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消化酶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鱼类消化酶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摘要】消化酶对于各种生物来讲都至关重要,这些酶类催化生物体内各项生化反应,只有深入研究酶类的功能特性,才能清楚了解其对生物体的作用。
研究鱼类体内消化酶,不仅对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也会产生巨大的意义,而且可以很好的应用在水产养殖方面,为养殖者在挑选养殖环境以及饲料方面提供依据。
【关键词】消化酶研究;影响因素;应用酶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类的催化才能完成,酶本质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高效催化剂。
它的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的食物来源,身存环境,酶所处温度对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酶可以和体内多种物质进行能量转换,有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及作用,对生物体来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
如果能够深入的研究鱼类体内的消化酶,懂得这些酶的功能特性,那么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水产养殖者配置合适的饲料有重大的意义,另外,研究消化酶对生物技术以及营养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一、鱼类体内消化酶种类鱼类体内的消化酶种类繁多,其中含有蛋白酶,蛋白酶又包括胃蛋白酶、肠蛋白酶等。
淀粉酶包括肝胰腺淀粉酶等。
有的鱼类还含有脂肪酶,多种酶类相辅相成,催化鱼类体内各项生物化学反应,为鱼类提供生命动力。
(一)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鱼类体内众多酶中的一种,存在于有胃的鱼体内,能够适应强酸环境。
胃蛋白酶最初是存在于细胞中的没有活性的一种颗粒物质,在其他蛋白酶或者胃分泌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酶来进一步对蛋白质进行催化。
由于鱼类胃部分泌消化液为酸性,胃蛋白酶能存在于此处进行一系列的催化作用,必然适应了酸性环境,所以,大多数鱼类胃蛋白酶都可以在强酸环境下存在并完成相关反应的催化。
例如一些软骨鱼或者硬骨鱼体内的胃蛋白酶能够适应强酸环境,大多数可以正常发挥催化作用。
有相关权威研究表明,鱼类胃蛋白酶的PH值在4以下。
胃蛋白酶受温度影响较大,从30度到60度,酶活性都有不同的变化。
所以根据鱼类体内的胃蛋白酶的特性,养殖鱼类要选择合適的水温,根据时令的不同适当调节水温。
鱼类消化酶研究进展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摘要:鱼类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消化生及其影响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综述了鱼类消化酶的分布,以及各种因素对消化喃活性的影响,并重点阐述近年来广泛研究的各种营养因素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关系关键词:鱼类;消化酶;研究进展1897年,E .Buchener 成功地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能催化酒精发酵的酶类,论证了在主要放能代谢途径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酶类可以不依赖于细胞的结构而起作用。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酶类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926年,Sulluner 从刀豆提取液中分离出了酶结晶,并提出了酶是蛋白质,但在当时却未被接受。
直到1936年,提炼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结晶,酶是蛋白质的观点才建立起来。
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生物体内的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它具有催化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而且酶的活性可以被调节,与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密切相关。
因此,酶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独特和关键的作用。
消化酶是酶的一种,具有酶的所有特征,主要是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具有消化作用的酶类。
它能将食物大分子消化分解成可被生物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使生物获得用于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等活动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鱼类的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鱼类消化生理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鱼类生活史早期阶段,形态、生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各种消化酶的发生是随着消化道的发育而逐步变化完善的。
因此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对于研制鱼类的配合饵料和阐明其消化吸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科技工作者也对鱼类的消化酶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 .消化酶的种类与分布消化酶是指由消化系统和消化腺分泌的,起营养和消化作用的酶类。
研究表明,不同的消化酶在鱼类各消化器官内的分布存在差异,同一种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4・鱼类消化酶研究进展陈进树(福建省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363000)摘要本文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关键词鱼消化酶研究进展消化酶是消化系统分泌的具有催化食物分解的一类酶,根据其消化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几种。
