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专题训练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专题训练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专题训练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专题训练

展开与折叠

专题一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1.以下各图均有彼此连接的六个小正方形纸片组成,其中不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是()

A.B.C.D.

2.如图是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汉字的正方体的一种展开图,那么在原正方体

“着”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

A.冷B.静 C.应D.考

3.将图1围成图2的正方体,则图1中的红心“”标志所在的正方形是正方体中的()

A.面CDHE B.面BCEF C.面ABFG D.面ADHG

4.如图,有一正方体的房间,在房间内的一角A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到房间的另一角B处去吃食物,试问它采取怎样的行走路线是最近的?如果一只蜜蜂,要从A到B怎样飞是最近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B

A

专题二三棱柱、圆柱与圆锥的展开与折叠

5.左图是一个三棱柱,下列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该三棱柱的是()

A.B.C.D.

6.如下图所示的平面图形中,不可能围成圆锥的是()

A.B.C.D.

状元笔记:

【知识要点】

1.掌握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能根据所给平面图形判断是否能折叠成正方体.

2.根据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画出它的展开图,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形状.

【温馨提示】

1.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体是四棱柱,但四棱柱不一定是长方体,四棱柱的两个底面是四边形,不一定是长方形.2.一个平面展开图,折成立体图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向里折,一种是向外折,一般易忽略其中一种,造成漏解.

3.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多边形和一些长方形连成的,沿棱柱表面不同的棱剪开,可能得到不同组合方式的平面展开图;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的;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的.

【方法技巧】

确定正方体展开图的方法以口诀的方式总结出来:正方体经7刀剪,可得六面十四边;中间并排达四面,两旁各一随便站;三面并排在中间,单面任意双面偏;三层两面两层三,好似阶梯入云天;再问邻面何特点,“间二”“拐角”是关键;“隔1”、“Z端”是对面,识图巧排“七”“凹”“田”.

参考答案:

1.D 解析:选项A.B.C都可以折叠成一个正方体;选项D,有“田”字格,所以不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故选D.

考点: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

分析: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能组成正方体的“一,四,一”“三,三”“二,二,二”“一,三,二”的基本形态要记牢.

2.B 解析: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六个面,其中面“静”与面“着”相对,面“沉”与面“应”相对,“冷”与面“考”相对.

3.A 解析:由图1中的红心“

”标志,可知它与等边三角形相邻,折叠成正方体是正

方体中的面CDHE .

考点: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

分析: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解题,注意找准红心“”标志所在的相邻面.

4.解:如图(1)所示,线段AB 是蚂蚁行走的最近路线;如图(2)所示,线段AB 是蜜蜂飞的最近路线.

(1) (2)A

5.B 解析:A .折叠后有二个侧面重合,不能得到三棱柱; B .折叠后可得到三棱柱;C .折叠后有二个底面重合,不能得到三棱柱; D .多了一个底面,不能得到三棱柱.

6.D 解析:根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可以直接得出答案,D 选项不符合要求.

鲁教版一年级数学暑假作业

一·口算。 12+16= 29-17= 33+22= 13+40= 15+24=23+25= 37+13= 29-13= 38-30= 45-16=18-12= 30+8= 43+31= 86+12= 70+23=30-25= 72-23= 66-47= 39-22= 54-19=53+35= 35+26= 39-34= 28+50= 82-31=40+36= 62+17= 89-35= 63+23= 34-25= 二·列竖式计算。 30+26-47= 82-36+17= 57-28+46= 80-33-26= 34+27+20= 三·解决问题。 1、原来有22人看戏,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下图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请按这一规律在“?”处画出适当的图形. ?

3、面包房做了54个面包,第一组买了22个,第二组买了8个,还剩多少个? 4、填一填。 5、汽车里有41人,中途有13人上车,9人下车,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6、小红有28个气球,小芳有24个气球,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个,还剩多少个? 7、小军和小丽做灯笼,小军做了21个,小丽做了18个,送给老师50个,他们还要做多少个?

