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最新整理《春天》教案与反思

《春天》教案与反思 严寒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悄悄的来了,大地万物复苏,重新披上了绿装、红装、黄装----就像美丽的姑娘。颜色是春天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感受季节带来的色彩变化和春天的美好。 活动目标 1、了解春天的明显特征,感受春天的美丽。 2、能说出红、黄、蓝、绿常见色名称。 3、学唱歌曲《春天》。 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春天的特征,学唱歌曲《春天》。 难点是学唱歌曲《春天》。 活动准备 1、歌曲《郊游》、《健康歌》《春天》。 2、课件(三幅春景图)。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郊游》,师生拉手进活动室。“春天来了,让我们去找春天吧”。 2、出示春景图1,让让幼儿观察春天的树、草、天空的变化。 问:路边有什么? 树是什么颜色?草是什么颜色?

天空什么颜色?天上谁在飞? “春天来了,小鸟也高兴得出来玩了,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春天里做做运动,活动活动身体吧”。播放《健康歌》,师生做运动。 运动后,“运动运动身体,我们更有精神了!让我们继续去找春天。” 3、出示春景图2,让幼儿观察柳树、河水、花的变化。 4、播放《郊游》,继续走一走。出示春景图3。 “春天真美呀!让我们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春天吧。”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渗透歌词。 “春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暖暖的`,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摇呀摇,就像给我们弯弯腰。看,美丽的花把谁引来了?(蝴蝶、蜜蜂)请幼儿学学蝴蝶、蜜蜂的动作。 还有谁也出来玩了?(小白兔)小白兔怎么走路的?(幼儿学动作)。 真美丽的景色呀!老师来唱一首歌吧。 教师范唱歌曲《春天》,问:你喜欢歌里面的谁?(分句教唱) 5、师生演唱歌曲。 “让我们为美丽的春天唱歌吧”师生演唱《春天》。 6、结束 “让我们到外面继续寻找春天吧”。在《春天》的歌声中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2. 丁香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cēn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3--75页。茶陵枣市中心小学:段青勇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共56位学生,其中男生30人,女生26人,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接受能力有限,应多采用实际实物来认识数,比如中国的五大山的山高,万里长城,世界几大河流的长度,让学生有一个实陵的概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中的实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豆子、计数器、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春》教学设计和反思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 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

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投影显示: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教学设计及反思以及评语

《20.1.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杨洪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节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逆命题的猜想,再利用图形验证,最后逻辑证明。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学会一些简单的应用,通过逆命题猜想、验证、逻辑推理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解题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同时借助实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拼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即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活动,在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教学设计反思及案例分析

《画角》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画角》一节。 教学设想:在学习了量角的基础上我又带领学生学习画角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学生对量角器、三角板的认识与使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画角时的困难比量角时的困难减少了。于是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 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教学设计: 兴趣引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 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 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 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 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活动2: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 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 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4:画70°,115°的角。 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 2、学生动手画角。 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 活动5: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颐和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教学反思(3)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郭靖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 通过大屏幕展示自己曾去过的名胜古迹的照片,配以详细的解说,(共 5 人) 新课教学: 一、直接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细细游赏颐和园,同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生动的。 二、学习课文,感悟美景: (一)、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认真默读 (二)、生自由读书,体会颐和园的景色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三)、交流: 1 、抓住长廊的长、美来感受长廊的特点 (1)(师过渡):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一起欣赏颐和园的美景。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投影长廊)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 你体会到了什么?(长廊的长) 师补充介绍长廊的长度。生感情朗读长廊的长。 (2)长廊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 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