消化酶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消化酶的消化作用,鱼类将摄人的食物消化分解成可被鱼类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再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里面,从而获得用于维持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等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对消化酶的研究可极大地推动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大量的有关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报道。
l鱼类食性和消化酶的关系鱼类的食性与其他动物一样,常因种类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种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或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食性总是与其本身的消化酶组成状况密切相关。
H0fer等[1】研究了6种鲤科鱼类和2种丽科鱼类食性与消化酶的关系,Agraw-alL2j比较了肉食性、杂食性、革食性鱼类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差异;黄耀桐等【3J研究了草鱼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与饲料的关系;吴婷婷等研究了鳜鱼、青鱼、草鱼、鲤、鲫、鲢的消化酶活性;桂远明等研究了温度对草鱼、鲤、鲢、鳙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这些研究显示:一般而言蛋白酶活性以肉食性鱼类为最高,杂食性鱼类次之,草食性鱼类最低;而淀粉酶活性则草食性鱼类最高,杂食性鱼类次之,肉食性鱼类最低;鱼类脂肪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与蛋白酶活性与食性的关系相类似,即肉食性鱼类明显高于杂食性鱼类,而杂食性鱼类高于草食性鱼类。
可见鱼类的食性与消化酶的组成有着密切。
2环境因素与消化酶的关系消化酶是一类高效的生物催化荆,但它的催化作用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鱼类消化酶活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水体中的金属离子等。
鱼类属变温动物,环境温度变化将直接影响鱼体内的生理生[11]D吼Ilingc。
《河北渔业》2021年第5期(总第329期)DOI:10.3969/j.issn.1004-6755.2021.05.012氨氮胁迫对水产动物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韩朝婕,陈屹洋,贺振楠,张严匀,周文礼,高金伟,贾旭颖(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摘要:为深入了解水体中过量的氨氮对水产动物带来的问题,综述了氨氮胁迫对水产动物的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活及免疫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氨氮胁迫;生长;消化酶;免疫中国是全球水产养殖第一大国,然而,在集约化高密度养殖的迅猛发展形式下,养殖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应激影响,尤其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随着养殖时间的变长,水体中的氨氮浓度会不断富集,当氨氮含量达到或者超过水产动物本身耐受限值时,会使得其生长缓慢,代谢能力下降,长期以往会导致其免疫力下降,最终感染多种病菌造成大面积死亡E1_2]o在目前的养殖水体环境中,大部分氨氮来自于养殖动物的残饵分解与代谢物,无机氮主要以钱态氮、非离子氨和亚硝酸氮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氨氮里最有害的毒性物质是非离子氨(NH3),过量的非离子氨会造成水产动物代谢紊乱,影响其离子调节能力,是目前水产养殖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37〕。
因此,本文综述了氨氮胁迫对水产动物生长、消化酶及免疫的不同影响,以期为后期解决集约化养殖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1氨氮胁迫对水产动物生长的影响水体中的氨氮主要由水产动物未消耗的饲料、排泄等其它有机物的分解产生,是存在于养殖水体中重要的污染物曲。
Zhang等旳通过试验发现,氨氮胁迫的时间越长,浓度越高,会导致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存活率显著降低,抑制其生长。
已有研究表明,在对“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s niloticus)进行30d的慢性氨氮胁迫试验中发现幼鱼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当氨氮浓度超出耐受阈值后,会抑制其生长发育,影响幼鱼摄食⑷。
鱼类肠道菌群变化与食物消化吸收研究肠道菌群是指居住于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它们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对于宿主的健康、营养吸收、免疫力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鱼类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影响鱼类的免疫力、消化吸收、生长发育等方面,而肠道菌群的构成又与食物类型、生境、生长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鱼类肠道菌群的构成、鱼类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等方面,阐述肠道菌群对鱼类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一、鱼类肠道菌群的构成鱼类肠道菌群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
其中以细菌为主要成分,其中又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厚壁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弧菌属等。
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
此外,还有产酸杆菌属、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它们对于养殖鱼类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帮助消化、防御致病菌的入侵等。
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是动态变化的,包括菌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
鱼类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长环境下,其肠道菌群将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的饲料类型、饲喂量以及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
二、鱼类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有所不同。
例如,肉食性鱼类对于蛋白质的需要较大,其胃肠道中的肠酶活性也较高。
