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及现状PPT精选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67 MB
- 文档页数:5
反思日本对于中药材的研究发展与推广一、对中医理论的接受中医学约在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
当时日本汉方医学也有着中医一般的地位,被称为官方医学、皇汉医学、正统医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大力兴办西医,占据日本医疗主流一千多年的中医被废止。
此后,相继有著名医师逆流疾呼,力主复兴汉方。
1910年,信州名医和田启十郎撰写了《医界之铁椎》,指出:“西医非万能,汉方非陈腐”。
和田被称为“守护濒临灭绝汉方之先人”。
大塚敬节是日本医学会“最高功勋奖”得主,师从汤本求真。
他说:“汉方医学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高级临床医学,《伤寒论》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著。
”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中医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一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入,如吴昆的《医方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日本备受重视,被再版、释、补注;二是随着17世纪日本版《仲景全书》、《宋版伤寒论》的首次刊行,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有着极大的热情和重视。
至今,日本当前普遍应用的294个处方,大多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故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
二、对中医制剂的定性1974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一般用汉方处方承认审查内规》,2008年修改为《一般用汉方制剂审批基准》,起初收录一般用汉方处方210 个,到2013 年共收录一般用汉方处方294 个,其中有148种被纳入了保险,处方中明确规定了汉方制剂的成分、规格和功能效用。
作为医药品的质量标准,日本药局方中详细记录了汉方浸膏制剂质量标准的品质检测项目。
日本汉方药基本上是配伍固定的粉剂或者汤剂。
比如桂枝茯苓含有桂枝4克、茯苓4克、牡丹皮4克,桃仁4克,芍药4克,经萃取提练精制成粉剂或片剂。
厂家不得随意更改,更不允许含朱砂、雄黄等矿物质。
一开始日本将汉方纳入医疗保健体系时,就希望将其做得尽量规范、标准化。
所有医生和药师都只能使用规定好的这294个处方,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开药,也不能任由患者自行购买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其安全和疗效得到一定的保证。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记述之四20世纪初,兼通汉方的西医生:<和田启十郎>编撰出版了《医界之铁椎》一书。
明治维新之时期是日本汉医界最黑暗的时代,因为政府实施了“灭汉兴洋”的政策,导致社会普遍认为陈腐的汉方医需被淘汰。
但信州名医和田启十郎(1872-1916)与之相反,他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著成《医界之铁椎》(1910)以宣扬“西医非万能、汉医非陈腐”,是在当时情形下第一个提出复兴汉方的人,并用西医科学方式解释汉医理论,故被后世称为“守护濒临灭绝汉方之先人”。
这种赞誉或许比不了其弟子──汤本求真,但在今天的日本汉方医界,和田启十郎仍占有一席之地。
汤本求真(1876~1941)是20世纪初日本医学界“西学汉”的巨擘,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一代宗师。
1901年金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西医治疗。
1906年,他正在家乡石川县开业行医时,长女患疫痢死去,他“恨医之无术,中怀沮丧,涉月经时,精神几至溃乱”,并开始对现代医学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1910年和田启十郎自费出版《医界之铁椎》,抨击“洋医万能论”,宣传汉方医学的优越性,对痛失爱女的汤本求真触动极大。
此书让他对汉方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和田启十郎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于是他主动写信求教于和田启十郎,尊为老师。
汤本求真原名“汤本四郎右卫门”,出于对和田启十郎的学识、志向、精神的追随,他仿照和田启十郎之名“子真”,将自己的原名“四郎右卫门”改为“求真”。
他立志要在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日本社会重新复兴汉方医学。
1927年6月,凝聚着他全部心血的《皇汉医学》一书的第一卷出版。
1928年4月、9月,先后出版了第二、三卷,全书57万字。
该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日本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汉医奥田谦藏为该书撰写跋文时赞扬说:“此书成后,公之于世,所以补正现代医术之谬误缺陷,故无论矣;又将医界之宝库、汉方医学之真谛一一揭出,负启导后进之大任。
”《皇汉医学》出版后,正值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欲“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引起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
日本汉方医学史日本汉方医学史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得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日本得汉方医学就就是日本化了得中医学,两者得关系可以说就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得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
日本目前使用得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得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得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得走进了日本。
