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版)
- 格式:pdf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41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
口服降糖药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 抑制剂) 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TZDs、α- 糖苷酶抑制剂)。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 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 GLP-l 的分解而增加 GLP-l 浓度,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TZDs 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 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2 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
在 2 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变化不大。
因此,随着 2 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
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的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 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 下降 1%~2% 并可使体重下降。
在 UKPDS 试验中,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 2 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反应,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2023年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强化血糖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快速减轻高糖毒性和改善患者预后。
尽管大型临床研究对〃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针对大型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使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9%,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降低15%,尤其是年轻、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个体更能从中获益。
当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不仅受血糖的影响,也受血压、血脂等多种代谢因素的影响。
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转归,临床上应重视以血糖控制为基础兼顾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推荐,新诊断T2DM患者如糖化血红蛋白(g1ycatedKemogIobinAi c,HbAi c)≥9.0%或空腹血糖(fastingp1asmag1ucose,FPG)≥11.1mmo1/1z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者,可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临床上也在已经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仍明显升高(如HbAιc≥9.0%)或已起始胰岛素治疗但仍未达到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患者中,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血糖控制以利于后续管理。
一、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定义和临床获益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每日多次(3~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subcutaneousinsu1ininfusion,CSII),使血糖快速达标的一种治疗方法。
实施该治疗方案时需要对胰岛素剂量进行精细化调整,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
为确保患者安全和缩短达标时间,一般需要患者住院治疗。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快速解除高糖毒性,发挥促进β细胞功能恢复并改善靶器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我国学者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进行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2~3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修复B 细胞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重塑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CSII组和每日4次胰岛素注射组的患者分别有51%和45%获得了1年以上的糖尿病缓解,即无需使用降糖药物,仅依靠生活方式管理维持FPG<7.0mmo1∕1x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1b1oodg1ucose,2hPG)<10.0mmo1/1的状态,这一作用已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
PDCA循环管理对胰岛素泵规范化使用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PDCA 管理循环管理对胰岛素泵规范化使用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8~2013-8(PDCA 循环管理前)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我院临床胰岛素泵使用过程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护理管理改进计划,选择2013-9~2014-9 (PDCA 循环管理后)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患者180例做观察组,比较两组间血糖达标值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 循环管理使胰岛素泵临床使用的护理管理更规范化,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PDCA 循环管理,胰岛素泵,规范化使用【中图分类号】R 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04-02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其引起的并发症.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实验(DCCT)及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 KPDS)证明[1],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治疗,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能有效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泵作为当今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中,而胰岛素泵的规范使用管理是保证治疗有效及安全的重要因素.PDCA 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1on(A)的循环过程, 目前广泛应用于护理领域的各项工作中[2].我科在2013-9~2014-9应用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治疗的规范化护理管理中应用了PDCA 循环式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8~2013-8(PDCA 循环管理前)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患者16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3例,女79例,年龄19-73(57??22±7??74)岁,1型糖尿病21例,2型糖尿病141例,置泵前血糖值在22??8-36??8mmol/L之间.选择2013-9~2014-9(PDCA 循环管理后)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患者180例做观察组,其__________中男99例,女81例,年龄18-88(55??77±8??53)岁,1型糖尿病28例,2型糖尿病152例,置泵前血糖值在21??7-41??1mmol/L之间.两组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治疗3-7天.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置泵前血糖值及糖尿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按照PDCA 循环分4个阶段对胰岛素泵使用进行管理,回顾分析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治疗的管理现状,查找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有效和安全应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在胰岛素泵使用的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如下:1??2??1计划阶段(P)(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回顾对2012-8~2013-8使用胰岛素泵强化降血糖的患者162例的管理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①操作不规范A 装泵时胰岛素未提前解冻,胰岛素遇热可产生气泡引起胰岛素泵阻塞性报警和输注剂量不准确以及空气栓塞[3].B消毒不规范,注射部位发生红肿、感染风险增加.C操作后未锁键盘,易致患者误操作致基础量改变或胰岛素输注过多发生低血糖.D一次性耗材(包括储药器和导管针头)未按规定时间更换使用,有可能致管道堵塞或皮肤感染.E置泵过程中分离泵的管理不规范a?? 