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及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10.57 MB
- 文档页数:44
近代第一次汉方医学展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日本的汉方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医学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中国医学庞杂的学说、方药进行简约化,以便于学习与应用。
“明治维新”后,由于新政府具有强烈的崇洋西化思想而采取了一系列废止汉方医学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出现了重新评价汉方医学的形势,并再度复兴。
为了使国人明晓汉方医学的兴衰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中国医学院于1936年举办了第一次汉方医学展览会——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
筹备举办展览会鉴于当时“日本人士研究中国医学,颇见蓬勃气象,而该邦皇汉医学学者,多曾研习西医与通晓理化之学,均以切实研究,著为书籍,故不仅为吾国医学之光荣,尤足为吾国医学学者之借镜”(《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中国医学院董事会经研究决定,“积极搜寻各项文物及大宗医籍”,举办“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中国医学院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
主办目的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增进本院学生课余知识,考察日本对于中国医药之科学研究状况”,“对外——引起全国上下重视中国医药,唤动科学界参加国医科学化实际工作”(《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展览品目录》)。
展览会的筹备负责人——总务主任陈存仁,为弥补中国医学院“所有汉医书籍,不免有缺”之憾,“特分函本外埠国医界同仁,广事征求,以臻完全”(《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
很快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中日两国中医药界的大力支持。
国内许多著名藏书家,如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绍兴曹炳章、上海叶善定、杨彦和、丁福保、张赞臣等人都将自己所藏的汉方医学书籍共计41种提供出来。
日本汉方医学界向展览会赠书数十种,以及有关资料、图片等实物(《皇汉医学勃兴展览会》)。
展览日期原定1936年1月1日,后因中国医学院提前放假,学生都已离校,于是延后至2月1日开学时举行。
除中国医学院学生观摩外,也同时向上海医药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
展览物品分两类1936年2月1日,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隆重开幕,会期三天。
漢方醫學的落日餘輝——江戶考證派的學術與社會廖育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100010)自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新政誕生,是史家稱之為“近世”或“江戶時代”的日本封建社會晚期。
在這一時期,由於幕府以朱子學為官學,從而使得儒學脫離此前依附於禪宗的從屬地位而獨立發展。
繼而又出現了與其爭相鬥豔的古學、折衷等儒學流派,兼之當時雖已有以“蘭學”為代表的西學存在,但所涉內容尚不及政治、哲學等領域,所以構成了儒學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就技藝之學而言,由於醫學自身所具有的種種特點——既是“仁術”與“格物窮理”之一端,又是官吏之外的文化人體面謀生的最佳選擇,且與所有人的生活需求都具直接關係,因而儘管醫學不如儒學高貴,但也同樣受到知識份子的普遍關注與青睞。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自然科學”,幾乎就是醫學。
而在當時日本的“西學”中,醫學也是主體。
同時,“儒”與“醫”之間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能夠以儒謀生者,視“醫”為“學”,故樂於研究;志在行醫濟世或無奈只能業醫者,或因視儒學為基本素養,或為滿足“儒志醫業”的心理需求,通常也都有投於名儒門下學習的經歷。
從而構成了儒者與醫者、儒學與醫學間的密切關聯。
自16世紀以來,日本在不斷吸收中國醫學最新成果並加以改造,逐漸形成同源而異流之漢方醫學體系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四個主要的流派。
首先是以曲直瀨道三(1507-1594)師徒為代表、以宋明醫學理論與治療方法為主體的所謂“後世派”;其後則是獨崇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認為只需根據病症選擇藥物,全面摒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脈診等中醫基礎理論的“古方派”;以及折衷“古方”與“後世”或“漢法”與“蘭方”(荷蘭醫學)的折衷派。
在此基礎上,最後又出現了注重文獻研究的“考證派”。
一般認為上述後三個流派的產生,分別受到儒學復古、折衷與考證之風的影響。
本文所要討論的僅僅是與儒學折衷、考證之學既有密切關係,又非一語即可說清的醫學考證派。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刘景超;张秀传
【期刊名称】《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6()1
【摘要】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中医学,以主要使用经方和冲剂为特征。
汉方医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会、培训班、自学等形式。
【总页数】3页(P13-15)
【关键词】医学史;汉方医学;日本
【作者】刘景超;张秀传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93.13
【相关文献】
1.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续) [J], 王克勤;王孝莹
2.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J], 王克勤;王孝莹
3.日本汉方医学对我国结合医学发展的启示 [J], 高鹏飞
4.日本汉方医学领域循证医学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J], 郭新峰;赖世隆
5.从医学发展的大趋势看日本汉方医学的出路 [J], 袁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汉方药概况及其对我国中医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研发的启示作者:陈雪梅蔡秋杰张华敏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8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古代经典名方”研发工作正在推进中,日本汉方药与中医古代经典名方制剂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本国特点。