在此后得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与来自中国得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得一段时间中,医疗得任务却多就是由寺院中得僧侣来担当得。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与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文伯得《杂药方》、僧深得《方集》、葛洪得《肘后方》、胡洽得《胡洽方》、鉴真得《鉴上秘方》、陶弘景得《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得《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得至宝。
除了上述得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得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与《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得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得唐医方一步一步得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得韩医方。
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得,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得“留学僧”与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得“请学僧”,她们中得许多人都在浙江得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与学习,日本当时流传得《康治本伤寒论》就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得手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得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就是当时来华学习得日本名医,但就是她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得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得现象。
日本汉方医学史日本汉方医学史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的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日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
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走进了日本。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自中国的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文伯的《杂药方》、僧深的《方集》、葛洪的《肘后方》、胡洽的《胡洽方》、鉴真的《鉴上秘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的至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的唐医方一步一步的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的韩医方。
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行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和学习,日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的手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日本汉方药业现状及津村汉方制药厂发展战略汉方,是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日本化了的中国传统医学。
汉方药则是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自的体系。
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体系,从根本上排斥汉方医学,导致其几乎灭绝。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老年疾病为主的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对人体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因而汉方药又逐渐兴起。
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定了汉方药医疗保险适用制度,即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210个古方汉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日本医疗汉方药生产主要集中在津村、钟纺、大衫、帝国、本草等几家制药企业,占汉方药全部产值的97%以上,其中津村一家最强,独自占有78%的市场份额,不仅规模大,实力雄厚,而且抗风险能力强。
津村制药营业额构成比:医药品78.4%(医疗用76.8%;一般用1.6%);医药外用品17.0%;其他4.6%。
医药品药效别营业额构成比:第一位汉方制剂:74.4%第二位外用药剂: 3.0%第三位生药制剂: 1.0%一般用主力产品业绩产品名月营业额中将汤0.49亿日圆乐母儿Q 0.09亿日圆乐母儿0.05亿日圆在医疗用中药市场上,津村的占有率超过了8成。
截至到2009年3月底的08年财年报告显示,尽管该公司转让了家庭用品事业部门,收入出现了减少,这个部门实现了增收增益,而且在新一年里有可能扩大增收内容。
中药部门的进入壁垒较高,无人能与津村竞争,在金融海啸吞噬众多企业的时候,只有津村等少数企业能在这个时候如沐春风,高歌猛进。
津村“育药”计划中药属于传统药品,本来是没有新药概念的。
西药的一个特点是不断开发新药,靠新药来赚取高额利润。
日本自1976年开始实行药价收载制度。
每种药的价格均被记录在册,只见药价走低,没有看到药价提升的时候,除非是研发出了新药。
在药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难以通过药价来赚取高额利润,但津村却一枝红杏出墙来,取得了好成绩。
日本汉方医学史日本汉方医学史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的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日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
