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规章制度(DOC)
- 格式:doc
- 大小:138.22 KB
- 文档页数:14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公司办公室重大危险源及重要环境因素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保障公司办公室的员工、财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办公室及相关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二、风险评估和管理1.根据办公室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
2.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上岗人员培训,确保员工了解风险源的性质和控制措施,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三、重大危险源管理措施1.电气设备: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安装漏电保护器,定期检查并维护设备,定期进行设备保养。
2.火灾防控:制定明确的消防预案,设置灭火器和火灾报警设备,定期检查并保养消防设备,加强员工的火灾防控培训。
3.安全通道:保持安全通道的畅通,设置标志和照明设备,定期检查通道的使用情况。
4.应急逃生:制定应急逃生预案,设置逃生通道和避难点,定期组织逃生演练。
5.重要档案和资料的保护:设置防火柜和防水设备,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并设置权限控制,确保重要档案和资料的安全。
四、重要环境因素管理措施1.空气质量:定期检测办公室的空气质量,保持通风良好,定期清洁和更换空调过滤器。
2.噪音管理:采取隔音措施,合理安排机器和设备的使用时间,定期检测噪音水平。
3.照明管理:保持办公室良好的照明环境,定期检修灯具,确保光线充足。
4.温度和湿度管理:保持办公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测温湿度水平,安装空调和加湿器设备。
五、风险管理监督和改进1.定期进行风险管理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2.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自护能力。
3.不断完善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六、责任和违规处罚1.公司办公室负责人负责制定和执行本制度。
2.相关部门根据本制度的要求,负责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工作。
3.对违反本制度的员工进行通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依据公司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罚。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管理目的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事故苗头,特制定本制度。
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项目总工程师负责____相关人员对该工程危险源进行辨识、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
项目安质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实施登记和管理。
二、工作程序1、过程流程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危险源更新2、危险源辨识危险源主要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安全管理缺陷。
2.1辨识范围:(1)所有人员:包括内部人员,分包商和访问者;(2)所有活动: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3)所有设施:包括建筑物(自有的和租用的)、生产用的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4)管辖范围内的作业场所:包括从事生产施工场所及影响从事生产活动的周边环境;(5)辨识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2.2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询问交谈、检查现场、查阅记录、安全检查表等方法。
实际操作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几种方法合理组合使用。
3、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估办法,它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以及一旦发生事故后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评分”的办法和对比手段,根据总的危险分值简易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
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长及安全员根据本程序的规定____有关人员对所辖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分评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实施控制。
4、重大危险源管理(1)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路体系和识别监控小组,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管理制度。
(3)项目总工程师马骏是本要素全面负责人,____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对该施工工程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列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 (2)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和对象 (4)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步骤 (4)3. 危险源辨识的周期和频率 (5)4. 危险源辨识的记录和报告 (6)三、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7)1. 风险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8)2. 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流程 (10)3. 风险评价的标准和指标 (11)4. 风险评价的结论和应对措施 (12)四、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13)1. 风险控制的策略和目标 (13)2. 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15)3. 风险控制的实施和监督 (16)4. 风险控制的评估和反馈 (17)五、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流程 (19)1. 流程概述 (20)2. 流程图和步骤说明 (22)六、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细则 (22)1.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 (23)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25)3. 监控与评估风险控制效果 (26)七、制度执行与考核 (27)1. 制度的执行与宣传 (28)2. 制度的考核与奖惩 (29)八、附则 (29)一、内容概览危险源辨识:概述辨识危险源的具体步骤,明确辨识的频率和范围,介绍常用的辨识工具和方法。
风险评价:详述风险评价的准则和流程,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如何确定和分类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阐述控制措施的策划与执行过程,包括风险削减措施的选择、实施方案的制定、监控与评审,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验证。
风险沟通:说明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上传下达,以及在风险出现时能够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
风险审核与持续改进:制定定期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审核的机制,建立持续改进的方法论,确保持续地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优化。
记录与报告:规定记录保留与报告的规范,确保可追溯所有风险处理活动。
本制度在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风险管控流程,减少可能的事故发生,保护员工、企业财产与环境安全,并为持续稳健运营提供坚实的风险管理基础。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控制和管理的程序。
通过对企业的运营过程、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物质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与评价,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安全性,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概率,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运营。
1.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运营过程、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物质材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评估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潜在风险程度。
评估的方法可以包括概率分析、风险矩阵等。
3.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潜在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方面,以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4.执行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
