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国民财富的变化2018(255页)
- 格式:docx
- 大小:10.11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人口结构研究报告2020年4月1.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削弱经济增长动力未来 10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绝对数量继续下降;2011年以来我国l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与占比逐年递减,总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
即使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将15~64 岁作为劳动年龄人口,20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也达到了峰值,2013 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逐年递减。
根据联合国2019 年人口展望中对中国人口增长和结构做出的预测,未来 10 年中国劳动人口年龄占比(15-59 岁)将从 64.5%降至 59.4%,2050 年后预计将稳定在 50%左右;从绝对人口数量来看,未来 10 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从 9.32 亿减少至8.70 亿,未来将持续减少。
未来10 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2.4%上升至16.9%,预计2060 年后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稳定在 30%左右,15 岁以下少儿人口占比将从 17.6%降至 15.8%,即使放开计划生育、出台鼓励生育政策,也难以明显扭转总和生育率向下的趋势。
劳动力内部结构趋向老化;具体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我们将劳动年龄人口分为 15-24 岁,25-49 岁,49 至59 岁三组,即青中老年三个阶段,较为明显的是25-49 岁中年劳动力人口占比及绝对数量将在未来10 年甚至 50 年内一直呈下降趋势,老年劳动人口占比呈现波动趋势,绝对数量在未来 10 年则逐年下降,而一般我们认为中年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更高。
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80%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是现实的劳动力。
考虑到残疾等非自立人口、在校生等,劳动年龄人口与现实生活中劳动力数量存在差别。
不过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总体的比重是稳定的;因此我们简单以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替代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来展开分析,即假定劳动参与率保持稳定。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低将削弱经济增长动力。
学习危机:9张图帮你读懂《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学习面临危机。
各国国内和国家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数量存在巨大差距。
亿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这在世界各地是普遍现象。
《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利用从经济学到神经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来探讨这个问题,给国家提出改进的建议。
你可以在此下载报告全文,为了让你初步了解报告的内容,我在阅读过程中抽出以下给我印象最深的图表和概念。
每多上一年学可将收入提高8%-10%报告提出了对教育的价值的若干论据。
我认为最清楚的一点是什么?教育是提高收入的有力工具。
每增加一年学历,可将个人的收入提高8%-10%,特别是对女性而言。
这不仅仅是因为能力强或者人脉广的人受教育多。
在各国(比如洪都拉斯、印尼、菲律宾、美国、英国等)做的“自然实验”证明,学历确实推动收入提高。
学历多也与长寿和健康的生活相联系,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持久效益。
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只有1/3的儿童上完中学尽管有这些潜在收益,但青少年在教育上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小学的每百名学生中有90人完成小学学业,61人完成初中学业,只有35人完成高中学业,也就是说1/3的青少年在上初中和高中时退学,其中很多人对进一步受教育和培训毫无准备。
在最贫困的国家,不到1/5的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和阅读重要的还不仅仅是人数,而是质量。
用一种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是很难的,但是报告引用了尝试进行国际比较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近更新的”教育质量全球数据集”显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60%以上的小学生达不到最低的数学和阅读水平。
与此相反,高收入国家几乎所有小学生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从学前入手——富裕和贫困儿童的认知成就差距随年龄增长而扩大不仅国家之间存在差距,各国国内也存在差距。
我认为最触目惊心的是贫困的后果。
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1/3的5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迟缓,通常是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总产出-中间投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法(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
GDP =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局限性:(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
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
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
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
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
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中国经济2018 — For if the dusking day declined09.25 08:46阅读86万+关注Murph丶璇❤转载请标明原文地址以及来自Murph丶璇的微博❤几天前刚刚读完了Ray Dalio 在今年9月10号才发布的新书<Big Debt Crisis>(《债务危机》),作为全球最大的宏观策略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Ray 凭借他对宏观经济以及债务危机深入本质的了解与研究,带领桥水看遍了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上演的泡沫与崩溃,疯狂与绝望。
Ray 在书中说,“很多人认为过去发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经济危机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而我只看到了同样一些事情一次次的重复上演。
”这“同样的一件事情”被Ray 总结成了一套债务危机爆发的“模式”,并通过这本新书介绍给了我们。
书中还罗列了过去一百年间曾发生过的48次经济危机(GDP增速低至负3%或以下),包括对其中的三次(1921年德国爆发的“超级通胀”;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以及作者亲身经历的2008“次贷危机”)的详细介绍。
由于中国自有现代化的经济数据以来就没有遇到过书中所定义的危机,因此这本书几乎没有提到中国这个词。
