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论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 摘要:以往对路遥作品的为数不多的评论,大都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谈论其作品的社会意义。这里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即从路遥的经历和人生态度这一视角,来探讨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阐述了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以及苦难中所凸现的伟大品格,此外对路遥小说苦难主题的独特性表现和价值所在也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苦难情结;精神品格;独创性;价值 路遥,这个颇受人们欢迎的作家离开我们已经B! 年了。但他的作品却不曾被人忘记,还在激荡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阅读路遥的小说会有这样一种深切的体验,你的心被不可遏止地激发起来,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不堪回首的苍桑岁月,随着叙述的演进,读者的心渐渐地变得沉重,被作者笔下展示的东西深深地震撼了,感染了,并留下了无限的思考。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路遥何以具有这么大的威力?那种震撼人心使人久久难以抹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这就是路遥小说中所蕴藏的那种蓬勃的、强烈的生命激情;那种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那种在苦难中所凸现的伟大品格。这一串串闪亮的音符,构成了路遥小说的生命之歌。 一、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 “苦难”这个词让人听起来颇感沉重,但不能算是个坏的东西。相反,苦难曾造就了众多的伟大人物。综观中国文学史,文学历来就没有拒绝过苦难,而是和苦难有着特殊的情缘也有人绝对地说,没有苦难就没有文学,这话未免过于偏激,但我们得承认颇有一定的道理。中国有许多作家就是从苦难中走出的,路遥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说苦难造就了路遥,没有苦难就没有路遥,就没有路遥的那些震撼心灵的作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苦难为何这样垂青于我们的作家?路遥的苦难情结来自哪里?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是生存的困境。史铁生曾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 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B](TB)命运对路遥好像过于残酷,因为生来就让路遥扮演了苦难的角色。路遥生长在陕西的一个偏僻山村,父亲是一个农民,一字不识,家庭生活极端贫困,家里B$ 多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全家只有一床被子。家里没有办法养活他,父亲在他"王卫平等:论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岁的时候把他过寄给了伯父。路遥在描绘当时他被送人的情景时这样写道:“ 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当时,父亲跟我说,是带我到这里来玩玩,住几天。我知道,父亲是要把我扔在这里,但我假装不知道,等待着这一天。那天,他对我说,他要上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咱们再一起回老家,知道他是要悄悄溜走。我一早起来,乘家里人都不知道,我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眼看着我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似的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 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但我咬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法供我上学。”["](#$%&)这生死离别的情景给童年的路遥留下了怎样刻骨铭心的络印!为了求学,幼小的他留下了。“可伯父家里也很穷,勉强供完了小学,初中却再也供不起了,父亲不给我拿粮食。是我小学几个要好的同学,凑合着帮我上完了初中,整个初中三年,就像我在《困难的日子里》写的那样。”["](#$%%)《在困难的日子里》作者曾这样写道:“饥饿经常使我一阵又一阵的眩晕。走路时东倒西歪的,不时得用手托扶一下什么东西才不至于栽倒。课间,同学们都到教室外面活动去了,我不敢站起来,只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下。我甚至觉得脑袋都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不使尊贵的它在这个世界前搭啦下来,身上可怜其它部位都在怎样拼命挣扎着来支撑啊!饥饿使我到野外的力气都没有了。因为寻觅东西已经补不上要消耗的热量。除去上课,整天就蜷曲在自己的破羊毛毡上,一口一口咽着口水。白天是吃不到什么的,可晚上只要是睡着,就梦见自己在大嚼大咽。我对吃的东西已经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欲望,甚至都干扰得连课都听不下去了。”[’](#"(")路遥这一段关于饥饿的描写,真切详细,使我们如同经历了和主人公一样饥饿的状态。谈到这一段描写时,路遥曾说这是他在$)%$ 年的困难时期的亲身体验。困窘、屈辱的苦难生活经历给路遥留下了深刻的情感记忆,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贮满了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形成了路遥作品所独有的苦难情结。其次是对苦难的升华,对精神的追寻。如果说生存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选择、无法设定。但是精神求索中的苦难我们却可以避免。只要我们放弃精神追求和探索,瞬间就可搞定,像凡高可以不去画画,干点能让自己吃饱的工作就可以了。可凡高却说:“ 在我的生命中我可以不要上帝,但是却不能够没有比我伟大的某种东西,它是我的生命———创造的力量,一个人不在肉体上制造小孩,而在思想上去创造作品,这依然合乎人情。”[*](#"&!)为了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凡高一直坚守着苦难的堡垒,这个堡垒充满荆棘,举步维艰,可我们的画家却不愿走出。如果说生存的苦难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这种精神的坚守、信仰的坚守,却是艺术家的自主选择。路遥和凡高选择了同样的路。