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瘤影像表现Lymphoma of Neck 2018.1.9
- 格式:ppt
- 大小:16.51 MB
- 文档页数:38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病史临床】男,25岁,左颈部包块,质软、无压痛,与周围边界清楚。
【影像图片】以上三幅图片分别为MRI横断T1WI 、冠状T2WI及T1WI增强【影像表现】左锁骨上窝见囊性病变,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内部信号略不均匀,可见多个线样细分隔,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尚可,增强扫描分隔呈轻度强化。
【诊断】淋巴管瘤(病理确诊)。
镜下见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管腔,管腔内衬内皮细胞,腔内未见血细胞成份,无增生内皮细胞团,周围为脂肪和纤维组织。
【鉴别诊断】血管瘤【讨论】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口腔、颈部、腋窝等部位,属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
由增殖、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大小不等,呈浸润性生长,多无包膜。
根据病变内所含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其分为3型:① 毛细淋巴管瘤;② 海绵状淋巴管瘤;③ 囊性淋巴管瘤。
影像诊断要点:淋巴管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囊壁菲薄,囊内容物密度或信号均匀,与水接近。
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出血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瘤体可呈等密度或等信号。
淋巴管瘤沿组织间隙“爬行性生长”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① 囊性淋巴管瘤常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病灶,CT值与水接近,MRI显示为均匀的长T1 、长T2 信号。
病灶为多房者其内可见不规则纤维分隔,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及纤维分隔轻度强化。
邻近组织受压移位或被包绕,但无明显浸润。
② 海绵状淋巴管瘤病灶囊腔较囊性淋巴管瘤小,边缘不规则,部分可沿组织间隙延伸、包绕,与邻近组织分界欠清。
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X线平片可见软组织肿块,缺乏特征性。
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可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肿块内常有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环状钙化。
【问题】True or False(1)病变为囊性对: 错(2)病灶呈长T1 、长T2 信号对: 错(3)病变周围界限清晰,内可见纤维分隔对: 错正确答案:1:√ 2:√ 3:√最可能的诊断是A.脂肪瘤B.血管瘤C.滑膜肉瘤D.淋巴管瘤正确答案:D参考文献:。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和MRI影像诊断作者:邓学文雷海花叶柏林陈文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15期作者单位:523573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通讯作者:邓学文【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声象图与MRI影像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方法 17例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均行超声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声像图和MRI图像特征。
结果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超声和MRI特征表现为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内蔓延生长的多房囊性肿块,内见细条状分隔,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境界清,有占位效应。
超声诊断15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88%;MRI诊断17例,诊断符合率为100%。
