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36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课设有四个子目分别为思想领域的发展、文学成就、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为并列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
进而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2、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体会思想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源和流的辩证关系。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展示历史小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与白马寺的修建。
学生阅读,教师过渡:通过上面的历史小故事,我们大体了解了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其实在汉明帝之前,佛教已经传入到西域地区,那么佛教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它又是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问:这些词都与某一宗教的发展有关,你知道这个宗教是什么吗?它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之相关。
新课探究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生活动】回忆第4课的相关内容,回答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汉武帝时,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二、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➋教学过程设计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2、隋唐至五代时期(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
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2、隋唐至五代时期(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楷书和草书流行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三、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材分析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理解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以及相关的作品,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历史解释】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概念,对三车至隋唐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的清楚。
【家国情怀】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重点: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1.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
2.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3.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课前准备本课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与一些作品有关系,因此需要对一些作品及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对书法、画作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对古代的科技有一定的了解。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河南洛阳白马寺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独尊儒术2.魏晋南北朝:(1)道教传播,佛教盛行(2)儒学、道教、佛教的互相融合●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道教主张“贵儒”、“尊道”●佛教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3)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5)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3.佛教受损:(1)原因: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4.复兴儒学(1)原因: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2)表现: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文学艺术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1)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1)20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2)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艺术:1.书法(1)东汉: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世称“书圣”。
(3)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2.绘画:(1)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画人栩栩如生,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隋唐: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唐朝吴道子(画圣)3. 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质说课稿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本课主要讲述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新成就,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从单元结构出发,立意是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新成就。
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内容是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从中可以看出通过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包括“佛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隋唐一直讲到五代十国,时间跨度大,内容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所以教学应注意内容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这一时期佛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史实。
2.理解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进一步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3.掌握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情况,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