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 格式:pdf
- 大小:316.39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原代培养姓名:学号:班级:专业:同组成员:一、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种。
原代培养是直接从生物体获取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进行培养。
由于培养的细胞刚刚从活体组织分离出来,故更接近于生物体内的生活状态。
这一方法可为研究生物体细胞的生长、代谢、繁殖提供有力的手段。
同时也为以后传代培养创造条件。
原代培养的方法:1、组织块法在平皿中用弯头剪把组织尽量剪碎,每个组织块小于1mm3大小。
用Hanks 液洗涤2—3次,自然沉淀。
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将组织块贴于培养瓶进行培养。
2、酶消化法将1mm3大小的组织块放入1个三角瓶内加入10—30ml的%的胰蛋白酶。
370C磁棒搅拌消化20-30分钟。
然后终止消化。
用几层无菌纱布过滤。
取过滤液,离心800rpm 5—10分钟收集细胞。
弃上清,加入带有双抗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瓶培养。
取材注意事项:取材要注意新鲜和保鲜。
取材应严格无菌。
取材和原代细胞制作时,要用锋利的器械,如手术刀或剃须刀片切碎组织,尽可能减少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要仔细去除所取材料上的血液(血块)、脂肪、坏死组织及结缔组织,切碎组织时应避免组织干燥,可在含少量培养液的器皿中进行。
取材应注意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年龄等,一般来讲,胚胎组织较成熟个体组织容易培养,分化低的较分化高的组织容易生长,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容易培养。
二、实验目的1、理解细胞原代培养原理2、熟悉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与过程3、了解细胞原代培养的应用4、独立进行细胞原代培养操作三、实验材料手术小直剪刀、眼科直镊子、眼科弯镊子、玻璃平皿、培养瓶、试管、移液管、巴斯德吸管、废液缸、75%酒精棉球、酒精灯。
动物:9-12日龄的鸡胚蛋四、实验步骤1、购买9-12日龄鸡胚蛋。
放入孵化箱中孵养待用。
2、取鸡胚蛋一枚放入超净工作台中,用酒精棉球擦拭鸡蛋壳后,气室处擦拭两遍,用镊子小心去除气室部分的蛋壳。
【实验目的】1、回顾细胞培养的有关知识;2、学习小鼠脾细胞的分离技术及简单的细胞培养技术3、掌握无菌操作的具体过程及无菌操作台的使用;4、了解细胞原代培养的基本方法及操作过程;5、学习掌握染色法鉴别细胞的生死状态的原理及方法;6、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对细胞总数及活细胞数进行计数;7、学习实验过程的详细描述及实验记录。
【实验原理】细胞培养指的是在无菌条件下,把动、植物细胞从组织中取出,在体外模拟体的生理环境,使离体的细胞在体外生长和繁殖,并且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从供体获得组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用胰蛋白酶消化或机械分散等方法,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开始首次培养长出单层细胞的方法称为细胞的原代培养。
当培养的动物细胞生长增殖达到一定密度,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时,用胰蛋白酶将细胞消化分散成单细胞,从一个容器中以1:2或其他比例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扩大培养的方法,称为细胞的传代培养。
传代培养的累计次数就是细胞的培养代数。
高等生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整体,在整体条件下要研究单个细胞或某一群细胞在体的功能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但如果把活细胞拿到体外培养、增殖并进行观察和研究,则要方便和简单得多。
被培养的动物细胞是非常好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材料,对体外培养的活细胞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揭开生、老、病、死的规律,探索优生、抗衰老和防治各种疾病的途径和机制,也可以人为地诱导和改变细胞的遗传性状和特性,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健康长寿的方向发展。
因此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是研究细胞分子机制非常重要的实验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
细胞生死状态的鉴别方法主要是化学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
活细胞和死亡细胞在生理技能和性质上主要存在一下差异:①细胞膜通透性的差异: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种选择性膜,对细胞起保护和屏障作用,只允许物质选择性地通过;而细胞死后,细胞膜受损,其通透性增加。