而草食性鱼类的肠道较长,具有较强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和产气菌的代谢能力。
对于不同种类的饲料,它们的营养成分含量和生物学利用度也不同。
通常,鱼类体内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率较高,而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则较低。
此外,鱼类对于不同来源的营养成分也有相应的差异。
例如,在人工合成的饲料中,含有较多的氮气化合物,会导致鱼类的饲料转化率较低;而使用天然植物饲料时,则可能会增加鱼类的抗病能力。
三、肠道菌群与食物消化吸收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于鱼类的消化吸收、代谢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其中一方面,鱼类的肠道菌群可以合成特定的消化酶,如纤维素酶、脂肪酶等,从而帮助鱼类更好地消化食物。
海水养殖石斑鱼消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酶学性质研究对于海水养殖石斑鱼消化系统的理解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石斑鱼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对其消化酶的了解有助于改进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
消化酶主要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因此研究石斑鱼消化酶的酶学性质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其消化能力和饮食需求的重要信息。
首先,石斑鱼的消化酶是在其消化道内分泌和产生的。
常见的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
这些酶通过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来降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将其分解成可被鱼类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其次,石斑鱼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温度、酸碱度、盐度和饲料成分等因素都能影响石斑鱼消化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不同温度下,石斑鱼消化酶的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因此,了解这些因素对消化酶的影响,有利于优化海水养殖的温度和环境条件。
另外,石斑鱼消化酶的底物特异性也是酶学性质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种类的消化酶对不同底物具有不同的活性。
通过研究石斑鱼消化酶的底物特异性,可以确定最适合该鱼类消化吸收的食物成分。
这对饲料设计和配方非常重要,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养殖效益。
此外,石斑鱼消化酶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下的变化也需要注意。
研究发现,石斑鱼的消化酶活性在幼鱼、稚鱼和成鱼阶段存在差异。
特定的饲料成分和饲料处理方法对不同阶段的石斑鱼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了解石斑鱼消化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规律,对于制定适合不同阶段石斑鱼的饲料配方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是一种改善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的常用手段。
通过研究石斑鱼消化酶的酶学性质,可以确定适合该鱼类消化系统的酶制剂种类和添加量。
这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总之,对于海水养殖石斑鱼消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石斑鱼的消化系统,改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
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于发展海水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团头鲂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摘要: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鱼类消化机能的重要生理指标,鱼类消化酶活性的高低决定着鱼类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因而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可为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它还可以为改善鱼类饲养方法、提高产量、制定鱼类合理饲养策略、降低养殖成本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随着鱼类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生理生化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对鱼类主要消化酶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外对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比较早,1940年获得了第一个鱼胃蛋白酶的结晶,后来先后报道了野鲮、蟾胡子鲶、叉尾鲶、狗鱼拟鲤等鱼类消化酶消化性的研究情况。
国内对这方面研究的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吉林农大的周景祥教授等人研究了大眼狮鲈淀粉酶,郭善军教授等人研究了团头鲂等三种鱼的淀粉和蛋白酶的活性。
本文选择北方养殖的团头鲂做研究对象,研究它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最适ph值和活性强度。
关键词:团头鲂;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研究中图分类号:s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42-11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团头鲂购于活鱼市场,共4条,均为一龄鱼。
2 方法2.1 酶粗提物的制备活鱼运回后,测体长、体重等,杀死后置于碎冰解剖盘中解剖,取出肝胰脏,胃,肠,脾脏,用冷却去离子水冲洗内容物,将肠分为前中后三段(因为团头鲂为无胃鱼类,所以前肠代替部分胃的功能),将团头鲂肝胰脏、胃、中肠、后肠分别合并,用分析天平称重,然后加入样品重10倍的冷却去离子水在匀浆器中匀浆,然后在10000r/min的离心机中离心8min,取上清液置于4℃以下冰箱中保存,24h内分析完毕。
2.2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2.2.1 活力测定原理碘——淀粉比色法:淀粉经一定粉酶催化水解成麦芽糖及糊精,在底物淀粉已知且过量的条件下,反应后加入碘液与未被催化水解的淀粉结合成蓝色复合物,其蓝色的深浅与未经酶促反应的空白管比较成比例。
