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湘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湘科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前4个单元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水和空气、常见动植物的特征或性质为线索,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最后一个单元是“制造产品”(纸飞机)的工程技术单元,旨在引领学生围绕工程的核心“设计”,在可利用的条件下制造纸飞机,开始具体地学习如何“做技术”。本册共布设28个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继续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分类,动手做实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重点发展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什么是科学,体会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03版)“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水”“空气”“形形色色的动物”“各种各样的植物”“纸飞机”5个主题单元,共计15篇课文,设计了 28个探究活动。5个主题单元可以分为3组,第一组是物质科学领域的水和空气单元;第二组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动物和植物单元;第三组是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纸飞机。第一单元“水”: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并研究我们所熟悉的物质“水”,从水的基本特征人手,通过观察、辨识、比较、实验等方法认识“水”,了解人们对水力的应用,体会事物具有两面性。第二单元“空气”:空气和水相比,最大的差别是看不见它。正由于看不见,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学生认识空气要难于认识水。因此本单元置于水单元之后,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要将观察和研究水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认识空气当中去,教材按“找空气一观察并研究空气”的顺序组织教学,始终通过对水和空气的比较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空气和水的基本特征。第三单元“形形色色的动物”:本单元将开始带领学生从身边常见的动物人手,继续感受动物是生物,感受动物的多样性,体会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并初步树立保护身边动物的意识。单元认知线索是从认识常见的动物开始,然后选择猫和鸡两种动物训练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的方法,再从不同的动物个体中学会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后拓展认识动物和我们的关系。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和动物相比,学生更容易被动物的“动”吸引。为遵循学生的认知特征,将植物单元置于动物单元之后。本单元也将利用学生在认识形形色色的动物单元学到的认识方法,迁移到对植物的认识。开始带领学生从身边常见的植物人手,继续感受植物是生物,通过观察和简要描

述不同植物的特征,尝试给植物分类,感受植物的多样性,体会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并初步树立保护周围植物的意识。第五单元“纸飞机”:教材借助让一张纸飞起来、飞得远这个需求为本单元的主线,主要的做法是改变纸的形状,其次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想到做成纸飞机可以让纸飞得更远。通过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受一个简单的经验型技术的流程,以达到一年级学生渗透技术工程思想的目的。内容的组织上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一张纸飞得远”,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初步的尝试,接着带领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看图纸制作一架纸飞机来达到让纸飞得远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与他人合作、反思,调试、改进纸飞机,初步感受科技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根据人类需求而改进的过程。

以上各单元内容的编排,板块清晰,层次梯度合理。体现了编者对近些年来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的运用,体现了“少而精”的科学课程理念: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实现了单元内及前后单元由“扶”到“放”的过程。

二、教学措施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要搞好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还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没见过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兴趣,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这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既有教育价值、学生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科学课的热爱;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随着科学课的教学逐年增长,而不是衰退。为此,要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学生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怪异的问题总有一定原因,有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对于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梳理、筛选等方法,或找到与现阶段学习内容的相关联系,发现问题的价值与意义,或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关注到的视野里,引发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学习。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小学一年级学生处在从幼儿向少儿过渡阶段,爱观察、爱动手、爱玩,这是他们的天性。为此,在一年级科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一是尽可能通过观察、实

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开展教学,避免在长时间内单纯地采用讲述、问答的方法;二是可以适当选用教学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使用教学游戏时,要注意科学课的游戏是教学游戏,既要有游戏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和教学性,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兴趣做游戏。

3.尊重每一位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热情、积极,对科学课充满喜爱,对科学课老师无限信任,对科学课上的各项探究活动、老师的各项要求都会积极响应、努力表现。这也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需要充分运用。与此相关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又很脆弱,经不起学习活动的失败,经不起教师的责难和批评。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精心准备、努力上好每节课,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过程的重要以及成功的欢乐。教学中,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公平、民主;要多用鼓励、表扬,慎用、少用批评,鼓励、表扬、提示或批评都要具体、有针对性,使科学课的学习成为愉快的学习,科学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科学课老师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二)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经过一个学期科学的学习,对于学科特色分明、实践活动丰富的科学课,学生常常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喜欢。同时,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教师提出过的一些学习要求有的还做不到,有的遗忘了,未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根据这个特点,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严谨的、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教学组织工作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培养技能与发展他们的能力,还必须细致、全面地考虑各项教学活动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解决。越是低年级、动手活动多、教学环境复杂 (例如室外考察)的课,越要周密考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科学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的研究备课。教学中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和采取的措施都要尽可能地想在前面,常常是哪里想不到哪里就出了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可循,也有很多因教学组织不严密而造成教学混乱的教训值得吸取。一般来说,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前首先要明确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活动中要有监控,出现影响学习方向、学习效果的共性

