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锻炼锻炼”》 赵树理 文学考研
- 格式:docx
- 大小:14.54 KB
- 文档页数:2
50年代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重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作者:陈思和赵树理的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又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①,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②,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的时代里看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间文化传统也应该风云际会,获得复兴③。
所以他始终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④,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了这种意思。
他所说的“起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他说,他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
必须了解赵树理特殊的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创作的美学意义。
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50、60年代作家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大约不会超过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不识字人”,应该说是很少见的。
所以用新文学传统的审美眼光,用一般知识分子理性的眼光,都无法从审美感情上认同和理解赵树理的小说,甚至很难走进赵树理艺术世界之门。
赵树理所要表达的,不是概念形态的农民,也不是艺术形态的农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山西农村口常生活当中的活人的具体感情、没有一点儿的虚伪。
他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虽然也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那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
《小二黑结婚》写农民的自由恋爱,却先写三仙姑,一个因为爱情得不到满足而装神弄鬼的女巫,接着是农村流氓窃取村政权为非作歹,压制育年农民的自由恋爱……把一个藏垢纳污的民间社会文化历历在日地展现了出来。
赵树理《锻炼锻炼》《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
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锻炼锻炼》中有"吃不饱""小腿疼"两个落后农妇。
在干部和群众思维框架下展开的叙述,一边是干部利用大字报、批斗会等体现政治权力的手段对待一般农民,一边是竭力躲避权力制约的人物"吃不饱"和"小腿疼"。
这两个人都成了斗争目标,成了以领袖、法院、乡政府名义威胁的对象。
"小腿疼"这样的客观上与社会主义中心运动不一致的人物与写英雄人物的时代精神不可避免地相互冲突。
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
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既没有写英雄人物,也没有写出阶级敌人的破坏及与之斗争的过程。
这样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邵荃麟所谓"中间人物"的特征,有人称之为"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
赵树理“锻炼锻炼”研究观点罗列1、出处:谁的民间——从《锻炼锻炼》看赵树理小说的立场令狐兆鹏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抛弃了一切当时粉饰现实的虚伪写法,实实在在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干部就这样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就这样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
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
2、出处:“集体劳动”的仪式化隐喻——论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季玢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是一篇关于“集体劳动”的精神文本,小说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借助“集体劳动”这一神圣的仪式化符号委婉地传达了作者对于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强迫劳动行为和妇女解放之途的质疑和思考。
从而对政治臆造幻景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观照和理性反思。
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急剧发展和跃进,“难以从外在姿态中看到的从柴米油盐等生活细节显现出来的各种障碍,并未逃得过赵树理的眼睛。
”这其中最根本的障碍就是因为国家粮食统购统销而导致的“劳动”与“收益”不对称的关系。
从农民的日常琐事出发,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研究人,研究生活观察并批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人与这些问题的关系。
3、出处:秩序隔阂与政治理想的艺术表达——重新理解《锻炼锻炼》中的三个人物形象乔亮《锻炼锻炼》是围绕着以杨小四、王聚海、“小腿疼”为代表的三方力量在一个政治秩序与乡土秩序激烈交锋的乡村空间中发生的较量而展开的小说。
乡土秩序的根深蒂固与政治权威的急待确立之间的矛盾隔阂便是小说世界和乡村现实一切冲突的根源。
