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6
《蚕姑娘》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silkworm girl《蚕姑娘》教案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蚕姑娘》教案2、篇章2:《蚕姑娘》教学实录篇章1:《蚕姑娘》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多数学生对蚕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蚕(强调平舌音)2、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3、从字形看,蚕是“天下一条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4、(出示文中蚕姑娘)你们喜欢这些可爱又有用的蚕宝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习检查,读通课文1、按要求练读课文,(1)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2)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3)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流利的打*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3)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二年级语文《蚕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层面:1.能够理解《蚕姑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表达;2.能够准确朗读、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情感态度层面:1.培养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的兴趣和习惯;2.理解小动物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学科能力层面:1.能够运用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加深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理解;2.能够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寻找拓展故事结论的例子;二、教学内容1.朗读课文。
2.教学文中重点词汇和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意义。
3.分析故事情节,描绘故事情感。
4.延伸故事中的思想,讨论小动物对人类的重要和需要保护它们的意义。
5.通过学生自主举例,拓展故事中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故事内涵。
三、教学过程1.讲故事 1.1 介绍《蚕姑娘》的故事题材和主要围绕的轴心。
1.2 课文朗读 1.3 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捕捉故事情感。
2.梳理故事功用,扩展意义 2.1 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
2.2 用红白相间的图表整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促进记忆和扩展思维。
2.3 与学生互动,帮助他们自主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扩展例子。
3.自我点评 3.1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阅读和口语表达,然后总结他们的成果并给予必要的鼓励。
四、教学评估对于教学的内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评估方面:1.理解《蚕姑娘》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表达。
2.读、写、说《蚕姑娘》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
3.能否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4.在生活中寻找拓展故事中的例子,拓展故事的思想意义。
以上的教学评估方法可以是测试,或者课中的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估。
要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故事内涵,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落实故事的教育意义。
五、教学建议1.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交流,避免单调、枯燥的课堂。
2.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故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年级语文《蚕姑娘》教学案例本文是关于二年级语文《蚕姑娘》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师:(板书“蚕”),领读。
小朋友们见过蚕吗?请见过蚕的小朋友说说蚕的样子。
(大部分学生都说见过,并有不少小朋友还亲自养过。
)生:蚕刚从蚕卵里出来的时候是黑黑的。
生:蚕喜欢吃桑叶。
生:蚕慢慢长大,会变颜色,先是变成黄色,然后变成白色。
生:刚从蚕卵里出来的蚕很瘦,吃了桑叶以后,会变得胖胖的。
生:蚕会吐丝结茧,过一段时间后从茧子中飞出蚕蛾,然后再产卵。
师:小朋友们对蚕的认识可真多!老师还没教,你们都已经知道了。
(板书:“姑娘”,领读课题)你们知道“蚕”和“蚕姑娘”有什么区别吗?生:“蚕姑娘”比“蚕”多了“姑娘”二字。
师: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要用“蚕姑娘”,而不用“蚕”呢?生:姑娘是长的比较漂亮,而蚕在吃了桑叶后变得又白又胖,也很漂亮。
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来写“蚕姑娘”的?……师:学完了课文,你们觉得课文的题目用“蚕”好,还是用“蚕姑娘”好?生:用“蚕姑娘”好。
师:为什么?生:这篇课文是把蚕当成人来写的,所以要用“蚕姑娘”。
生:蚕儿会吐丝结茧,丝能织成漂亮的丝绸,并用来做美丽的衣裳,穿在身上特别漂亮。
人们都喜欢蚕。
所以称它为“蚕姑娘”。
生:我一看到“蚕姑娘”这一课题,我就会想起那又白又胖的蚕儿,真是惹人爱。
师:老师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爱蚕,这蚕儿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姑娘。
评析: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来表现。
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都生活在江南的农村,对于蚕并不陌生。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
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
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教师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蚕姑娘一、教学目标1.随文、归类识字相结合,学会本课9个生字,“蚕、姑、娘、桑、旧、换、胖、盖、响”二类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本课语言特点和够段规律,突出相近段式中少量词语变换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对应,结合生活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随文、归类识字相结合,学会本课9个生字,“蚕、姑、娘、桑、旧、换、胖、盖、响”二类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段落异同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1.抓住本课语言特点和够段规律,突出相近段式中少量词语变换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2.图文对应,结合生活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蚕的图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激活兴趣1.出示谜语小时穿黑衣,大时换白袍,造一间小屋,在里面睡觉。
