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及危险源识别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30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在各个行业和工作场所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确保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并提供相应的方法和指导。
一、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指那些可能对工作环境和从事工作的人员造成伤害或危害的物质、设备、工艺或环境条件。
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第一步是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实地观察、记录和收集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识别方法:1.1 直接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如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区域。
1.2 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故记录和疾病报告,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1.3 专家评估法:请经验丰富、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对工作环境进行评估,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1.4 员工参与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他们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增加他们对工作安全的认识。
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评价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评价是对其潜在风险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便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员工、设备、环境和公众健康安全可能产生的风险水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方法:2.1 定性评价:通过描述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特征和潜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
2.2 定量评价:通过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例如风险矩阵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方法。
2.3 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等,用于分析系统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事故。
2.4 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故和疾病数据,确定频率和程度,并评估其对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三、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为了降低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措施的方案制定。
有效的控制策划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并减少潜在的经济损失。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背景企业安全生产是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面广,要求高。
安全生产不仅仅是在日常操作流程上加入安全措施,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是安全生产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职工的安全生命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识别是指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安全分析、评估,识别出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危害的因素。
危险源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危害,以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源头;2.可能导致危害的因素;3.可能通过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有效控制的因素。
危险源的识别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检查、安全巡查、安全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分析、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
企业还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经验,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进行危险源的识别。
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是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程度,掌握环境因素集中的区域和数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和避免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危害。
企业环境因素可能包括与环境有关的噪声、钢筋锅炉、高空作业和尘埃等。
环境因素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害的性质、程度和时间等。
环境因素识别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具体的措施。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后的下一步就是控制。
对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需要根据危害的性质、应对的措施、时间、费用等因素进行评估,打造出具体完善的控制措施。
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1.技术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和电气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2.管理控制措施: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面的管理手段。
3.救援控制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救援、业务复杂等方面的救援手段。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需要经过严密的规划,在总体规划、流程控制、消息总工程等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系统化分析和评估,以识别和评估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预防和降低事故和职业疾病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一、制定程序首先,应制定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程序应明确识别和评估的范围和内容,包括工作场所的所有区域和设备、工作流程、操作规程等。
二、数据收集其次,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包括工作场所布局图、工作场所相关的业务文件、设备和材料的安全数据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统计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访谈,了解他们对工作场所环境和危险源的认识和感知。
三、现场调查接下来,进行现场调查。
由专业人员对工作场所进行逐一检查,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化学品、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布局不合理等。
通过观察、测量和抽样分析等方法,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四、危险源辨识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源的辨识。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经验,将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分类和列举,如物理因素(噪声、震动、放射性等)、化学因素(有毒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等)、生物因素(细菌、病毒、昆虫等)、机械因素(旋转部件、移动设备等)等。
五、风险评估然后,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危险源的潜在风险和暴露情况,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一般采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如风险矩阵、风险矩阵矩阵方法等。
定性评估则是通过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进行评估。
六、危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危险控制措施。
根据“三防一提高”的原则,即防治危险源、隔离危险源、降低危险源(或暴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和管理水平。
七、制定应急措施在制定危险控制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程序,明确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八、定期评估复查最后,定期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评估复查。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简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和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程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相关信息2.识别环境因素与危险源3.评估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4.制定控制措施5.监测与改进下面将依次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1. 收集相关信息在开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企业的详细情况、工作流程、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相关法规和标准等。
