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6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辅助学案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解体的原因: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2、表现
①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传统手工业破产(沿海为主)
②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3、影响
①积极: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条件
②消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
1、原因:内忧外患
2、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①中央:奕訢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④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
6、影响: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出现了新机器生产方式;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④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条件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使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②外商企业赢利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
3、产生的意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二、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民用工业(求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影响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域:东南沿海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1、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19世纪末原因: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20)原因①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根本原因)②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三、曲折发展1927~1936 发展较快、1937~1945民族工业萎缩、1945~1949民族工业绝境1、较快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2、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3、原因:日本侵华的破坏:国民政府官僚资本压榨民族企业3、陷入绝境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1949)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排挤;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国统区工业体系瓦解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本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