一·口算。 89-37= 51-30= 52-20= 63-27= 63+37= 61-26= 48+22= 57-43= 54+25= 62+17= 40+19= 42-17= 86-54= 54+28= 27+32= 65-33= 54-40= 35+27= 84-44= 40-29= 48+40= 60+25= 72-45= 46-38= 56-22= 78-67= 72-30= 50+28= 96-50= 75+15= 二·列竖式计算。 52+20-35= 100-60-37= 50+18+8= 24+43-19= 27+26-9= 三·解决问题。 1、故事书有74页,小丽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23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2、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先走了16只,又走了7只,现在还有多少只?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 编辑人:鲁东大学08级经济系 李建鹏 第一章 分式 一、分式 1.分式的概念:如果整式A 除以整式B, 可以表示成B A 的形式,且除式 B 中含有字母,那么称式子B A 为分式。其中, A 叫分式的分子, B 叫分式的分母。 注意:①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不能将它变形,不能约分后去判断,即使它约分后是整式 也不能说它就是整式,约分之前是分式这个式子就是分式。如:x 2/x 是分式,虽然约 分之后等于x 是整式,但约分前是分式。 ②π是常数,所以a/π不是分式而是整式。 2.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整式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 3.关于分式的几点说明: (1)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未知数; (2)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对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为零; (3)分数线有除号和括号的作用,如:d c b a -+表示(a +b )÷(c - d ); (4)“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式有意义(分母≠0),二是分子的值为零,不要误解为“只要分子的值为零,分式的值就是零”。 4.一般的,对分式A /B 都有:①分式有意义 B ≠0; ②分式无意义 B=0; ③分式的值为0A=0且B ≠0; ④分式的值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 ⑤分式的值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 5.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值不变。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的乘除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除。 2.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注意:①当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时,直接约分; ②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将分子和分母分解因式再约分。 3.最简分式: 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 一般要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把异分母的分式化为同分分母的过程。 通分原则:异分母通分时, 通常取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通分步骤:先求出所有分式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再将所有分式的分母变为最简公分 母,同时各分式按照分母所扩大的倍数,相应扩大各自的分子。 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系数取各因式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及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展开与折叠 3 截一个几何体 4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 有理数 2 数轴 3 绝对值 4 有理数的加法 5 有理数的减法 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 有理数的乘法 8 有理数的除法 9 有理数的乘方 10 科学计数法 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2 近似数 13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 用字母表示数 2 代数式 3 整式 4 合并同类项

5 去括号 6 整式的加减 7 探索与表达规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容器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1 等式与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探寻神奇的幻方 总复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 1 线段、射线、直线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3 角 4 角的比较 5 多边形和圆的认识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整式的乘除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 同底数幂的除法

4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 5 整式的乘除 6 平方差公式 7 完全平方差公式 8 整式的乘除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3 平行线的性质 4 用尺规作图 回顾与思考复习题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2 普查和抽样调查 3 数据的表示 4 统计图的选择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 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总复习题