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长廊的美)生感情朗读。 (3)师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长廊的美:颐和园的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 米,分为273 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在这么长的廊内,横槛上和枋梁上刻着五彩的画,共有14000多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可是这么多幅画,却每幅有每幅的姿态,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让我们走近这些长廊内的画面,去感受它的魅力!(师播放颐和园长廊内的画面)生想象:可能还雕刻着怎样的画呢?(4)同学们,当我们漫步长廊内,欣赏着这一幅幅五彩的画面,品评着廊外次第开放的鲜花,再有徐徐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过我们的脸颊,真是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什么是神清气爽,你明白了吗?(结合语境理解神清气爽)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5)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几千幅五彩的画,真是画的海洋,有开不败的鲜花,真是花的海洋,想不想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出示,师生接读,师评价,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看,作者就是先通过整体看长廊,再看长廊内,再看长廊外,这样把长廊的特点写出来的。 2、游览万寿山,欣赏景色特点。 过渡:长廊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同学们,颐和园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色等着我们呢!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默读3 自然段,画出万寿山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景色特点。 (1)交流:谁来说说这两座神奇的建筑分别有什么特点? 佛香阁: (出示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你有什么不了解的吗?抓住“琉璃瓦”体会佛香阁的闪闪发光,华美壮丽。 排云殿: (出示句子)“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师解释排云殿名称由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灵台。所以排云殿由此得名,体会皇家建筑的气派!) (2)出示画面,激情小结: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是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这真让我们为杰出的建筑才能而感到自豪!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书,读出皇家园林的气派,读出我们的自豪!(齐读第三自然段) 3、多角度游赏“昆明湖”

叶翠青教学设计及反思2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教师通过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帮助学生认识实现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和装置;同时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火力发电能量转化过程);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刚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必修《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高一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这些都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发展中的化学电源。②掌握原电池形成的条件。③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春》 教案及反思

《春》教案及反思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下面是为你带来《春》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春》教案教学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整体感悟①导入新课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

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研读与赏析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问题组]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根据本课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认真

小学音乐春天的歌教案及反思

春天的歌教案及反思 小学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春》,感受春的竟境。 2、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 3、通过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是可以发出音响的,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发挥其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乐曲和歌声中感受“春”的意境。 2、用生活用品来表现春天的音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并欣赏乐曲《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入音乐王国,一起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静静地听一首好听的乐曲。(点击课件播放《春》。听后请孩子们说一说感受。) 第一次欣赏要求:1、你好像听到了哪些声音?请学生回答。(春风、小鸟、泉水、雷声、、、)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用弦乐器模仿的。2、你能听出来是

什么乐器演奏的呢?请学生回答。提问:你能给乐曲起个名字吗?请学生回答。(出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的第一乐章,作曲者: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第二次欣赏要求:1、你能模唱它的主题吗?(主题音乐按钮)2、、2、当你听到它时能举起你的右手吗? 师:是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很多作家、画家、作曲家、歌唱家都要去描写它,赞美它。那么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春天,去领略春天的美好。去之前,春姑娘给我打了电话,她委托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位春天的朋友。闭上眼睛,猜猜他们是谁。(点击课件播放雨声、风声、雷声、水声,学生轻轻聆听。请孩子们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并给它们起个名字:如春雨姐姐,春风妹妹,春雷伯伯,春水阿姨等) 3、你们能用身边的物品模仿这些声音吗?(可用身边的任何物品)。 二、学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 1、你们喜欢这几位朋友吗?好,我们把这几位朋友邀请来举行一场别开声面的音乐会。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这几位朋友是怎样“表演”的。(课件播放《天天举行音乐会》原唱不出谱) 2、谁能说说,歌曲中这几位小演员它们是怎么表演的?(春雨唱歌,春风弹琴,春雷打鼓,春水鼓掌) 那么在这首歌曲中是如何唱的呢?(分批出示节奏条) 春雨 (加上图片) “2/4滴答 0滴|答0|” 春风 (加上图片) “2/4沙沙 0沙|沙0|” 春雷 (加上图片) “2/4轰隆隆隆 |隆—|”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