但是作为读者的Murph,自然会不断拿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对照这个模式,试图搞清楚我国会不会也遭遇危机呢?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故事,让我们从头说起。
第一阶段——繁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本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投资教育,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工厂,投资机器。
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成就其实不过是把地里的农民变成了工厂里的工人,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但是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工厂里的机器是要花钱买的,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是需要公路和港口来运输的,工厂运转是要电的,这些东西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那么投资从哪里来呢?来自储蓄。
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投资的钱来源于储蓄,而储蓄又来源于我们的收入减去消费。
目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追求人民当家做主,消灭阶级,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不是很高,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有些差距,收入的提高于国民生产总值息息相关,在共同富裕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允许一部分的地区先富,再以这些地方起到带头作用,先富带动后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地区之间收入出现差距,但是在我国政策"三步走"的指导下,我过在21世纪50年带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目的就是要缩小东西的收入差距,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我过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制度,实质还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所以这之间也会存在这一定的差距,毕竟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生产力的不高,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我国会存在收入差距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这就需要我们去奋斗了!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带来的影响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在理论和对策上作了许多有见地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对此类问题作一较全面的梳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学术理论界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总体描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五等分法;二是基尼系数法。
五等分法是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
五等分法又称收入不良指数。
这种测量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方式,目前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流行,我国也常采用。
最高档收入占全部国民财富比重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
根据曾国安的统计来观察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最高收入组、次高收入组、中间收入组、较低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分别占居民总收入的47%、22%、15%、10%和6%。
贸易与流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与全球资本流动下的财富再分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刘小勇摘要:在全球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更好的认识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文中,探讨了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与全球资本流动下的财富再分配。关键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全球经济;发达国家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驱动,近年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出现下降的苗头,但是以中国和印度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经济增长速度。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而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20%左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多数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支持,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高于中国外贸增速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2018年,“一带一路”新增67国。截止目前为止,同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总数已经达到152个。可以预见,未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依然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继续向前。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只有美国经济增速表现出上升趋势,欧元区和日本等其他经济体均出现增速回落现象。但是,即便是美国自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以近期的经济数据为例,美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8月跌至49.1,为2016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表明特朗普减税政策效应在衰减,经济增长动能缺乏;近期美债收益率倒挂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和担忧,尽管美债收益率倒挂不会必然引发美国经济的衰退,但是从历史的统计数据和概率分布来看,利率倒挂后经济衰退是大概率事件。欧洲的情况也是不容乐观,欧元区成立以来,至今已有近20年,在成立之初确实推动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增长,然而,自2010年以来,相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当前环境下,欧元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政局不稳定、脱欧势力汹涌澎湃、民粹主义大行其道。这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诸多发达国家经济成长面临各种各样的艰巨挑战,不可避免的将对长期经济增长与投资回报造成负面影响。而与此相反,新兴市场的发展红利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维持正增长,未来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由于出口为导向,带来其经济增长,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积累较多,从而在各国内部被动性释放较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提升了资本收益率,吸引了全球资本的流入;两方面作用下,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都存在流动性充裕和投资/机资本盛行的现象;从而推动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水涨船高,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财富的分配。