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王维诗歌中的道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但是在其诗歌中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存在。
他早年也与道士交游,写下不少神仙诗。
诗歌中也显露着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一、序言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在唐代享有盛名。
他与李白、杜甫一起,据有三足鼎立之势。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指出:“吾于天才得李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又可见王维尚佛,其诗歌受禅宗影响,禅趣盎然。
但同时,王维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诗歌中也有体现。
王维早年有一段时间颇倾心道教,到后来也一直没有割断这一情缘。
他写过一些神仙诗以及和道士交往的诗。
如《鱼山神女祠歌》、《桃源行》、《赠焦道士》、《赠东岳焦炼师》、《过太乙观贾生房》、《送方尊师归嵩山》、《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赠李颀》、《李居士山居》、《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送张道士归山》等诗歌,都跟道家关系密切。
本文从意象选择和色彩运用这两个方面着手,通过竹意象和云意象的分析,以及王维在诗歌中经常运用的青白二色的分析,理解王维与道家的紧密联系和其诗歌中蕴含的道家清静无为思想。
二、王维诗歌中的道家思想王维写过一些神仙诗。
如他在早年出官山东时,作《鱼山神女祠歌》。
这座神女祠祭祀的是著名的天上玉女智琼,她和弦超的传说是六朝以来文人们所艳称的人、神恋爱故事。
王维的这首诗歌中的“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表现了其倾心神秘的心态。
还有如他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诗画交融中的“空”与“静”韦晓娟关键词:王维禅境山水画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画大师。
王维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了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空”和“静”的禅宗思想,表现了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趣味。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特殊贡献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流传千古,著名的诗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几乎妇孺皆知。
王维将禅学的理念与自然的景物融合在一起,在他的笔下构建的是一幅幅空幽寂静的禅宗意境。
同时,王维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是继李思训之后的又一大山水宗师,在绘画史上的王维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中记载了王维的绘画风格:“工画山水,体涉今古。
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挥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
复务细巧,翻更失真。
清源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
”①可见王维的泼墨山水画的功力十分深厚。
王维的诗作流传较多,画作却不多,他的作品名录见于《宣和画谱》《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云烟过眼录》等著述中。
根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当时御府收藏的作品有126件,作品多为“雪景、捕鱼、雪渡”等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
王维的绘画以山水见长。
流传至今的有《辋川图》壁画摹本石刻的拓本,传世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卷》等作品为后人临摹或伪作。
但无论真伪,从传世的作品来看,王维饱含禅意的山水诗画是被历代书画家所推崇的。
王维最大的贡献是将诗、画两种艺术加以贯通:诗中饱含画的意蕴,画中蕴涵诗的意境,画的布局构思以及赋彩都可以用诗的语言来描述。
宋代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道出了王维山水画作品充满了禅境与诗境。
一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母亲虔诚信佛,对他的影响很大。
王维名维,字摩诘,而“维摩诘”是《维摩诘所说经》中一位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的大居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论王维山水诗的深层文化意蕴柯素莉
【期刊名称】《当代继续教育》
【年(卷),期】1999(000)005
【摘要】一、王维的禅宗意识与山水艺术王维早年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导致他对儒学的怀疑而遁于禅门:“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与胡居士皆病》)。
要求人们远离尘世、归依自然,又主张以“识自本心”而“顿悟见性”的佛教,对晚年“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无疑极具吸引力。
王维信仰的禅宗,以“无念为宗”,吸取魏晋玄学放任自然的思想,又接受儒家性善重孝的观念,发展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学派。
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政治旋涡中,在家庭不幸的打击下,王维超脱世俗、清静无为的禅念更加浓郁。
他追求的南宗禅的心空境界,即生死不染、去往自由的境界,提倡“缄口于是非之场,融
【总页数】4页(P71-73,46)
【作者】柯素莉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中文系!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浅议王维诗中的浪漫主义情结 [J], 郑千里;丁薇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论王维山水诗的"云"、"水"意蕴 [J], 胡遂;罗姝
3.坐看云起时——山水知己王维山水诗探究 [J], 曾明