阐述消化酶(水产动物)的应用状况导读:消化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酶,在消化酶催化作用下,糖类转变为单糖,脂肪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转变为氨基酸。
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特性的研究,有利于掌握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对于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应用亦具有重消化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酶,在消化酶催化作用下,糖类转变为单糖,脂肪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转变为氨基酸。
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特性的研究,有利于掌握水产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对于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应用亦具有重要意义。
1.1高效性消化酶与底物结合后很可能发生形变、扭曲,使其几何和静电结构更接近于过渡态,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度大幅度增加。
消化酶催化的高效性是通过多种催化机制来完成的,如酸碱催化、共价催化、多元催化、金属离子催化、邻近效应及定向效应、变形或张力等。
例如糜蛋白酶与乙酸对硝基苯酯以共价形式结合为乙酰糜蛋白酶的复合中间物,从而加速生成硝基苯酚;胰凝乳蛋白酶中的ser一195作为亲核基团进行亲核反应,而his一57侧链基团则起碱催化作用来协同加速酶的催化反应;许多酶在表现活性时需要存在金属离子,它们可参与酶的活性中心,也可作为辅酶的一个组分,如羧肽酶a在催化反应进行时就需要锌离子存在。
’1.2底物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分解或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这对于保证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消化酶的底物专一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专一性,根据其严格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前者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后者可作用于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
例如,二肽酶可以水解由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葡萄糖淀粉酶具有键专一性,即只能水解α-1,4糖苷键,但又具有底物的相对专一性,它能水解不同链长的多种底物。
第二类是立体异构专一性,又可分为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前者是指酶只作用于旋光异构体中的一种,而后者是指酶只作用于底物几何异构体中的一种。
水产养殖中的饵料消化与吸收研究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饵料的消化与吸收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水产养殖中饵料的消化与吸收相关研究,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
一、饵料消化与吸收的重要性在水产养殖中,正确选择合适的饵料对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饵料中的营养物质需被鱼类充分消化吸收,才能发挥其滋养作用。
因此,研究饵料的消化与吸收机制对于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饵料的消化与吸收过程1. 摄食:鱼类通过嘴巴摄取饵料,并将其送入消化道。
2. 消化:在鱼类消化道中,饵料被暴露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例如氨基酸、脂肪酸和糖类。
3. 吸收:分解后的营养物质通过鱼类肠道的吸收细胞进入血液系统,从而被鱼类身体吸收利用。
三、饵料消化与吸收的关键环节1. 消化酶的研究:消化酶是饵料消化与吸收的关键酶类,包括蛋白酶、脂肪酶和糖酶等。
研究消化酶的活性和特性,有助于优化饵料配方和改进消化道环境以增强饵料的消化效果。
2. 饵料颗粒大小的影响:饵料颗粒大小直接影响其摄食效果和消化吸收效率。
通过研究不同颗粒大小饵料对鱼类的消化与吸收情况,可以合理选择合适的饵料形态以提高养殖效果。
3. 饵料成分的优化:研究饵料中不同成分对鱼类的消化吸收效果,有助于优化饵料配方,提高饵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
四、现有研究进展目前,饵料消化与吸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一方面,许多研究关注饵料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例如酶活性、氨基酸含量和维生素成分等。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将基因技术应用于饵料消化与吸收的研究中,探索鱼类肠道吸收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以及相关基因调控的机制。
五、未来研究方向1. 饵料微生物组的研究:饵料微生物组在鱼类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饵料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饵料消化与吸收的更深层次机制。
2. 肠道微生物与饵料消化吸收的互作:肠道微生物与饵料消化吸收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互作机制值得深入探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7年5月, 24(3): 648-656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综 述收稿日期: 2016-07-15; 修订日期: 2016-09-04.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5B08, 201BAD25B00).作者简介: 张云龙(1989−), 男, 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鱼类增养殖研究. E-mail: zhangyunlong@ 通信作者: 樊启学(1962−), 教授, 主要从事鱼类增养殖及水域生态学研究. E-mail: fanqixue@DOI: 10.3724/SP.J.1118.2017.16210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异速生长及核酸、消化酶变化的研究进展张云龙1, 张海龙2, 王凌宇2, 顾贝易2, 樊启学21. 安徽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2. 华中农业大学 水产学院, 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0摘要: 鱼类早期发育阶段是其生活史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生理、形态学变化剧烈, 死亡率极高。