5.监督与管理: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和改进。
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内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应该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考虑。
内部环境主要指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状态、物质材料的使用等因素;外部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
2.风险等级:对于不同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应该评估其潜在风险的等级。
根据等级的高低,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安全管理计划。
3.法律法规: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
总之,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是企业为了提高工作环境和员工安全性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化的程序。
通过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锡张高速锡桑公路土建第五合同段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安排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高速公路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和路桥建设《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项目实施策划程序》等有关要求,以及业主、监理对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特成立项目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组和制定项目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计划,具体如下:一、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的目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是建立安全保证体系的开端、基础、主线和核心,它的目的是为项目经理部建立并有效运行施工现场安全环保体系提供各种决策的信息,并为改进安全业绩提供衡量标准。
二、成立项目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组根据划分作业活动设施区域的有关要求,成立一个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小组,项目经理马鸿为组长,内设四个专项小组,为别为:桥梁策划小组、路面策划小组、项目部及生活区小组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头一位成员位负责人,各小组人员具体安排如下:路桥梁策划小组:张国雄张新华杨睿厅张雄飞路面策划小组: 张江苗得雨王平高晓亮丁建平项目部及工区小组:杨宏李晓芳吴杰陈国魏三、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有关时间要求1、组织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首次会议,时间2013年5月5日,主持人薛马鸿;2、由各小组完成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识别和评价工作,并确定项目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时间2013年5月5日~2013 年5月10日,主持人各策划小组负责人;3、由安全部汇总各小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清单,列出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清单,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核;4、后续工作,完成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保证计划。
八BJHX-HSE-A2-2008-011/1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对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所有危险源与环境因素予以辨识和评价,判定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加以控制,切实履行基本法律义务,确保安全生产、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办公区域和工程项目监理区域管理。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及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复审工作。
3.2综合办公室负责公司办公区域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组织实施。
3.3项目监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监理区域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并将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报技术质量安全部备案复查。
3.4各职能部门参与公司办公区域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并做好本部门的实施工作。
4工作程序4.1公司办公区域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与风险控制。
4.1.1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各部门对办公区域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识,综合办公室进行汇总、修改、补充和整理。
4.1.2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评价,填写《危险源辨识、评价、控制措施表》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控制措施表》,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
4.1.3.综合办公室根据评价结果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经管理者代表复审后传递给各相关部门,以便按要求进行控制,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4.2工程监理区域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
4.2.1由项目总监组织全体职工,由专业工程师对各专业及负责区域内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进行辨识,由各专业及区域负责人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分别填写专业及区域的《危险源清单》和《环境因素清单》,交项目HSE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整理和进行评价,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
市政工程中的主要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识别及其防护措施1. 引言市政工程是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项工程,如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供应等。
在市政工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工程进展和人员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及早识别这些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2. 主要危险源及识别2.1 施工现场安全- 危险源:施工现场的物理条件、设备和作业方式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事故发生。
- 识别方法:全面评估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包括设备检查、安全培训和事故记录分析。
- 防护措施:制定详细的施工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人员按规定操作,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2.2 地质条件不稳定- 危险源:地质条件不稳定可能导致土方工程滑坡、塌方等事故。
- 识别方法:进行地质勘察,评估土地稳定性,分析地质资料和历史事故记录。
- 防护措施: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地下支护、加固墙等。
2.3 环境污染- 危险源:市政工程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如噪音、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
- 识别方法:评估工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监测环境质量指标。
- 防护措施:采取噪音隔离、排污处理、尘土控制等措施,确保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3. 环境因素及防护措施3.1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气温、降雨、风速等气候因素会对市政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 防护措施:根据气候预测,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采取保护措施,如遮阳棚、防雨罩等。
3.2 地下管线- 环境因素:市政工程往往需要穿越或改建地下管线,可能导致泄漏、破裂等问题。
- 防护措施:在施工前进行详细地下管线调查,采用非破坏性检测技术,避免对管线造成损坏。
3.3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因素:市政工程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如树木砍伐、湿地填埋等。