当生存的苦难已远去的时候,为了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路遥又主观地寻找苦难、拥抱苦难,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一部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不同于其它作家的地方。 路遥的创作生涯,开始于$)!$ 年,他最初的一些作品,虽然也使人感到在构思上有自己的特点,对生活比较熟悉,艺术上质朴而严肃,但总带有不成熟的痕迹。$)+( 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下子引起了文学公众和文艺界的瞩目。并因此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的笔锋闪耀着热情的火花,目光蕴含着睿智的探索,尤其是作品中跳动着奔突的力量,气势博大,使人耳目一新。接着,路遥又发表了第二个中篇《人生》又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被改编成了电影,路遥成了新时期作家中的佼佼者。但是写作对于路遥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因为他不是做写作游戏,因为他是在用生命去写,在用生命去体验!创作中他常常“ 如同陷入茫茫沼泽地而长时间不能自拔。”在创作中他“体会最深的倒不是欢乐,而是巨大的艰难和痛苦,每一次走向写字台,就好像被绑赴刑场;每一部作品的完成都像害了一场大病。”["](#))靠着路遥已取得的成绩,他完全可以在文学界混其一生了,他完全可以在温柔之乡中度过余生。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愿意在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以及追名逐利的世界中,埋葬自己创造力的生命。他是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作家,他希望用自己圣洁的生命之火去照耀人们、感染人们。他再一次选择了苦难,要在牛马般的劳作中去高扬自己生命的旗帜。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一方面他多次表达了为完成这一文学工程而愿“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 “ 我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 赌博’。( 也许这个词不恰当),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为了“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宿愿。” “ 你要么超越这个极限,要么你将猝然倒下。” “另一方面,一旦他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反而从精神上获得了大解脱,大宁静,如同修行的教徒绝断红尘去告别温暖的家园,开始餐风饮露一步一磕向心目中的圣地走去。”因而他“ 有一种急不可待投入灾难的冲动。”并且在文学创作中以一种清教徒的方式,“ 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可能弹拔出绝响。”在这里,在苦难意识的背后,作家已有了一种殉难的冲动。在这一点上,有两位作家对他影响很大:一位是杜鹏程,一位是柳青。路遥在《杜鹏程:燃烧的烈火》中坦率地说:“ 他的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都曾强烈地影响了我。我曾默默地思考过他,默默地学习过他。现在,我也要默默地感谢他。在创作气质和劳动态度方面,我和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当他晚年重病缠身的时候,我每次看见他,就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未来。我感到,他现在的状况也就是我未来的写照。这是青壮年时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但是,对某一种人来说,他一王卫平等:论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旦献身于某种事业,就不会顾及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这是永远无悔的牺牲”。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还针对自己为拼力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告诫自己:“ 如果不抓住命运所赐予的这个机遇,你可能真的要重蹈柳青的覆辙。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永远的悲剧。”只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路遥他那献身于某种事业的永无追悔的牺牲精神和自我折磨式的伟大劳动精神,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独具魅力的存在方式。路遥服从了自己生命的召唤。为了创作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他消失了,从文坛上消失了整整$ 年,这里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有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路遥的创作自述吧。“把所有的数据都从箱子里拿出来,分类,摆满桌面,只留够放下两条胳膊写东西的地方。桌面上摆不下,有些次要的退在旁边的窗台上,柜头上。更次要的一些放在对面的沙发上。紧张的写作有时不能有半点停顿。不允许外来的干扰,也不允许自己干扰自己,需要什么,甚至不需要眼睛寻找,靠意识随手就可拉到面前,以便迅速得到利用。” “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每天中午吃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就像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匆忙地赶回工作间,在备当天工作的空档,用电热杯烧开水冲一杯咖啡,立刻就坐下工作。晚上吃完饭,要带两个馒头回来,等凌晨工作完毕上床前,再烧一杯咖啡,吃下去这说不来是夜宵还是早点的两个冷馒头” “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似乎从此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靠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路遥终于在),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不久,即获得全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走向苦难,挑战自我的产品。是路遥吞并了苦难,而涌出的生命之流。“ 苦难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不在于是否亲历( 因苦难而麻木不察的众生不少),而在于能否体察到它与生命的本义的关系与格局”。