这些信息将为后续的识别和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2. 识别环境因素与危险源在收集完相关信息后,接下来需要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和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危险源包括化学品、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
通过对企业的工作场所、作业流程和使用的设备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3. 评估环境因素与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在识别出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后,需要对它们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这涉及到对潜在的伤害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综合考虑。
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和风险评估矩阵,通过将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能够清楚地划分危险等级,有利于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制定控制措施评估出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具体的控制措施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制定,重点关注高风险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5. 监测与改进实施了控制措施后,需要进行监测和改进,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监测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状况来进行,评估结果可以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修改工作流程、更新设备和技术等。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1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范围:
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考虑,确定的过程和场所包括:交通运输的整个过程和停车场。
2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依据:
以生命周期思想为指导,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及间接影响。
同时考虑:尾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3 危险源和环境的识别评价方法:
3.1危险源定性的方法:凡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强制规定的危险源都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3.2环境因素定性的方法: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法,凡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强制规定的环境因素都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3.3危险源定量方法:定量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D=LEC
式中: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根据车队实际情况,风险值D≥100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3.4环境因素定量方法
定量方法是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等于或超过规定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见下表)
A*B*C≥250
车队办公室负责汇总、编制车队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什么是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危险源是指可能引起事故、损害人身安全或健康的物质、能量、设备或工艺,如高处作业、电气设备、有毒有害物质等等。
而环境因素则是指在工作、生产过程中,可能影响人身体健康和安全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如噪声、照明、通风、空气污染、温湿度等等。
因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是我们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方法1.观察法通过仔细观察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如电气设备、化学品、高处作业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工作人员的行为,发现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如没有戴安全帽、没有系安全带等。
2.咨询法咨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可以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咨询,如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环保人员等。
3.问卷法通过向员工发放问卷,了解员工在工作中发现的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也可以向员工征求改善的建议,以便改进工作场所和环境。
4.检查法定期检查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情况,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危险,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5.经验法安全管理人员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结合工作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判断和辨识。
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辨识出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危险等级、危害范围和可能导致的风险,然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1.危险等级评估根据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性质和特点,评估其危险等级,以便对其进行分类管理。
通常将危险分为一般危险、较高危险和重大危险三级。
2.危害范围评估要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人身体健康和安全所造成的危害范围进行评估。
不同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人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危害从区域到个体都有所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风险评估对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人身伤害、物质损失以及其它危害的设施、物质、设备或行为。
危险源的辨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步,只有准确识别危险源,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控和管理。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常见的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方法,以期增强安全意识,减少潜在危险。
一、常见危险源1、机械危险源:机械设备是众多企业的生产中必需的装备,但其中存在的危险源也不能忽视。
如:危险机器的识别和隔离、物料处理设备的危险环境、自动化生产线的危险源等。
2、化学危险源:化学危险源主要指工作中可能产生或释放有毒或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或人为行为。
如:有害气体、腐蚀性液体、燃料、油漆和溶剂等。
3、物理危险源:物理危险源是指威胁工作场所安全的能量和物质。
如:噪声、震动、辐射、电磁场、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电击、火灾和爆炸等。
4、安全管理缺陷:管理缺陷是指企业在安全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如:企业管理漏洞、安全培训不足、不合理的工时安排等。
二、环境因素辨识环境因素是指影响工作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因素。
环境因素辨识应透彻了解其可能波及到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然而人类因素也是企业安全管理中常常被忽视的因素,如:疲劳、酒驾、违章操作、职业病等。
2、气候气象因素:气候气象因素对许多行业的正常运作和安全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暴风雨、大雾、极端高温等。
3、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是指地震、泥石流、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这些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安保的重要影响因素。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企业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社会治安情况、交通拥堵等。
三、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方法为了准确地辨识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辨认。
1、借鉴经验:可以通过查找相关信息和调查研究历史资料,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危险源和环境风险。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及安全措施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及安全措施是指在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通过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相应的安全措施。
首先,危险源的识别是指对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检测,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常见的危险源包括机械设备、化学品、电气设备、高温、高压、高空、尘埃和噪音等。
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应采取的识别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机械设备,需要仔细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转情况,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电气设备,应定期检查电线、插座等是否存在漏电或短路等危险情况。
对于高温和高压,应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同时应确保安全使用设备。
对于化学品的危险性,应在使用前进行正确的标识和识别,同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护服等。