- 防护措施:制定环境保护方案,保留并移植重要植被,采取湿地保护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4. 结论市政工程中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施工进展和人员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管控制度1 目的为了对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全面、正确的识别和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职责3.1 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3.2 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本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3.2.1总经理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2.2生产部负责编制“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指导各职能部门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职能部门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
3.2.3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4 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
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 风险评价频次及时机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c)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d)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e)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f)采用新的物质;g)发现新的隐患时;h)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风险评价方法选择评价小组对排查辨识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可选择风险矩阵法(L.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评估方法。
辨识分级采用风险矩阵法(L.S),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确定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5.1直接作业、岗位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可选择风险矩阵法(L.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评估方法。
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1.管理职责____项目部安全保障体系小组建立符合本项目部实际状况的危险源辨识制度,负责指导检查各施工工地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制定相关控制措施。
2.内容及要求2.1危险源辨识的主要范围危险源辨识覆盖企业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包括:1)作业地质及环境条件。
2)作业场所平面分布。
3)建(构)筑物。
4)采购服务过程。
5)作业设备、装置。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场所。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8)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2.2危险源辨识条件2.2.1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1)正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按照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2)异常态: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周期性或临时性的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维修等。
3)紧急态:指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伤亡等状态或其发生的临界状态。
2.2.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1)过去: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2)现在:指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
3)将来:指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退役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变化。
2.2.3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
2.2.4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
2.3危险源辨识方法2.3.1进行危险源辨识所必须的知识和经验。
1)关于对象系统的详细知识,诸如系统的构造、系统的性能、系统的运行条件、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情况等。
2)与系统设计、运行、维护等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各种标准、规范、规程等。
3)关于对象系统中的危险源及其危害方面的知识2.3.2危险源辨识方法可以粗略地分为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两大类:1)对照法。
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危险源a安全检查表。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1.0 目的
为全面有效指导核电事业部下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项目部)对所在施工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最终达到降低HSE风险,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事业部本部及各项目部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危险源和环境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
3.0 参考文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 核电工程事业部《HSE管理手册》(HXNPD-GM-HSE-999,B版) 4.0 责任 4.1 本部安全部 负责对本程序编制、修订和解释,并指导各项目部开展风险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
负责建立事业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清单; 负责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2 本部其他部门 负责组织对本职能部门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 4.3 各项目部 负责对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落实控制措施;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制定高风险专项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
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和其它资源以有效执行该程序。 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5.0 程序
5.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5.1.1 危险源识别 (1)危险源识别评价单元及辨识小组 项目部应根据组织规模划分危险评价单元。划分危险评价单元时,如有固定工作场所的按工作场所划分,无固定工作场所的按施工工序划分;
项目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成立“三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项目部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施工队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以及工段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各级危险源辨识小组由工程、技术、安全等专业人员组成,根据所管辖区域和施工活动进行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
对危险/危害辨识小组成员要进行系统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原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的能力;
对危险性高、辨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评价区域,要对辨识小组成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2)危险源识别的范围 项目部各级危险辨识小组在识别作业风险和危害因素时要求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雇员、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单位所有或租赁使用的); 存在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 从事高风险作业活动的人员;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符合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有关规定。 (3)危险源识别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
