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9.83 KB
- 文档页数:9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认知背景2.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淮西贫民,成功得益于身边一批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淮西文臣武将。
文臣以李善长、胡惟庸等为中心,武将以徐达、蓝玉等为中心,组成势力强大的“淮西帮”。
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蓝之狱”几乎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仅胡惟庸案株杀三万余人、蓝玉案又株杀一万五千余人。
◎认知核心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探究点1:结合你的认知,从历史和现实、制度和人为等角度分析导致宰相制度的废除的诸多因素。
2.措施:明太祖裁撤 和 ,以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下令以后永不再立丞相。
3.影响※探究点2:宰相制度被废除有何影响?胡惟庸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宰相,为何淸朝有“宰相合肥” 之说?二 、 内阁的出现1.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
(明太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2.确立(1)基础: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繁多的政务,很少能参决政事。
(2)标志: 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首辅权压众臣。
明神宗年幼时, 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下属机构。
4.地位※探究点3:明朝首辅叶向高说:“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
”由此可见,内阁及首辅与宰相在职权上有何明显不同?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中央机构仿明朝。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为扩大皇权,康熙帝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和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置(简、速、、密): _______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职责跪受笔录,承旨出政。
※探究点4:军机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3.作用(1)增强了决策的,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漫画、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更好地与高考全国卷模式相链接。
(4)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1.已有基础:高二学生之前已学过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关知识以及在影视上对明清的一些制度如军机处有所了解。
2.认知能力: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四课,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也是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的开始。
落后与先进、专制与民主在世界的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课着重要讲清楚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明清时期为素材,因此,学生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发展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⑴掌握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⑵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来认识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并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出示两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的大臣上朝礼仪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思考: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略)提示:变化:坐而上朝——立而上朝——跪而上朝说明:朝中大臣地位下降权力受到削弱,皇权加强。
1 /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课标解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三、课堂拓展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围绕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大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答:1、积极:政治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一统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局限:政治上,君主专制带来了统治上的腐朽;经济上,明清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西方交流。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清初,设 ,妨碍了 ,会导致 。
2、过程:明太祖诛杀 同时裁撤 ,以 分理全国政务, 对 负责。
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 宣告废除; 进一步 。
废宰相 设内阁 明:废宰相,设内阁 1、背景:丞相废除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 。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 作为 ,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一切大事仍由 主持。
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入值文渊阁, 皇帝,并开始 , “ ”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 ,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 权压众臣。
3、特点:内阁不是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的 。
阁臣的 由 决定, 依 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 。
清:军机处1、背景:清初,设内阁,但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 。
2、过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 。
3、内容:①军机大臣都是 ,每日接受皇帝召见 ,军国大事由 裁决。
②军机大臣按照 将诏令拟写成文,经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
4、影响:提高了 ;全国的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原因: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③具体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影响:①利——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弊——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③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制应运而生。
(2)设内阁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发展过程:确立(明太祖)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出现(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发展(明宣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大权尽归内阁(神宗时张居正)。
内阁的主要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疑难解惑】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度、英国内阁制。
①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②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
③英国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和民主的象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时)(1)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康熙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职能: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2、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3、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探究、视频欣赏、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究法、比较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了皇帝,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明清时期绝对君主专制是怎样出现的。
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二)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1)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由左、右丞相主持工作。
废行省、设三司。
但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清增强君主民主的措施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化趋向及其对事先社会所发生的积极作用【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民主制度到达了高峰?教学预备:【先生】①预习本课内容,查找〝宰相〞的含义,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
②勾勒民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现代中国的开展趋向。
【教员】①向先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点先生课前查阅和预习。
②寻觅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资料,制造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有人说,自17、18世纪以来,中国失掉了三次追逐世界的历史性机遇。
有人知道是哪三次吗?先生回答后,教员指出: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度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革新和革命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明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内乱和封锁,使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远……革新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紧紧抓住新的机遇,迎头赶上。