鲁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试卷

一、填一填。 1.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它的前面是(),后面是()。 2.14的个位上是(),表示()个一,十位上是(),表示()个十。 3.17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4. 4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1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 十位上是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3,这个数是()。 6. 17比()大1,17比()小1。与18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7. (),11,(),15,17,19。 8. 0—10,共有()个数,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 9. 在3、5、8、11、7、20、19、13中,一共有()个数,从左边起,7排第(),第4个数是(),这几个数中,最小的数是(),最大的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10. 9和7的和是(),差是()。 11.在12-3=9,减数是(),被减数是()。 12. 一个加数是5,另一个加数是7,和是()。被减数是16,减数是7,差是()。13. 10=()+()=()-()14.()+4 > 8 9-()< 3 15.在○里填上“>”“<”或“=”。 11+ 4 ○12 15○8+9 14+4 ○14-4 5-2+9○5+4+4 16、10个一是()个十20里有()个十,有()个一。 17、和16相邻的两个数是()和()10里面有()个一。 18、18这个数,1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 19、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与它相邻的数是()和()。 20、在3、6、8、12中比9小得多的数是()。 21、比9大比14小的单数有:()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鲁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展开与折叠 3截一个几何体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 2数轴 3绝对值 4有理数的加法 5有理数的减法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 8有理数的除法 9有理数的乘方 10科学计数法 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2近似数 13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用字母表示数 2代数式 3整式 4合并同类项 5去括号 6整式的加减 7探索与表达规律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容器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探寻神奇的幻方 总复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 1线段、射线、直线 2比较线段的长短 3角 4角的比较 5多边形和圆的认识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六章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同底数幂的除法 4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5整式的乘除 6平方差公式 7完全平方差公式 8整式的乘除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综合与实践 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性质 4用尺规作图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数据的收集 2普查和抽样调查 3数据的表示 4统计图的选择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2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3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回顾与思考复习题总复习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第一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图形的全等 3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4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2探究轴对称的性质 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七巧板 第三章勾股定理 1探究勾股定理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3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四章实数 1无理数 2平方根 3立方根 4估算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第五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2021年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mathematics或maths,来自希腊语,“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一起看看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 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1、本节课首先从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入手.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关系式、引入次函数的概念。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 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 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 学情分析 1、虽然这是一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 了函数的一些知识,如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 铺垫。 2、八年级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 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 习其它函数的基础。 3、学生认知障碍点: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在探索过程中,发展抽 象思维及概括能力,体验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根据问题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利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 界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鲁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 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鲁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参考教案

7.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传统内容(如鸡兔同笼)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判断一组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方法. 学生已具备了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列二元一次方程时,如何寻求等量关系,放手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老牛和小马的对话(记作§7.1 A);

第二张:“希望工程”义演(记作§7.1 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7.1 C).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学时,我们就解答过著名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如“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一下呢? [生]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根据题意,可得: 2x+4(35-x)=94 解得x=23 ∵35-x=35-23=12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生]不用方程也可以解答: 如果让每只鸡都抬起一条腿,让每只兔子都抬起两条腿,即让它们表演“优美动人”的“金鸡独立”和“玉兔拜月”,这样它们一共抬起了94÷2=47条腿,并且只有47条腿着地了.接着让鸡飞上蓝天,让兔练习“金鸡独立”,也就是每只兔子只有一只腿着地,这样着地的腿数又减少了35条,而只有47-35=12条腿着地了,并且有一条腿着地,就有一只兔子,所以应该有12只兔子,35-12=23只鸡. [师]这两位同学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都非常精彩,特别是第二位同学.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接下来,老师说一种新的思路.在上面“鸡兔同笼”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它有两个等量关系:鸡的只数+兔子的只数=35;鸡的腿数+兔子的腿数=94.如果我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这时我们就得到了方程x+y=35和2x+4y=94.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方程及由它们组成的方程组. Ⅱ.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片(§7.1 A),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去括号的技巧

去括号的技巧 在进行含有括号的整式加减运算时,若能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去括号,就能减少运算环节,提高解题效率.下面介绍几种技巧,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先局部合并,再去括号 例1.计算 222222 1 23(0.5)3 2 a b ab a b ab a b a b ----+ . 解:原式 222 53() a b ab ab =--- 222 53 a b ab ab =-+ 22 52 a b ab =-. 二、先整体合并,再去括号 例2.计算 223 153(1)(1)(1) x x x x x x +---++-+-. 分析:若按常规思路先去括号再合并,不但运算量很大,而且也容易出错.将 2 (1) x x -+看 作一个整体,先合并,然后再去括号,则显得简捷明快. 解:原式 223 1533(1)(1) x x x x x x =+---++-+-3 183x x =--. 三、由外向里去括号 例3.计算 232223 18[6(12)] x y xy xy x y ---. 分析:去括号通常是由里向外去括号,即先去掉小括号,再去掉中括号,最后再去掉大括号,但对于本题来说,若先去掉中括号,则小括号前的“-”变为“+”号,再去小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不用变号,这样就减少了某些项的反复变号,从而不易出错. 解:原式 232223 186(12) x y xy xy x y =-+- 232223 18612 x y xy xy x y =-+- 232 65 x y xy =-. 四、一次去掉多重括号 例4.计算5{4[3(21)]} a a a a ----.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数学期末考试题