结论高频超声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病变大小、形态、延伸范围,多数可做出定位、定性诊断;MRI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毗邻、包绕的重要组织器官,以及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关键词】囊性淋巴管瘤;高频超声; MRI影像囊性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PGM)又称囊性水瘤,其实质是淋巴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多数学者认为淋巴瘤系淋巴管发育畸形所致,而非真正肿瘤性疾病[1],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好发于颈部、面部、腋下等部位,[2],由于对邻近组织的侵入与压迫,囊性淋巴管瘤可能会导致多发性感染、呼吸困难、咬合不正、吞咽困难、发声困难和毁容等,病变常包绕大血管和神经,使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本文收集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其高频超声和MRI征象,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10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共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 d~18岁,中位年龄5.5岁。
其中8例为颈部或颈部、腋部无痛性包块,5例为颈部包块伴疼痛或发热,2例有颈部压迫感和呼吸、发声困难,1例有胸闷、胸痛、刺激性咳嗽,1例有进行性吞咽困难。
颈部淋巴结分区历史演变Ø1991年,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将淋巴结按Level分区法划分为6个区(Ⅰ区、II区、III区、IV区、V区、VI区)Ø2002年,美国头颈协会和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对Level分区法做了更新,补充了VII 区,并细化了Ⅰ区、II区、V区,进一步分为IA区、IB区、IIA区、IIB区、VA区、VB区Ø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外科组、美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以及美国头颈学会进一步定义VI区淋巴结统一术语Ø2013年,欧洲放射肿瘤学协会发表新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新增、并对原有分区进一步细化。
临床表现重要解剖结构2013版分区:Ø根据解剖学、外科学和影像学知识尽可能将边界准确地整合到放疗医师所用的轴位CT影像上。
Ø将不同淋巴结区域边界的描述差异最小化,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淋巴结区所接收的淋巴回流的解剖部位和可能的原发肿瘤。
Ø新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包括头颈部所有的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并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2013版分区:Ø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划分为10个分区,新增了锁骨上内侧组(IVb)、锁骨上外侧组(Vc)、茎突后淋巴结组(VIIb)、腮腺淋巴结组(VIII)、面颊(XI)和后颅淋巴结组(X,包括耳后和枕部淋巴结组)。
颈部淋巴结分区 十分区(2013年由欧洲放射肿瘤学协会发表)I区 Ia区:颏下淋巴组 Ib区:颌下淋巴组II区 上颈淋巴组III区 中颈淋巴组IV区 IVa区:下颈淋巴组 IVb区:锁骨上内侧组V区 颈后三角淋巴组 Va区:上颈后三角淋巴结 Vb区:下颈后三角淋巴结 Vc区:锁骨上外侧组VI区 颈前淋巴组 VIa区:颈前淋巴结 VIb区: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VII区 椎前淋巴组 VIIa区:咽后淋巴结 VIIb区:茎突后淋巴结VIII区 腮腺淋巴组IX区 面颊淋巴组X区 颅底后组 Xa区:耳后、耳下淋巴结 Xb区:枕淋巴结小结颈部淋巴结引流范围及相应的原发肿瘤上界:下颌舌骨肌下界:颈阔肌(二腹肌前腹下缘)前界:下颌联合后界: 舌骨体、下颌舌骨肌外界:二腹肌前腹内缘内界:无上界:颌下腺上缘、下颌舌骨肌下界:通过舌骨下缘和下颌骨下缘的平面前界:下颌联合后界:颌下腺后缘(上)、二腹肌后腹(下)外界:下颌骨内侧、颈阔肌(下)、翼内肌(后)内界:二腹肌前腹外侧(下)、二腹肌后腹(上)上界:第1颈椎横突下缘下界:舌骨体下缘前界:下颌下腺后缘、二腹肌后腹后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外界:胸锁乳突肌内面、颈阔肌、腮腺、二腹肌后腹内界:颈内动脉内缘、斜角肌内侧缘注:其中以颈内静脉后缘可分为IIa、IIb区上界:第1颈椎横突下缘下界:舌骨体下缘前界:下颌下腺后缘、二腹肌后腹后缘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外界:胸锁乳突肌内面、颈阔肌、腮腺、二腹肌后腹内界:颈内动脉内缘、斜角肌内侧缘注:其中以颈内静脉后缘可分为IIa、IIb区上界:舌骨体下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前界:胸锁乳突肌前缘、甲状舌骨肌后1/3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外界:胸锁乳突肌内面内界:颈总动脉内缘、斜角肌40:环状软骨 25:甲状舌骨肌上界:环状软骨下缘下界:胸骨柄上缘上2cm前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胸锁乳突肌(下)后界: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斜角肌(下)外界:胸锁乳突肌内面(上)、胸锁乳突肌外缘(下)内界:颈总动脉内缘、甲状腺外侧缘、中斜角肌(上)胸锁乳突肌内侧(下)16:胸锁乳突肌 