生存的苦难,成就了路遥作品的血肉,精神追求和坚守,成就了路遥作品的脊梁,所以我们在路遥作品中看到的不是对苦难的控诉,而是苦难中的忍耐和奋斗。那块黄色、贫瘠的给路遥带来过苦痛的黄土高原,路遥是那么爱她,对她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路遥曾写道:“ 当得到一种社会荣誉时,自己内心总是惭愧的。在这样的时候,我眼前浮现的是祖国西部黄土高原那些朴素的山峦与河流,开垦和未被开垦的土地,土地上弯腰躬背的父老兄弟⋯⋯正是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二、苦难中所凸现的伟大品格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落差巨大,一方面是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使中国与世界的发展靠的更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促进原有的经济体制解体转型,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经受生活变故的冲击。在这样大的现实背景之下,人们被金钱财富所左右,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追求生命的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变成一个笑谈。一些作家只提声望,不提尊严。在名、利、权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消解机制里,大部分作家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过于严重的生存苦难与过于容易获得的安逸享受,形成了尖锐的对比。没有多少人再愿意深入存在的核心进行心灵的历险。查尔斯·纽曼在《后现代气息》中说过,所有的人都腰缠万贯,然而所有的人都一无所有。生存悖论已经非常普遍,它是失去了对人类的终极关切的自利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人与草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尊严。写作就是不断地提醒人类的这个区别的存在,使人类不至于跨出自身存在的本位,像植物那样卑贱地活着,或者像动物那样自相残杀,毫无理性与道德可言。人之为人的神圣使命是无法忘却的,无论你是接受神圣命令的引导,还是接受人类理性的支配,你活着,都必须是为着维护人类共有的尊严与光辉。这是真正的自我实现。”那些伟大的作家终生所追求、所陈明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一点: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路遥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他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无论在何种的困难条件下,都应保有作为人的伟大品格。那么路遥在小说中所弘扬的伟大品格体现在何处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他笔下的人物在苦难中仍具有爱人、给予、宽容的品格。《惊心动魄的一幕》中的县委书记马延雄之所以令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就是因为在动乱年代,在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并且以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的壮举,换取群众的生命。《不会作诗的人》中的党委书记首先是不愿附合“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在他被贬为一个小酱油厂厂长的时候,他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了全镇人的吃酱油难的问题。还有《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郑小芸,大学毕业后本可以留在省城工作,但她却不忘乡亲的希望,故乡的需要,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毛乌素沙漠。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为国为民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那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操。路遥从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表现了人民的疾苦和欢乐,传达出了人民的心声和愿望,把自己作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路遥生长在黄土高原,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他欣赏陕北农民的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质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高中时代是在+, 年代度过的,那时家里穷,可他特别喜爱读文学书,在班上开会或政治学习的时候,他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看。不久,他这种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就被人给班主任揭发了。告密者就是离他座位不远的跛女子侯玉英。对这样一位伤害过自己的人。孙少平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在汹涌的洪水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侯玉英从洪水中救起,孙少平的胸襟是多么伟大!孙少平的精神是何等地崇高。《在困难的日子中》的马建强每天都生活在食不果腹的境界中,几个烤土豆成为他最乞盼的美食,当他刚想去吃土豆的时候,看到逃荒母子饥渴的双眼便毫不犹豫地把土豆送了出去。慷慨,如果说在安乐的生活中是一种可贵的质量的话,那么在苦难面前,在同样是自身的饥饿状态中,慷慨相送,这种品质更显其高尚和伟大了。第二,他笔下的人物在苦难中仍能保持勤勉、助人、坚忍的性格。 《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自幼丧父,是他供养母亲,将弟弟拉扯成人。为了给弟弟成亲,他背了多年还不完的债;当弟媳提出分家时,他又让出祖居的窑洞,自己携母牵子借居别家。他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毫无怨言,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窑洞,又让给了新婚的大儿子孙少安。生活真是太沉重了,全家老少,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白馍,但他们都不去咀嚼自己的痛苦,而是勤勤恳恳终日劳作。小女儿兰香每天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黄土地情结