细胞培养操作指南1,原代细胞培养原代培养需要严格要求:(1)取材时需要去除脂肪和坏死的组织(2)为减少对组织的损伤,需用锋利的器具(3)适度离心以去除用于解离的酶(4)由于原代培养组织细胞的存活率很低,故用于原代培养的细胞的密度应高于正常的传代培养的细胞密度。
(5)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比单一的培养基更可取,如果要添加血清,胎牛血清比牛马的血清更好。
(6)对于取材部位易于感染(如皮肤)应先用70%乙醇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切除组织,尽快转移入BSS或培养基中。
不要再培养室取材,因为动物可引入微生物污染。
若必须推迟,可保存在4℃,72h。
1. 剪切组织先将所取得的组织,用D-Hanks或Hanks液清洗,以去除表面血污,并用手术镊去除粘附的结缔组织等非培养所需组织。
再次清洗后,用手术剪将组织剪成若干小块,移入青霉素小瓶或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缓冲液,用弯头眼科剪,反复剪切组织,直到组织成糊状,约1mm3大小。
静置片刻后,用吸管吸去上层液体,加入适当的缓冲液再清洗一次。
2. 消化分离消化分离的目的是将细小的组织块消化分离成细胞团或分散的单个细胞,以利于进一步的培养,常用的消化酶有胰蛋白酶和胶原酶。
3. 培养细胞悬液用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用培养液将细胞数调整为2~5×105 cells/m1,或实验所需密度。
分装于培养瓶中,使细胞悬液的量以覆盖后略高于培养瓶底部为宜。
置CO2培养箱内,5%CO2,37℃静置培养。
一般3~5d,原代培养细胞可以粘附于瓶壁,并伸展开始生长,可补加原培养液量1/2的新培养液,继续培养2~3 d后换液,一般7~14 d可以长满瓶壁,进行传代。
注意事项:1. 无菌操作细菌或霉菌污染是培养失败的常见原因,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观念,以预防为主,一旦污染,一般是很难消除。
2. 培养液所用的培养液必须满足细胞生存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由于细胞来源的动物种类、组织类型不同,对培养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必要时可用预实验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培养液。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精选3篇)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二、实验原理: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
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
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
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_)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吖啶橙染色: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组员:刘炎炎 吴颖川 邹琳 张雪娇 顾琦欣一 实验目的了解原代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及操作过程。
学习细胞计数、营养液的配制等,初步掌握无菌操作方法。
以及观察LPS 和PHA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二 实验原理(一)细胞原代培养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经体外培养后,直到第一次传代为止。
这种培养,首先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动物体内取出所需的组织(或器官),经消化,分解成单个游离细胞,在人工培养下,使其不断的生长及繁殖。
细胞培养是一种操作繁琐而又要求十分严谨的实验技术。
要使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供给细胞存活所必须的条件,如适量的水、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及其有关的生长因子、氧气、适宜的温度,注意外环境酸碱度与渗透压的调节。
二是严格控制无菌条件。
(二)细胞死活鉴定死活细胞的鉴定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染色法和仪器分析法。
染色法是常用的细胞死活鉴定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不同的死活细胞鉴定方法有各自不同具体的反应机理,但无论采用何种办法,都是利用了死活细胞在生理机能和性质上的差异。
染色法分化学染色法和荧光染色法,根据染色机理的不同,染料或使死细胞着色,或使活细胞着色。
死活细胞在生理机能和性质上的差异主要包括: 死活细胞细胞膜通透性的差异: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一种选择性膜,对细胞起保护和屏障作用,只允许物质选择性的通过;而细胞死亡之后,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