吴伯箫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数学第三次月月清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是回收、绿色包装、节水、低碳四个标志,其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2.下列从左到右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x 2-3x +1=x (x -3)+1 B. x 2 +2x -3=x (x +2-x 3 ) C. (x -y )2-(y -x )3=(x -y )2(x -y +1) D. (x +2y )(x -2y )=x 2 -4y 2 3.已知a +b =3,ab =2,则代数式-a 2b -ab 2的值为( ) C.-6 4.若、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值保持不变的是 ( ) A . B . C . D . 5、若已知分式9 61 |2|2+---x x x 的值为0,则x -2的值为( ) A.91或-1 B. 9 1 或1 C.-1 6、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v km ,t 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多行驶2v km ,那么可以提前到达的时间为(小时) ( ) (A ) 212v t v v + (B ) 112v t v v + (C )1212 v v v v + (D )1221v t v t v v - 7.吴伯箫学校初三级部校合唱团共有40名学生,他们的年龄如下表所示: 则合唱团成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13, B .13,12 C .12,13 D .12, 8.将点A (3,2)沿x 轴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点A′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A .(-3,2) B .(-1,2) C .(1,2) D .(1,-2) 9. 如图,将△ABC 绕点C (0,1)旋转180°得到△A'B'C ,设点A 的坐标为(,)a b ,则点A '的坐标为( ) A.(,)a b -- B.(,1)a b --- C.(,1)a b --+ D.(,2)a b --+ 10. 如图,△ABC 的周长为18,点D ,E 都在边BC 上,∠ABC 的平分线垂直于AE ,垂足为Q ,∠ACB 的平分线垂直于AD ,垂足为P ,若PQ=2,则BC 的长为( ) A .6 B .7 C .8 D .9 11.如图,在ABCD 中,∠DAB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G ,∠ABC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H ,AG 与BH 交于点O ,连接BE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O=OH B .DF=CE C .DH=CG D .AB=AE 12. 如图,在ABCD 中,AD=2AB ,F 是AD 的中点,作CE ⊥AB ,垂足E 在线段AB 上,连接EF 、CF ,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个数有( ) ①∠DCF =∠BCD ;②EF =CF ;③S △ABC =2S △CEF ; ④∠DFE =3∠AEF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分解因式:(a +b ) 3 -4(a +b )= . 16.关于x 的分式方程111x x +=--的解是正数,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17.一个多边形除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的和为1510°,则这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是 18.如图,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1个平行四边形,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5个平行四边形,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1个平行四边形,……则第⑩个图形中共有__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计60分。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推演步骤) 19、(8分)先化简 ÷(﹣x+1),然后从﹣<x <的范围内选取一个合适的整数作为x 的值代入求值. 20.(8分)吴伯箫学校为使明年初四新生入校后及时穿上合身的校服,现提前对八年级某班学生即将所穿校服型号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两个不完整的统计图(校服型号以身高作为标准,共分为6种型号).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其中穿175型校服的学生有多少 (2)在条形统计图中,请把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3)在扇形统计图中,请计算185型校服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 (4)求该班学生所穿校服型号的众数和中位数. 21、(10分)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F 分别在线段BC 、AB 上,∠EFB=60°,DC=EF . (1)求证:四边形EFCD 是平行四边形; (2)若BF=EF ,求证:AE=AD . 22.(10分)如图,长方形ABCD 中,cm AB 4=,cm BC 8=,动点M 从点D 出发,按折线DCBAD 方向以2cm/s 的速度运动,动点N 从点D 出发,按折线DABCD 方向以1cm/s 的速度运动. (1)若动点M 、N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两点相遇 (2)若点E 在线段BC 上,cm 2=BE ,动点M 、N 同时出发且相遇时均停止运动,那么点M 运动到第几秒钟时,与点A 、E 、M 、N 恰好能组成平行四边形 23.(12分)今年我市某公司分两次采购了一批生姜,第一次花费40万元,第二次花费60万元.已知第一次采购时每吨生姜的价格比去年的平均价格上涨了500元,第二次采购时每吨生姜的价格比去年的平均价格下降了500元,第二次的采购数量是第一次采购数量的两倍. (1)试问去年每吨生姜的平均价格是多少元 (2)该公司可将生姜加工成姜酒或姜茶,若单独加工成姜酒,每天可加工8吨,每吨获利2000元;若单独加工成姜茶,每天可加工12吨,每吨获利1500元.由于客户需要,所有采购的生姜必需在30天内加工完毕,且加工姜酒的生姜数量不少于加工姜茶的生姜数量的一半,为获得最大利润,应将多少吨生姜加工成姜酒最大利润为多少 24.(12分)如图1所示,将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和一个长为2、宽为1的长方形CEFD 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ABEF .现将小长方形CEF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至CE′F′D′,旋转角为a . (1)当点D′恰好落在EF 边上时,求旋转角a 的值; (2)如图2,G 为BC 中点,且0°<a <90°,求证:GD′=E′D; (3)小长方形CEF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DCD′与△CBD′能否全等若能,直接写出旋转角a 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一、选择题(3×12=36分).