陈忠红
【期刊名称】《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黄色与红色构成了陕北文化的重要底色,黄土地也成为路遥小说中着力营构的文学意象。
荒凉、苦焦并不是黄土地的真实内涵,她用干瘪的乳房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为千千万万的如同路遥那样渴望改变命运,改变贫穷的有志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黄土地也用她那博大、宽广的胸怀接纳、抚慰着迷茫、失落的奋斗者。
路遥在苦难中寻找出路,在失败中顽强崛起,在黄土地的沟峁拐梁里谱写着一曲曲凝重、悲怆的不屈之歌。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陈忠红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浅析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情结——《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解读 [J], 王永军
2.钟情于那片热土--浅析路遥笔下的黄土地情结 [J], 蓝思华
3.爱情的悲剧——浅析路遥作品中的爱情观 [J], 黄晶
4.浅析路遥、陈忠实作品中的民间文化立场 [J], 葛美英;
5.浅析路遥、陈忠实作品中的民间文化立场 [J], 葛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陕西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探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尤其是陕西的文学创作事业在全国尤为突出,出现了以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杨争光等为代表的杰出的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纵观这些作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乡土、乡愁、乡情为主题,描述着陕西各个特定地方的地域风貌、风俗习惯、文化特色、人文生活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深的表现在字里行间,将作家本人的乡土情节清晰的展现给广大读者,引人入胜。
标签:陕西文学作品乡土情节发展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文坛相继出现了数位有全国影响力作家,以柳青、杜鹏城为核心的第一代陕西作家为陕西的文学创作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代表作《创业史》和《保卫延安》等等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
他们强调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追求真实。
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第二代陕西作家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乡土文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节,这些作品在全国文学创作领域刮起了一股陕军东征的旋风。
而以杨争光、红柯为代表的第三代陕西作家在其《老旦是一颗树》、《好人难做》等作品中也紧紧围绕乡土、乡情主题。
这里我们主要来探析第二代和第三代陕西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乡土情节。
二、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世界里的乡恋、乡思与乡情1.路遥作品中的农民式乡土观——陕北高原情节路遥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成长起来的文学巨匠。
渗入到血液里的乡土情怀让他深深的热恋着那片养育他的故土,也更深切的关注着农村发展和农民命运状况。
在创作中,他笔下的乡土社会都是陕北黄土高原农村和农民历史缩影,如《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青松与小红花》中的吴月琴、《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孙少平等艺术形象,这些人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所处的环境抗争、搏斗,以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
浅析路遥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摘要:童年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却可以说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路遥作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倾向于描写陕北“城乡交叉地带”的人和事,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这与作家的童年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路遥作品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灵与肉的双重匮乏、感情基调四个角度入手,试图分析作家童年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此加深对路遥本人及其作品的认识。
关键词:路遥;童年经验;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
”[1]。
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作品大多描写“城乡交叉地带”农民的喜怒哀乐。
所以本论文试图以作家的童年经验为切入点,探析路遥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题材选择——陕北乡土情结路遥生于陕北,并成长于这片黄土高原地区,童年的不幸遭遇和坎坷经历,对他幼稚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
陕北,有着他刻骨铭心的记忆:7岁被送给伯父寄养,失去亲生父母的疼爱;上学时遭受贫穷和饥饿,“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落的记起来”[2]。
路遥以陕北为创作舞台,极为真实地描写了生活在陕北的“无名之辈”的喜怒哀乐。
在他的作品中,陕北乡土情结体现的最鲜明的是在《小镇上》军人狗娃身上,狗娃二十年后踏上了返乡的路,回到了生养他的黄土高原上的大马河川卧牛沟,想起了童年的“下水洞”事件。
如果《小镇上》是因返乡而记起了童年,那么在《你怎么也想不到》中,则是因为童年的经历而坚持返乡的例子。
小芳是来自黄土高原山沟里的省林业学院的学生,本可以留在学校教书,但因少年时代许下将来回沙漠工作的誓言,于是她毕业后坚持回到毛乌素大沙漠。