研究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其生理特性, 可为了解鱼类早期阶段的致死因子提供理论依据, 有助于提高苗种阶段的生长率和成活率, 也对制定合理的早期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异速生长模式对确定仔鱼的养殖模式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鱼类在早期阶段会优先发育与生命活动关系较密切的器官, 以期达到较高的早期成活率。
RNA/DNA 是评价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生长率的有效指标, 也可用于评价仔稚鱼的生长潜力、营养状况、饲料营养水平以及确定关键期。
研究仔稚鱼消化酶的发生和演变有助于深入了解鱼类在个体发育早期的消化生理, 有助于选择适口饵料和制定投喂策略。
因此, 本文综述了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异速生长模式、核酸及蛋白含量变化规律以及消化酶的发生和变化, 为鱼类早期阶段健康养殖的发展提供依据。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鱼类消化酶是鱼类消化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鱼类消化生及其影响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综述了鱼类消化酶的分布,以及各种因素对消化喃活性的影响,并重点阐述近年来广泛研究的各种营养因素与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关系
关键词:鱼类;消化酶;研究进展
1897年,E .Buchener 成功地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能催化酒精发酵的酶类,论证了在主要放能代谢途径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酶类可以不依赖于细胞的结构而起作用。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酶类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926年,Sulluner 从刀豆提取液中分离出了酶结晶,并提出了酶是蛋白质,但在当时却未被接受。
直到1936年,提炼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结晶,酶是蛋白质的观点才建立起来。
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生物体内的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它具有催化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而且酶的活性可以被调节,与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密切相关。
因此,酶在生物体内起着非常独特和关键的作用。
消化酶是酶的一种,具有酶的所有特征,主要是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具有消化作用的酶类。
它能将食物大分子消化分解成可被生物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使生物获得用于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等活动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鱼类的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鱼类消化生理机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鱼类生活史早期阶段,形态、生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各种消化酶的发生是随着消化道的发育而逐步变化完善的。
因此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对于研制鱼类的配合饵料和阐明其消化吸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水产科技工作者也对鱼类的消化酶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为人工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 .消化酶的种类与分布
消化酶是指由消化系统和消化腺分泌的,起营养和消化作用的酶类。
研究表明,不同的消化酶在鱼类各消化器官内的分布存在差异,同一种酶在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反应底物的不同可将消化酶分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四大类。
1.1蛋白酶
在鱼类的胃中作用最强的消化酶是胃蛋向酶,贮存在细胞中的酶原颗粒在盐酸或活性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胰脏是分泌蛋白酶的主要器官,胰蛋门酶需要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激活为有活性的蛋白酶,而肠粘膜可以分泌有活性的蛋白酶和肠致活酶。
此外,肠内还有来源于肝脏和幽门垂等器官分泌的胰蛋白酶。
用免疫定位技术研究大西洋大麻哈鱼的酶分泌细胞时发现,胃里有大量分泌胃蛋白酶的腺细胞,肠道和胰腺中有大量分泌胰蛋白酶原和胰凝乳蛋白酶原的腺细胞,但是不同鱼类分泌蛋白酶的部位和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1.2脂肪酶
有关鱼类脂肪酶的研究报道较少。
现有研究表明脂肪酶几乎存在于鱼类所有的消化组织器官中,且其活性鱼摄食的食物脂肪含量呈正相关。
鱼类的脂肪酶主要是由肝胰脏分泌。
1.3淀粉酶
鱼类的各种消化器官中均存在淀粉酶,且淀粉酶活性因鱼的种类和消化器官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肝胰脏是鱼类淀粉酶分泌的主要器官,有些鱼类的肠道也是分泌淀粉酶的重要器官。
1.4纤维素酶
鱼类消化道中一般不存在纤维素酶,即使存在,其活性也很低。
但是,鱼类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粗纤维是维持消化道正常功能所必须的,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鱼体增重率,降低饵料系数。
外源纤维素酶在30℃~50℃范围内能保持70%的活性,且在后肠的活性较高。
二、消化酶在鱼体内的分布及其活性
Sullven在研究板鳃类时发现胰脏提出物中含有胰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具有活性但肠提取物可使其活化。
石目寿老在研究四种海水无胃鱼的消化酶活性与分布时发现了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苦杏仁酶、糖原酶、肠激酶等其中蔗糖酶、苦杏仁酶等酶类只在肠中发现,肝胰脏中却没有,因而无法断定所有的淀粉水解酶类都是来源于肝胰脏而被吸附于肠粘膜的。
国内关于消化酶分布研究的首次报道来自黄耀桐和刘永坚对草鱼肠道和肝脏蛋白酶活性与分布进行的初步研究,此研究表明,在草鱼的整个肠道内均有较高