5.1.2 危险源评价方法 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对辨识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价要联系生产实际,参照已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风险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通常所采用的危险源评价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查表法(经验法)、LEC法、矩阵评估法。项目部范围内的风险评价可采用矩阵法与LEC评价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风险级别划分可按照“矩阵法”(附录1)分级执行。
5.1.3 危险源分级与控制 根据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潜在风险等级,通常按照标准从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根据评价的结果应通过以下方法逐级控制或削减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HSE作业指导书→组织员工开展班前会活动(填写活动记录)。
任何作业活动都要进行风险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将作业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项目部采取“四级”控制(项目级、施工队级、工段级、班组级)方式,对A和B、C、D、E级风险实施分级控制;
对于影响较大,涉及人员较多的重大风险要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如台风,核事故应急等),同时现场保持储备足够的应急资源,以便及时使用;对存在严重风险的作业项目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工作前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即时培训。让操作人员掌握方案中的控制要求,并在执行过程中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
中度风险要编制HSE作业指导书。将每项作业活动从准备到结束,按作业流程的步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落实专人监管控制;
低风险由作业班组通过班前会的形式告知所有成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方可从事作业活动;
风险控制措施要落实跟踪人员,包括技术、施工、安全三类人员; 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全体员工要进行与之岗位相符的安全知识培训,其中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效证件上岗,高风险作业人员须经培训上岗作业;
所有机电设备、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并标识,以确保使用安全。
5.1.4 危险源再评价 项目部在工艺、设备、法规等发生变化时要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HSE职能部门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危险控制措施实施后要对其进行再次危险评价,看评价结果和上次危险控制的期望值是否一致;再次评价的结果和危险控制的期望值一致,则仍按该控制措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施执行;再次评价的结果证明危险没有得到控制和削减,则应对危险控制计划的完善程度、危险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危害辨识的完整性进行分析;
再重新进行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制定危险控制计划,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后再次进行实施并进行跟踪。
5.1.5 记录管理 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可按照《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录3)的样版填入,并实行工段级—施工队级—项目部级的顺序逐级汇报,项目部应明确各级辨识小组在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及控制表中录入的风险等级范围。项目部级由项目部HSE部门汇总,组织核实、修改和确认,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5.2 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 5.2.1 环境因素识别 (1)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 项目部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针对辨识出的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专项控制措施,小组由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负责,项目部HSE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小组成员由各部门及各施工队/专业公司负责人组成,成员应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
(2)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项目部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很多,如:过程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生产流程分析、物料衡算、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
(3)环境因素识别范围 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个状态”以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向大气、水体、土地的排放;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 能源的使用和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 废弃物管理、物理属性; 对社区影响及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等方面。 5.2.2 环境因素评价方法 环境因素评价要根据生产特点,参照以往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后果,更要事实求是地分析环境影响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实用标准文案 文档 施的能力相适应,环境因素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有:是非判断法、专家评议法、对比法、跟踪法、排放量对比、频率对比法、多因子环境因素“打分法”(附录2)等。
5.2.3 环境因素分级与控制 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辨识小组根据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打分法)判定环境因素级别,并形成《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附录4),对于一般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采用分级监控管理。
(1)一般环境因素监控管理 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一般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落实责任单位,由HSE部门负责措施的跟踪落实。
(2)重大环境因素监控管理 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重大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和实施《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附录5),对重要环境因素涉及的有关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管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规定的措施或方法、责任部门、协调部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起止时间、投入的资金等。
制定管理方案应考虑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公司的财务或项目经济承受能力、运行和经营要求、相关方的意见等。
(3)内部运行控制与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通过对项目部所属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方人员进行交底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加强各层级的环境监控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执行本项目的环境管理规则制度,规范所有人员的环境安全行为;
将已识别和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信息与各方相关人员沟通,同时在本项目环境安全管理的有关程序文件中予以规定,并予以保证;
环境因素有关信息在项目部内部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保证全员均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有害环境因素;
对外部投诉或通报处罚的信息,项目部相关单位应加以记录并采取措施,将处理的结果通告投诉或通报方。
(4)环境安全事故/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对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引起的潜在的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项目部应制定相应的预案,预防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发生后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