从外汇储备情况来看,这些国家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8年,“金砖五国”央行掌握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9676.66亿美元,2018年全球所有货币的外汇储备总额为11.4万亿美元,据此测算,“金砖五国”掌握了全球外汇储备将近35%的份额,在其国内的金融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和资金面供应。同时,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对于包括潜在投资者在内的所有有远见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这五国的资本市场、资产市场和货币市场将是一次伟大的资本盛宴,谁先抓住这样的机会谁就会在这场盛宴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在资本的跨国流动因素中,盈利机会和制度性障碍无疑是决定资本流动方向的最主要因素,而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大资本时代下,这两个因素正一步一步地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发生变化,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大幅度地降低了跨国资本流动的成本,为资本的跨国流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理念早已为各国政府所接受,从官方意识上接受了跨国资本的流入,(当然,前提是在可控范围内)从而扫除了资本跨国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同时,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发展中的国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盈利机会,这一切都导致了国际资本的蠢蠢欲动。而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资本流动的首选目的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9年1月21日发布最新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1.2万亿美元,全球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额减少40%至4510亿美元,尤其是对欧洲的投资额暴跌73%。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额增长3%至6940亿美元。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障碍逐渐减少,之后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的进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带来了动力,早在2002年,也就是中国加入WTO一年之后,中国的FDI(外国直接投资)就达到了527亿美元,当时就超过了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对FDI最有吸引力的国家。商务部统计,在2018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533家,同比增长69.8%;实际使用外资885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9%,折合1349.7亿美元,同比增长3%,实际使用外资创历史新高。也就是说,时隔16年,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的热土。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的优良、国内被动释放流动性充裕以及资本流入的影响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进而通过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财富的再分配。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迅速上升,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方面。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来看,据统计,从1998开始,中国的商品房市场经历了20年的发展,销售额2513亿上涨到13.4万亿、销售面积从1.22上涨到17亿平、投资从3614亿上涨到11万亿、新开工面积从2.04亿平上涨到18亿平、竣工面积从1.76上涨到10.75亿平,复合增速分别为23%、15%、20%、12%、10%。从印度的股票市场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印度股市经历了一波长达10年的大牛市,孟买指数从10000多点开始,截至9月6日达到了37000多点,上半年曾经一度突破4万点的关口,期间的年化回报超过贸易与流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GDP指标的缺陷与改进作者:蔡国栋来源:《北方经济》2009年第13期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e Produet,简称GDP),是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随着GDP这个概念的广泛应用,这项用于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总量指标,逐渐演变成为评价各国经济繁荣程度、指导政策走向的重要工具。
而GDP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在衡量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
如果盲目地追求和崇拜GDP。
将导致社会层面、经济层面中真正需要关注的领域被忽视。
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全面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时,有必要对GDP指标进行反思和完善。
一、GDP指标的缺陷与不足(一)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一是GDP是按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出来的,而非市场交易活动则无法计入经济总量。
因为世界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落后的国家,大都存在着不少非市场性的商品和劳务活动。
比如,生产者自给自足性质的劳务、家务、物物交换等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价值,由于没有通过市场交换而没有体现出其交换价格,因而遗漏于GDP之外,而这些自给自足性质的经济活动,如果改为由雇工或保姆来承担,并由雇主付给雇工或保姆工资,通过工资来体现这项经济活动的交易价格。
有了交易价格,这些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就可以记入GDP总量了。
这时,一国的GDP就上升了,但国民经济实际产出并没有增加。
事实上,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越低,GDP遗漏的可能性就越大,GDP也就越低;反之,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越高。
GDP遗漏的可能性就越小,GDP也就越高。
二是非法交易活动也是GDP的遗漏点。
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非法经济交易活动。
比如,非法的地下工厂和地下生产,各种形式的黑市交易。
为偷税、漏税的走私活动等。
虽然这些非法经济活动也经过市场交换,有其交易价格,但因为是黑市交易、是暗中私下进行的,因而也无法计人GDP,成为GDP的一个遗漏点。
1969年,国外预测50年后的世界各国GDP
上图是2018年GDP排名1969年,国外预测50年后的世界各国GDP!
在这个预测的世界里,苏联和西德依然健在,日本第一、美国第二。
榜上没有中国,按当时的计算,中国曾短暂上榜,随后掉出榜单,一去不回头!值得一提,菲律宾和韩国一路高歌猛进,达到世界第六和第八!
注: 源数据为1960不变价,作者使用2010不变价折算。
后面的所有实际GDP,都为2010不变价折算数据!