患者做CT、MRI、拍片等带泵操作.b?? 胰岛素泵分离后未记录时间,分离时间超过1小时未补注当时基础量.②健康宣教不到位护士未有效宣教, 患者产生疑虑、抵触心理.③置泵后观察不到位护士过于依赖胰岛素泵的故障报警功能,未及时观察处理到位.④护士对胰岛素泵的仪器故障处理不熟练⑤胰岛素泵未保养胰岛素泵使用时24h连续运转,易致机器性能不稳定参数输出受影响[4].我科有胰岛素泵12台,使用未合理统筹安排,易致部分胰岛素泵使用过度造成使用寿命缩短.(2)制定计划针对胰岛素泵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规范化操作规程,加强护士胰岛素泵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熟练胰岛素泵操作及教育方法,提高处理故障能力.1??2??2实施阶段(D)(1)成立胰岛素泵管理小组,制定胰岛素泵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使用管理制度,设计胰岛素泵使用记录本.(2)制定、落实培训计划. 有计划地安排授课及操作示范,对护士强化训练,定期考核,使护士掌握胰岛素泵的规范操作,熟练排除故障,并融入情景式健康教育训练.(3)做好健康宣教置泵前,向患者介绍胰岛素泵的应用目的,优点,工作原理.置泵时,正确熟练操作,增强患者信心.置泵后,详细告知患者常规操作,保持管道通畅,出现故障报警时的处理,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4)加强胰岛素泵使用过程的监控,将胰岛素泵的管理纳入各班工作流程,建立胰岛素泵使用记录本,班班交接,每天检查是否按时检查及记录是否规范.1??2??3检查阶段(C)检查实际执行情况是否达到计划的预期效果胰岛素泵管理小组定期检查、了解胰岛素泵使用情况,定期对护士考核,访谈患者,了解其对胰岛素泵使用知识的知晓情况.1??2??4处理阶段(A)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反馈,提出解决办法并制定相应措施以便进入下一轮循环;对胰岛素泵使用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标准化流程加以巩固坚持. 1??3观察指标胰岛素泵治疗3-7天后患者血糖达标值:使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的标准: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2±s)表示,两组比较采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讨论3??1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能持续24h均匀地输注胰岛素基础量和餐前快速输注追加量胰岛素,快速稳定血糖[5],被视作目前最佳的控制血糖手段,同时也成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式[6]. 由于胰岛素泵比较精密小巧,操作要求较高,使用过程如果由于管道脱落、阻塞、电池耗尽等泵传输系统问题,有时会导致高血糖,甚至发生DKA 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7],或因误操作有可能胰岛素输注过多发生低血糖.另外不当操作及保养或不保养也可使胰岛素泵出现故障或使用寿命缩短.穿刺部位操作需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以避免或减少局部皮肤感染.因此,应对胰岛素泵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的规范化护理管理.通过健全各种管理制度、规范胰岛素泵应用的护理程序、加强护士对胰岛素泵使用的规范化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置泵方法,准确调试各项参数,严格无菌操作、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实施健康教育,是保证胰岛素泵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胰岛素泵使用的规范化管理使护士正确使用胰岛素泵得到保证. 3??2PDCA 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且呈螺旋式上升,它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8].胰岛素泵治疗的规范护理管理中的PDCA 循环管理,以发现存在问题为每一次循环的起点,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相应制定并实施改进方案,认真检查,再进行分析评定,查找新的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并制定相关胰岛素泵操作流程规范,作为胰岛素泵的操作指南和规范化护理管理的依据,将新的问题纳入到下一个PDCA 循环.PDCA 循环管理方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运动过程,每经过一次PDCA 循环,胰岛素泵使用的管理工作就提高一步,通过持续不断的循环改进,使我科胰岛素泵使用的护理管理规范不断完善,护士在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护理行为,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DCCTGroup??Theeffectof1ntens1vetreatmentofd1abetesonthedevelGopmentandprogress1onoflongterm compl1cat1ons1n1DDM [J]??[ NEnglJMed,1993,329:977-987?? 2]上官志毅,陈冬梅,黄婷等??PDCA 循环在国内护理领域应用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26-30?? [3]杨阳??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2013,5:954?? [4]莉琴,杨艳,刘嘉陵等?? 内分泌科胰岛素泵临床应用与管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29):3351?? [5]孙斐??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2,9 (21):1910?? [6]蒙连新,韦华,王民登?? 胰岛素泵临床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25(16):1518-1519?? 7]朱莉??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现代护理,[ 2006,3(27):102-103?? 8]刘彩霞,杨莉梅,饶芳??PDCA 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7):2644-2645。
中国胰岛素泵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一、胰岛素泵行业概况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路径的终极疗法,需求具有较强刚性。
按照胰岛素给药方法,胰岛素输注器械可分为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等。
相比于注射器或注射笔,胰岛素泵能够提供平稳而持续的输注剂量,从而维持全天血糖稳定。
管路式胰岛素泵和贴敷式胰岛素泵是胰岛素泵的两种主要类型。
贴敷式胰岛素泵较管路式胰岛素泵有诸多优势,包括更好的便携性、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且半抛式或全抛式的设计使得患者前期购买成本较低。
二、胰岛素泵行业驱动因素1、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促使胰岛素泵需求上升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持续多年增长,2023年糖尿病患者已将近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比例的7%。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一。
受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在2025年接近5.5亿,而中国也将达到1.5亿。
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众多,胰岛素泵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2、胰岛素泵认可度提升推动行业发展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不能或者很少分泌胰岛素,需要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采取口服药物治疗,但随着病程的进展,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需要随之加强,最终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
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胰岛素泵也写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医生和患者对其认可度有望持续提高。
三、胰岛素泵行业发展现状全球及中国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市场保持稳健增长。
全球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32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7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0其中,中国糖尿病管理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9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6%o 由于胰岛素泵能够提供平稳而持续的输注剂量,因此渗透率不断提升,从而市场规模也有望保持稳步增加。
全球胰岛素泵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1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6%o 由于我国胰岛素泵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2015-2023年我国胰岛素泵市场规模均为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