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最新

00

26′000

26

′世界地图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第十六讲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要点·疑点·考点

一、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1、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

2、主要气象灾害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1、台风: ⑴台风在世界的分布:

⑵台风的成因:

⑶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危害:

①台风的危害主要由 、 和 组成。

②台风的主要危害:

⑷台风过境时的风向问题:

规律总结:

⑸台风的防御:

加强台风的和,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进行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

探究1:

2018年8月6日3:40台风麦莎在玉环县(28°12′N,121°48′E)登陆,登陆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以上。读图回答1—4题。

1.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

一,台风灾害

主要发生在

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

2.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

积受益”的

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A.延长休渔期,保护渔业资源

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利于水利发电

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3.登陆期间,宁波(29°48′N,121°30′E)处于

11级风圈的边缘,其11级风圈半径(箭头)约为

A.228公里B.178公里C.318公里D.128

公里

4.登陆期间,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风暴潮警报。①、②、③、④处

海岸,影响较小的是

D.④处

探究2:读右图回答问题: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判断理由是

经过的地区可能出现天气。

2、这种天气系统多形成于:上。这种天气系统在我国的影响范围是:,其对人类的危害是,

对江南地区的好处

是。

3、世界上地区和地区也是该天气系统盛行的地区。

4、当该天气系统中心移至上海附近海域时,风向为( )

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

5、当某年厄尔尼诺现象表现强烈时,影响我国的该天气系统将A.增多B.减少C.不确定D.不变

2、暴雨洪涝:

⑴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会造成严重的。

⑵暴雨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夏季,除外均有暴雨,和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⑶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但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

地区是。

⑷暴雨形成的条件:

⑸暴雨洪涝的危害:

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

②影响交通;

③有的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⑹防治措施:

①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预报;

②防洪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工程措施:、;;等。

非工程措

施:;

等。

3、干旱:

⑴干旱的概念:

⑵干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其危害的面积在各类气象灾害中是的。

⑶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①春夏季节,分布普遍,以我国北方和西部严重。

②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

③华北严重;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

⑷干旱的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

⑸防治措施:

4、我国的旱涝灾害:

⑴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气候灾害,对各地都有重大威胁。

⑵我国的旱涝灾害在和上有不同的表现。

原因:受冬、夏季风的强弱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①在广大的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

②在东部季风区,旱涝受季风强弱影响。在夏季风北上时期,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强时,雨带停留南方时间相对较,形成南北;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弱时,雨带较快越过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过多发生,南方出现。

③除这种旱涝同时出现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外,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

④从中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多于;华北盛夏多,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盛夏多。所以抗旱防涝,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

5、寒潮:

⑴寒潮的成因:

⑵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发生在半年;影响范围大,除我国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均受影响

⑶危害:伴有、、等现象,危害农作物,特别是和的寒潮;大风能、、破坏;雪灾冻雨造成中断、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⑷寒潮的防治:

6、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海水的异常增温现象。

厄尔尼诺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厄尔尼诺会对热带气候产生影响,加剧热带地区的旱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厄尔尼诺会对大气环流与洋流产生影响,改变热带风暴出现的时间、频率、强弱等。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气象灾害【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 4-4 气象灾害 知识系统

课后巩固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如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A.9~10月B.11~12月 C.1~2月D.4~5月 2.TV 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充分利用了流域的水和煤炭等资源,大规模发展各种形式的发电站,其中不包括() A.火电B.核电 C.风能发电D.水电 3.为了提高水质,TV A采用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其中不包括() A.修建抽水蓄能电站B.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C.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D.污染防治 【答案】1.A 2.C 3.A 【解析】 1.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应在雨季来临前,结合甲地区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8-10月份降水少,11月份开始进入雨季,较为合理的时间为9~10月,A对。11~12月、1~2月、4~5月降水量都较大,不属于提前留出库容,B、C、D错。所以选A。 2.TV 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充分利用了流域的水和煤炭等资源,大规模发展各种形式的发电站,其中有火电、核电、水电,A、B、D包括。不包括风能发电,C不包括。所以选C。 3.为了提高水质,TV A采用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其中修建抽水蓄能电站,是为了稳定能源供给,不能提高水质,A不包括。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质,B、C包括。污染防治,能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质,D包括。所以选A。 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性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下面为极涡示意图。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寒潮→天气 系统 气旋冷锋 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 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主备人:许占雷张改审核人:毛洪珍张桂英孙晓英时间:2012-3 编号:10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 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 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 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 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二、干旱 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 ,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 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 、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和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②华北地区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③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④华南地区。 ⑤西南地区。 (3)旱涝关系 ①旱灾和涝灾在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②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旱灾灾情严重:旱灾导致的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5、预防措施:○a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抗旱品种。 三、寒潮 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时,就爆发寒潮。 3、中国的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和,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 偏北路径-------; 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 。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 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1)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他有氟氯烃等。 (2)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3)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改变,导致各国农 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产生原理:CO2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 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 烧煤炭、石油、天然气释放的CO2.森林植被大量砍伐,使大气中 CO2的含量增加。 (5)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 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废气 处理后再排放。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Article/Index.html>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Article/Index.html>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学案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自主学习 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 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 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2 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 A.华北平原 B.海南岛 C.南亚地区 D.四川盆地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最大? 巩固练习 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 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 A.6~7级B.8~9级 C.10~11级D.12级 4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2018年1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警报,强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此次例外 C.寒潮可能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 D.寒潮一般只影响陆地,不影响海洋 6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频发③河运翻船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新教材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六章自然灾害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一些自然灾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校友会2019中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 1 北京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 2 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2 兰州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2 南京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5星级中国一流专业