●美国2018年实际GDP198440亿美元,预测215000亿,实际为预测值的0.93倍
●中国2018年实际GDP136842亿美元,预测11800亿, 实际为预测值的11.59倍
●日本2018年实际GDP51000亿美元,预测270000亿,实际为
预测值的0.18倍
●德国2018年实际GDP39390亿美元,预测西德91000亿美元,实际为预测值的0.41倍
●英国2018年实际GDP28580亿美元,预测22130亿,实际为预测值的1.29倍
● 印度2018年实际GDP28460亿美元,预测29500亿,实际为预测值的0.96倍
●法国2018年实际GDP29250亿美元,预测25550亿,实际为预测值的1.14倍
●巴西2018年实际GDP23100亿美元,预测30500亿,实际为预测值的0.75●俄罗斯2018年实际GDP17220亿美元,預測值87000亿,实际为預測値的0.19倍
●韩国2018年实际GDP13820亿美元,預測27200亿,实际为預測値的0.51倍
●菲律宾201 8年实际GDP3223亿美元,預測29500亿,实际为預測値的0.11倍。
世界银行:国民财富的变化2018(255页)
世界银行最新报告说,全球财富在过去20年显著增加,但在处于不同收入
水平的20多个国家人均财富出现下降或停滞不前。报告超越GDP等传统衡量指
标,采用财富来监测国家的经济进步和可持续性。
《国民财富的变化,2018》报告采用将自然资本(如森林和矿产)、人力资
本(个人终生收入)、生产资本(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和外国净资产相加的方
法,跟踪141个国家在1995年至2014年期间的财富变化。报告发现,人力资本
是总体财富中的最大组成部分,而自然资本占低收入国家财富的近一半。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说:“通过建立和培育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世界各
国就能增加财富和更加强大。世界银行集团正在加快步伐帮助各国更多更有效地
投资于人。如果我们不把人力资本看作是国家财富的最大组成部分,就不可能实
现持续和可靠的发展。”
报告发现,全球财富据估计增长了66%(按2014年不变美元市价计算从690
万亿美元增加到1143万亿美元)。但不平等问题很严重,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的
人均财富是低收入国家的52倍。
在几个低收入大国、中东一些富碳国家和受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的少数经
合组织高收入国家,出现了人均财富下降。人均财富下降意味着,对创造未来收
入至关重要的资产可能面临枯竭,这个事实往往并不反映在国家GDP增长数据里。
报告发现,在过去20年里,有20多个总体财富以自然资本为主的低收入国
家取得了中等收入地位,原因之一是他们将从自然资本获得的收入投入基础设施
以及教育和卫生等增强人力资本的领域。
报告指出,虽然对人力资本以及生产资本的投资是必要的,但致富之路并不
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建设其他资产。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均自然资本比低收入国
家高三倍,但经合组织国家的自然资本在总体财富中的占比只有3%。
世界银行环境与自然资源全球实践局高级局长卡伦∙坎波说:“以消耗森林和
鱼类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增长,只会是短期的。我们的研究表明,人均自然资本
的价值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这与认为发展必然要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是
相互抵触的。”
据报告估计,在1995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自然资本财富的价值翻了一番,
原因之一是大宗商品价格随着经济上已探明储量的上升而上涨。与此相反,生产
性森林的价值降低了9%,很多地区以毁林为代价扩大农田面积。
最新报告仿效2006年和2011年类似的世界银行评估,首次包括了对人力资
本的估算。人力资本是以个人剩余工作年限的收入价值来衡量的,从而涵盖了健
康和教育的作用。由于终生收入偏低的原因,妇女在全球人力资本中的占比低于
40%。实现性别平等可以将人力资本财富增加18%。
全球人力资本占全球财富的三分之二;生产资本占财富的四分之一。自然资
本占全球财富的十分之一,但仍是低收入国家财富的最大组成部分(2014年占
47%),占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财富的四分之一以上。
国家财富核算采用全球认可的数据来源发布的公开数据编制,对各国均采用
一致的方法。有些自然资本的财富组成部分在报告中未予跟踪,包括水资源、鱼
类和可再生能源。
报告由财富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估值(WAVES)伙伴和全球教育伙伴提供部
分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