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郁证与抑郁症教学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9
中医内科学讲稿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郁证(第351~358页)教材: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讲授:何乾超教授【概述】一.定义⒈定义: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
2.病名释义:郁:有积、滞、蕴结之意。
由于气机郁滞,进一步可产生血瘀、痰积、湿停、食滞、火逆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
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含义:广义:饮食、外郁及七情等因素引起的郁证。
金元以前所论的郁大多属于此种。
狭义:由于七情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郁证,即情志之郁,明代以后所论的郁属此。
本病所论的郁以狭义为主。
二.源流1.病名《内经〉中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了六郁“气、血、痰、火、食、湿”,以气郁为先,然后导致血、痰、湿、食。
《医学正传》中真正提出了郁证,但为广义的郁,与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尽相同。
2.症状《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属于郁病中的脏躁及梅核气,并有百合病和奔豚气的记载。
百合病者——善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其脉如何,其脉微数。
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癔病)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奔豚气——奔豚病,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肝气奔豚奔豚汤,肾气奔豚桂枝加桂汤,欲发奔豚,苓桂术甘汤。
3.病因《古今医统·郁证门“郁为七情不舒,或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指出主要病因是七情不舒,并认识到郁久可出现多种多样得临床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十五单元郁证第二十五单元郁证细目一概述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细目二病因病机1.郁证的常见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2.郁证的基本病机郁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郁证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涉及心、脾。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
初起以气滞为主,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
后期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由实转虚,转为阴亏血虚。
六郁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细目三诊断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细目四辨证论治1.郁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
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2.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抑郁症的中医看法及建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中医学认为,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的失调,可以通过中医的调理来缓解症状,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生活质量。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中医将抑郁症归类为“郁证”,主要是由于情绪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导致的病理变化。
根据中医理论,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包括肝郁气滞、脾气虚弱、心脾不调等。
肝郁气滞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脾气暴躁、烦躁易怒等;脾气虚弱则表现为体力疲乏、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心脾不调则表现为失眠多梦、思虑过度等。
2.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原则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原则是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调心安神。
首先疏肝理气可以缓解情绪郁结,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其次健脾益气可以调节脾气虚弱,增加体力,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最后调心安神可以缓解失眠、多梦等症状,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等。
中医治疗抑郁症通常采取个体化的方案,根据患者具体症候进行调配。
3. 中医药物治疗抑郁症中医药物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和神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复方逍遥丸、安宫牛黄丸等,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调心安神的作用。
同时,中医药物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机进行调剂,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药材,以达到治疗效果。
4. 中医养生调理建议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养生调理的重要性。
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来改善病情。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养成定时定量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其次要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量饮水;此外,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症状,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5. 中医心理疏导中医认为心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采用心理疏导也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面。
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精神疏导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缓解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郁病(15学时)【目的要求】1 .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 .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 .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 .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 .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辨证要点:主要应注意辨别发病特点与气血虚实之不同。
2、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为主,强调早期的疏通气机,对于既病防变具有重要意义。
3、分证论治难点:脏燥与癫病、梅核气与噎膈应如何鉴别;郁证的病机转化。
【课堂互动】病案讨论(详见讲稿后)【概说】(一)含义:郁字有积、滞、蕴等含义,它既是一个病因病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征。
广义:泛指外感、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狭义: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
定义: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也属于本病范畴。
(二)沿革1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2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
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妇人咽中如有炙窗,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3 .《丹溪心法》从内伤情志致郁立论,创六郁之说分气、血、湿、热、痰、食六类郁病;并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4 .明代虞技《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5 .《景岳全书・郁证》从概念上区分了外邪致郁与情志致郁的不同。
6 .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使情志致郁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医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与调理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与调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与调理。
一、中医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中医将抑郁症归类为“郁证”范畴,认为抑郁症是由情志郁结、气机舒畅所致。
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抑郁症往往是情绪失调、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结果。
二、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原则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调血”,即通过疏通肝气、解除郁结,调整气血循环,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中医治疗抑郁症强调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三、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重视通过中药来调理身体,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青皮、香附等,这些中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调血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机运行,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心脾、足涌泉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
4.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情志的关联,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改善身体状况,并达到舒缓情绪的作用。
常用的食物包括黑豆、莲子、红枣等,这些食物具有养血安神、益气健脾的作用。
四、中医对于抑郁症的调理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抑郁症的调理也注重与自然接触。
中医推荐抑郁症患者进行户外散步、参观花园等活动,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放松心情,缓解抑郁症状。
五、中医的心理疏导中医治疗抑郁症强调心理和身体的统一。
中医医师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情绪变化和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中医强调正念和舒缓情绪的重要性,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患者可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焦虑、恐惧、自杀念头等。
中医学认为,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抑郁症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郁证的主要原因。
长期忧思、悲伤、愤怒等情绪过激,可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抑郁。
2. 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抑郁。
3.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濡养心神,导致心神失养,引发抑郁。
4. 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不能濡养心神,导致心神失养,引发抑郁。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疏肝解郁: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白芍、当归、香附等药物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的作用。
(2)健脾养心:采用归脾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
(3)补肾填精: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等药物具有补肾填精、滋阴降火的作用。
2. 非药物治疗(1)针灸治疗: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神门、太冲、足三里等。
(2)按摩治疗: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推拿、揉捏、拍打等。
(3)食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适当选用以下食疗方:- 薏苡仁粥:薏苡仁30克,糯米50克,红糖适量。
将薏苡仁、糯米洗净,加水煮成粥,加入红糖调味即可。
- 红枣枸杞茶:红枣5枚,枸杞子10克,绿茶3克。
将红枣、枸杞子、绿茶放入茶壶中,用沸水冲泡,静置5分钟后即可饮用。
- 红枣核桃仁:红枣10枚,核桃仁30克。
将红枣、核桃仁洗净,放入碗中,加适量水,隔水蒸30分钟,食用时加入适量蜂蜜。
3.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调整其心态,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