在《平凡的世界》的题词上,他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城乡二元对立模式 (2)(一)对传统乡土的眷恋 (2)(二)对城市文明的渴望 (4)二、“归乡”模式 (6)(一)城市的抗拒 (7)(二)土地的召唤 (8)参考文献 (9)回归——路遥小说模式论摘要:当认真去研究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时,其实不难发现,构成这两部作品的基本模式为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
在此两种模式中,反映的是作家路遥对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潜心思考。
本文主要针对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与“归乡”模式展开论述。
城乡二元对立模式主要分析了一方面深情地依恋着自己的家乡故土以及另一方面又深深的渴望着现代的城市文明,其中,“归乡”模式探讨的是抗拒城市文明和土地对其心灵深处的热切召唤。
本文意欲通过以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对路遥先生的小说模式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
而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分析作者的创作模式仍具有十分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归乡”模式;思想内涵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Lu Yao has a unique research value and significance. Currently, Lu Yao's research, the main themes from the novel and the novel's characters talk about the image of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ir works. Here attempt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at is, from Lu Yao fiction novel structural model of this uniqu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deep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Lu Yao hidden in the novel.This article will b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Lu Yao - "Life" and "Ordinary World", as a mode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explore Lu Yao novel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 and "Homecoming" mode. Explore this novel model, in today's literary creation, still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Urban and Rural Opposition Mode; "Homecoming" Mode; The Meaning路遥,一位英年早逝的伟人,他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
路遥作为一位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农民作家,其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同时,却阴差阳错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
篇幅很长的煤矿章节像植根于黄土高原上的一朵蓝莹莹的马兰花,在《平凡的世界》里绽放。
在黄陵县的轩辕宾馆里,路遥向高建坦言,他的长篇在动笔前,想找个朋友做听众,帮他把人物和故事从头到尾圆满一遍,以免遗漏,这是他创作长篇小说的一个诀窍。
这样,高建群和路遥在轩辕宾馆里,整整讨论了三天。
而陈忠实在长篇小说创作技巧上所持的观点却与路遥截然相反,他在作品完成前是一直秘而不宣的。
他把这种心态比拟为蒸馍,馍未蒸熟之前是不能揭锅盖漏气的,否则就会弄成一锅半生不熟的死面疙瘩。
在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前期准备工作就绪的背景下,对煤矿生活完全陌生的路遥为了让《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里的“孙少平”出现在煤矿提前做准备,打算边创作边用心灵感悟矿山生活。
加上王天乐的两个妻哥均在铜川矿务局任职,如果有什么棘手的事,随时可以照顾。
路遥索性把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地点定在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矿区。
历史定格在1985年秋天,路遥带着两大箱资料、书籍和主要的“干粮”――十几条四盒装“恭贺新禧”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来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平凡的世界》中的“大亚湾煤矿”)。
为了在陈家山煤矿“名正言顺”地得到一些起码的便利,他是以铜川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受陕西省作协派遣正式到矿区体验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几年之后,当路遥回忆起在陈家山煤矿这段创作经历时,心情略略有点儿愧疚,因沉浸于创作之中,在铜川矿务局挂职的几年时间里,他只去过宣传部一次。
仅此而已,上面就是路遥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房间的全部陈设。
煤矿条件虽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路遥精神上的要求保持一致。
铜川陈家山煤矿处于渭北铜川北部,沮水上游的庙湾镇,一条叫沮水的小河从山谷中间潺潺流过,把狭长的山沟分成东西两半,河里除了游动的鱼虾,不时有白鹤、黑鹳等珍稀飞禽在河道附近飞翔。
《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情作者:温春慧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9期乡土、乡愁、故乡,说不完、诉不尽、叹不止。
寄托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感受和希翼,“剪不断,理还乱”让人梦魂牵绕,让人思绪纷飞!在20世纪众多的乡土作家中,路遥以对故乡、对生活、对黄土地的满腔热情,执着的表现着这沉甸甸的人生,呕心沥血地歌颂乡土,溶黄土情于自己的灵魂,其爱乡、恋土之情让人感动。
