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6

  • 格式:ppt
  • 大小:702.00 KB
  •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1920—1996)





原名杨成芳,湖南汨罗人,生于北京,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的妹妹。 1931年考入联华影片公司。 1937年出演《十字街头》而成名。 抗战期间随上海影人在内地演出话剧, 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 1947年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 1957年主演的《祝福》使其艺术成就 达到了顶峰。 白杨长于表现东方女性神韵,一生扮 演过20多个银幕形象。 60年代被评选为22大明星之一。 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袁牧之原名袁家莱,浙江宁波人。13岁时,袁牧之便参 加了洪深组织的“辛酉剧社”。 之后,袁牧之走向电影之路,他是位全才。 作为戏剧明星,他被誉为“舞台千面人”; 作为电影艺术家,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创造了中国电 影史上多个“第一”,堪称一代电影大师。 1934年,袁牧之编剧并主演的《桃李劫》,成为左翼电影 的经典,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影片。 1935年他自编自导的《都市风光》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 音乐喜剧故事片。 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之作。
《马路天使》1937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导演 袁牧之 编剧 袁牧之 摄影:吴印咸 主演 赵丹 周璇


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 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 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 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 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 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 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 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 乔治· 萨杜尔 我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 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 品了。——著名导演 贾樟柯

情节主线:自由爱情,情感受阻,逃跑抗争,付出牺牲,赢得胜利。

主题:下层民众与上流社会的对比 人物身份低贱者却善良热情,而所谓的律师医生警察却只认钱。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与上流社会所居住的如在天堂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对比。 普通下层市民苦中作乐、有难同当的情谊。 默默相爱的男女主人公之间隔窗交流的情趣。

情节主线:“欢喜冤家”的爱情模式。男女主人公“一板之隔”,由误会而相互捉 弄,上下班时总是相互错过。但由巧合事件最终相识并相爱。 镜头与场景的重复展现日常生活,控制影片的叙事节奏: 房东太太不断索要房租的场景。 男女主人公上下班上下电车时会恰巧相遇却总是错过的镜头。 男主人公回到家时女主人公则在上班。 女主人公回到家时男主人公则在上班。 男主人公夜晚在报社上班叠印报纸印刷的镜头。反映男主人公执着为下层女工呼吁, 不断闪回他奋笔疾书和报纸上他发表的系列报道的镜头。用报纸上的大字标题反映 社会现象。 情绪价值的转化:悲喜转换往往只在一瞬间。 小杨告白,小赵打破木板,两人感情到最高潮,接下来小杨却在矛盾中独自离去。 欢喜的小赵下班回来后只看到空空的房间。 小赵在收到薪水时欣喜若狂,接下来却发现信封中还有辞退信,瞬间变悲。 人物主观幻觉梦境的场景: 小徐生病幻想妈妈在床边呼唤自己。 女主人公小杨看完《茶花女》坐在窗边幻想自己变成了茶花女男主人公小赵则变成 阿尔芒,二人欢舞热吻。用梦境的形式再现好莱坞影片片段。 小赵与小杨约会时幻想小杨已到来上前迎接自己落入水中。 小杨失业后一人化身为三人相互辩驳是否离开小赵。
《马路天使》是左翼电影成熟期的一部优秀 代表作。当年,袁牧之、郑君里、聂耳、赵丹、 魏鹤龄等进步电影工作者常相聚在上海法租界 一家小酒馆里,在那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下 等人”,有清道夫、报贩、歌女、妓女等。
影片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都市贫民的苦难与 不幸,颂扬了被侮辱与被迫害的小人物所具有 的正直善良、相濡以沫的人性之美。 编导用悲喜剧手法加以表现,大大丰富了作 品的审美内涵。
“金嗓子”周璇 (1920—1957)




常州人,原名苏璞,因被舅舅拐卖 到王家改名王小红,后又被转卖到 周家,改名周小红。1931年参加明 月歌舞团演出改名周璇。 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被誉为“金 嗓子”。一生演唱了200多首歌曲, 演出了40多部电影,并主唱过电影 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 代表作: 歌曲《夜上海》、《花样的年华》、 《四季歌》、《天涯歌女》、《何 日君再来》等; 电影《马路天使》、《孟姜女》、 《长相思》等。
《十字街头》1937 出品:明星影片公司
导演 沈西苓
编剧 沈西苓
主演 赵







《十字街头》的剧本,是沈西苓从东北流亡学生和学校里出 来的失业的朋友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试图“归纳成一个整个 的社会问题”。 影片描写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的知 识分子的苦闷、彷徨和挣扎,提出离开彷徨的十字街头,走 向革命的时代要求。 影片通过四个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 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形象: 小徐消沉懦弱,看不到出路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刘大个回到沦陷的故乡,“唤起那被压迫的奴隶。” 赵丹在影片中扮演的老赵,稚气、热情、纯朴到有点傻气。
《歌女红牡丹》1931 导演:张石川,主演:胡蝶
明星公司出品

《歌女红牡丹》严格说来,只能说是半有声片,因为只注意 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来只 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 电影先按默片拍好,然后全体演员背熟台词,再到百代唱片 公司将台词录到蜡盘上。录完后,一面在银幕上放影片,一 面在放映间装留声机放蜡唱片,通过银幕后的扩音机播出。