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J], 高文林
5.论王维山水诗的深层美学意蕴 [J], 胡立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王维一生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其思想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单独说他只受某家思想影响。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欢迎查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
”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
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
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
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
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
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
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
走进“诗佛”王维
翟佳莹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之说。
王维,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参禅理,学庄通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
在文学史上王维与孟浩然同称为“隐逸诗派“的人物,合称“王孟”。
走进王维,才知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都有流传人品的佳篇。
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没错,王维的作品,绘影绘形有着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他的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在诗坛上竖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在写诗方面达到了顶峰,充满了不朽的传奇色彩。
他的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显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
走进王维,才开始品他的诗,好一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生动地刻画出了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幽寂静谧的意境,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好一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宛如一幅气势磅礴,笔墨酐畅,长卷泼墨山水画,显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好一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写出了王维避尘世的幽居生活。
王维隐居在辋川,信奉佛教,寻访山林,怡然自得。
走进王维,感受他的诗的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感受诗的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之美。
总之,他的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走进王维,品他的怡然自得;品他的艺术修养;品他的才华横溢。
一、点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诗佛”王维二、面1、简介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古人的名和字可以相成,所以维和摩诘一为名一为字是没有问题的,请不要再修改说王维的字“摩诘”是“很脏”了)。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2、诗词风格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他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
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
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
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
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爱慕他人诗文中的佳句,往往直接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文苑英华》集中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又是李嘉之祐诗句,故有人称“王维好取人嘉句”。
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
”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
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
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姚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
散文也有佳作。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一向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
他以画理入诗,融画技与诗情的高妙笔法,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王维将”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色推上了极致达到顶峰,这与他所独有的艺术造诣和人格修养互为表里。
使人徜徉于自然的灵秀之中,品味山田园之乐,追求诗与画的完善结合,意与境的形神之美。
山水田园诗诗情画意诗中有画1艺术高峰——诗中有画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变化、家庭生活的变故是密切关联的。
王维作为一代才子,在少年时春风得意,很有名气。
但在追求功名利禄中多次遭遇坎坷,极不顺利,甚至丢掉性命。