问题要及时纠正;活动后要有具体、针对性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组织工作既要严格、周密,同时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采取的各

种措施,都应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将学生“管死”,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常规是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要求制定的,经过较长时间培养训练形成的、学生自觉遵守执行、已成习惯的教学规矩。教学常规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要求,是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一种默契,是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常规既有共性,又会因教师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不同而具有某些特性。在一年级的下学期,依然要把教学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培养在教学中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低年级科学课要着重构建的教学常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上科学课时要带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如果在科学课专用教室上课,有什么特殊要求;老师讲述、讲解、演示时,怎样注意听讲;观察、实验时,小组学生怎样分工合作;观察、实验后,怎样收拾各种器材;野外考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汇报交流观察实验结果时,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介绍(首先说观察对象、实验目的,然后说采用的观察、实验方法,之后再说在观察、实验中有什么发现);研讨时,怎样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怎样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怎样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进行肯定和辩解;归纳概括结论、判断解释问题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逻辑表达;教学反思时,应该思考哪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评价手册应该怎样填写;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研究项目,应该如何完成……这一切,都要有计划地坚持一贯地训练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科学课的学习,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透过观察我们可以领略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观察所得的信息引发我们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出解释并作进一步的探究。观察能力是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技能,是发展其他探究技能的基础。搞好观察活动,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准各好观察材料。没有观察材料,就无法进行观察。

观察材料应该比较典型,具有一定揭示事物特征的结构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观察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能做到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择材料时教师应参照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用学生身边的物品。

2、把握观察训练的“扶”和“放”。

观察“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会了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水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等特征,层次上属于半扶半放。对“空气”的观察,则要

求学生将观察和研究水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认识空气当中去,层次上属于“放”。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1) 明确观察的目的,即学生要明白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2)讲解观察重点和观察方法,即联系问题理解观察的重点,结合观察重点理解观察的方法。

(3) 学生分组观察。这一步骤需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以利于学生真正细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要巡回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和准确判断学生在观察时的良好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或教师的有效指导。

(4)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情详细、具体、形象地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合作,强调实事求是,重视发展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5)教师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评价学生在观察中的表现。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指导学生从以下一些方面引起注意:

1.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

2.遵循规定的安全实验程序。

3.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

4.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例如在用火加热或使用化学药品时可能出现的灼伤;使用玻璃器皿或锐器时可能出现的刺伤;动植物实体观察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强刺激异味;户外活动触及不明物体,等等。

5.认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导、示范进行活动(包括户外活动)。

6.始终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三、活动器材及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

第一单元水

第1课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科学探究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

乐于合作,善于交流;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

4.STSE

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试管、U形管

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

教师准备材料:自然界中各类水的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熟悉的物质——水。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水

(1)引入:水是怎样的,你已经知道哪些?是怎样知道的?

(了解学生对水的已有认知)

(2)思考:水究竟有没有颜色、是否透明、是否会流动、是否有气味、是否有味道等?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观察水?

(3)学生初步观察,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安全教育(未知的物体不能尝味道、闻气味,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要在老师的允许和指导下才可以进行)。

(4)引导学生把水的基本性质填入气泡图。

(5)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猜想。

(6)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学生动手验证观察其形状变化。

(7)用填图的方式对倒入不同容器里的水的形状进行描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8)小结:

借助气泡图,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征: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辨别水

(1)出示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五种常见液体。

(2)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哪杯是水?