4、出处:在农民与现代化之间的思考——重读赵树理的《锻炼锻炼》韩振江赵树理透过小说发现了农业合作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即保障农村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这彰显了赵树理“问题小说”在今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5、在农民与现代化之间的思考——重读赵树理的《锻炼锻炼》韩振江赵树理透过小说发现了农业合作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即保障农村社会的公平公正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锻炼锻炼”赵树理《“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
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
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
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
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
“争先”农业社,地多劳力少,动员女劳力,作得不够好:有些妇女们,光想讨点巧,只要没便宜,请也请不到——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她们一上地,定是工分巧,做完便宜活,老病就犯了;割麦请不动,拾麦起得早,敢偷又敢抢,脸面全不要;开会常不到,也不上民校,提起正经事,啥也不知道,谁给提意见,马上跟谁闹,没理占三分,吵得天塌了。
这些老毛病,赶紧得改造,快请识字人,念念大字报! ——杨小四写这是一九五七年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候出的一张大字报。
在一个吃午饭的时间,大家正端着碗到社办公室门外的墙上看大字报,杨小四就趁这个热闹时候把自己写的这张快板大字报贴出来,引得大家丢下别的不看,先抢着来看他这一张,看着看着就轰隆轰隆笑起来。
倒不因为杨小四是副主任,也不是因为他编得顺溜写得整齐才引得大家这样注意,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批评的两个主要对象是“争先社”的两个有名人物——一个外号叫“小腿疼”,那一个外号叫“吃不饱”。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
本来她瞧着孙孙做做饭媳妇是可以上地的,可是她不,她一定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给她打洗脸水、送尿盆、扫地、抹灰尘、做饭、端饭……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的话也不放过机会。
二、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分析1.背景:1958 年,现实主义遭到了轻视与曲解,有人把浮夸风视为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而大加赞赏。
而赵树理从“摘棉花”所引起的一场风波中看到了某些农民的思想现状和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他对阻碍社会前进的封建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以及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的不良作风等,进行了善意的批评。
2.故事梗概:四个人物:即“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杨小四;两个事件:即队委会、摘棉花3.人物形象分析:“小腿疼”和“吃不饱”:是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落后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们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工于心计、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己。
二人的杀手锏就是“小腿疼”和“吃不饱”:在家庭中,二人为了居于统治地位, 牵制、驯服丈夫和家人,一个装着“小腿疼”,一个装着“吃不饱”。
“小腿疼”丈夫在世时,为了容易使唤丈夫,装病“小腿疼”;娶了儿媳妇后,为了欺压和使唤儿媳妇,又装着“小腿疼”,让儿媳妇在家伺候她,拖后腿,不让其下地参加集体劳动。
“吃不饱”总是把丈夫置于“准丈夫”的位置,用离婚来要狭丈夫;自己在家偷吃多占,但还常常用“吃不饱”欺瞒群众。
在对待劳动和集体和的态度上,二人更是丑态百出,如果有取巧的机会他们就出工参加劳动,当便宜活做完了,她们就以“小腿疼”和“吃不饱”为借口而不能下地;二人听说要自由拾花,天不明就赶着下地,而到了地里名为拾花,实为偷花。
二人性格的不同之处是:“小腿疼”尖酸泼辣、仗势欺人、好耍无赖;“吃不饱”则善于撺掇、惹是生非、背后点火,二人性格塑造得各具风采。
如在对待“大字报”一事的态度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吃不饱”看到杨小四批评她的大字报时内心虽然怒火万丈,但并未直接去找小四闹事撒泼,而是跑到“小腿疼”家添枝加叶、煽风点火,煽动“小腿疼”去闹事,自己躲在背面看热闹而以解心中之气;在开会时,她又把“小腿疼”推在台前,自己却坐在圈外做好人;在“摘棉花”的情节中,她担心自己和“小腿疼”两个人势单力薄,又欺骗和煽动不明事理、爱占便宜的落后妇女,作为垫背,以此达到法不制众的目的;偷花被抓之后,见大风已到,将她和“小腿疼”偷花的预谋一股脑到了出来。
对比分析《锻炼锻炼》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小腿疼”和“吃不饱”是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里两个主要人物。
“小腿疼”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儿媳,还有一个小孙子。
“小腿疼”这个外号源于她年轻时生过一种病,后来她便一直拿这个并说事,总喊“腿疼”无法劳动,连生活起居都要让儿媳妇伺候的妥妥帖帖。
但一到能占到便宜的时候,她的腿也不治痊愈了,哪也治不好她所谓的腿疼,“疼”与“不疼”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吃不饱”原名李宝珠,比“小腿疼”年轻的多,才三十多岁。
论人才在争先农业社也算是数一数二的,可惜这个优点成了她自己很大的一个包袱。
社里让劳动的时候她就说“吃不饱”不能劳动。
然而等丈夫走后自己却下面条吃,就是这两个人成了“争先农业社”的焦点。
作为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她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在逃避劳动这个方面,她们俩都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投机取巧、偷工减料,都是她们惯用的手段。