常用的以台盼蓝鉴别细胞死活的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台盼蓝,又称锥蓝,是一种阴离子型染料,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
所以经台盼蓝染色后只能使死细胞着色,而活细胞不被着色。
甲基蓝有类似的染色机理。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也可鉴定死活。
死活细胞在代谢上的差异:是采用美蓝染料鉴定酵母细胞死活的依据。
美蓝是一种无毒染料,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
由于活细胞中新陈代谢的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性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美蓝染色后活的酵母细胞无色;而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的无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使美蓝处于氧化态,从而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小鼠肝细胞原代培养+灌注我把我整理和收集战友的一些资料供你分享:材料:小鼠器具:饭盒、纱布、小剪子、小镊子、大镊子、大烧杯、平皿、研磨玻片、滤网、离心管(15/50ml)、6孔培养板、吸管、移液管、手套、微量加样器试剂:DMEM(含血清)、无血清DMEM培养基、胰酶、PBS准备:酒精擦拭台面后把物品摆放好,开紫外线灯照30分钟后开鼓风机吹至实验结束。
操作步骤:1、将小鼠断颈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钟,取肝脏,置于盛有PBS的平皿中。
2、剔除脂肪、结缔组织、血液等杂物,转移到另一个盛有PBS液的平皿中。
3、用手术剪将脏器剪成小块(1mm2),玻片研磨,转到离心管,离心1000rpm,5min。
4、视组织或细胞量加入5-6倍(3-5ml)胰酶,37℃中消化20分钟,每隔5分钟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含血清的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
6、用100目孔径滤网滤过,除去未消化的大组织块。
7、1000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
8、加入无血清培养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液。
9、加入含血清的培养液l-2 ml(视细胞量),血球计数板计数。
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6孔培养板中,37℃下培养。
肝细胞生长不良涉及到细胞的取材、分离、纯化、培养条件,现分别介绍如下,首先介绍原代肝细胞的分离。
目前肝细胞的分离主要采用经典的改良的Salgon经门静脉插管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供体肝脏的游离:选择Mercedes手术切口,即人字型切口,进入腹腔,暴露肝脏,分离肝脏镰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为了便于手术,可以用生理盐水纱布将肝脏轻柔的向下牵引,并向两侧移动,显露膈下空间),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确认胆总管,应尽可能靠近远心端结扎(从十二指肠后面进行)。
分离肝动脉,确认胃十二指肠动脉,并将其仔细结扎,但切勿影响肝动脉腔。
SD大鼠脂肪干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步骤材料准备:3-5只10-15日龄新生SD大鼠(刚刚开始长白毛)灭菌器械(镊子、眼科直剪、眼科弯剪、磁珠)5mL注射器,0.22μm滤器泡沫板、图钉(固定大鼠用)75%乙醇预冷的无菌PBS水,装在两个培养皿内15mL和50mL无菌离心管细胞筛无菌培养瓶培养基(F12+10%FBS+1%双抗)1.提前将所需物品全部放入超净工作台,紫外消毒30min。
2.配制0.1%Ⅰ型胶原酶约5mL,称取0.005gⅠ型胶原酶,溶解到5mL 超纯水里,混匀。
在超净工作台内,用0.22μm的滤器过滤除菌。
3.大鼠脱颈处死后放入75%酒精浸泡5-10min,放入超净工作台,将大鼠固定在泡沫板上。
4.依次剪开大鼠腹股沟区皮肤直至腹腔,暴露脂肪组织。
更换新的剪刀镊子,将脂肪组织取出放至PBS中,注意不要剪到血管。
5.P BS涮洗一遍后,仔细剔除脂肪组织上多余的血管和淋巴结,再用PBS涮洗一遍。
用新的镊子将脂肪组织夹到50mL离心管口,弯剪反复剪碎(剪10min),剪好后加入2-3倍体积的0.1%Ⅰ型胶原酶和灭菌的磁珠,37℃,温浴,每隔5min震荡一次(磁珠搅拌器)。
注:也可以采用磁珠37℃一直搅拌,这样可以加快消化效果缩短消化时间。
6. 消化完成后将细胞悬液转移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1200rpm/min离心4min,弃上层脂滴泡沫和上清液,用完全培养基重悬沉淀。
7. 将上一步得到的细胞悬液经细胞筛过滤(可以多加一点用于稀释细胞悬液,过筛的时候轻松一点),1200rpm/min离心4min,弃上清,完全培养基重悬,转入培养瓶,置37℃培养箱培养。
人肺的成纤维细胞1.准备2个50ml的离心管,加入20ml的1640+10%FBS+0.1%三抗。
置于冰盒内。