请问:中国在明清的时分为什么会失掉一次赶超世界潮流的时机?【讲授新课】下面请同窗们花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并思索以下效果:〔电脑投影效果〕1、明朝君主民主增强的主要措施。
2、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弃宰相,设置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4、清朝君主民主增强的主要措施。
5、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民主制度到达了高峰?一、明朝的政治制度:〔电脑投影〕[教员]明太祖为什么要停止政治体制革新,增强中央集权?〔电脑投影效果〕[先生]明初土地兼并严重,招致社会矛盾激化。
[教员]由于北宋已基本把中央的权利收归中央,所以明朝的重点是增强皇权。
明太祖增强中央集权有哪些措施?在中央上表现为什么?〔电脑投影效果〕[先生]在中央上,废弃总揽中央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1、中央上,废行省,设〝三司〞〔电脑投影〕[教员]对了,明太祖首先在中央上就废弃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学法指导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拼命加强君主专制。
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和“军机处的设立”等方面体现。
2.掌握丞相、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的性质、职能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上,是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
从总体上看,这些机构的职能和实际权力在缩小,权力在向皇权集中(内阁不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但还有票拟权,到军机处就只是跪受笔录了)。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可以理解为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最终解决。
3.通过学习并综合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抓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封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 宰相制度的兴废及其原因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对基本矛盾。
为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者往往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到明太祖,最终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六部,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丞相的设立,是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2.明清时期内阁是怎样创立并最终消亡的?(1)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废除了丞相制度。
后由于臣务繁多,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待从顾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学习目标]1.明确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影响。
2.了解明成祖设立内阁的原因及作用。
3.知道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及特点。
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制度加强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①1.原因(1)历史: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屡生。
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现实:明初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挑战皇权。
2.经过(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②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这些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4)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③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①[点拨]宰相制度的废除不意味着相权消失(1)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
(2)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
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权也必然存在一天。
(3)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思考]以上图示反映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它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特点?提示:朝代:明朝。
理由:由图示可直观地看出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没有宰相一职,与明朝废除丞相的史实相符。
特点:君主专制的加强。
③[辨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的区别[阐释]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处的特点可归纳为“简”“勤”“速”“密”四字。
“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勤”就是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就是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就是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核心必记]1.《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这段材料的含义是()A.明朝的内阁就是宰相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C.明朝的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解析:选C材料的大意是:内阁所处的位置离皇帝较近,也较隐秘,内阁大臣通过票拟的方式为皇帝批复奏章,裁决机要事宜,内阁权力完全和汉、唐宰相的权力一样,只是没有使用丞相的名称而已。
据此分析,答案为C。
[核心必记]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在中央与地方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设置内阁和军机处等体现了发展。
2.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史料印证]2.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其意是指()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解析:选C材料的描述意指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的作用,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随堂达标验收]题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朝政治制度。
胡惟庸为明朝初年的宰相,由“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可知朱元璋的真实目的在于借此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B项正确。
2.某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可知,诏令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可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符合明朝的运行机制,故答案为D。
题组二内阁的出现3.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种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制B.唐代三省制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内阁制解析:选D从材料“无相名”“无相权”“有相责”的描述,可推知该制度是明朝的内阁制度。
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解析:选A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材料讲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没有实际权力,故选A。
5.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朝政,甚至长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C.六部掌握实权D.军机处的设立解析:选B首先排除D项,因为军机处是清朝时出现的;明朝时,六部不掌实权,排除C项;明朝时,宦官专权严重,但是题干强调的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它体现的是内阁的作用,故排除A项,B项符合题意。
题组三军机处的设立6.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解析:选D清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是军机处的设置,符合军机处的设置的材料为D 项。
7.“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知,①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材料信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知,④符合题意。
8.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不可僭越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相权逐渐削弱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使皇权达到顶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项正确。
[必清·线索导引]线索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夏、商、周时期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形成的阶段。
国之大事在于宗教祭祀和军事征伐,即所谓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线索2:君主专制的演变: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中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内阁→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线索3:中央集权的演变:郡县制→郡国并行→节度使→知州+通判→行省制。
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主要有两对矛盾彼此消长和变化,分别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发展和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两条主线。
此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官制、法制、选官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
[必记·精要盘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统治者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巫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