能占便宜的时候,她们便不约而同的出现在劳动的场地上,,如果占不到便宜或者占的便宜太少,她们定会一个喊“吃不饱”,一个喊“小腿疼”找借口不去劳动,但在某些方面,她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比如说在逃避劳动的问题上,由于“小腿疼”和王盈海和王聚海是亲戚关系,所以她可以仗着有点“后台”,更肆无忌惮,胆子比“吃不饱”更大些。
“吃不饱”无依无靠,胆子自然没有“小腿疼”大,经验也没有“小腿疼”多,一些事情上也总要靠“小腿疼”来定夺。
再比如说“偷棉花事件”上“小腿疼”比较有心计,她丈着自己年纪大,倚老卖老,又因为仗着自己门子硬,所以出此招数,但她又怕出事,为保险起见,她拉“吃不饱”一起下水。
总之,“小腿疼”和“吃不饱”都是当时社会落后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像“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的形象.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王聚海和杨小四是赵树理笔下,两位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但其性格各具特色: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王聚海的“和事不表里”,表现在杨小四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大闹村工会的风波,正当大伙想让小腿疼受点教训----送乡政府时,他怕收不了场,站起来让小腿疼回去了;而且在杨小四征求他要不要出大字报时,他却坚决主张不要出。
他还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强权主义,主观臆断、刚愎自用、不分是非,以他的势力来压人----他从城关开完会回来后看到杨小四他们在开会,便以为是争论那张大字报的问题,便走上前让他的老嫂子小腿疼回去,助长了小腿疼拒不交待偷花的事实。
副主任杨小四,1957年改选时任职,可他一个年轻干部,便是王聚海眼里坚持需要锻炼锻炼的人。
而他却是个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
他不怕招惹麻烦,贴出的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一丁点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给她点教训,压压她的嚣张气焰。
在村支书和村主任去城关开会把整风和生产交给他组织时,他表现出的有组织、有方法、果断、坚决治了小腿疼的“腿疼”,也揭了“吃不饱”的比谁都吃得饱的谜。
他在一开始安排生产工作时的讲话,把当前生产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接下来的工作分配的合理有序,规定的处罚方式也妥当严密;在开始摘棉花的当天在地里杨小四当着各队长和群众的面,又具体部署了各队的工作和任务,没有给那些偷花、找借口不出工的人留任何可乘之机;在他发现小腿疼等四人偷花的事实时,又组织开大会的形式让她们交代;又有计谋的把最难对付的小腿疼放在了最后,让她先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得不交代事实。
王聚海和杨小四是赵树理笔下,两位农村干部的典型代表,但其性格各具特色:主任王聚海是个老中农出身,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就好给人和解争端,人们常说他是个会和稀泥的人。
他好研究每个人的“性格”,主张按性格用人;他给人平息事端,主张“合事不表理”,只求“了事”就算;他以为凡是懂得他这一套的人就当得了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办事的人就还得“锻炼锻炼”。
王聚海的“和事不表里”,表现在杨小四贴出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大闹村工会的风波,正当大伙想让小腿疼受点教训----送乡政府时,他怕收不了场,站起来让小腿疼回去了;而且在杨小四征求他要不要出大字报时,他却坚决主张不要出。
他还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强权主义,主观臆断、刚愎自用、不分是非,以他的势力来压人----他从城关开完会回来后看到杨小四他们在开会,便以为是争论那张大字报的问题,便走上前让他的老嫂子小腿疼回去,助长了小腿疼拒不交待偷花的事实。
副主任杨小四,1957年改选时任职,可他一个年轻干部,便是王聚海眼里坚持需要锻炼锻炼的人。
而他却是个精明干练、敢想敢干、有头脑有思想的青年干部。
他不怕招惹麻烦,贴出的批评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大字报并在小腿疼大闹村工会的威胁下没有表现出一丁点退缩的意思而是主张要把小腿疼送到乡政府给她点教训,压压她的嚣张气焰。
在村支书和村主任去城关开会把整风和生产交给他组织时,他表现出的有组织、有方法、果断、坚决治了小腿疼的“腿疼”,也揭了“吃不饱”的比谁都吃得饱的谜。
他在一开始安排生产工作时的讲话,把当前生产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接下来的工作分配的合理有序,规定的处罚方式也妥当严密;在开始摘棉花的当天在地里杨小四当着各队长和群众的面,又具体部署了各队的工作和任务,没有给那些偷花、找借口不出工的人留任何可乘之机;在他发现小腿疼等四人偷花的事实时,又组织开大会的形式让她们交代;又有计谋的把最难对付的小腿疼放在了最后,让她先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得不交代事实。
《锻炼锻炼》人物对比分析《锻炼锻炼》是作家赵树理在195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九五七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时期,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典型社会现象。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开始了对故事四个主人公的描写,其中“小腿疼”和“吃不饱”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的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一个小孙孙。
是杨小四大字报批评的主要对象之一。
她有一个坏毛病,专为使唤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媳,非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
她的小腿在年轻的时候曾生过连疮,不过早就治好了。
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可他好了之后,为了使唤丈夫,说自己留下了病根。
如今,他的疼只有不高兴,做活儿,有了媳妇的时候才会疼。
“吃不饱”原名“李宝珠”,也算个人材,而且只有30来岁,丈夫也聪明伶俐,只是没有志气。