(3)学生验证

(用不同的感官,渗透安全教育)

(4)小结:什么样的辨识顺序更合理安全?(一看二闻三品尝)

3.说一说大自然哪里有水

(1)学生自由回答。

(2)依次出示课本中的四张图片,描述这是什么地方的水。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水

第2课比较水的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

2.科学探究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

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

4.STSE

认识到人们可以借助工具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世界。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粗的杯子、高的杯子、一次性塑料杯、小杯子、饮料瓶、直筒玻璃杯、记号笔、尺子、水槽、电子秤等

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三组盛有水的两个瓶子,分别让学生猜哪瓶水多。

第一组: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

第二组: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

第三组: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

(二)新课学习

1.哪杯水多

(1)思考:哪杯水多?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

(2)学生根据已有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方案交流、评价、补充,完善方案。

(4)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汇报。

(6)小结:各组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事先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这就是“统一标准”。

2.自制刻度杯

(1)思考:我们知道了哪杯水多,但要知道多多少,该怎么办?

(2)出示一个小杯子。

(3)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来比多少。但同时操作麻烦,费时,容易将水洒出来。

(4)出示一个大杯子。

(5)再思考:加一个更大的杯子,怎么利用一大一小来比较更多的水的多少?

(6)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将小杯中的水倒进大杯,每倒一杯水则标记一条刻度线,直至刻度线标记至大杯最高位置。制作一个刻度杯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

(7)小组成员合作制作刻度杯

(8)用自制的刻度杯,比较水的多少。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题(最全)

科学六年级上册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题 填空题: 1、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 5、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6、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9、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二、判断题。 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x ) 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

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 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 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 1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x ) 1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2、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x ) 三、单项选择题。 1、仙人掌的根会朝着(A、)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无水 2、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B )。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B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A )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 )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新学期的话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

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一棵顽强的小树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一棵顽强的小树 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完整word版)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一棵顽强的小树 1、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第二节、从“南橘北枳”说起 1、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原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P7页例子)例如: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2、产于北方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梨子、哈密瓜等。产于南方的水果有:柑橘、荔枝、橙子、香蕉、芒果、菠萝、火龙果、榴莲等。 3、动物的生存也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极熊、鱼、非洲豹、骆驼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第三节、走进池塘 1、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3、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第四节、假如大树都倒下 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严重时,甚至造成某些物种灭绝,这就是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2、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假如大树都倒下了生物们将会失去食物不能生存,土壤流失,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引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除此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等。 2、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淀粉遇碘酒变蓝紫色;脂肪涂在纸上会使纸变得透明。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姓名:计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根总是向下、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叫 做、。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的方向生长,这种特性叫做。 2、、水分、和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相同、不相同)的。各地区的特定环境也决定了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分布。 3、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时,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 4、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5、在右图中的括号内填写对应的消化器官的名称。 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中被人体吸收的。 人体的小肠很长,内表面布满了,这些特点 都是为了更好地。 6、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 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 7、火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状的高山。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还会喷 出、。 8、、、等都会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在研究植物的茎叶是否总朝着光的方向生长的实验中,除了改变()条件外,其它条件要加以控制使之其本相同。 A、温度 B、水分 C、土壤 D、光照方向 2、下面几种水果中来自北方的是()。 A、香蕉 B、苹果 C、芒果 D、荔枝 3、夜莺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到了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影响这两种习性的因素是()。 A、阳光和食物 B、温度和食物 C、温度和水分 D、阳光和温度 4、将池塘中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的是() A、阳光 B、微生物 C、鱼 D、水 5、食物链总是从()开始,食物链除了动植物外还有微生物。 A、动物 B、微生物 C、植物 6、科学家曾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发现了鱼类、海藻、海螺的化石。由此可推测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在很早以前可能是() A、森林茂密的高山 B、辽阔的平原 C、汪洋大海 7、地震的发生与()有关。 A、雷电 B、洪水 C、岩层运动 D、泥石流 8、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陆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 C、大海中 D、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9、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要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利用。 A、可以再生的资源 B、不可再生的资源 C、能否再生无法确定 10、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破碎地貌形成的原因有() A、黄土结构疏松,本来就容易流失 B、气候干旱,降水量少 C、人类的活动破坏了高原上的森林和草原 D、以上原因都是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教案-第1、2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果刀、西瓜一个。 分组材料:橘子(自带或提前准备)。 三、教学重点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难点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出示西瓜:“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西瓜,老师 带来西瓜可不只是给你们吃的哦。本节科学课我们就来观察这 个西瓜,了解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西瓜。 2.板书“观察西瓜”。 二、活动一观察西瓜 1.“这个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眼睛看:我们发现了这个西瓜的很多特点。这个西瓜还有很多秘密,我们还可以什么方法呢? 2.指导学生观察西瓜 分别让学生上讲台来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师指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活动,整体看形状、颜色、花纹等,用手摸一摸表面,轻敲时听声音;由外向内,看颜色、看组成部分;闻气味、尝味道,描述西瓜的样子,为将来买西瓜时挑选好瓜积累感性经验。) 3.指南车教你挑选西瓜小密招:(课件出示图片) 一看瓜皮: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 二看瓜藤:瓜藤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 三看瓜脐:瓜脐越小越好,相反的,瓜脐越大皮越厚,越难吃。 四摸瓜皮:用手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 五听声音:听起来沉闷且带有震动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发出“嗒、嗒”声的是生瓜。 六掂一掂: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份量就越轻。一般同样大小的西瓜,以轻者为好,过重者则是生瓜。 课间休息或课间游戏 4.小结:我们刚才观察西瓜时用到了哪些器官?眼、耳、鼻、舌、手是我们观察时常用的感官。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眼、耳、鼻、舌、手还帮我们发现什么? 6.小结各感官的作用(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含答案