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走进了日本。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自中国的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文伯的《杂药方》、僧深的《方集》、葛洪的《肘后方》、胡洽的《胡洽方》、鉴真的《鉴上秘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的至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的唐医方一步一步的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的韩医方。
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行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和学习,日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的手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 625 •© 2010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辑部C JEBM郭新峰 赖世隆广州中医药大学DME 中心(广州 510405)摘要 目的 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循证医学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方法 系统评价日本东洋医学会(JSOM )循证医学工作组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循证医学评价和总结报告。
结果 JSOM 的循证医学特别委员会成立较早,并在全日本范围内进行了三次汉方治疗的系统总结与评价,其制剂质量规范可靠。
2009版汉方诊疗指南对日本汉方临床的诊疗可望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结论 为促进我国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发展,我们需要借鉴JSOM 的循证医学研究计划,重视研究数据的真实性、重视非随机试验的科学分析和报告;根据中医学的特点,由简到繁、系统地开展循证医学研究。
关键词 循证医学;汉方医学;东洋医学;中医学Current Statu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Japan and Its InspirationGUO Xin-feng, LAI Shi-longNational DME Training Center,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evidence-base medicine (EBM)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Japan. Methods Serial reports of EBM special committee of Japan Society for Oriental Medicine (JSOM) were reviewed. Results EBM special committee of JSOM was established earlier and carried out systematic reviews of Kampo treatment throughout Japan. The quality of preparations was standardized and reliable. Evidence Reports of Kampo Treatment 2009 (EKAT 2009) may be a promising promotion for Kampo treatment in Japan. Conclusion For the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we need to learn from EBM research projects of JSOM.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EBM research in China, special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validity of research data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reports of non-randomized tria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BM research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from simple to complex.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Kampo medicine; Oriental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循证医学方法研究”(2KM05801S );日中笹川医学奖学金项目(2006-2007年第29期)作者简介:郭新峰,男(1973年~),副研究员,以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DME 、循证医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日本汉方药生产1日本的汉方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地位1995年,日本医药品的总产值为61681亿日元,其中汉方药产品的产值为1571.94亿日元,仅占2.5%。
在日本的汉方药最高年产值的1992年,也未超过药品总产值的3%。
2日本汉方药制剂的三个特点——剂型集中目前日本生产的适用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汉方制剂(即适用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处方用汉方药)主要有147种。
这些剂型主要有:颗粒剂、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七种类型。
其中,又以颗粒剂为主。
——品种集中目前,由不同厂家生产的汉方制剂,尽管方名相同,但在药味,药量上也有所差异,共计有903个品种。
1993年日本曾就上述品种中的89种进行了生产统计,其中,又以下面“七汤二散一丸”十种制剂的产量最多,产值最高。
即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相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八味地黄丸、小青龙汤、六君子汤、当归芍药散。
以上十种汉方药制剂的产值占89种主要制剂产值的62.6%,全部汉方制的51.05%。
——厂家集中1995年,日本在册的汉方药生前主贸易销售的厂家共计有82家,其中从事汉方药制剂生产的厂家有42家。
其中以又津村、钟纺药品、大杉制药、帝国汉方、本草、小太朗\汉方制药、万有制药、松浦药业、仁丹德尔夫等十家生产厂为主。
上述十家的销售额,占日本全部汉方制剂的97.8%。
3日本的汉方药的主要市场仍在国内日本汉方药业生产厂家的汉方药制剂产品,目前主要还是供日本国内市场使用,汉方药产品难有出口,出口额的变化幅度也比较大,但所占比例仍很小。
以1994年为例,日本汉方药总产值为1540亿日元。