本文从日本汉方发展的背景、制剂审批基准、制剂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将其与中医复方制剂的审批条件、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中医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监管应借鉴日本汉方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经验,汲取其中药西用的历史教训,以期更好地发展及惠及民众。
关键词:中医古代经典名方;日本汉方制剂;启示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2.001中图分类号:R2-03;R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8)02-0001-04Abstract: The project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out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are carrying forward. There are a certain similarities between Japanese Kampo and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but Japanese Kampo has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Kampo, preparations approval benchmark, preparation production, sales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also compare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nditions and market scale of Japanese Kampo with TCM compound formula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of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should use the experience of Japanese Kampo 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for reference,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n it can better develop TCM and benefit the people.Key words: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Japanese Kampo;inspiration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提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1]。
别再纠结中药无用论了!日本早已超越我国占领了世界中药市场!这两年日本有一款名叫“清肺汤”的汉方药销售火爆,据说是针对中国的雾霾问题研制的,深受中国游客欢迎。
但是,又有谁知道赚足国人钞票的日本汉方药和我国的中药本是同根生呢?我国的中医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唐代时被日本全盘吸收,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
而日本汉方药也由于得到了社会关注和政府扶持而迅速发展,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
比如津村药业,作为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已经在我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并且于2001年成立了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进行了美国FDA的申请。
他们曾经将中药“六神丸”改良为“救心丸”,出口额超过了1亿美元,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反观我国,实在是让人感到惭愧!同仁堂作为我国中药企业的老字号,拥有国内最多的GAP基地,但也只有区区8个,仅达到日本津村药业的十分之一!更气人的是,日本汉方药的生产原料有75%是从我国进口,但却占据了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份额!相当于是从我国低价收购原材料,加工后再销往世界各地,甚至卖给中国!日本一位医学界的专家曾说过: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十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如今日本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而我们却还不自知!大和民族有个优点是谦虚好学,也有个缺点是忘恩负义;中华民族有个缺点是盲目自大,但也有个优点是敢于改变。
所以同胞们,醒醒吧!当日本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时,我们竟然还纠结于“中药无用论”!当日本在中国铺天盖地地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时,我们竟然还沉浸在中医药鼻祖的可笑优越感里!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要让我们发扬光大的,如果不重视、善待它,必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失去主动权,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日本人如此图解中医,中医真的该自尽了!艾御享堂日本汉方药馆当我看到一个日本汉方药店老板在那里笑逐颜开的样子,当我看到汉方药店内一个个醒目的中药招牌,我的心在抽搐,在滴血;温胆汤、胃苓汤、归脾汤... ...这不都是咱中药中的千古名方吗?可是在它们的祖国,这些中药都不大被认可,而在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不足700公里的日本,同样还是这些药却销路甚好,许多方剂都成了这里抢手的香饽饽!日本汉方药馆更可怕的是下面这组图,这些图片在日本本来是简易的的中医普及读物,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实际上这些图解已经对中医理论有了新的探求。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日本汉医学,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刻理解和诠释,这还不够震撼吗?我还为此特意查阅了相关中医古医籍资料,也包括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客观地说,都还不及这些日本图解来的更形象和生动。
看着日本人做出的“图解中医”,也着实让我心中酸楚。
在一些中医黑们成天嚷着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等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不管中医人承不承认,日本已经在中医理论的研究上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可悲可叹!中医在日本称汉方医,中药方称汉方。
1895年,日本废汉方医。
但是民间企图复活汉方医学的努力也始终没有间断过。
1961年开始就实现了全国民健康保险,但是一开始汉方药不能使用医疗保险,一直到1967年才有4种汉方药可以使用医疗保险,后来可以使用医疗保险的汉方药品种不断增加,到现在一共有148种成药数百种药材可以使用医疗保险,就是说在日本的处方药中就许多有被称为“汉方药”的东方药。
汉方医执业资格一直未恢复,但西医医师具有开汉方药的权力。
