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作业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7
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八、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内容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重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难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学板块——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习任务1——整理儒、道、佛的发展历程;学习任务2——复兴复学的原因;学习任务3——统治者灭佛的原因、概况。
二、自学与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完成学习任务。
2、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展示与评价1、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师生补充评析。
一、儒学的发展(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4)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学复兴二、佛教的发展(略)三、道家的发展(略)2、教师进行重难点拨三教合一第二教学板块:文学艺术一、目标与导学第三教学板块:科技一、目标与导学1、阅读教材第三目完成表格时期分类成就魏晋南北朝数学农学地理学隋唐建筑印刷火药天文学医药学任务二: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和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第四教学板块:中外文化交流一、目标与导学学习任务1——以佛教为媒介的中外交流;学习任务2——其他文化交流。
二、自学与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第四目完成学习任务。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可以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能从不同种类的史料中提取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史料实证)。
对教材中提到的“三教合一”“灭佛”等事件能做出合理解释,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原因、影响(历史解释)。
认识到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家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是文化史的内容,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阐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本课内容已经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有初步涉及。
高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且已经了解了有关于三国至隋唐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较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上。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发展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五、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科的实际情况,本课使用史料实证、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1.出示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胡旋舞、白居易长诗《胡旋女》,并进行简单描述:问:结合壁画和诗词,你能提取到怎样的历史关键词?2.总结:体现中外文化交融,展示舞蹈艺术高超,可一窥佛教文化的发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文化交流与发展一、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通过佛教的传入,佛教、道教、儒学的相互交融,说明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通过佛教兴盛和道教的兴起,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艺术都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意味;通过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突出这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三、教学内容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五、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方面,本课所涉及的文化方面难度较前面内容来说较低,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或者是课本内容背后的逻辑框架还是比较难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运用安宁法华寺石窟造像引入本课内容与哪个宗教相关,(佛教),佛教传入的时间?佛教又是如何兴盛与发展起来的呢?进入本课内容。
给出本课关键词——交流与发展。
首先,交流分为哪些?(民族间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呢?(佛教、道教、儒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我们用历史发展的自然顺序,先来看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
并说明中华文化圈。
中外交流——海纳百川(用PPT讲解传佛和求佛,玄奘取经:学习讲学(讲自己的理解)中国化的背景),同时点明:翻译收集解读传播中国化的佛教)大家也许能看出,这里交流的重点还是佛教,那么,佛教在中国的具体发展又如何,我们来看第一子目: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儒释道玄——交融碰撞(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45页,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一、儒学式微、佛道盛行首先我们来看道教,从魏晋南北朝的纷乱入手,提出当时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从而提出大一统思想下儒学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引出佛教和道教适合当时人民的需求,并简要介绍道教的情况。
第8课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历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文物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引入] 投影唐代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二步:讲授新课[问] 这首诗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一首唐诗,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南朝什么文化现象?[学生回答]反映的是佛教兴盛。
[讲]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
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
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
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
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
[问]在汉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何后来的佛教会如此的兴盛呢?[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儒学不能直接解决现实中的困苦,佛教中的轮回转世思想成为逃避现实的精神麻痹剂,从而得以广泛传播开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史学理论呢?[讲] 从中可以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决定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当我们看到一种文化现象快速流传的时候,同学们应该主动思考背后的推动因素,不盲目,不盲从,要顺势而为,做一个有为青年。
道教的发展史。
[问] 道教是本土宗教,传播的动力和途径与佛教类似,当这两种宗教思想广泛传播的时候,对社会原有的主流价值体系即儒学有什么影响呢?[讲] 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对,对儒学思想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是毁灭性、根本性的,请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儒学的地位依然在,没有根本性的动摇,这方面的认知不可以绝对化,要比较来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传递——接受、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等为目的;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理论作为设计理念;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教师讲述和小组活动讨论为方式;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课标要求: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本课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涉及范围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范围广、内容多,同时这段历史中的思想文化等发展与当时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注重对之前课程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调用。
在对课堂知识呈现的时候,切忌做成课堂知识的堆砌,而应适当放手,对课堂内容做出取舍,可以交由学生完成的都可以不必赘述,。
因此在本课的课堂设计上,如何将偌大的容量精简分钟的呈现,是本课需要精心设计之处。
基于此,需要学生在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唐建立、隋唐盛世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何以彼时能够形成泽被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并在通过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等内容的具体学习中归纳各方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得以发展的原因。