手术标本取距离肿瘤2cm的标记CAF;距离肿瘤大于2cm的标记NF。
取回的组织在超净台内处理。
2.用1%双抗PBS清洗组织,直至溶液清洗。
尽量去除血清及杂志。
去除血管(黑)等附属物。
3.用剪刀剪碎组织(时间5min以内),大小1mm3,加入双抗PBS,将组织吹散,静止15min,更换新的PBS,离心沉淀组织块。
4.用FBS打湿25cm2培养瓶底,吸掉多余的FBS,静置。
准备200ul 的tip剪掉尖头,用火烧弯。
200ul的tip吸取组织快,接种于培养瓶内,每瓶大约25块。
将培养瓶倒置,加入2ml的1640+10%FBS+0.1%三抗,置于培养箱中,6.除,继续培养2-3天,待细胞长满,即可传代。
注:因为血清浓度低,内皮细胞可以爬出少量,但是很快就会死掉。
7.传代用0.25%胰酶常规消化,以1:2传代,传代完后,采用差速贴壁法纯化一次,即待细胞贴壁1.0 –1.5 h后(即绝大多数成纤维细胞都已经贴壁),弃去未贴壁的细胞和培养液,更换新的培养液。
鼠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1.小鼠颈椎脱臼致死,置于75%的酒精中,转移到超净台内.2.酒精擦拭小鼠2次.镊子夹取皮肤,剪开笑口,钝性分离.剪开肿瘤块外包膜(NF)一个小口,剥离出肿瘤块放入一个培养皿中.剪掉外包膜,放入另一个培养皿中(NF).洗涤两次.封口转移至细胞放内.3.NF培基吸走,用剪刀剪碎至0.5-1mm3CAF剪取肿瘤块的内包膜,剪碎至0.5-1mm3Ⅳ型胶原蛋白(或胰酶),4℃(或37℃)培养箱过夜。
(或者此步骤省掉)。
4.用纯的血清或者20%血清浸湿组织块。
弯头吸管(注射器)吸取组织块,培养瓶种植0.5CM间隔,15-20块/25ML培养瓶。
5.将组织块加到培养瓶壁上,竖起,培养箱中培养2-4h,直至贴壁。
加入培养基培养。
翻动培养瓶使底朝上,加入2-3ML的培养基,塞紧瓶塞,置于培养箱,2-3h,待组织贴壁。
小鼠胰腺腺泡细胞原代培养试剂:Ⅰ型胶原蛋白酶DMEM/F12细胞培养液胎牛血清D-Hank’s BBS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溶液配制:D-Hank’s BBS(清洗液):将0.4 g KCl、0.06 g KH2PO4、8 g NaCl、0.35 g NaHCO3、Na2HPO4·H2O、1 g D-葡萄糖和0.02 g酚红溶于800 ml去离子水或三蒸水中,溶解后加三蒸水至1000 ml,0.2 μm滤膜过滤除菌,小瓶分装,4℃条件下冷藏。
胶原蛋白酶溶液(消化液):所用D-Hank’s BBS需用0.2 μm滤膜过滤除菌,加入10 mM HEPES, 200 U/ml,Ⅰ型胶原蛋白酶0.25 mg/ml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充分溶解,将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 min, 0.2 μm滤膜过滤,装至过滤瓶中,调pH7.35~7.45,4℃冷藏。
DMEM/F12 培养液①将1 包DMEM/F12 粉剂倒入100ml 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溶解,玻璃棒搅匀后通过玻璃棒转移至1000ml 容量瓶中;②将容量瓶中的液体倒入1000ml 烧杯中,用PH 值计读数,加入适量的HCl或NaHCO3 使溶液PH 值调整至pH7.35~7.45;③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正压抽滤器及微孔滤器将配制的DMEM/F12溶液分装至已灭菌的玻璃瓶中,每瓶200ml,分装后应立即盖上灭菌胶塞;④将22.2ml 的胎牛血清(经过56℃水浴中灭活30min)用移液管移入其中一瓶200ml DMEM/F12 培养液中,使其成为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备用;⑤将所有培养液放入4℃冰箱中保存。
实验方法:①劲椎脱位法杀死小鼠②75%乙醇消毒③取出胰腺④D-Hank’s BBS冲洗两次,洗去血液,剔除血管、脂肪及淋巴组织。
⑤转移到含有5 ml D-Hank’s BBS的无菌培养皿中,剪碎至1~3 mm3.⑥震动水浴锅孵化(37 ℃10 min)⑦将100目筛网叠放于200目筛网上,迅速将烧杯中的混合物倒入筛网进行过滤。
小檗碱通过抑制脂肪酸摄取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俞牧雨;米日阿依·阿里木江;刘威;殷峻【摘要】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berberine in mouse primary hepatocytes steatosis and whether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is essential in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reatment. Method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oleic acid(OA) were used in mouse primary hepatocyte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dose inducing steatosis. Subsequently, hepatocytes were treated with berberine and OA at the same time for 24 h serving metformin as positive con-trol. Lactic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e