课件出示蚕图片2. 认识“蚕”字。
课件出示“蚕”,学生读准字音,强调平舌音。
学生介绍对蚕的认识。
指导书写生字蚕。
提出要求:关键笔画要找准,宽窄比例看仔细。
书写,展评。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蚕姑娘(读课题,强调娘是轻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听准字音。
2. 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找出文中的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学生按要求自读。
3.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词语出示:蚕卵桑叶衣裳换上姑娘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①自由认读词语。
②同桌交流哪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遇到读不准的音,互相纠正。
③指名认读,读准字音,老师强调。
强调:“卵”的读音l不要读成n“换上”的上是轻声“娘”放在词语中读轻声④随机指导生字:姑娘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讨论识字方法。
教师教写“娘”这个字,“娘”在书写时注意“女”旁横不露头,在书写时要瘦一些,要注意左窄右宽“良”的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在历史上的许多传说中都有人因阴差阳错而進入另外空间的故事,既奇妙有趣,又让人大开眼界。
同时,有些人类的生活源泉也来自于另外空间,这里介绍的就是我们熟知并享用的“蚕”及“丝绸”本质上也来源于另外空间的故事。
据民间传说,早年间,杭州里佛桥那个地方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名叫阿巧。
阿巧九岁时,娘去世了,丢下了她和一个四岁的弟弟。
爹又娶来了一位后娘。
后娘可能跟阿巧姐弟是孽缘,对阿巧姐弟很凶。
有一年深冬腊月的一天,后娘叫阿巧背着竹筐,冒着北风出去割羊草。
这实在是一种刁难,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哪里还有青草呀!但阿巧生性善良,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径自出门去了。
阿巧从早晨跑到黄昏,从河边找到山腰,一丝青草也没有找到。
她身上冷,心里又怕,就坐在半山腰上呜呜的哭起来了。
哭着哭着,突然听到头顶上的一个声音说:“要割青草,半山沟沟!要割青草,半山沟沟!”阿巧抬起头来,见一只白头颈鸟儿,扑楞楞的向山沟里飞去了。
她就站起身来,擦干眼泪,跟着白头颈鸟儿走去。
拐个弯,那白头颈鸟儿一下不见了。
只见山沟口挺立着一株老松树,青葱葱的象把大伞,罩住了沟口。
阿巧拨开树枝,绕过松树,忽的眼前一亮,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淙淙的流着。
小溪岸边花红草绿,美的象春天,没有一丝冬天的影子。
阿巧不知不觉的進入了另外空间!阿巧见着青草,就象拾到宝贝一样,忙蹲下身子割起来。
她边走边割,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了小溪的尽头。
她割满一竹筐青草,站起来揩揩额角上的汗珠,却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个穿白衣系白裙的姑姑,手里拎着一只细篾打的篮子,正在向她招手。
那白衣姑姑笑着对阿巧说:“小姑娘,你怎么会走到这来呢,到我们那住几天吧!”阿巧抬眼望去,眼前又是另一个世界:半山腰上有一排整齐的屋子,白粉墙、白盖瓦,非常洁净;屋前是一片矮树林,树叶绿油油的比巴掌还大;还有许多白衣姑姑,一个个都拎着细篾篮子,一边笑、一边唱,在矮树林里采那些鲜嫩的树叶。
看到这样好的地方,阿巧非常高兴,就在这里住下来了。
引导学生推敲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是文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蚕姑娘》这篇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明确的性格和行为动机,这些特点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情节线。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推敲《蚕姑娘》中的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
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了引导学生推敲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1.了解文本。
学生需要先阅读整个故事,了解每个人物的名称、外貌特征、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信息。
他们需要注意每个人物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并从中分析每个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点。
2.了解行为动机。
指导学生分析每个人物的行为动机。
比如,蚕姑娘为了救母蚕而去求取“斩蜈蚣”之草,这个行为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蚕姑娘会有这个行为动机?学生需要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3.了解性格特点。
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蚕姑娘被说成是“心急如火”,表明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而“草包”则被说成是“喜怒无常”,表明他的性格是不稳定的。
二、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一般而言,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
其中,角色扮演可以激烈应用学生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并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其在故事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三、利用比喻以及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分析的方法。
通过比喻可以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抽象概念具象化。
例如,文章中说蚕姑娘“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救母蚕,眼眶里流下了热泪”。
这个比喻贴切地描绘了蚕姑娘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另外,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也可以很好地说明人物性格与行为动机。
就像在《蚕姑娘》的故事中一样,蚕姑娘的情感变化、个性特殊等都有其专属的形象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仔细分析形象语言的含义,从而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及其行为动机。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蚕姑娘 共几课时 3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蚕、姑、娘、桑、旧”,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能按字
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难点: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教
学
资
源
图片、小黑板 《习字册》
预
习
设
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拼音读正确一类字和二类字。
3、查字典给“蚕、姑、娘、桑、旧”扩词,并理解词语“蚕卵、暖洋洋、桑
叶、蚕山、茧子、蛾姑娘”
4、向大人询问有关蚕的知识。
学 程 单 导 学 案 调整与反思
一、以图引文,看图解词(5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图文对照,画出有关的词语。 2、回答:黑黑的籽叫“蚕卵”,像虫子一样的叫“蚕姑娘”,雪白的叫“蚕茧”,会飞的叫“蚕蛾”。 学生用上三个字练习说话。讲清四者之间的关系。 二、提问导读,初读全文(17分钟) 1、学习单: 一、以图引文,看图解词
1、 出示“蚕卵、蚕姑娘、蚕茧、蚕蛾”
的图片。大家看课文,找找它们分别叫什
么?
