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语文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比较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人文底蕴,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较为普遍,既丧失了教学的人文色彩,更背离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 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紧迫呼唤。

一、确立人文意识,倾注人文关怀

1、转变角色,确立人文意识

由于传统中的一些消极思想影响,一些教师不明白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他们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缺少亲和力,缺少人文意识,或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或空洞说教、计较抱怨等。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认知的关系,同时也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应转变角色,确立人文意识。

首先,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学生是具有文化个性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师应在课程中回归人本,突出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尊重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尊重其学习方式,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师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断积淀人文素养,倾注人文关怀,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学生的领路人,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创造性的教学将学生带入人文殿堂。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我们奏响起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旋律时,最富有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再焕生机。

其次、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敞开你的胸怀,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接纳他们的好与坏,提升其生命的境界,使教学这项工作闪现出人性的光辉。教师应放下先人之见,体现教学民主,在教学中变权威式的指点为平等式的对话,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开放学生的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使课堂成为民主交流的场所。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营造民主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才会产生热爱和迷恋之情,在这种人文氛围中学生才会自主发展。教学民主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面向全体,倾注人文关怀

在长期传统文化积淀的惯性中,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却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和个性意识。有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学生个性发展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在知识上、智力上以及非智力因素上有一定的差异。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

用单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缺失了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二是片面强调了实用功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死记硬背的灌输式,到层层剥皮式的分析法,继而进入语言文字的训练式,这种种方式显然偏重于“立竿见影”的目标,放弃了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导致了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文化功能的流失,这些方式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失去了学生本该得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获得;三是过于注重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不恰当地强化了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语文教学显得机械、理性、封闭,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教学中,我们应抱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和谐等社会目标的一个根本支撑点,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人文精神就像一片广袤的沃土,让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语文教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繁衍生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在原先过于注重语文工具性的情况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进、洒满语文教学的过程,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课内。语文课堂应是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要扭转以往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分析、理解、练习的不良现象,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1)备课:课前备课时,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掌握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课外人文资源。要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设计相应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2)上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困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识字教学: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写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阅读教学:可多让学生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快乐,享受快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方法,习得能力。如课堂上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说说、演演、写写,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情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明辨是非的意识,掌握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给诗配画,将诗改编为现代文等。

◎口语交际:这是语文教学中新添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