数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内容有四部分: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本章是在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次进入函数范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世界存在的各种函数及应用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有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线、三角函数的应用等。本章将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探索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章二次函数: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等。本章将探索和研究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新模型二次函数,借助图像发现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利用二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章投影与视图:本章的内容包括投影与视图。本章将探究灯光下影子的特点、太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学习如何画一个物体的视图。 四、教材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学生能够在教材提供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提供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展开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材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使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等。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还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富有挑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特殊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

特殊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 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线之一,现在所学一元一次方程是以后所学方程的基础,我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特殊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利用转化思想化成一般形式,再解一元一次方程。 特殊的形式有以下八种,列出以供同学们参考。 形式一:两个非负数的和为0或两个非负数互为相反数。 两个非负数互为相反数可以转化为其和为0,有仅有均为0时才成立。 例1 已知(a+3)2与1-b 互为相反数,且关于x 的方程4x a +-3y=21 x+b 的解为x=-1,求2y 2-3的值。 解析:由已知有(a+3)2+1-b =0 ∴(a+3)2=0,1-b =0,则a=-3,b=1; 把a=-3,b=1,x=-1代入到方程中有 413---3y=21×(-1)+1,解得y=-21 2y 2-3=2×(-21)2-3=21-3= -221 形式二:连等 转化成几个方程,再分别解方程 例2 已知a+2=b-2=2c =2008,且a+b+c=2008k ,求k 的值。 解析:已知条件可转化为三个方程①a+2=2008;②b-2=2008;③ 2c =2008;分别解得a=2006;b=2010;c=4016。代入到后一个等式中,2006+2010+4016=2008k 解得:k=4 形式三:分母是小数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别把每个式子分子、分母扩大适当的倍数。 例3 解方程2.188.1x --03.002.003.0x +=25 -x 解析:第一个式子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0,第二个式子分子、分母同时乘以100, 原方程可变形为: 128018x --323x +=25 -x

鲁教版-数学-初中一年级上册-帮你学习科学记数法

帮你学习“科学记数法” 认识和表达生活中的数据问题,是新课标设置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生活中的数据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一、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 的形式,其中1≤a < 10,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理解此概念应注意如下两点: 1、记数对象:大于10的数; 2、一般形式:a×10n,其中1≤a < 10,n 是正整数. 3、A.n 的确定:将原数的小数点移到最高数位的后面,即得a ;n 是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 二、应用 1、直接运用 例1据中新社报道: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达到540000000000千克,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粮食产量为______千克. 解析:540000000000千克= 5.4×1011千克. 例2 “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于2004年5月26日在上海开幕.从会上获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69万亿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其中11.69万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 A.11.69×1410; B.1.169×1410; C.1.169×1013; D. 0.1169×14 10. 解析:11.69万亿= 11 690 000 000 000 = 1.169×1013. 故应选C. 2、先计算后运用 例3为了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国家计划在四川省境内长江上游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力发电站,预计这些水力发电站的总发电量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已知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将达到84 700 000 000千瓦时,那么四川省境内的这些大型水力发电站的年发电总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 .8.47×109千瓦时;B .8.47×1011千瓦时; C .8.47×1010千瓦时; D .8.47×1012千瓦时. 解析:由题意知,四川省境内的一系列大型水力发电站的年发电总量为:

