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4.22 MB
- 文档页数:190
腹膜后肿瘤应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X线检查仍常有首选使用,通常仅能提供间接不完整的或不精确的影像。
平片可见肿瘤较浓厚的阴影,而较淡的阴影可为脂肪瘤或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匀可能是皮样囊肿。
当肿瘤坏死形成脓肿或瘘管时,偶可见到气体或气液面。
在血管瘤、神经节瘤、或神经节细胞瘤、畸胎瘤、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索瘤(Chordoma)、平滑肌瘤或某些转移瘤可以见到钙化。
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或畸胎瘤等X平片有时可显示系骨质破坏或变形。
肾盂及消化造影检查对影响泌尿道和消化道的后腹膜肿瘤诊断常有参考价值。
2.腔静脉造影和逆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对后腹膜肿瘤诊断有一定意义。
后腹膜充气造影对肾上腺肿瘤诊断有参考价值,现已较少使用。
3.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亦可发现后腹膜肿瘤和肿大的淋巴结,但肠内气体干扰使诊断很难精确,而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或排除较为可靠。
在B型超声引导下活检或随访肿瘤化疗后的变化很有参考意义,单独超声波检查常不易将后腹膜肿瘤与脓肿或血肿区分,囊性肿
瘤易与寄虫囊肿、炎性或创伤性血肿相混淆。
在B型超声或CT 引导下经皮细针吸引力活检对诊断有较大意义,确诊率达80%左右。
4.CT 对诊断后腹膜肿瘤有重要意义,能提供肿瘤位置、范围和对邻近组织影响的资料,还能提示肿瘤中心囊性变性(如平滑肌肉瘤),有时能提示特殊的组织学诊断(如脂肪肉瘤、脂肪瘤),并能发现后腹膜正常的及异常的淋巴结。
5.疑有嗜铬细胞瘤者
应检查24h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基杏仁酸(VEA)的含量。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以影像学为主的诊治技术使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甚至在出现肿瘤症状之前已能作出诊断提供瘤组织周围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
胃肠钡剂检查腹膜后肿瘤长大后可压迫累及胃肠道钡餐或钡剂灌肠可显示胃肠道受肿瘤压迫和移位征像也可采用侧位或斜位片来检查腹膜间位脏器如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
通过出现明显向前外侧移位来推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如钡剂检查发现胃肠道粘膜破、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或狭窄等改变证实肿瘤源于胃肠道可以与腹膜后肿瘤鉴别。
肾盂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适用于邻近肾脏或输尿管的腹膜后肿瘤诊断检出率6%~8%造影可见肾脏向前或向内移位肾门转向前转肾盂或输尿管积水。
恶性肿瘤可引起输尿管的扭曲、移位和梗阻良性肿瘤多见输尿管的移位扭曲和梗阻少见。
CT检查CT扫描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侵犯部位及提示肿瘤病变的性质。
肿瘤可使腰大肌显示不清肝右后叶旁脂肪线外移下腔静脉肾脾静脉升结肠十二指肠及胰头前移。
实质性肿瘤的密度较高CT值也较高。
假囊肿型肿瘤质地均匀密度低CT值也低。
混合性肿瘤质地不均匀部分密度增高脂肪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锐利CT 值接近正常脂肪组织[1]。
脂肪肉瘤的密度欠均边界不清有侵蚀性CT值大于正常脂肪。
平滑肌肉瘤多数有低密度区系肿瘤坏死和出血。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瘤内含有脂肪成分可呈多房性脂肪的块影有圆形、卵圆形及分叶状[]。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于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胰腺周围呈分散或融合成块的肿大淋巴结影。
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将肠系膜上血管包埋其间成“三明治”征[]。
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扫描可显示血管受肿瘤的压迫而移位。
MRI 检查MRI 检查可任意平扫有利于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大致判断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的侵润范围显示血管内瘤栓的有无及大小有助于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可评价一些术后病例。
瘤内出血时其信号强度增强T1加权像与脂肪组织混淆但T加权像出血信号较脂肪组织信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