她给张信安排了一套政策,要掌握他的经济全权,还要张信负责一切杂事,以及穿衣吃饭的标准。
总之张信就完全成为了她的长工。
自从实行粮食统购后,他时常喊叫吃不饱。
她的吃法是自己先把面条煮得吃了,再把汤里下几颗米熬成糊糊粥让张信回来吃。
在参加生产劳动方面,他和“小腿疼”的态度相同。
有要有取巧的机会她就参加,当便宜活做完了,就喊自己吃不饱不能劳动。
这两个人在逃避劳动方面,有着相同的态度,都怀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在以往主任王聚海的管理下,有能顺利逃避。
但每次策划偷棉花或偷工取巧的都是小腿疼,他和王盈海还是叔嫂关系,所以总是对她没有办法,或者从轻处理。
吃不饱通常都是有事去找小腿疼,而小腿疼都冲锋陷阵打到最前面,她却躲在后面默不作声。
小腿疼也仗着自己年岁大,总是惹事端,不过只要别人硬他就软了下来,看见他人交代了自己也只能老实招了。
两个人在和队里作对的时候,也特别合心,只是俩人怕出事后承担责任,便花言巧语招来一帮人一起作对。
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担心人太多分到自己手上的利益少了,可见这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和自己害怕承担责任的懦弱。
锻炼锻炼阅读理解
“锻炼锻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解放前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两个年轻农民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展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腿疼和吃不饱——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的名字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困境:小腿疼是因为她的小腿受伤,而吃不饱则是因为贫困。
他们的困境与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紧密相连,也体现了赵树理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
其次,赵树理通过“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例如,小腿疼虽然因为受伤而不能干重活,但她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她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谋生。
而吃不饱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却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他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最后,赵树理通过“锻炼锻炼”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认为,要改变农村社会的现状,需要从人性的根本入手,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承,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自我意识。
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奋斗和自
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之,“锻炼锻炼”这部作品是一部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它通过讲述两个年轻农民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也表达了赵树理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人物分析分析赵树理小说《锻炼锻炼》人物——对比分析“小腿疼”和“吃不饱”人物形象小说《锻炼锻炼》是赵树理的作品,其中“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位女性形象更具有典型性,这两位妇女形象和副村主任高秀兰的对比中突显出其自私、自利、投机取巧、好吃懒做的落后一面;作者通过描述其语言和行为来刻画人物,使其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一、具有多数落后分子的共性;欺软怕硬、自私、自利作者树立了王聚海这一“官僚化”的村主任,处事主观,刚愎自用,大事小事一人包圆,总对新干部以“锻炼锻炼”来推广自己的为官之道;对争当做“老好人”,许多该解决的问题他不去解决,使其错误得不到纠正,也助长了小腿疼和“吃不饱”的错误思想的发展,致使村委会的工作效率低。
在处理偷棉花这一事件中,让小腿疼交代,他没理还争个盛气,口出不敬之言,大放绝词;当副村支书要把她送到法院时,却软了下来,还要别人给他机会让她交代事实小腿疼常以“小腿疼”作为幌子,不去上干活,当有利可图时,不请自到,正如大字报中提到的“有些妇女,光想讨点巧,只要没便宜,请也请不到,割麦请不动,拾麦起得早,敢偷有感抢,脸面全不要”,这是对这二位的准确写照,偷棉花是其具体的表现,不光在村里的工作中有表现,在家中更是体现的的淋漓尽致,小腿疼以小腿疼”为挡箭牌,指示儿媳妇像自己当年伺候婆婆那样伺候自己,给她倒尿盆,拖媳妇的后腿不让她下地干活。
二“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封建传统意识倒尿盆的伺候方式和吃不饱而不下地干活是封建传统意识的体现。
封建社会中人们过男耕女织的生活的方式,男人下地干活,女的家织布洗衣做饭照顾家人。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都去下地干活,在家里都干自己里力所能及符合生理特点的事情,而这两家仍然用封建的一套生活方式和制度,背地里还作些不光彩的事,干了还不让别人说。
小腿疼让儿媳妇伺候她,吃不饱在丈夫上地干活时自己在偷的在家吃东西,丈夫还不能说,若说就以离婚来威胁,使丈夫感怒不敢言。
赵树理是我国当代知名作家,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他的作品《锻炼锻炼》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人所熟知。
本文就以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为例,探讨其在该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运用。
一、生动的场景再现《锻炼锻炼》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生动再现了故事中的场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赵树理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想象力。