在《马路天使》中,还有不少触及时事的 “双关”细节,例如以工匠粉刷“太平里” 的空镜头讥讽统治者粉饰太平等,既使国 民党当局审查机构的剪刀无从下手,又让 观众心领神会产生共鸣。 卖报的老王总能从报纸上找到一些时事内 容,如:国难当头,白银出口等。
30 年代左翼电影还有一个光荣传统,即利用电影 的主题歌来宣传抗日救国。 由于当局明令禁止影片中出现东北三省地图及 “抗日”字样,机智的创作者们便见缝插针 , “画面损失歌词补”,让一支支救亡歌曲“借电 影翅膀而飞翔”。 《马路天使》中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金 嗓子”周璇演唱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 便以优美的民歌曲调及含意双关的唱词,宛转地 道出了家乡沦亡的东三省人民抵抗日寇侵略的心 声,立刻在各地风行一时,广泛传唱。


第五节
探索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



声音三要素:音乐、音响、语言 默片与有声片,前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后者则是综合运 用声画技巧完成的视听艺术。 30年代,默片艺术在不断完善之中抵达了高点和终点;而 有声片艺术也在经过最初的摸索之后寻找到了最为基本的 规范,并出现了第一批经典性的作品。 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赵丹(1915—1980)





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肥城,生于江苏 扬州,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后考入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其间积 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 丹”,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 盟。 1932年被明星公司导演李萍倩看中,先 后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空谷兰》 等二十多部影片。 1936年—1937年,主演了经典影片《十 字街头》和《马路天使》。 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的《乌 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 最负盛名。 建国后,先后主演了《李时珍》《林则 徐》《聂耳》《烈火中永生》等影片, 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 等银幕形象。
三、30年代的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歌来自于电影歌曲的国家——《义 勇军进行曲》 1、音乐运用具有了表意作用。 如《都市风光》等。 2、音乐歌曲作为吸引观众的商业手段,也是影片创作整体构 思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渔光曲》、《桃李劫》、《夜半歌声》。 3、电影成为一种传播音乐的体裁。 如“渔光曲”、“天涯歌”、“毕业歌”都成为独立于影片的 流行歌曲。
用叠印镜头显示场景对比: 女主人公小红两次唱《天涯歌女》的情绪对比。一次欢乐欣喜,一次则因为 两人的误会充满哀伤。镜头不断叠印显示对比的强烈。 小云在去世之前回忆小陈对她的轻慢,用叠印镜头显示她曾经的伤感。 喜剧性场景: 小陈用变戏法骗小红,房东狐疑,几次推门查看。 小陈为帮朋友去理发店吹奏,引来一群光头旁观,只来一个有头发的,众人 不由分说给他剃头。其实这人是来收租的。 音响喜剧性:正讲鬼故事中鬼敲门,真的听到嘣嘣嘣的敲门声。






他还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抗战爆发后,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开赴抗日 前线。参加抗战话剧《保卫卢沟桥》的演出。1938年,到 武汉主演了影片《八百壮士》中的团长。不久,受周恩来 委派,前往延安组建了“延安电影团”。 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学习。曾与苏联著 名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共同拍摄过影片。 1946年回国后,同夫人陈波儿一起赴东北组建东北电影制 片厂,任厂长。生产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 1949年4月北平解放后,他奉命回京,组建全国电影领导 机构——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并被任命为局长。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影片利用有声的条件,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 等四个节目的片断,效果很好,这也是《歌女红牡丹》吸引 观众的另一个原因,观众可以在银幕上第一次听到戏曲艺术 的唱白。
一、从配音电影到有声电影 1 、声音进入电影,首先是作为一种商业现象——用以招徕观 众。 2、 配音片——仍属默片范畴 一是通片配以伴奏性音乐。 二是在伴奏性音乐之外尚配有若干插曲(又称“配音歌唱 片”)。如《春蚕》、《渔光曲》、《新女性》、《大路》 等。 《渔光曲》中声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有目的的加以利用。
中国电影史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1931——1937)
关键词 导演: 沈西苓、袁牧之 现象: 有声片的出现与探索


影片: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都市风光》、《桃李劫》
第四节
在学习中探索
沈西苓(1904—1940)
——把蒙太奇运用于电影叙事
较好地将蒙太奇经验与好莱 坞叙事技巧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 1933年《女性的呐喊》、 《上海24小时》——我国最 早直接描写工人阶级的影片。 1937年《十字街头》——显 示出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
二、袁牧之的创作及其对有声电影的探索
1、袁牧之(1909-1978),浙江宁波人。 编剧、主演作品《桃李劫》——第一 部真正遵循有声电影观念进行创作并 获得成功的影片。 编导《都市风光》、《马路天使》— —具有社会风情画的色彩。 2、艺术贡献: 表现了对都市生活的观察,扩展了电 影题材及类型。 运用环境音响上做出了较成功的探索, 利用声音和画面的不同结合方式,扩 展画面空间感,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 绪。





沈西苓,原名沈学诚,浙江省德清人。 1913年随家迁居杭州,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 学)毕业后留学日本,结识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 1924年,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928年回国。 1931年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编 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 等影片。 1937年转入联华电影公司。曾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 未能如愿。将曹禺的《日出》改编成电影。 他所编导的影片都反映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 国思想,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 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一个高峰。 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白杨在《十字街头》中
《十字街头》




中国早期青春片代表,也是30 年代中国有声电影的代表性影片。 以轻喜剧的方式表达出对于知识 青年生活方式和出路前途的思考。 影片表现了种种巧合和误会,用 明快的笔调渲染出了青年的活力。 剪辑流畅,镜头节奏明朗、轻快。



插曲《春天里》 作词:关露 作曲:贺绿汀 演唱: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