(鲁教版初四)九年级上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鲁教版初四知识点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 1.定义:一般地,形如y=k/x (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若y=k/nx 此时比例系数为:k/n,如y=2/3x的比例系数为2/3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常数k 称为比例系数,k是非零常数; (2)自变量x次数不是1,x 与y 的积是非零常数; : (3)除k、x 、y三项以外,不含其他项。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k为常数,k≠0) (1)y=k/x (2)xy=k (3)y=kx-1(即:y等于x的负一次方,此处x必须为一次方) 2.K的几何含义: 反比例函数y=k/x (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即过双曲线y=k/x (k≠0)上任意一点P作x轴、y轴垂线,设垂足分别为A、B,则所得矩形OAPB的面积为|k|,所得三角形面积|k|/2。 .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他们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双曲线只能与坐标轴无限靠近,永远不能与坐标轴相交。因为在y=k/x(k≠0)中,x不能为0,y也不能为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可能与x轴相交,也不可能与y轴相交。 2.性质: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三、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 ⑴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y=k/x⑵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关于k的方程⑶解方程求出k的值 — ⑷把k的值代入反比例函数y=k/x中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1.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2.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结合函数解析式图像性质做出解答,特别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二章解直角三角形 一、锐角三角函数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C为直角。则定义以下运算方式: sin ∠A=∠A的对边长/斜边长,sin A记为∠A的正弦;sinA=a/c cos∠A=∠A的邻边长/斜边长,cos A记为∠A的余弦;cosA=b/c [ tan∠A=∠A的对边长/∠A的邻边长, tanA=sinA/cosA=a/ b tan A记为∠A的正切 1.sin=对/斜cos=邻/斜tan=对/邻=cos(90°-A)

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下册试题及答案(新)

七年级数学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如图所示,将三角形绕直线l 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图(E)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 l l l l l A . B . C . D . E 2、若x 是6的相反数,y 比x 的相等数小2,则x -y =( ) A .4 B.8 C.-10 D.-2 3、某班共有学生x 人,其中女生占45%,那么男生人数是( ) A .45%x B.(1-45%)x C.45% x D.145%x - 4、a 是一个三位数,b 是一个一位数,如果把b 放在a 的左边,那么所组成 的四位数是( ) A .ba B.1000b+a C.10a+b D.b+a 5、若│a │=5,b=-2,那么│a+b │的值是( ) A .7 B.3 C.-7或-3 D.+7或+3 6、下面四个图形折叠后能围成如图所示正方体的图形是()

7、有一列数1a 2a 3a ……n a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等于1与它前面那个 数的差,若1a =2,则2007a 为( ) A .-1 B.2 C. 1 2 D.2007 8.24x 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k 的值为( ) A .2 B . 4 C .16 D .-4 9.如右图,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则|x y -|的值是( ) A .20 B .80 C .120 D .180 10.如右图,直线EO ⊥BC 于点O ,∠BOC =3∠1,OD 平分 ∠AOC ,则∠2的度数是( ) A .30° B .40° C .60° D .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11.表格列出了一项实验的统计数据,表示皮球从高度d 落下时弹跳高度b 与下落高d 的关系,试问下面的哪个式子能表示这种关系(单位cm )( ) d 50 80 100 150 b 25 40 50 75 A .2b d = B .2b d = C .25b d =+ D .2 d b = 12.下列图象中,哪个图象能大致刻画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里面的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 A. B. C. D. 二、填空题(直接填写最后结果,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某地气温从-1C 下降3C 后为___C 14、已知4m a 3b 与-32a n b 是同类项,则-m n =___ 15、绝对值大于1而小于5的所有整数的和是___ 16、若x +22y +5的值是7,则代数式3x +62y +4的值是___ 17、做拉面时,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下面的草图所示:这样捏合到第___次后可以拉出128根面条。