在小说中,赵树理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世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性和鲜活性。
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在《锻炼锻炼》中,赵树理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
这些人物形象或许是他生活中的原型,或许是他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使读者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深刻的叙事技巧赵树理在《锻炼锻炼》中运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如顺叙、逆叙、插叙等,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他能够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冲突等内容,使读者对于故事的发展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在《锻炼锻炼》中,赵树理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和隐喻,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深刻。
他通过对意象和隐喻的运用,将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内心世界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使读者对故事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五、生动的语言描写赵树理在《锻炼锻炼》中运用了生动鲜明的语言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他通过对于细微的生活细节和环境描写的捕捉,使故事中的情节更加细腻真实,引起读者对于故事情节的共鸣和思考。
赵树理在《锻炼锻炼》中的语言艺术运用,不仅在于其语言成熟、思想深刻,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
他的作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国家现代文学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赵树理作品《锻炼锻炼》中,他运用的语言艺术不仅在于塑造生动的场景、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叙事技巧、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以及生动的语言描写,更在于其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浅谈赵树理《“锻炼锻炼”》人物形象摘要:《“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发表于《火花》1958年第8期的短篇小说①。
小说中主要突显了三类农村典型人物形象,分别是以“吃不饱”和“小腿疼”为代表的落后社员形象和以“杨小四”和“高秀兰”为代表的有积极改革思想的青年基层干部形象,以及以“王聚海”为代表的保守老中农干部形象。
作者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再现了特定时期下农村政治生活风貌。
关键词:赵树理;人物形象;农民在十七年文学史中,文学服务于政治运动,作品的政治性总是凌驾于文学性上,因而读十七年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特有的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悄然兴起,洪子诚就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艺术形态的发展趋势总结了两点: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那些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事件、运动②。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③。
赵树理的作品在表现农村生活时,以农民视角写农民,将自己处于农村环境中,其语言也朴素,自然,生活化,口语化,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统一使得文章通俗易懂,因此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赵树理很少正面展开阶级斗争的描写,通常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阶级斗争④。
在《“锻炼锻炼”》中,由一张大字报穿针引线,再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农村人民的内部矛盾。
以下是对小说中三类典型人物形象的简要分析:一、“小腿疼”和“吃不饱”——落后社员形象旷新年在谈到赵树理给人物取外号这一特殊命名方式时说:“通过外号,赵树理是在表达一种与自己的“同志们”越来越难以调适的、独特的、从农民和民间出发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
”⑤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用外号表现其形象特点,侧面显出赵树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杨小四的大字报中,关于“小腿疼”的描述是“有说小腿疼,床也下不了,要留儿媳妇,给她送屎尿;”而“吃不饱”则是“有说四百二,她还吃不饱,男人上了地,她却吃面条。
”短短几笔借一张大字报将这一老一少两个落后妇女形象鲜活地跃然于读者脑中。
品读赵树理《“锻炼锻炼”》作者:范宇鑫许伟刘晨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赵树理40年代的通俗乡土小说在当时代表着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并深受农民所欢迎。
而在以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主要地位的五六十年代,他也同样创作了一部分优秀的小说作品。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作为赵树理50年代的作品之一,仍旧取材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乡村生活,其中蕴含着呼之欲出的底层生活气息,是这一时期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的代表之作。