校友会2019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 1 北京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2 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2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2 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 5 武汉大学5星级中国一流专业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气象灾害 内容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 的措施。 核心素养目 标学业质 量水平 合格考(水平1 -2) 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 灾害的成因。(综合思维) 2.根据给定区域信息,归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 空分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结合资料,说出主要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地 理实践力) 等级考(水平3 -4) 1.从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综合 思维) 2.运用资料,归纳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文地 理特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6.1 气象灾害 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 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结合政治对立与统一知识: 对立方面,人类按其主观能动性而活动,环境按其客观规律性而发展;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统一方面,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同它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 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 3、规模的全球性:举例 环境观的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 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完整word版)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答题模板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模板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 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 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 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第1页共4页

(完整版)2018年高考地理练习题:的气象灾害-文档资料

高考地理练习题:中国的气象灾害 1.华北和东北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1—2.解析: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答案:1.A 2.C 3.关于干旱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的春旱、伏旱都是因为长时间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各种干旱灾害的出现,都是冷、暖锋过境后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C.西亚、北非沙漠的出现,共同原因都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和寒流的影响 D.世界有许多地方干旱灾害日益严重,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关 答案:D

4.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强冷空气南侵 B.冷锋南下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解析:寒潮主要是冬春季节强冷空气南侵造成的大风、降温天气。 答案:A 5关于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暴雨洪涝的天气系统包括高压系统和锋面系统 B.我国冬半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台风和寒潮 C.台风是由发展强烈的冷锋造成的 D.我国的各种气象灾害中,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干旱 解析:形成暴雨洪涝的天气系统包括低压系统和锋面系统;我国冬半年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寒潮;台风是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在各种气象灾害中,由干旱引起的受灾面积占62%。 答案:D 6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是( ) ①全部实现耕作业向畜牧业的转化②改进耕作制度③营造防护林④整治河道巩固提防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开展农

优质新教材同步教学案讲:第六章 第一节 气象灾害 教学案

第一节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 3.危害 (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 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 答案 C 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壤缺水的 □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2.旱灾分布

3.危害 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 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 答案 D 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不一定。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0212级以上。 2.结构:由□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06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08夏秋季节。 4.危害

高中地理高考专题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 一、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鼠害,蝗害。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 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二、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 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③治理措施: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 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 c. 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d. 退耕还林、还牧;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f. 禁止采伐发菜等 三、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区域一:黄土高原:A.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 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③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④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⑤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 B.主要危害: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小流域综合治理,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D.治理的意义: 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 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南方低山丘陵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是什么?试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强取耕地与薪柴。 措施:①封山育林;②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革新炉灶,节省燃料;④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B.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 01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 3.危害 (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 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 08伤亡、□09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 10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 11人口密度、□12经济发展水平。 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 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 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 答案 C 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 01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02土壤缺水的现象。 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 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 2.旱灾分布 3.危害

1.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 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 答案 D 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提示不一定。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发生频率也很高。 三、台风灾害 02 1.定义:在热带或□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级以上。 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2.结构:由□ 06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05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 08夏秋季节。 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 4.危害 1.判断正误。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选修6-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 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 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一《中国21世纪议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 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 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

高考地理常见的气象灾害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常见的气象灾害专题突破复习教案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自然灾害的考查,大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并且多与区域图、统计资料、气候资料等地理图文资料相结合,考查相关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或特点)以及预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查学生从地理资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二、常见的气象灾害 1、台风(1)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2)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产生洪涝灾害(3)分布:_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在我国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4)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及早防护【辩证的看待台风的影响: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2、暴雨和洪涝(1)成因:自然原因:(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a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b围湖造田;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2)特点:来势猛、雨量集中,容易产生洪涝灾害(3)分布:除西部沙漠地区外,夏秋季节全国各地都会发生,特别是东南沿海(4)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建立应急预案,工程措施(束水、蓄水、疏水、分水)、非工程措施(侧重理念、意识、管理体制、灾前投入和科研投入)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3、干旱灾害(1)成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少(2)特点: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

高考地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2012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