鲁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鲁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一、直接写出得数。 70+12= 25-19= 2+64= 71-3= 6+57= 29-19= 53+14= 39+60= 80-20= 16+18= 85+13= 16+70= 18+53= 42+18= 56-16= 28-9-3= 8+7-8= 13-7+8= 10-6+9= 4+3+9= 50-20+9= 62+7-60= 50+9-8= 66-6-20= 二、填一填。 1、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 第二位是()位。 2、46里有()个十和()个一。 3、20里面有()个十。10个10 是()。 4、30比()大1,比()小1。 5、十位是1,个位是9,这个数是()。 6、和7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7、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一位数合起来是()。 8、在○里填上“<”、“>”“=” 99○100 17-8○8 13+6○20 30+8○44-4 40+54○54+40 9+70○7+90 58-5○58-50 9、在5、10、48、80、60中,最接近50的数是()最小的整十数是();最大的整十数是()。 10、比68大比72小的数有()、()、()、 11、()-40=31 ()-10 = 29 45-()=15 39-()=33 12、6元7角= ()角1元=()角=()分。 13、一张50元钱可以换()张20元和()张10元钱。 三、用竖式计算。 26 + 13 = 73–15 = 42 + 38 = 62–57 = 63 + 29 = 24+13+49= 79-36-28= 75-47+32= 1 1

新鲁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五四制)

鲁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五四制)目录 六年级上册(初一)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展开与折叠; 3.截一个几何体; 4.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有理数; 2.数轴; 3.绝对值; 4.有理数的加法; 5.有理数的减法; 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有理数的乘法; 8.有理数的除法; 9.有理数的乘方;10.科学计数法;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2.近似数;1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1.用字母表示数; 2.代数式; 3.整式; 4.合并同类项; 5.去括号; 6.整式的加减; 7.探索与表达规律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初一)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 1.线段、射线、直线; 2.比较线段长短; 3.角; 4.角的比较; 5.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第六章整式的乘除 1.同底数幂的乘法;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3.同底数幂的除法;4.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5.整式的乘法;6.平方差公式;7.完全平方公式;8.整式的除法 第七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平行线的性质;4.用尺规作角 第八章数据收集与整理:

1.数据收集;2.普查和抽样调查;3.数据表示;4.统计图选择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2.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3.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初二) 第一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图形的全等;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5.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第二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第三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3.勾股定理的应用举例 第四章实数 1.无理数; 2.平方根; 3.立方根; 4.方根的估算; 5.用计算器开方; 6.实数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确定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第六章一次函数 1.函数; 2.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象; 4.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5.一次函数的应用 七年级下册(初二)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4.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5.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

鲁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测试题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月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A.??? xy =1x +y =2 B.??? 5x -2y =3 1 x +y =3 C.?? ? 2x +z =0 3x -y =15 D.??? x =5x 2+y 3=7 2.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 x 与y 的和等于0吗 D.对顶角不相等 3.已知方程组5354x y ax y +=??+=?和25 51x y x by -=??+=?有相同的解,则a ,b 的值为 ( ) A .1 2a b =??=? B .4 6a b =-??=-? C .62a b =-??=? D .14 2a b =??=? 4.如图所示,AB ∥CD,则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D C B A 1 E D C B A 4题图 5题图 5.如图所示,已知DE ∥BC,CD 是∠ACB 的角平分线,∠B=72°,∠ACB=40°,?那么∠BDC 等于( ) A.78° B. 88° C. 90° D.92° 6. 由123=-y x ,可以得到用x 表示y 的式子( ) A .322-=x y B. 232-=x y C. 3132-=x y D.3 22x y -= 7. 方程组???=+=-521 y x y x 的解是( ) A .? ??==12y x B. ? ??-==12 y x C. ? ??==21 y x D. ? ??=-=21 y x 8. 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余都相 同,则随机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为红色的概率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