其中出口只有9330万日元,仅占日本制药企业产值的0.06%,而这一比例是近来来的最高。
与此同时,近年,无论从生药和中成药的进口数量方面都在增加。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既是天然药物制品的生产大国,同时更是天然药物的消费大国。
同时也应注意到,日本国内市场规模饱和,必然向国际市场进展,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叶文俊摘要中医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在日本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的中医经过几次反复,最终陷入灭亡的边缘,究其原因本文作了一些探讨,并对现存所谓的汉方的现状也进行了分析,以冀对我国中医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日交流中医历史中医东传日本汉方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在西洋医学尚未传入之前,一直都是中医为主导,明治维新时西医进入日本,政府下令废除中医,倡导西医,中医由此一蹶不振,几乎消除殆尽。
然而近代因为西医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原因,人们开始追求自然植物代替化学药物,中医在日本得到重视,但是日本的中医真的能复兴吗?目前日本中医的现状如何?仔细研究一下中医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必有助于我国现在中医政策的制定以及中医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中医东传1,零星东传中国医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传到日本大约在5世纪的时候,距今约1500年前,中医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据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
公元459年朝鲜高丽王朝的德来医师赴日,定住于日本难波,并在此开医馆行医,被人称为“难波药师”。
公元554年开始陆续有采药师从朝鲜百济来到日本,将中医中药知识东传日本。
2,正式东传中医正式传入日本应该是在中国的隋朝时代。
当时的日本推古天皇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4次向中国隋朝派遣使团。
公元608年日本的药师惠日和倭汉直福因随同小野妹子的遣隋使团来到中国,正式学习中国医学,直至公元623年中国唐朝的时候才回到日本,自此中医学正式传入日本。
公元753年中国唐朝僧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带去了大量中医书籍和药材,在日本奈良东大寺设坛讲授佛学和医学。
相传曾治好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病,被授予“大僧正”的称号。
他在唐招提寺行医时制作的“奇效丸”至今还被广泛使用。
公元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在唐留学期间抄写『伤寒论』带回日本,被称为『康平本伤寒论』,另一位留学高僧最澄也带回了一本伤寒论,被称为『康治本伤寒论。
日本汉方医学的历史核心提示:汉方医学的历史中国医学的传入和模仿时期日本的医学在明治政府决定采用德国医学之前,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这种医学最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接着和其它的文汉方医学的历史中国医学的传入和模仿时期日本的医学在明治政府决定采用德国医学之前,中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
这种医学最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接着和其它的文化一起由中国大陆直接传入。
从那以后,日本的医学不管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模仿着中国而发展。
奈良时代的大宝律令(701年)中就记载有模仿唐朝的医疗制度,在这个医疗制度下宫廷中开展了教育和诊疗活动。
当时使用的全是中国的教科书。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平安时代,编集新医书的潮流出现了。
把中国医书中的精华“提炼”出来,面向日本人方便阅读,成为了编辑的主要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就要算丹波康赖编集的《医心方》(984年),在这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里就没有出现过超越它的医书。
镰仓时代到了镰仓时代,佛教在人民群众中传开,在寺院中进行医疗活动的僧侣也出现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奈良修建了北山十八门户,在镰仓(神奈川县东南部的市)修建了极乐寺的忍性,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元朝统治着的中国,两次出兵日本,使得一段时间里和日本的来往变得很少,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来自中国的新文化一直影响着日本的文化。
14世纪初期,梶原性全通过使用新传来的中国的医书,整理出了《顿医抄》和《万安方》两本书。
大量使用的中国医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幼幼新书》。
室町时代(1336~1573)从室町时代开始,从明朝来的信息就增多了,去中国学医的人也出现了。
其中竹田昌庆、半井明亲、吉田宗桂、田代三喜等人及其继承者成为以后日本医学界的先驱。
室町时代的末期,随着五山僧(京都、镰仓的禅僧)积极地展开医学文献的研究,文人对医学的关心程度高涨,通过被称为“遣明船”的商船运输,流入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和药材。
日本汉方药的历史和现状
卢蕙兰
【期刊名称】《中成药》
【年(卷),期】1981(000)004
【摘要】日本汉方药是在我国中医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今日本对汉方药(中药)的研究和生产都很重视。
作者曾赴日实地考察。
为使国内广大读者对日本汉方药有所了解,本刊编辑部特约卢蕙兰同志撰文介绍日本汉方药的历史和现状。
【总页数】5页(P4-8)
【作者】卢蕙兰
【作者单位】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日本汉方药的研究现状 [J], 张铭韬
2.日本汉方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思考 [J], 丁腾;李耿;张红;彭修娟;党艳妮;王乐;刘峰
3.日本汉方药产业管理现状概况 [J], 王诗恒;刘剑锋;秦培洁;董臻;党迎迎
4.中医药剂型改革现状与日本汉方药发展的对比 [J], 柏莹
5.日本汉方药的生产现状 [J], 李旭东;戴军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