2016年上栗镇胜利小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一、填空题:姓名: 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3、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 4、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5、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6、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7、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8、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9、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1---12 岁开始身体进入发育阶段,(盲目地减肥或无节制进食)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合理和均衡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发育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1、比尔蒙特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 12. 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盐类、维生素、水)等 13、平衡饮食我们应该多吃(米饭、水果、蔬菜),少吃(油脂类食品) 14、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15、食物的腐败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1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17、(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18、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19、(温度)、(水)、(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产生作用。20、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 21、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一般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 金属矿产)等。 22、(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 的自然灾害之一。但火山活动也有有益的一面,能把地下的铁、铜、硫、铝等矿产搬上来。 23、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金矿石)(任填3种)等 2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所有的生物能源也是来源于(太阳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自(太阳)。 25. (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资源)都是节约能源 26. (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熔炉里的钢储存了(热能)、燃料、食物储存着(化学能)。 27、电的计量单位是(“度”),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比如:10个100瓦的灯泡亮1 个小时,就用了( 1 度电)。 28、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29. 环保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 30、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电能可使电动机转动,热能可使水温升高,光能可以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31、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32.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3.由于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34.月球不会(发光发热),但能反射(太阳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光 35、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试题<一> 一、填空 1、在食物链中,处于最前端的叫,最末端的叫;一般来说最前端的是,最末端的是。 2、在观察绿豆发芽实验中,两组相同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 3、太阳光在没有碰到物体之前是沿着传播的。 4、将一束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光会被分解成七种颜色,形成美丽的。 5、镜面能够反光,镜面的这一性质叫。 6、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和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了。 7、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 8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管都是色的。 9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 11土壤微粒根据大小可分为四种。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的主要因素有: 13弹簧秤是用来测量的仪器。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14自行车的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而轴承里装有滚珠,是为了: 二、判断 1、用一面镜子把阳光投射到纸上,比用两面镜子时更明亮。() 2 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3、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煤、石油和天然气。() 4、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右边。() 5、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6、颜色浅的物体比颜色深的物体吸收光的能力强。()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会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8、太阳能是一种没有污染的洁净能源。 9、太阳光以每秒约300000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的传播速度快了。() 10、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11、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则影子在物体的右边。() 12、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干燥的泥土里。() 13、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14、阳光的传播路线是不能改变的。() 15、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太阳。( ) 三、选择 1、红色物体反射的是颜色的光。 A 绿色 B 红色 C 紫色 2、下面物体中反射光的本领最强。 A 白纸B红布 C 锡纸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https://www.doczj.com/doc/bb515916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六年级科学上册综合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一棵“顽强”的小树 一、填空题: 1.植物生长时具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2.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样有利于每片叶子获取阳光。 二、选择题: 1.植物向着阳光生长的特性叫(C)。 A.向地性 B.向水性 C.向光性 2.下列条件中,不是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时的条件是( B ) A.单侧光照 B.湿棉条 C.锡箔罩 3.不论菜豆“脐”的指向是朝上、朝下,还是朝左、朝右,菜豆的根都会向下生长,植物的这种特性叫(A) A.向地性 B.向水性 C.向光性 三、判断题: 1.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是适应人类绿化工作的需要。 (×) 2.山坡上树木的树干大多斜伸出来而不是笔直向上生长,这是植物向水性的体现。(×) 3.“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 第二课从“南橘北枳”说起 一、填空题: 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生活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动物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2.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蛇来钻;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麦怕水淹根,蝉怕水淹腰。 二、问答题: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大又甜的柑橘,移植到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小又酸的枳子,橘和枳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受水土、气候的影响很大。 三、连线题:为下列植物找到对应的生活环境。 骆驼沙漠 鸵鸟 胡杨草原 斑马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2、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原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例如: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蒸发。 3、产于北方的水果有:苹果、葡萄、梨子、哈密瓜等。产于南方的水果有:柑橘、荔枝、橙子、香蕉、芒果、菠萝、火龙果、榴莲等。 4、动物的生存也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极熊、鱼、非洲豹、骆驼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5、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6、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7、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8、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严重时,甚至造成某些物种灭绝,这就是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9、乱砍滥伐,破坏森林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假如大树都倒下了生物们将会失去食物不能生存,土壤流失,带来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引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做环保小卫士,爱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 10、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除此之外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还包括:盐类、维生素、水等。 11、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淀粉遇碘酒变蓝紫色;脂肪涂在纸上会使纸变得透明。 12 食物金字塔图

