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七宗
- 格式:docx
- 大小:10.79 KB
- 文档页数:3
八宗概要第一章中观宗第一章中观宗第一节略史中观宗是在印度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的一派,传到中国来成为三论师或三论宗。
约当佛灭后第七百年时,就是中国东汉中叶,公元二世纪初,龙树菩萨最初在印度依据大乘诸经,特别是《般若经》,建立了中观学派。
“中”是中道。
“观”是观智。
这派哲学要求每人运用智慧于一切事物中,从两个敌对方面来观察中道,体认中道,所以称为中观。
所以称为中道有四种含义:一是对偏中,因为大小乘学人有种种断常等偏执。
为对此偏执,所以要显示中道。
二是尽偏中,大小乘学人如除尽一切断常等偏执,中道自然显现。
三绝待中,中是与偏相待的,偏病若除,也就无所谓中了。
此中道本非偏非中,而为众生强名为中。
四成假中,说非有非无之中正是为成立有无之所以然,所以立中正是为了成假。
中观宗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缘起和性空是事物的两个敌对方面。
所谓缘起,是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由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和合而生,所谓性空,是说一切事物没有永恒的,不变的事物本体。
因和缘是变化不停的,因此事物也是刹那生灭不住的。
透过缘起的现象来观察事物的本体,这只是一切言说所不能表达、一切思维所不能考虑的空性而已。
缘起的道理是“俗谛”,性空的道理是“真谛”。
体会俗谛的智慧是“权智”,体会真谛的智慧是“实智”。
中观宗就是叫人以二智运用二谛的方法而观察中道。
龙树所建立的中观学派,经其弟子数传以后,发展为佛护(公元470--540)的应成派和清辩(公元490--570)的自续派。
“应成”和“自续”都是指这两派在敌对辩论时采用因明方法的特征。
中观学派的思想是随着佛教开始传来时,首先传人中国的。
最初是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译出《道行般若经》十卷,以后其再传弟子支谦又于孙吴再译为《大明度无极经》四卷,康僧会与之同时,也在孙吴三译为《吴品经》五卷。
于是空虚无为的理论得到知识界的推崇。
曹魏时朱士行便由于讲说《道行》,叹其译理不尽,誓志捐身,往西域求取大品。
论僧肇《不真空论》中的般若思想【摘要】《不真空论》以鸠摩罗什所传龙树学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为依据,关注“有”、“无”即“色”、“空”问题,通过对“六家七宗”说的批判,把佛教般若学从玄学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僧肇的般若学思想体系,恢复了般若学的本来面目,进而对于以般若学取代玄学和发展玄学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不真空论》僧肇般若玄学《不真空论》以鸠摩罗什所传龙树学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为依据,关注“有”、“无”即“色”、“空”问题,通过对“六家七宗”说的批判,把佛教般若学从玄学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僧肇的般若学思想体系,恢复了般若学的本来面目,进而对于以般若学取代玄学和发展玄学起着重要作用。
一、僧肇的生平和著作僧肇(384~414),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三论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俗姓张,出身于贫困的家庭,生活艰难,靠代人抄书度日而遍读了经史典籍,尤好《老》、《庄》。
“尝读老子《道德经》,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
’”后看到《维摩诘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遂出家为僧,成为鸠摩罗什门下“四圣”之一、“十哲”之一,也被称为“法中龙象”、“解空第一”。
僧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
关于僧肇的死,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被姚兴所杀。
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僧肇是姚兴敬重的人物之一,不可能杀他。
僧肇著有《般若无知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和《涅槃无名论》,这四篇文章合称为《肇论》,后人研读作心得体会一篇,作为僧肇的思想总纲,称之为“宗本义”,列于《肇论》之首。
《肇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有众多佛子和专家研读。
二、《不真空论》中的般若思想僧肇的般若思想是建立在对当时一些思想的批判和继承基础上的。
僧肇所处的时代,《老》、《庄》思想盛行,外来的般若思想与《老》、《庄》哲学有相似之处,故魏晋时代的许多僧人都是玄学化的佛教学者,他们把般若、老、庄一起谈,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论僧肇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裴甲军(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南京210093)摘要: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
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
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僧肇;批判性;超越性;启示性中图分类号:B2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25-04僧肇是我国东晋著名的佛教思想家。
他从批判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入手来建构他的“空”论。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阐述了印度大乘空宗“非有非无”、“体用不二”的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没有独立自性的。
同时他也通过玄学的思维来融摄中观理论,因此,他的佛学理论具有与道家道教、玄学相融合的一面,以此别于印度中观佛学和格义佛教。
所以说,他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因此,僧肇佛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阶段。
一、僧肇哲学的批判性在僧肇之前,印度佛教著作已广泛传入中国,尤其是《般若经》的传入。
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印度佛教思想立即与玄学思想相融合,出现“以玄释佛”为特点的格义佛教,即六家七宗的出现。
僧肇认为六家七宗都没有摆脱玄学的束缚,因而未能真正地理解“空”。
六家七宗主要以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三派为主,僧肇在《不真空论》中运用大乘中观思想批判这三派对“空”的岐解,进而提出和阐释了“不真故空”的命题。
本无宗以道安、竺法汰为代表。
他们以“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为主旨。
即说“色法”的本性是无,是空。
僧肇批评说:“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
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即无”。
即说他们只在感情上抬高“无”的地位,把“无”当作万事万物之源。
[键入文字]
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由历史网整理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请关注历史网其他内容更新。
中国两晋时期佛教的不同般若学学派。
《般若经》是印度大乘佛教中一个学派所汇集的一部大丛书。
魏晋以后,有许多不同的译本。
基本内容都在于证明客观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当时的佛教依附玄学理论借以自立,僧众中对般若空的观念有不同的理解,形成六派或七派,即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六家七宗。
这些学派用玄学中不同派别的观点去理解和论释《般若经》的道理。
南朝宋昙济《六家七宗论》,认为六家七宗及其代表人物是:
六家七宗代表人
本无本无道安(性空宗义)
本无异竺法琛、竺法汰(竺僧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