安史之乱后由于社会黑暗,政治动荡渐渐地他对名利逐渐淡薄,对官场已经厌倦,退隐之心站住主导。
王维在家庭生活中也很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并且没有在续娶,几十年孑然一身。
他在大自然中去寻找心灵上的寄托。
在长期的山林闲居生活的经历,王维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热爱,尤其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的感受,因而他创作出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诗。
2艺术风貌---品味诗中有画伟大的诗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王维的诗歌取自然景物,动静相宜,色彩鲜明,给人面前呈现出一幅独特画面,读后有一种美的感受。
读《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简单的轻描淡写,却细致入微给人一幅寂静幽静的画卷,意境深刻,令人向往。
明代李东阳评此诗曰:“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知。
皆淡而愈浓,进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为俗人言。
”[2]读《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愈静于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甜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归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顿悟开南宗,从此画家喜参禅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代禅宗出现“南顿北渐”之争,山水画也分化出南北二宗,自王维参禅开创南宗后,画与禅便不可分割,主张行、住、坐、卧皆为禅的“顿悟”法门始终是山水画家灵感的源泉。
中国山水画南宗名家无不具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画中有诗”,而且“画中有禅”。
画家喜欢参禅,将画道与禅理融为一体,以山水画为载体不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正是中国文人画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中国山水画与禅宗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唐玄宗时的大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并驾齐驱,他们奉唐玄宗之命同作《蜀道图》于殿壁,吴道子绘嘉陵江山水三百里一日而就,李思训则“累月方毕”。
唐玄宗观后感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即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故后人称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
相对于吴道子的多才多艺而言,李思训表现得更为专业,他将隋代画家展子虔“青绿重彩,工细巧整”的风格发展到极致,并将这一风格演变为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宗派——北宗。
没过多久,唐代另一位大画家王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意出尘外”的境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神话,他以诗人、画家和修禅者的身份,给山水画增添了“画中有诗”、“画中有禅”的无穷意味,中国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王维也成为令后人敬仰的“南宗”之祖。
禅宗与山水画均分南北宗值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在唐代分出南北宗,与唐代禅宗分出南北宗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禅宗的兴衰始终息息相关。
禅宗两派是指“南能北秀”,即南宗惠能,北宗神秀。
神秀和惠能均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
禅宗南北宗的区分主要在修行的方法上,北宗主张“渐修”,正如神秀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南宗则反其道而行之,惠能认为“本来无一物”,主张“顿悟”。
南画之祖王维画风浅谈及画作赏析关键词:南画之祖破墨山水禅宗精神雪溪图辋川图正文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亦工书画。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其诗大多为表现山水田园之作,在对自然美景地描绘中,流露出生活中闲适恬静的情趣。
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
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被后人尊其为南画之祖。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可能同时受到吴道子与李思训的影响。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评之“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说他“笔力雄伟”,吴道子的笔法也以“雄壮”见称。
这都可视作他承受吴道子画风的证据。
画史上又载王维画“皆如刻画”,其工谨细丽之处,显然又有与李思训相近之处。
但总的来说,王维的画风显然更加倾向于前者。
王维在画史上的重大影响是他的“破墨山水”。
所谓“破墨”,即以墨加水调成浓淡不同的层次,用以渲染,代替青绿设色。
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是从从六朝的青绿山水画法中继承而来并完善的,而水墨渲染则启发了此后皴法的出现。
经过了唐代的发展成熟,到了宋代,山水绘画达到顶峰。
因为王维的山水画笔意清润,诗画合一,与当时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
于是开始备受推崇。
至明末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更是把王维尊为“南宗”始祖。
应该说,王维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而在于他的艺术思想。
王维是唐代山水画家中诗名最大又通禅理的一个,而王维半官半隐的身份,更成为了后世画家的理想典范,正是这种共同的思想基础,造就了王维画作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广泛共鸣。