蛋白酶活性,且不同部位的酶活性差别较小,但后肠活性最强。
黄峰等对鲢鳙的胰蛋白酶进行了研究。
龙良启等研究了池养条件下鳗鲡胃肠组织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
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消化酶活性分布不但与鱼的种类及不同的消化器官有关,此外,鱼类的神经调节也可能参与了消化酶的分泌过程。
因而,消化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分布浓度很难找出共同规律。
三、鱼类食性对消化酶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鱼食性不同,食性与其本身的消化酶组成状况密切相关。
郑家声对许氏平鮋消化道中5种与消化吸收有关的酶的分布及活性测定进行研究,认为胃中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肠道,但淀粉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且肠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胃,表明许氏平鼬对蛋白
质的初步消化在胃中进行,在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而对糖类和脂类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肠道中进行。
谭北平对太湖沿岸区几种肉食性鱼类蛋白酶活性的研究表明,肉食性鱼类特别是胃较发达的肉食性鱼类食物消化主要在胃中完成,小肠仅仅是进一步消化由胃排空而来的已被充分消化了的食糜,它的主要功能可能在于吸收营养闭。
Hofer等研究了6种鲤科鱼类和2种丽科鱼类食性与消化酶的关系,Agrawal比较了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鱼类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肉食性鱼类含有较高的脂肪酶,而草食性鱼类则含有较高的淀粉酶,这与食物本身的组成成分相对应。
所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食性与消化酶的组成状况,消化酶活力大小的变化程度密切相关,这也是生物本身的一种适应。
四、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消化酶的影响
消化酶活性分布不仅与鱼的种类及不同的消化器官有关,还受到饵料、温度、盐度、p H值、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鱼类属变温动物,因此环境温度变化将直接影响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一般情况下消化酶活性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强。
随着季节的变化,鱼类消化酶活力及其组成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陈品健比较研究了夏、冬两季真鲷仔、稚、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变化,鱼类消化酶活性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鱼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因而鱼类在不同季节会表现出不同的生长速度。
鱼类消化酶活性还存在着昼夜变化。
钱国英研究鳜鱼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驯化方法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肉食性鱼类的驯化技术和相应的生理生化研究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鳜鱼的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投饲和摄食活动而变化,投饲后,鳜鱼体内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性缓慢上升;而摄食后,食物进入消化道,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性则迅速升高;在摄食条件下,消化道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高于胃蛋白酶。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关于鱼类仔稚鱼消化酶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是由于仔稚鱼个体小,酶含量少,在检测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不同学者以及不同的实验条件所采用的标准定义各不相同,检测技术至今没有统一。
由于不同的鱼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所具有的消化酶组成和活性各不相同,这就使借鉴和比较增加了许多难度,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在鱼类消化酶的种类分析、分泌、贮存机制,对饵料的适应程度,活性的变化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于提高。
随着鱼类消化酶研究的不断深人,对鱼类消化酶的组成和活力了解更加深入,可以开发畜禽、水产动物加工后的副产品和下脚料替代鱼粉养鱼,从而降低饲料成本。
鱼类的内脏富含消化酶类,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如何充分利用其价值,增加副产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污染物质也会影响消化酶的功能。
污染物如镉,当它在鱼体组织中沉积浓度很大时,会影响到鱼的消化酶活性。
因此,鱼类消化酶活性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评价指标,通过测定消化酶活力可以检测环境是否受到污染。
掌握鱼类各阶段消化酶活性的出现与变化有助于了解鱼类对不同成分食物的消化能力,丰富和完善养殖品种的基础生物学和营养学资料,为配制优质的人工饲料和确立鱼类适宜养殖条件提供基础数据,从而指导优化水产养殖业中的饵料问题,为水产养殖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进树。
鱼类消化酶研究进展,生物学教学,2009 (12)4~5
[2]黄瑾,熊邦喜陈洁,顾钱洪,鱼类消化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湖南农
业科学,2011,(5) 129~131
[3]刘敏,张辉,鱼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渔业经济研究,2008,(6)8~10
[4]李军,吴天星,鱼类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水利渔业,2008.(6)30~32
[5]谢一荣,吴锐全,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广东饲料,2005,
(2),15~16
[6]黄耀桐,刘永坚.1988.草鱼肠道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学报, 12
(4): 32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