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4
近代前期(1840——1894)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知识点一: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1.含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并日益商品化2.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国内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表现: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①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耕”“织”分离);②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纺”“织”分离);③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④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且日益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4.影响:(1)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推动了中国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知识点二:外资企业的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投资一些船坞和工厂;1.时间:鸦片战争后2.地点:通商口岸(列强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投资一些船坞和工厂;)3.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前数量较少,且为非法,诞生了中国的无产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外国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增多。
4.实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知识点三: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创办(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小农经济解体1.原因(1)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
(2)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
(3)自身局限: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表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3.影响:(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
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和。
思考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以及特点。
二、洋务企业的兴起1.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③历史原因: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地理原因: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3.影响:①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②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③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二)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1.原因:①主观: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的限制。
1903年,清政府设立,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等一批实业家。
③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掠夺路矿权利,中国人民掀起了运动。
2.概况和特点:①厂矿数量增加:1904-1907年间,新设大型纱厂就有11家。
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1904-1907年间,大型纱厂投资超过660多万元。
③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发展尤为迅速。
3.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开始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②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革命思想产生。
4.民族工业的处境及原因(1)处境: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原因:①列强的压制: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它们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