一、幽默的小说风格《“锻炼锻炼”》作为一篇幽默风格极其浓郁的小说,首先表现在它赋予了剧中人物的喜剧性格。
小说充分利用人物的有趣对话和活泼风趣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喜剧性格。
赵树理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他所塑造的形象也都是生活在这一阶层的小人物,由于对这些小人物极度的熟悉,因而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探囊取物。
尤其是在刻画喜剧人物上,即使都具有戏剧性格,有些话也只能由这一个说出,而不能由另一个说出。
这些在《“锻炼锻炼”》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小说中“小腿疼”因为“大字报”事件跑到农业社找副主任杨小四说理,杨小四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
打架是犯法的。
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主任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他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了下来,不过嘴还不软。
杨小四非常了解“小腿疼”的性格,赵树理更是“熟悉”她的性格,短短几句话,就把“小腿疼”这个自私自利、欺软怕硬的农村落后妇女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而小说里另一个喜剧形象“吃不饱”则又有一番模样。
当村民们在开社员大会的时候,“吃不饱”开始在“小腿疼”耳边嚼舌头:“大婶!咱们可不要管他那什么纪律!咱们叫上几个人天不明就走,赶他们到地,咱们就能弄他好几斤!她们到南边池集合,咱们到村北杏树底去,谁也碰不上谁。
拾东西谁也不能不偷,她们一偷,就不敢去告咱们的状了!”一个是欺软怕硬,一个是挑拨离间,在喜剧性格的表现上各有各的不同,她们所说的话自然也各具特色。
On the Satirical Fiction by Zhao Shu-li--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in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 作者: 白春香
作者机构: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出版物刊名: 晋中学院学报
页码: 5-9页
主题词: 反讽 叙述者声音 事件声音 隐含作者 理性作者
摘要: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是作者在当时的现实语境中为了执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有意识地采用反讽叙事策略创作出来的.从叙事学的视角揭示这一文本反讽式的内在景观:通过在叙述者声音中夹杂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而突显事件声音,并在两种声音的碰撞与冲突中揭示出文本的反讽意义;"隐含作者"与理性作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一文本形成的外在语境.。
《“锻炼锻炼”》赵树理
主题思想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本。
他写作这篇小说的1958年7月,正是“大跃进”的锣鼓震天的时候,作者既被这种空前的劳动建设所鼓舞,同时,也对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深怀忧虑。
与此同时,随着左倾思想的抬头,文艺界也正在兴起一股配合和呼应政治运动的反现实主义思潮。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赵树理一方面出于一个作家的真诚,坚持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具体处境,显示了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另一方面又不得将这种忧虑与思考以正话反话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作品的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主题。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以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为背景,围绕争先合作社对外号“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叙述了社主任王聚海和杨小四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干部所采取的不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冲突。
社主任王聚海主张“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以平息争端了事。
杨小四力主在“整风运动”中将她们狠狠地整一下,他利用她们的自私,设计了一个圈套,然后当场抓住,并当众让其检讨自己的“偷窃”行为。
支书王震海的最后一段话是点题之笔,一方面说明了王聚海的工作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另一方面认为他的作法画龙点睛助长了那种好吃懒做、损人利已的倾向。
“锻炼锻炼”本是王聚海评价别人的口头禅,现在被支书用到了他身上。
对两种工作方法的这一褒贬态度,正呼应了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潮,是作品的显在主题。
但与此同时,作者通过“摆出事实”的朴素叙述,间接地反映了50年代后期的农村现实,“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少吃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艺术特色
小说情节完整,有头有尾,线索单纯;叙事写人多用白描,以人物自己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形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洁洗练,生动风趣。
作者简介
赵树理,早年著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50年代后著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和长篇小说《三里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