如果教师能够对教材有充分的把握,将教材的文字、图片、史料充分运用起来的话,可以起到拓展课堂效果的作用。
2、本课立意本科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后作业(八) 一、选择题 1.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序称:“厌世之前,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速及厌世,又合佛道而抗儒学。至于魏晋,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玄学名士每与名僧高道抗论寺中。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 ) 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 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 [解析] 依据材料“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来看,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形成了合流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材料“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魏晋时期既与中国本土文化激烈斗争又相互融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汉时期已经完成构建,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 A 2.老子姓李名耳,唐朝皇室与其同姓,故从李渊始,皇帝便以老子后裔自居。武德八年(625年),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其目的是( ) A.促使儒释道三教合一 B.引导人们安于现状 C.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 D.借助神权巩固皇权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治国思想。从材料信息看,唐朝之所以尊崇老子,是因为唐朝皇室和老子同姓,由此唐朝皇室借助老子崇道政策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即借助神权巩固皇权,故选D项。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不能促使三教合一,排除A项;唐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不是引导人们安于现状,也不是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排除B、C两项。 [答案] D 3.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解析] 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得以丰富,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 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 A.印刷术的普及 B.市民文化的兴起 C.道教的正统化 D.书法艺术的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 [答案] D 5.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所示字帖的解读错误的是( )
王羲之书《丧乱帖》 A.该字体开始盛行于晋代,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B.作者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 C.问世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D.创作背景为儒学独尊确立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王羲之的行书,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魏晋时期,儒学独尊确立是在西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丧乱帖》属于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A正确,不符合题意;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B正确,不符合题意;《丧乱帖》出现于晋朝,此时“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6.某学者描述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时代变迁时以佛教雕塑艺术为例,“秀骨清像、飘逸绝尘的形态被健康丰满、慈祥和蔼的形态所替代;对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的描绘倾诉被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所替代;雕塑与壁画强烈对比的矛盾美被相互补充的和谐美所替代。”这位学者描述的时代变迁是( ) A.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 B.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C.从隋唐到宋元 D.从宋元到明清 [解析] 由“秀骨清像、飘逸绝尘”;“悲惨现实、痛苦牺牲”、“矛盾”等特点可知,前一个时代社会黑暗,国家分裂,政治动荡,新旧交替;而后一个时期“健康丰满”、“欢乐和幸福”、“和谐”具备了富足、稳定、自信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C项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材料描绘的正相反。D项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无法满足“健康丰满”、“和谐”的概念。 [答案] B 7.中国的绘画艺术独具魅力、异彩纷呈。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魏晋南北朝——顾恺之——《女史箴图》 C.隋唐时期——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D.北宋时期——张择端——《人物龙凤图》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物龙凤图》是研究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珍贵资料,与张择端无关,表述错误,故D符合题意。A项,鹳鱼石斧纹彩陶缸腹部绘有《鹳鱼石斧图》,体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美术创作上的最高成就,表述正确,排除。B项,《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为顾恺之,表述正确,排除。C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表述正确,排除。 [答案] D 8.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融合 B.天人合一的意境 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解析] 《送子天王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故选A项;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也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排除C、D项。 [答案] A 9.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材料中“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反映了唐代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答案为D项。A项,朝贡贸易体制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材料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排除;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排除;C项,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并未提及,而且材料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排除。 [答案] D 10.《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 材料主旨为《齐民要术》创作资料来源以及验证,该书是对农业技术的总结,选项D正确;材料未强调农业技术重要与否,选项A排除;《齐民要术》的产生非政府行为,选项B排除;材料强调农书创作过程中将先前农业经验进行验证,并非农书与农业关系,选项C排除。 [答案] D 11.《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即印刷的历书)。”这可以说明唐朝时( ) A.纸已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B.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 C.政府对印刷业控制严格 D.活字印刷术已应用于民间 [解析] 根据材料“不得私置历日版(即印刷的历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唐朝民间雕版刻印的历法书,唐代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私自印刷历书,这体现出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发明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印度的金刚力士(药叉)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汉式风格并存。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从材料可知敦煌文化( ) A.是中外文化交汇的产物 B.是历经数世纪锤炼的结晶 C.使中外文化趋于一致 D.使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扩大 [解析] 题干中提及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中中国、西方、西域、印度等风格的壁画同时出现,故选A项;题干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85窟壁画有多种风格的壁画,而非历经时间洗礼,排除B项;题干中壁画中有多地风格,排除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多地风格集于一窟,排除D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教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合儒”的传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历狱”,尤其是礼仪之争后,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