作品中路遥极力挽留传统,用传统的审美观点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也徘徊在传统的阡陌上,其爱乡、恋土之情让我们感动之外又觉沉重。
一、作品主人公身上有深深的黄土地的烙印1982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人生》,作品展现出其深深的恋土情结。
黄土地像一位无言而健壮的妈妈,无论儿女怎样抛弃她,“母亲”的胸怀永远是博大而敞开的。
高加林带着黄土地的希望走向了城市,他向往知识,向往更高的天空,他抛弃了土地!可后来他又回来了,夕阳中他扑倒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高呼“我的亲人呀!”和加林一样走向城市的还有孙少平。
如果没有实现个人价值的迫切渴望,没有个人奋斗的自觉意识,加林、少平就不会走向城市,他们应是黄土地的希望,农民的希望。
但路遥始终没能给他们脱离黄土地的命运。
高加林追求知识让路遥不知所措,而少平追求爱情更让路遥茫然。
二、黄土地的儿女让我们自豪,但黄土地的古老让我们觉得沉重面对时代的变迁,城市文明的扬弃,路遥有些茫然了。
他渴望时代的变迁,渴望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他又那么的怀恋旧有的传统美德。
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传动美德的善良的人们,并加以赞赏。
如孙少安的家庭责任,兰花的忠于爱情,润叶的善良等。
同样,路遥思想中的现代意识又冲击着他的传统观念,因此,作品中又出现了“新人”形象,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这些新人有理想,憧憬新生活,但“新人”总是和旧道德和黄土地有深深的联系,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干脆让“新人”和黄土地结合。
在对妇女的审美观上,更能看出路遥的传统观念,他笔下的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没有被“城市文明”“时代现象”所玷污,这些美丽的女性让我们觉得虚无而有些神化,路遥却大力赞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平凡世界》中的民俗民风作者姓名:陈海燕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考学校:兰州大学准考证号: 22010520003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郭茂全副教授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14年5月5日论文标题(论《平凡世界》中的民俗民风)论文标题(英文)论文作者(陈海燕)论文作者(chen hai yan)目录内容摘要 (Ⅰ)正文目录 (Ⅱ)参考文献 (Ⅲ)后记(致谢) (Ⅳ)Abstract:The story context and narrative object of Lu Yao's novel Ordinary World is based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Northern Shanxi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is the belt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arts in China, is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the steppe, desert and Loess Plateau. It is also the history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frequent interchange.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the novel shows the original flavor to form the Northern Shanxi unique culture of folk life. This article from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nxi regional culture shows the region unique folk customs, clothes customs, language customs, diet customs, marriage and funeral customs , folk customs, to reflect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摘要: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以陕北黄土高原作为故事的自然背景和叙述对象。
钟情于那片热土--浅析路遥笔下的黄土地情结
蓝思华
【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6)003
【摘要】路遥是当代文坛著名的作家,作品大多取材于陕西黄土地,作品中透出的那种对那片热土的钟爱深深打动了读者.路遥的小说主要从宏大又激昂的苦难和创作手法上用客观现实与主观情绪的结合两方面进行阐述,把路遥对家乡的那份浓浓乡情展示出来.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蓝思华
【作者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龙岩,364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浅析路遥作品中的黄土地情结 [J], 陈忠红
2.黄土地的守望者——试论路遥笔下的老年农民形象 [J], 魏汉武
3.读路遥,说评论——以《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为例 [J], 高原
4.离异—复归—超越——路遥笔下黄土地上的三个魂灵 [J], 舒刚斌
5.来自黄土地的呐喊——浅析路遥《平凡的世界》 [J], 司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1. 引言1.1 概述《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家庭、爱情和社会变革为主题,通过对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展现了一个平凡人物命运起伏和生活百态的真实图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是引言部分,接着将介绍《平凡的世界》作品简介以及乡土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其后,将探讨小说中对乡土社会的抒写与描绘,以及网络时代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
紧接着是当代作家对乡土中国社会的再现和反思,并提出如何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行。