折衷的办法是超过8000人的日本东洋医汉方医被认可加入日本医学会的各分会中。
日本现在的汉方医是西医诊疗法开汉方医,这或许正是日本图解中医有了全新视角的一个重要原因。
脏腑封官图人体各部件运转活力图五行生克心肾相交五脏的滋生制约五脏分论需要申明:对于中医,我历来反对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但也鄙视孤芳自赏,妄自尊大!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传承,别人好的东西也要借鉴。
中国中药与日本汉方药发展状况比较日本汉方药主要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国经典医药学名著,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仅30余年时间超越中国成为国际认可的权威代表。
通过数据分析、对比中日两国中药和汉方药发展历程。
得知日本在生藥来源、科研投入、质量控制和专利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和重视远超过中国。
中药要赶超汉方药发展,必须内外下功夫,对外加强国内国际的认可度,对内严控来源和品控,改变以中低端、粗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并参考日本汉方药成功经验,尽快同国际药物注册接轨。
标签:中药;汉方药;中日对比;专利;中药国际化1 中药与汉方药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以及最早的方剂学说《伤寒杂病论》,对后世药物学与药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中国第一部关于药物炮炙的专著《炮炙论》,到隋唐时期中药药水平高度发展,出现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传统医药行业也逐渐复苏,2015年中国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
例如,中国与俄罗斯在传统医药领域密切合作,俄罗斯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中医药临床体系,目前在俄罗斯国立医学机构中已有近1500个传统医学病床;与此同时,中药在欧盟各国的出口额大幅增长,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注册成功;85%的德国人认为天然植物药安全有效,58%的德国人服用天然植物药物[2][3]。
尽管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国际化道路仍然漫长。
目前国际中成药市场份额中国仅占5%,而从中国大批量进口粗加工中药原料的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企业却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90%的份额[4]。
俄罗斯虽然对中药的接受程度较高,但由于其本地草药资源丰富,苏联在解体前就已对超过3000多种植物药做了化学成分分析,所使用的植物药多为自产,中国产中药的认可程度并不高;德国虽为欧盟进口中药材最多的国家,但在欧盟作为药品注册成功且准许进入市场的至今为止也仅有两例。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典型代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汉方药成为日本老年人群体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对应中国这个老龄化国家的启示也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出发,探讨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日本的老年人群体对汉方药的依赖是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
汉方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改善老年人体质、延缓衰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临床疗效备受认可。
在老年人群体中,很多传统西药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汉方药的温和性质及对机体的整体调理作用,使得老年人更多地选择使用汉方药来维持健康。
由于汉方药的草本成分多为天然植物提取,不含有化学添加剂,因此安全性高,对老年人来说更加适用。
日本老年人群体对汉方药的依赖程度较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使用汉方药来维持健康。
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广泛应用也得益于日本政府对传统医学的支持和推广。
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制定,鼓励和支持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政府在医疗保险政策上对汉方药的报销比例较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政府还积极推广和宣传汉方药的疗效,加强对汉方药的监管和管理,从而增强了老年人对汉方药的信任。
这种政府支持的态度,不仅提高了老年人对汉方药的接受度,也为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日本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它的独特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日本老年人群体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政府的支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使得汉方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国家来说,从日本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医学的扶持力度,促进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普及。
应注重加强对传统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
中医在日本、韩国、泰国等地的发展情况[导语]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日本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中医药泰斗邓铁涛老先生警告:“用不了10年,中医药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日本医学权威大肪敬节弥留之际嘱其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早在公元414年,当时日本列岛还处于古坟时代,国家的雏形刚刚形成。
一次皇帝病了,四处寻找医生看病,但始终不能治愈,后来一个朝鲜医生金武出现了,金武来到宫中,手到病除,治好了皇帝的病。
皇帝大喜,经询问,才知金武曾到过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国后期),并在中国学到了中医知识,日本这才知道在遥远的大陆,还有着这一神奇的医学,于是开始派人来学,中医也正式开始在日本列岛登场亮相。
渐渐中医在日本生了根,并从宫廷走向民间,受到了日本全民的崇拜和爱戴,成了日本唯一的医学。
汉方医学在日本也曾发生过信任危机。
最大的一次是在17世纪以后,西洋医学进入日本,中医受到排斥。
不过,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汉方医学通过西洋医学的解释和验证,获得社会肯定。