其次,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指对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和探测,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减少风险。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灾害和社会因素等。
对于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雨雪等,应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穿着适当的服装、佩戴防护设备等。
对于地形地貌,如山地、水域、高空等,应对环境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佩戴救生衣、使用防滑装备等。
对于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洪水等,应制定相应的灾害预防和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对于社会因素,如犯罪和恐怖袭击等,应增强安全意识,注意人身安全,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最后,为了保证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的安全,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安全培训、设备维护和保养、安全标识设置、事故报告和处理等。
通过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环境因素与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与危险源辨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企业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估,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保护员工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等在现代产业经营中所占据的作用。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经济活动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总体情况,包括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信息。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我们需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合理规划并执行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
职业卫生环境职业卫生环境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所接触到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因素的总和。
企业需要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检查和评估,提高员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并根据检查和评估结果,开展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因素。
企业应该紧密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
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会对人身、财产和环境造成威胁的物体、物质、设备、工艺等潜在的危险因素。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危险源:安全设备和工具安全设备和工具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需要购置安装符合标准规定的安全设备和工具,并通过不断改进、升级,降低事故风险。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人员素质、文化程度、工作态度、台风性格、纪律性等,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培训、考核、激励等方式,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
物理、化学、生物等危险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危险因素是企业生产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之一。
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危险源辨识能力,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作业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保障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环境因素与危险源辨识的方法环境因素与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辨识,具体方法有:调研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并掌握企业所处的整体环境和存在的危险源情况。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什么是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危险源是指能够对人类、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失或危险的物质或情况。
环境因素是指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环境条件或因素。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一般是安全生产中的主要问题,正确识别、评估和控制它们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如何辨识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危险源1.观察:对现场进行观察,了解场地、设备、人员、作业情况等,寻找异常情况。
2.记录:对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危险源类型、位置、特点等。
3.评估:对记录的信息进行评估,判断危险源的严重程度。
4.识别: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危险源的种类和位置。
辨识环境因素1.观察:对现场环境进行观察,了解环境条件,如气候、温度、湿度等。
2.记录:对环境条件进行记录,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变化等。
3.评估:对记录的环境条件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有对人员或设备产生危险的可能。
4.识别:根据评估的结果,确定环境因素的影响范围。
如何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正确识别和评估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是防止事故的基础,但仅仅识别和评估还不足以保证安全。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其控制方法如下:1.消除危险源:在发现危险源时,尽可能采取措施消除危险源。
2.隔离危险源:将危险源隔离,采用防护措施保护人员和设备。
3.控制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控制,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4.标示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标示,提醒人员注意。
5.加强环境监测:对可能影响人员和设备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正确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估和控制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加强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认识和控制,才能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一、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控制、更新是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如何获得环境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就是靠建立目标指标、采取控制措施、管理方案或其他措施来消除或减少组织内存在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危险源对职工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危害,因此正确进行EH辨识对于开展EHS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正确描述。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中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因素。
环境因素的描述一般采用“名词加动词”,如污水泄露、粉尘排放、电脑辐射、空调氟利昂泄露等。
危险源:新版中的定义是可能造成人员受伤或疾病等伤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他们的组合。
危险源的描述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名词加动词”,可以“名词加形容词”,有时候要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以液化气使用为例,主要危害影响可能有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源的描述可能是“液化气罐阀门损坏造成泄露”、“工作人员用完液化气后忘记关闭阀门造成泄露”、“液化气罐充装时超过压力”等。
2 .识别具体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应具体,需要考虑整个体系范围内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七个方面”、“六种类型”等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识别的具体程度很难把握,究竟细分到什么程度的确让人很烦恼。
2.1 在环境因素识别中,以办公室为例,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有:1)电脑的使用——电脑电磁辐射、废弃电脑零部件的丢弃、废弃电脑的丢弃、电的消耗、潜在的爆炸等;2)打印机的使用——打印机电磁辐射、打印机废气排放、打印机噪音排放、废墨盒丢弃、电的消耗等(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同理);3)空调的使用——氟利昂的泄露、电的消耗;4)办公室招待——水的消耗、废水(招待用茶、刷杯子、洗烟灰缸、洗水果等)排放、固体废弃物(烟灰、纸杯、餐巾纸、水果、矿泉水瓶、塑料袋等)丢弃;5)纸张的使用——纸张的消耗、废纸丢弃、废纸箱丢弃;6)工作人员用铅笔/钢笔/圆珠笔/中性笔写字——墨水、笔芯等的消耗、固体废弃物(废笔芯、废墨水瓶、废铅笔把、废修正液瓶等)丢弃;7)喝水用的杯子打碎——废弃玻璃(或瓷片)的丢弃;8)电线绝缘老化——潜在的火灾;9)手机使用——电磁辐射、废电池丢弃、电的消耗;10)灯管使用——废弃灯管的丢弃、电的消耗;环境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办公用品如胶水、档案柜、档案盒、桌子、椅子等等的使用过程,工作人员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等都涉及到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