2、小朋友真聪明。你们在第一遍读课文时,
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吗?可用“钻”、
“变”、“生” 三个字把它们连起来。
二、提问导读,初读全文
1、 蚕姑娘怎么变成蚕蛾的呢?请小朋友
再仔细地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小节写了变
化的过程。
蚕姑娘怎么变成蚕蛾的呢?请小朋友再仔细地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小节写了变化的过程。 2、指名朗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3、朗读课文,注意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完整。 三、读书感悟(8分钟) 1、朗读课文。 2、想想、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告诉了我们什么? 3、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识记字词(10分钟) 1、读生字。 2、交流记字方法。 3、认真写字。书空,板演,评议。 4、练习描、仿、写。 5、书空,记住笔顺。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所有字词(小黑板)。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多音字读音)
(3)巩固读: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多
种形式朗读。)
(4)同桌过关。
3、 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4、 齐读课文。
三、读书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 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告诉了我们什
么?(板书:卵——蚕)
3、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识记字词
1、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读音。
2、 反馈: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什么字?
3、指导书写:“蚕”上面是“天”,不要写
成“夭”,“换”和“桑”要注意笔顺。
4、描红,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姿势
要正确。
5、集体书空,记住笔顺。
作业
设计
★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 2013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蚕姑娘 共几课时 3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学
习
目
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换、胖、盖、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变化。
教
学
资
源
小黑板 《习字册》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新补充读本》
预
习
设
计
1 、给“换、胖、盖、响”扩词。
2、朗读课文,说说蚕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学 程 单 导 学 案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检查(3分钟) 1、指名朗读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27分钟) (一)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 2、学习单: 同桌讨论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 3、读读课文,想想这几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一、复习检查
1、 出示词语
衣裳、漂亮、蚕姑娘、暖洋洋、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又黄又瘦、又白又胖
2、 请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蚕
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
2、讨论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
板书:吃 睡 脱 醒 变
3、朗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思考这几自
然段中哪些语句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4、交流。
的。 4、自由朗读这两句,揣摩两句不同的地方。 5、讨论第二句中为什么不用“就” 而用“又”呢? 6、学生朗读课文二—五自然段。 (二)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读六、七自然段。 2、学习单: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说说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 3、齐读六、七自然段。 三、练习写字(10分钟) 1、观察描红齐读。 2、给生字扩词。 3、学生临写。 5、比较句子。出示:
(1)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
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2)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
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
朗读句子,找出两句不同的地方。
第二句中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呢?
齐读这两句
6、齐读课文二—五自然段。
(二)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2、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蚕吐丝
结茧前后的情况,理解“蚕山、茧子”等
词语。
板书:吐丝 结茧 蛾姑娘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练习写字
1、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字音。
2、 指导书写。
作业
设计
★ 1、完成《习字册》上相关生字。
2、抄写课文后的读读写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蚕和蜘蛛》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 2013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蚕姑娘 共几课时 3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3
学
习
目
标
1、能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完成《一课一练》和《补充习题》。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能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
学
资
源
小黑板、《一课一练》、《补充习题》
预
习
设
计
学 程 单 导 学 案 调整与反思
一、听写词语(5分钟) 学生默写词语。 二、总结全文(10分钟) 1、齐读课文。 2、说说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 三、课堂练习(25分钟) 学习单:1、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 红( ) 黑( ) 白( ) 绿( ) 亮( ) 学习单:2、读句子,比比异同。 小黑板出示句子: 一、听写词语
教师说词语:蚕姑娘、桑叶、蚕床、
换上、盖房、又白又胖、一声不响。学生
默写。
二、总结全文
1、 把课文齐读一遍。
2、 回忆一下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是
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
小黑板出示:
1、照样子写词语
(1)、学生填写
(2)、齐读。
2、读句子,比比异同。
(1)自由朗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小组讨论每组最后一个句子与前两个
A蚕姑娘脱下旧衣裳。 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B蚕姑娘吐出丝儿来。 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 3、指导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练背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2)指名背,齐背。 (3)同桌互相检查全文背诵情况。 句子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把两句话
并成一句话来说。
(4)齐读这两组句子。
3、指导背诵课文。
A指导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背诵提纲:
又( )又( )蚕姑娘,吃了几天
桑叶,( )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脱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
姑娘。
(2)你能背一背吗?指名背,齐背。同桌
互相检查全文背诵情况。
2、指导背诵第四、五自然段。出示背诵提
纲:
又( )又( )蚕姑娘,吃了几天
桑叶,( )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脱下( )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
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
3、背诵全文。
作业
设计
★ 完成《一课一练》一、二、三部分。
★ ★1、完成《一课一练》第四部分。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部分
★★★养一些春蚕,仔细观察蚕的变化,用心地把全过程记录
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