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洪梅中心小学高明溪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0—2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四、教学难点: 根据站立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出正面、侧面和上面。 五、教学关键: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 七、教具准备: 小汽车模型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练习后,创设情境导入: 1、口算练习: 15-9= 17-8= 12-5= 14-6= 9+6= 8+9= 5+7= 6+8= 2、在自己座位上,说一说你前后左右的同学。 3、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储蓄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探究新知: 1、实物观察,直接感知,初步体会。 出示汽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 (1)师:同学们,这是一辆汽车的模型,今天我们就从它入手一起来观察。谁愿意上来观察一下?(指名4名学生上台观察。) (2)师:现在你们能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哪一个面?生答师板书:正面。你能说说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 (3)师:还有和他观察不一样的吗?生答师板书:侧面(左面、右面) (4)师:还有看到不同面的吗?生答师板书:上面。是什么颜色? (5)师:想一想,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再看这个汽车模型,看到的结果还和现在的一样吗?验证一下。 2、图形观察,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 出示主题图:引导说一说,连一连。 (1)引导学生小组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交流后做出评价。 (2)再引导学生小组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交流后做出评价。 (3)学生独立连一连后反馈。 3、观察书包,再体会。 出示书包图:引导说一说,连一连。 (1)引导学生小组思考: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书包的哪个面看到的? (2)学生交流:引导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认真思考。 (1)说一说: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看到房子?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9-06-24T16:03:20.10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6月总第179期作者:郑翠英 [导读] 在讲完本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后,再进行单元作文指导训练——“感受自然”专题。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中学154200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示范背诵课文,学生欣赏春景图,感受春天的美丽。 2.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试读。 三、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图?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描写的画面、语言、修辞角度分析)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回答。设计说明: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从意境、语言、修辞上感知课文,通过讨论,师生的对话,让学生领会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特点,领会了字词的准确生动性,品味了修辞的好处。此设计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不把名篇佳作肢解得支离破 碎。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2.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幅画的特点。小组选择一幅图分析写作层次和写作方法。教师预设:精读“春草图”和“春风图”。 (1)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春草图?写出春草的什么特征? (2)找出从感官角度描写春风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征? 3.怎样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这句话体现突出主题的作用。激励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向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小结两幅画面“春草图”和“春风图”的写法,指导学生《春》是如何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突出“草”的几方面的特点及风是从多种感官角度描写的。教师板书。 4. 总结写景方法。由《春》一课,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写景方法呢?引导学生归纳写景方法: (1)观察全面细致,抓住景物特征。 (2)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3)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4)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语言准确生动。 (6)借景抒情。 设计说明:注重写景作文指导,突出重点,明确如何抓住特征具体描绘景物,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方法。 四、写作实践 1.仿写《春》,描写“秋叶”。 设计说明:此环节我进行了具体的读写结合方法的指导,以“秋叶”为例,分步写作指导。第一步,模仿“春草图” 的写法,用一两句话写出“秋叶”的颜色和姿态。第二步,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秋叶。第三步,调动一两种感官写出景物的特点。第四步,借景抒发感情。 分步指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整理成文段,可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抓住特征写景的能力,训练了写的技能,学以致用。学生按要求写作,与同学交流作品,展示仿写成果。课堂小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好的写作效果。 2.请你仔细观察秋天景物,选取一种景物,抓住特征具体描绘,写一个秋景片断。(并作为作业) 设计说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美,秋天有哪些景物?如秋天的田野、秋果、秋风、秋雨等。学生有选择地写作,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使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爱好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提高学生写作实践能力。 五、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新颖。 (2)写作指导分步骤。以往我们的做法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分开指导的。在讲完本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后,再进行单元作文指导训练——“感受自然”专题。这样做法,从学生习作上看,效果不是很好。多数学生写景习作的问题是景物特征不突出,景物涉及得多,缺少对景物的具体细致的描写,不能综合运用景物描写技巧。 2.不足之处: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于弥补和改正。如: (1)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尽合理。作文实践的环节时间安排用时15分,略显不足。原因是整体感知和研读课文调控的时间不够周密。如整体感知朗读环节就可压缩时间。虽然我的背诵课文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但现在反思这节课,从目标和实效上看,从学生是“学生的主人”的角度上考虑,我又有重新的认识。教师可不用在公开课上展示自我的朗读基本功,可以不范背全文,或者范读一段,或当学生朗读不到位需要老师指导时,教师再示范朗读。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这样更能节省时间,让写作实践的时间再多一点,当堂习作展示、评价再多些。 (2)精读课文环节,内容还不够精炼。如果再设计读写结合课,我会集中两幅图的研读,抓主问题,问题设计再精一些,如“怎样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可不必设计,可再提高课堂效率。 (3)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灵活生动些。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小组研读,极少数学生没有参与,合作学习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夏秋冬》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