然后,文章将进行平凡人物塑造与现实主义表达手法分析,深入剖析小说中平凡人物形象塑造、现实主义表达方式以及对人性、命运、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乡土中国社会抒写与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当代人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并展望未来乡土中国社会抒写和传承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平凡的世界》这一代表作,探讨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并引起读者对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关注。
同时,通过分析小说中平凡人物塑造以及现实主义表达方式,探讨小说对于人性、命运、伦理道德等议题的深入思考与展示了什么观点和价值观。
通过本文,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于乡土中国社会的认知,并激发他们为乡村文化传承努力奋斗的热情。
2. 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2.1 《平凡的世界》作品简介:《平凡的世界》是人民作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路遥。
这部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转变,展现了乡土中国社会的抒写与传承。
2.2 乡土文学的意义和特点: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为题材或背景,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真实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乡土文学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价值观念、记录农村社会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路遥小说的民俗民风—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摘要: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
本文试图从地域文化这一视角,通过作品所体现出的陕北这一地域独特的语言、建筑住宅、婚姻丧葬、饮食习惯、地理地貌等民俗民风,来体味路遥小说浓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学趣味。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地域文化民俗民风民俗,一种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文化,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于1864年作为学术语正式提出“民俗”(folklore)一词,他界定的概念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古时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
”[1]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最早提出民俗事象的生活属性,指出民俗事象的生活属性,指出民俗本身就是生活,它是生活的一种模式性形式。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它通过文化的风貌来展示自己的神韵。
路遥的作品中对陕北民俗民风做了大量的描写,通过对陕北民俗民风的描写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来反映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
路遥的家乡陕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多民族文化的“杂交”地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为路遥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路遥对黄土文化有着敏锐而独特的感悟,作品中有着浓厚的黄土高原气味和黄土文化色彩。
既写出陕北的历史和现实,写出陕北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美好的心灵,也写出陕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风貌,写出陕北的民俗和文化。
而方言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载负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对一个热爱黄土地的路遥来说是值得青睐的。
一、语言特色“ 语言民俗主要表现在方言土语中,负载着民俗文化因子和种种深刻意义的方言土语不仅是民俗学家的考察对象,也是作家极感兴趣的东西,它们时常被作家当作创作素材,纳入小说之中”。
也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长廊中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充满人情味和泥土芬芳的乡土文学。
路遥就是乡土文学的骄子之一,他以精湛深邃的思想,燃烧的激情和飞扬的文采,创作了一部部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宝库。
路遥的成功之处在于淋漓尽致地挖掘表现了构成我们民族心理结构的要素——乡土情结和传统。
乡恋、乡情、乡思等多种乡土情结作为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天性,在有文学以来的历史上就反复出现和衍变。
当然,不管人们怎样赞美歌颂土地,都不过分,因为人总是“地之子”嘛。
自有人类以来,土地便成了满负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步履中,都凝结饱含着土地的哀与乐。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主题是永恒的,而土地主题则远远胜过于它而成为文学的母题。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厚重积淀
人类历史在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劫难和痛苦之后,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区域,人们有了自己的具体生存空间,有了对某一地域,一重生存环境的确认。
这意味着有了一种所有权。
这种权力是神圣的,不能让与、窃取和抢夺的,于是自然就产生了国家、乡土、爱国和民族的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不断被历史冲刷着。
现代文明的发展就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人们的平衡心理倾斜了。