上世纪70年代后,汉方医学的长处进一步受到日本社会公认,而后迅猛发展。
二、韩国集中开发中医朝鲜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医学。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即传入朝鲜。
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
新罗统一以后,中朝医学交流更加频繁,以此为基础的朝鲜医学又有很大发展,此后,中医药在朝鲜大地上从理论到应用不断充实发展,15世纪,李氏王朝时,中医学又得到集中开发。
公元1433年刊行的《乡药集成方》、公元1448年刊行的《医方类聚》和公元1613年刊行的《东医宝鉴》三部医学巨著的编纂完成,标志着朝鲜医学已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医学体系。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朝鲜,但由于朝鲜政府采取东、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政策,因此,东、西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东医学、西医学两大系统并立之势。
日本汉方药国际化路径研究及对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启示作者:杨明杨逢柱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日本汉方药以简便、优质、规范化及疗效佳的优势日渐兴盛。
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向上的当下,人们期望从日本汉方药的发展模式中寻求可借鉴的经验,用于推动国内中药事业的发展。
现通过梳理日本汉方医药的发展历程,从日本相关政策、企业发展及社会参与的角度出发,分析汉方药发展崛起的原因,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中药产品的国际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汉方药;中药制剂;国际化路径;中药;中医药现代化;药品质量;物质基准;行业标准;注册审批Abstract In recent years,Japanese Kampo medicine have prospered under the advantages of simplicity,quality,standardization and good curative effects.A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s booming,people expect to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al model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hinese medicine.Through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ed policies of Japan,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Jap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rise of Kampo Chinese medicine,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oducts.Keywords Japanese Kampo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ug quality; Standard of material; Industry standard; Registration approval中圖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0.036日本汉方医学与我国中医学同根同源、同根异枝。
日本汉方药于中药发展的启示摘要:近年来日本汉方药发展迅猛,而中药相对来说发展速度放缓,中药创新性不足,国家对于中药药方等采取的专利保护也不到位,这几年国家对于中药发展也逐渐重视起来。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汉方药的发展以及对比中药与汉方药的异同,探讨了日本汉方药发展对于我国中药发展的借鉴与启示,从政策、企业以及社会层面提供中药发展可以向汉方药发展借鉴并改进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汉方药中药发展启示绪论日本汉方药在国际占比较高,国际化发展趋势良好。
疫情时期,由于国内人民大量囤购药品,医院,药店等供药不足,许多人将目光投向日本汉方药上,一时间代购热潮兴起。
与日本汉方药畅销不同的是中国本土中药发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中国对于中药发展愈发重视,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但是中药发展不论是在专利保护政策上、中药创新上以及国内人民对于中药的认知上都有不足之处。
因此,本文对比中药与汉方药的发展差异,探讨汉方药发展对于中药发展的启示。
一、汉方药的发展1.1汉方药的引入汉方药源自于中国的中药。
唐朝时期,因为造船业发达唐朝经济空前繁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
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将中药鉴别、炮制、配方等技术带入日本并传授医学,被人们誉为“汉方医药始祖”,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30年编撰的《本草纲目》传入日本【1】,对日本汉方药有一定影响,日本本土从事医药人士也努力推动汉方药发展,从此被称为“汉方”的中药在日本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其发展途中逐渐形成体系。
1.2汉方药的兴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引入先进的西方医学体系,排斥汉方药,因此汉方药发展停滞不前并一度濒临灭绝。
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疑难杂症增多,西方医学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价格高但副作用较大,汉方药以价格相对低廉且副作用小而重新兴盛起来。
1976年以来,日本相关机构厚生省确立了适用于汉方药的相关“医疗保险制度”,即批准使用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210个古方纳入医保。
日本汉方药的历史和现状
卢蕙兰
【期刊名称】《中成药》
【年(卷),期】1981(000)004
【摘要】日本汉方药是在我国中医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今日本对汉方药(中药)的研究和生产都很重视。
作者曾赴日实地考察。
为使国内广大读者对日本汉方药有所了解,本刊编辑部特约卢蕙兰同志撰文介绍日本汉方药的历史和现状。
【总页数】5页(P4-8)
【作者】卢蕙兰
【作者单位】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日本汉方药的研究现状 [J], 张铭韬
2.日本汉方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思考 [J], 丁腾;李耿;张红;彭修娟;党艳妮;王乐;刘峰
3.日本汉方药产业管理现状概况 [J], 王诗恒;刘剑锋;秦培洁;董臻;党迎迎
4.中医药剂型改革现状与日本汉方药发展的对比 [J], 柏莹
5.日本汉方药的生产现状 [J], 李旭东;戴军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