test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cell viability. Lipid level was determined by oil red staining and triglyceride assay. Western blot measured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AMPK and Acetyl CoA carboxylase. An AMPK inhibi-tor compound C(CC) pre-treated hepatocytes for 1 h followed by berberine 24 h-treat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fatty acid(FFA) uptake and mitochondri-al inhibition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FFA in the supernatant of OA,berberine and rotenone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inhibitor) group. Results Berberin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primary hepatocytes steatosis induced by oleic acid and stimulate AMPK and ACC phosphorylation at a non-toxic dose. In addition, CC obviously inhibited AMPK activity,but failed to dimin-ish the lipid dysregulation improvement of berberine. Berberine and rotenone intervention reduced OA up-take by 31.2% and 23.6%,respectively.Conclusion Berberine ameliorates hepatocytes lipid accumulation by suppressing fatty acid uptake,which i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inhibition of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complex I,independently of AMPK activation.%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是否依赖于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探讨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白蛋白偶联的油酸(OA)孵育小鼠原代肝细胞,确定OA诱导脂肪变的具体浓度,同时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给予小檗碱处理24 h,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确定小檗碱的安全剂量;油红染色定性判断细胞内脂质水平;酶法定量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水平.AMPK 的特异性阻断剂Compound C(CC)孵育原代肝细胞1 h后,再用小檗碱处理细胞24 h,油红染色及甘油三酯检测判断AMPK被抑制时小檗碱对脂质沉积的作用.生化分析仪检测 OA 组、小檗碱组、鱼藤酮(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剂)组细胞上清液中脂肪酸的含量,观察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情况与复合物I抑制之间的关系.结果小檗碱在无细胞毒性的剂量下可明显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中油酸所致脂质沉积.同时,小檗碱可使AMPK及ACC 的磷酸化水平增加.此外,在加入 CC 即AMPK 活性被抑制的情况下,小檗碱降低肝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不受影响.小檗碱和鱼藤酮分别使肝细胞的油酸摄取减少约31.2%和23.6%.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脂肪酸摄取,进而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这一作用并不依赖于AMPK通路.【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6页(P337-342)【关键词】小檗碱;脂肪酸摄取;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作者】俞牧雨;米日阿依·阿里木江;刘威;殷峻【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 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284.1;R329.24;R345.57;R575.502.2;R977.6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