王维很强调“自然”两字,自然中取情境,自然中取乐趣,心中之意也是自然,王维的意境就是为自然而生的。
他的诗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自然流露出了一种平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王维是唐代诗人,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带有禅意。
以下是他的三首带有禅意的诗歌:
1.《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以及他对禅宗的领悟。
诗歌中的“道”可以理解为禅宗所讲的“道”,即真理、本质的意思。
诗人通过在自然中漫步、观赏山水、坐看云起等行为,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追求。
2.《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是王维送给好友张少府的作品,诗歌中表现了他对自然、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喜爱。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喜好静谧、爱好自然、爱好音乐等特点,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追求。
3.《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夜宿鸟鸣涧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生命、宇宙的领悟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述春夜山涧中的景象,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神秘、宏伟、壮丽的感受,也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追求。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
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
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
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
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
”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笼樊。
”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
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
[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
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
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
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说心中盲目的信仰,也不过分强调或辩论色与空的关系,更加不会去过度精致化地追寻或分析知识,以及枯坐冥思求得真理,而就在与普通生活保持一定联系的情况下,在平平凡凡的境遇与现实中感悟“佛”之禅理。
[2]禅宗的主要宗旨是注重人本身带来的天然心性,能够悟透这种“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禅宗不需要通过繁琐的经典卷册参悟感知,也不需要字句剽窃、生搬硬套,甚至罔顾心性呵骂佛祖。
大诗人王维是一名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参悟佛学,并且将一身都放在钻研禅宗佛理之中,乐此不疲。
对于佛教的不同学派来说,诗人王维几乎不变的观点都是对各个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但说到底他对禅宗的思想更为偏好一些。
[3]王维在青年时期曾任过文官,也写下了很多反应现实的诗篇文章,更有通篇贯彻禅悟道理的《梵体诗》。
王维的很多诗篇都不是主要阐释禅理,而是通篇中富有禅之韵味,这使得他的诗文有一种空灵淡远之感,禅机悟境往往在字里行间就流露了出来。
在王维中年时期,其所作的以辋川集组诗为典型代表的山水诗,哲理禅趣与诗情画意的融合已成天然一体,曾被赞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极为恰当。
禅宗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念无欲,以一种任运随缘的心态面对世间之事,主要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心空欲灭的境界。
王维在后期所作的山水诗中,其意象孤寂悠闲、幽深静谧、凄清空灵。
而其中蕴含的那种空寂静灭的情趣,正是王维将禅宗精神渗透在诗文中的体现,其中《鸟鸣涧》与《辛夷坞》两首诗文展现出来的闲静空寂的境界,也正是他诗文中禅思意趣、悠远空灵的表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两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与辋川别业中的幽美景色。
与别的写景诗文有所不同,王维在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中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桂花与辛夷花从盛开到凋零以及一边盛开、一边凋零的凄美场景。
《鸟鸣涧》开头开头第一句直接点明这是一个桂花飘零的季节。
桂花虽然慢慢凋零,但是残留的香味却依然十分浓郁,这样人们都很容易想象到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是多么美好的。
但诗中描述的意境却明显在诉说再美好的事情都会有消散、凋的时候,因为此刻的桂花就是在不断飘零。
[4]《辛夷坞》诗中采用的手法则有所不同,前两句首先点明辛夷花绽放的时候是多么生机勃勃、红艳烂漫,而诗的后两句却笔峰一转,将辛夷花且开且败、山涧寂静无人的情境点了出来。
与前一首《鸟鸣涧》相比,这一首诗利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花开花落描写衬托得更加明显。
从古到今,无数的诗人醉于花的绵延芳香、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并且以花为主题将其赋于诗中,心绪也随着花开花落而或喜或悲。
各朝代的诗人赞美花朵,主要是因为花朵盛开的时期十分非常短暂,不禁会给人一种落幕凄冷的感觉。
然而这种悲凉的情感在王维的这两首诗中却没有体现出来。
[5]在诗人王维的笔下,花朵在默默开放的同时,也在静静地凋落,它既不需要人们去过分地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在它凋落的时候过分哀伤。
