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对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做了简要的概括,然后归类、分析了中国学者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章15篇。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学生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纳了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

在中小学阶段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因此了解学生学习策略发展和使用特点,设计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学

习策略,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学习策略变得非常重要。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runer(1956)首先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以来,学习策略的习得与使用就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仍是众说纷纭。r.e.mayer、 dansereau等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和步骤。dduffy、 pintrich等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s.j.derry则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1]。在学习策略的概念方面,国内研究者如史耀芳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蒯超英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

则系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它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刘电芝则将其看作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有目的、有意识采用的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3]。谭顶良将学习策略的涵义界定为: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4]。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国外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结构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代表性观点有三种:多因素结构,如j.nisbet&shucksmith(1986)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包括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6个因素[5];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4个方面[6];二因素结构,如d.dansereau (1985)提出学习策略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基本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3];三因素结构,如mckeachie et al(1990)提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pintrich等人(1987,1991,1993)编制的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中策略部分也是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7];pokey &blumenfeld(1990)在学习策略的测量研究中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努力策略[8]。国内研究者刘志华和郭占基(1993)将学习策略归为九种通用性学习策略[9]。秦行音(1994)设计的学习策略量表包

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社会策略四个维度[10]。何进军、刘华山(1996)认为,认知策略包括注意集中、组织、理解加工、阐述、自我、目标想象和意像联系七个策略[11]。周国韬等(1997)将学习策略划分为计划性策略、努力策略和认知策略[12]。张履祥、钱含芬(2000)把学习策略概括为课堂学习策略、巩固记忆策略、解题思维策略、创造学习策略和总结考试策略五种[13]。张向葵(2006)将学习策略归结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因素结构[14]。

三、国内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及其结果分析

本文对国内近二十年来研究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文章进行统计、归纳,找出符合本文要求的论文15篇。然后对这些论文发表时间、研究对象及测量工具进行了统计(见表1)。

综合此15篇关于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实证文章得出的结果可知:在学习策略的研究上,研究者们在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差异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一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竟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一)在年龄阶段方面:何进军得出中小学生认知策略是随年龄增长而呈逐步发展的趋势这样的结论[11]。王颖和洪邦辉也认为初中生的学习策略在年级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15-16]。周国韬、余欣欣、潘颖秋、袁立新、张向葵、刘晋红的研究却揭示在学习策略运用的年级水平上,初中生与高中生存在年级差异,有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12]-[21]。但是他们的研究结论在具体的年级上结论又不相同。

余欣欣的研究表明初三学生学习策略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学生,而高一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又显著高于初三学生,高中各年级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袁立新的研究得出初一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的学生,而高一学生的得分则低于其它年级学生。陈培玲发现以初一学生的学习策略知识水平最高,高二最低,高三时略有回升。而不同年级的学习策略应用水平由高到低排依次为:高二、初二、初一[22]。陈秀英的研究却揭示:从总体来看,初一和高一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率不高,各项学习策略之间相差并不大[23]。(二)在性别差异方面: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同意学习策略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学习策略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余欣欣、潘颖秋、王颖等。但袁立新和刘晋红的结果却显示了男女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差异并不大。(三)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方面: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研究结果也是不一致的。袁立新认为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解释只有6.5%。明显低于刘志华等的34.3%和刘加霞等的18%[9,19,24]

四、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测量工具不权威。目前我国学习策略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一般有两类:一是从外国翻译得到的问卷;二是国内研究者多根据

自己对学习策略的界定自行设计的问卷。使用从国外引进的问卷会因文化差异而得不到可靠的结论;自行编制的问卷又会因为内部构成要素不同得出不同的,甚至有些是矛盾的结论。(二)过分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