湘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始业课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点】 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为之努力。【教学难点】 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教学过程】 一、 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 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三、 讲小故事 1.讲身边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 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

课 题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教学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湘教版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学习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新湘教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教案

湘教版(新)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教案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第一课推拉游戏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科学探究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建立力与改造自然之 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拔河用的小木棍、弹簧、纸箱子及相关课件。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玩玩小弹簧,捏捏橡皮泥,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 1. “推手”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

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 “拔河”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棍的两端。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游戏中小棍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3. 感受生活中的拉力和推力。 (1)拿出一根弹簧,两手用力向外拉开,感受拉力。 (2)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力使纸箱子移动,感受推力。 (3)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 4. 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1)课件展示教材P3 四幅图。(帆船在海上前进、动物拉雪橇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2)练习:课件展示活动手册练习题图片。判断推力和拉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力与形变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多样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第5五课噪声控制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1课我们的消化 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六年级科学上册综合复习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一棵“顽强”的小树 一、填空题: 1.植物生长时具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2.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样有利于每片叶子获取阳光。 二、选择题: 1.植物向着阳光生长的特性叫(C)。A.向地性B.向水性C.向光性 2.下列条件中,不是达尔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时的条件是( B ) A.单侧光照 B.湿棉条 C.锡箔罩 3.不论菜豆“脐”的指向是朝上、朝下,还是朝左、朝右,菜豆的根都会向下生长,植物的这种特性叫(A) A.向地性 B.向水性 C.向光性 三、判断题: 1.爬山虎的叶子全部都散开并且互不遮盖,这是适应人类绿化工作的需要。(×) 2.山坡上树木的树干大多斜伸出来而不是笔直向上生长,这是植物向水性的体现。(×) 3.“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 第二课从“南橘北枳”说起 一、填空题: 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这些生活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动物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2.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蛇来钻;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麦怕水淹根,蝉怕水淹腰。 二、问答题: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大又甜的柑橘,移植到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又小又酸的枳子,橘和枳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同,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受水土、气候的影响很大。 三、连线题:为下列植物找到对应的生活环境。 骆驼沙漠 鸵鸟 胡杨草原 斑马 丹顶鹤 芦苇沼泽 鲨鱼 马尾藻海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