花从自然中来,在自然中盛开,也回归到大自然的泥土之中,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既没有心灵的震颤,也泯灭了时空的界限。
这种空寂静谧的境界几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更是生命个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回归与统一,这一点正是佛境与心境的相通之处,或者说是佛境与心境的同构。
二、诗意与禅意的交融渗透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主要的追求与表现就是对闲静空寂境界的追求。
例如,王维在《鸟鸣涧》中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前两句主要描写月夜下的山涧空闲寂静,偶然望见有桂花飘零,仅仅是简短的十个字就清晰渲染出一个分外闲静的意境。
后两句描写的是月出惊鸟,几声山鸟的鸣叫,更加衬托出春山中的空灵寂静。
清代黄周星曾经评论这首诗时曾以“道心”二字将其意境诠释出来,所谓的道心主要是指出世之念。
而佛教的宗义正是引人出世,世间凡尘中的任何事情的本质就是苦的,而造成苦的原因就是一切思想意识、情绪及世俗欲求的纠缠(即“菩提”之说),因此只有将一切的烦恼彻底断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而诗人王维由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身处于寂静的境界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累及俗世牵绊,因而才能真正体验到寂静空灵的快乐。
从这首诗的境界中,诗人精神的超脱与心理的宁静已经清晰体现出来。
再如《辛夷坞》中对辛夷花红萼的描写,形容其像芙蓉一样艳丽,但辛夷花却生长在毫无人迹的山中,无人知晓它的盛开或落败,因而只能自生自灭、任由开落。
山涧里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寂静与凄冷,这里的一切都与外界的人事毫无关系,而此刻诗人的心境也是如此。
王维的仕宦生涯郁郁不得志,胸中有远大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数次归隐于山林,如同辛夷花一般静静盛放,然后渐渐凋零,自然而平淡,既没有对生的喜悦,也没有对死的哀痛。
[7]诗人在面对这花开花落的场景时,似乎全然无动于衷,不因其盛开时而喜悦,更不因其凋零时而哀婉,他已经彻底忘记自身的存在,并与这辛夷花的开落融为一体。
这种物我融合、神遇物化的意趣,正如顿悟佛理禅意之时对生命的参悟一般,皆由气韵精微的心灵而引发,而诗中所展现的那种虚空之境,也正是禅宗所倍加推崇的。
王维的《鸟鸣涧》《辛夷坞》两首诗通过对闲静空寂的景物描写,不仅将空灵、淡泊及静谧的感觉传达出来,更将一种雅致清单的朦胧意境展现出来。
因此,在诗人的眼中,如此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便成了“静虑”的绝佳去处。
也正是由于诗人王维的心境安定,静坐悟禅,将世间一切全然忘怀,才能将心中了无牵挂、无念无欲的禅意清晰展现出来。
从诗的题材来看,诗人王维在诗中呈现出来的溪水顽石、深林夕照以及落花飞鸟等景象,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看到过的自然景象,这是一种纯朴原始、未受任何世俗污染的本性,也正是信奉禅宗之人所追求的永恒之美。
禅宗的哲学思想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认为每个人心中具有佛性,因而追求佛性无须假借外物。
禅宗的要义是通过未受污染的自然界创造出一种空寂的境界,所以王维心中的自然境界是非常淡泊清净的。
尽管禅宗也是由景象如受,但却将物象排斥在外,同时体现出回归自然。
归于山林的人生哲理。
[8]诗人王维在描述这种景象时,展现出来的是寂灭之景却不带有一丝的情感流露,因而人们也就无法倾听到王维心中的任何情感波动。
三、诗的画面形象与禅宗精神意趣的高度统一王维绘画中的佛学思想不仅是其首要展现的容,也是其辉煌风格的独特表现形式。
诗人王维的绘画作品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从相关记载中依然能够感悟到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精神。
王维的绘画受佛学禅宗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更离不开禅宗思想的影响。
[9]在中唐时期,由于禅宗思想十分盛行,而王维作为人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鼻祖,他的画风自然与佛学禅宗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王维身处的时代正是禅宗五祖禅宗六祖的国度时代,正是禅宗的兴盛与南北分宗的关键时期。
正是由于南北二宗对王维思想的巨大影响,他的诗画风格得到了极大的熏与感染,逐渐呈现出顿悟为用、渐修为体的高超成就。
在王维的画论里体现出来的意趣是清幽而绝俗,这与他一生执着追求的“湛然常寂”之态相得益彰。
王维本身的佛学休养与禅宗素质十分精深,极少有诗人有他这般修为;而王维作为一名画家,在其画论中对意境十分讲究,因而其画作的审美意趣与指向,自然处处富含禅宗之意。
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擅长用捕鱼、栈道、雪景、晓行等题材,尤其以雪景题材的画卷最为见长。
王维作画时擅长渲染之风,作品具有“深”“重”的特征。
王维在作画之时,也是其禅宗佛学休养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一幅安静的小桥流水,还是简单的飞鸟翔空,在他的笔下都蕴含着一种深远的禅意。
他在表现禅意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进行佛教说理,而是在其中贯穿禅理的高雅意趣。
在宋代时期,曾经流传过王维的一幅画卷《袁安卧雪图》。
袁安是汉代的一名孝廉,王维对其人品休养十分敬重,并且在其诗文中也屡有提及。
王维之所以作此图,主要的意旨是赞颂袁安的高尚品格。
[10]而王维当时处于禅宗思想盛行的唐朝,自然会不经意将禅宗思想融入作品之中。
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到,王维在《袁安卧雪图》中体现出来的境界与其世界观中的佛学禅宗思想颇有契合。
在此画卷中,雪地里有一棵颜色鲜艳的芭蕉树,而依据常理推测,芭蕉应该在冬季到来之前就会衰残,又怎么会有“雪中芭蕉”之说。
王维之所以如此作画,实在赞扬袁安在大雪之后,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与他人相干,这一点与“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颇有相似。
这种献身的精神是对信仰的永恒追求,也是一种心性的修炼。
由此看来,袁安卧雪的景象,在此刻便成了一种超脱物外的艺术。
在此其中,袁安被佛学禅宗逐渐油同化,成为王维的精神诉求与理想的形态。
综上所述,佛学禅宗思想不仅构成了诗人王维绘画的主要风格,同时也推动其形成了不以客观现象为目标的写意之美。
结语:佛学禅宗对诗人王维的诗画影响深远,其显著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诗画作品中直接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