文明得进步与人类精神的惶恐间的巨大反差,使人类深深感到生命的痛楚和
人性的压抑,人是多么渴望有一片精深安宁又使灵魂得到安慰的乐土啊!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文化自然也就处在竞争、融合的格局之中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深井中去寻找发展民族的荣光,以加快自己发展的进程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永不忘记的童年生活
他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
不用说,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
”(《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国的农民是最重土地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真正明白土地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地来藐视乡下人,但乡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这命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生活境况的改变也发生了变化,土地的神圣情感商品经济的严重冲击。
人们走出乡村,告别土地,过一种新的生活,也成为可能;土地失去了脉脉温情,却成了人们生活的桎梏,他们被束缚在那里,苦苦地挣扎着。
路遥的“关注”,不是爱与恨的交织,怨与哀的诅咒,而是以赤子之心的依恋,把自己融入了生于斯养于斯的那片黄土地。
童年的路遥也经历了饥饿和抑郁的生活,但当马建强(《在困难的日子里》)带着父老乡亲们的一片厚爱,背着“百家姓粮”进城上学的时侯,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首先想到的是:
我的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不管他们有时候对事情的看法有着怎样令人遗憾的局限性,但他们所有的人都是极其淳朴和慷慨的。
当听说我父亲答应我上学后,全村人尽管都饿得浮肿了,但仍然把自
己那点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我家里,那几个白胡子爷爷竟然把儿孙们孝敬他们的几个玉米馍馍也颤巍巍的塞到我
的衣袋里,叫我在路上饿了吃。
他们分别用枯瘦的手摸了我的头,千安顿,万嘱咐,叫我好好“求功名”去。
我忍不住在乡亲们面前放声哭了——自从妈妈死后,我还从来没有这样哭过。
我猛然间深切的懂得:真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绵到了现在……
三、农民似的独特观念
路遥的乡土观念是一种农民似的独特观念。
当他从农民似的乡土之梦醒来的时候,对土地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并流露出具有前列乡土意识的价值判断。
在短篇小说《姐姐》中,路遥叙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温柔善良而又美丽的姐姐爱上了从省城来的插队知青高应民,他爱得很真挚。
然而可悲的是,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高应民的父亲平了反,他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姐姐期盼等待的结果是一封“忏悔式”的绝交信:“你是个农民,我们将来无法生活在一起。
……再说从长远看,咱们若要结合,不光相隔两地,就是工作和职业,商品粮和农村粮之间存在的显示差别,也会给我们之间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
作品明确的告诉我们:人可以嫌弃人,但这“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的!”“我们将在这亲爱的土地上,用劳动的汗水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
”作者最终为姐姐的出路做出了永远立足土地上的唯一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在这里,路遥乡土情结的深层流露
出一种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和排它心理,对于土地则带有一种固执的农民似的观念。
四、人生的哲理思考
路遥对乡土人生的富有哲理的思考也是其乡土情结的重要特点。
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离不开土地,形成了对土地无法动摇的情感,长期作茧自缚,安土立命的封闭心态,发展成维护旧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的顽固保守惰性,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显然是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是必须抛弃的。
《人生》是路遥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部小说触及到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乡土,更重要的是带来浓厚的哲理色彩于普遍的人生意识。
主人公高加林走过的人生道路是一个圆圈:他离开了乡土,最终又回到了乡土。
他本来就是土地的儿子,但进城上学后,身上的泥土味渐渐少了,与土地的联系也少了,感情自然也淡薄了。
他不愿意向他父辈那样生于黄土,刨挖于黄土,终老于黄土。
他对父亲和德顺爷说:“你们有你们的生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想再像你们那样,在咱高家村的土地里刨挖一生。
”作品清楚的告诉我们:高加林不满足农村落后的生产和平静闭塞的生活方式,这无疑是进步的,但遗憾的是,他缺乏扎根土地,在家乡土地上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念和决心。
作者给读者展现了这样一个镜头:高加林扑倒在德顺爷脚下,两手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那……”。
在这里,“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的观念有一次引起我们思想上无法抗拒的心
理。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作家受自己感情驱使的结晶,创作灵感的闸门一旦打开,那就一泻千里,往往不受理性的支使了。
总之,处在21世纪的今天,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全面、冷静、客观地剖析才是我们明智的做法。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人们的生活不断被改变着,那种温情脉脉的乡恋、乡思必将会成为生活的动力,促使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或许也就是作者极力张扬乡土情结的初衷和理想期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