
同时,
新加坡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