22:中斜角肌IVb区:锁骨上内侧组上界:胸骨柄上缘上2cm下界:胸骨柄上缘前界:胸锁乳突肌内面、锁骨内面后界:中斜角肌前缘(上)、肺尖、头臂静脉、头臂干(右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下)外界:斜角肌外侧内界:Ⅵ区外侧界(气管前部分)、22:中斜角肌 7:右头臂静脉颈总动脉内侧缘淋巴结上界:舌骨体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前界: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斜方肌前缘外界:颈阔肌、皮肤内界:肩胛提肌、斜角肌(下)淋巴结上界:环状软骨下缘下界:颈横血管下缘平面前界: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斜方肌前缘外界:颈阔肌、皮肤内界:肩胛提肌、斜角肌(下)Vc区:锁骨上外侧组上界:颈横血管下缘平面下界:胸骨柄上缘上2cm前界:皮肤后界:斜方肌前缘(上)、前锯肌前1cm(下)外界:斜方肌(上)、锁骨(下)内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外侧、Ⅳa区外侧上界:舌骨下缘或颌下腺下缘 (以最靠下的层面为准)下界:胸骨柄上缘前界:皮肤、颈阔肌后界:甲状下肌群前缘外界: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内界:无上界:舌骨下缘或颌下腺下缘 (以最靠下的层面为准)下界:胸骨柄上缘前界:皮肤、颈阔肌后界:甲状下肌群前缘外界: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内界:无VIb区: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上界:甲状软骨下缘下界:胸骨柄上缘前界:喉表面、甲状腺和气管(喉前和气管前淋巴结)、椎前肌(右侧)/食管(左侧)后界:双侧颈总动脉外界:气管、食管(下)侧面内界:无上界:第1颈椎上缘、硬腭下界:舌骨体上缘前界:上、中咽缩肌后缘 后界:头长肌、颈长肌 外界:颈内动脉内侧内界:头长肌外侧平行线上界:第1颈椎上缘、硬腭下界:舌骨体上缘前界:上、中咽缩肌后缘 后界:头长肌、颈长肌 外界:颈内动脉内侧内界:头长肌外侧平行线VIIb区:茎突后淋Array巴结上界:颅底(颈静脉孔)下界:第一颈椎横突下缘(Ⅱ区上界)前界:茎突前咽旁间隙后缘后界:第1颈椎椎体、颅底外界:茎突、腮腺深叶内界:颈内动脉内缘VIII区:腮腺淋巴组上界:颧弓、外耳道下界:下颌角前界:下颌骨升支后缘、咀嚼肌后缘(外)、二腹肌后腹(内)后界:胸锁乳突肌前缘(外)、二腹肌后腹(内)外界:皮下组织的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内界:茎突、茎突肌注: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位于皮肤深层,由肌肉、腱膜和脂肪等组成IX区:面颊淋巴组上界:眼眶下缘下界:下颌骨下缘前界:皮下组织的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后界:咀嚼肌前缘、颊质体(Bichat脂肪垫)外界:皮下组织的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内界:颊肌Xa区:耳后、耳下Array淋巴结上界:外耳道上缘下界:乳突末端前界:乳突前缘(下)、外耳道后缘(上)后界:枕淋巴结前缘即胸锁乳突肌后缘外界:皮下组织内界:头夹肌(下)、颞骨(头)Xb区:枕淋巴结Array上界:枕外隆突下界:Ⅴ区上界前界: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斜方肌前外侧缘外界:皮下组织内界:头夹肌颈部淋巴结主要病变l反应性淋巴结增生l颈部淋巴结结核l巨淋巴结增生症l非霍奇金淋巴瘤l淋巴结转移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Ø淋巴结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常由邻近组织感染所致。
试论北方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者:麻振川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3期麻振川玉米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领域占据重要的比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北方部分地区降雨所限制,导致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再加上病虫害所影响,致使玉米总体产量不高。
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北方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研究,对于提高玉米的总体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同时对于玉米常见病虫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栽培技术概述(1)精细整地北方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了能够获得玉米产量的高产,就需要做好整体工作,并保证土壤细碎、墒情适宜、垄形标准。
同时,在上年整地的基础上,运用液压重耙带道轨再次即将种植的土地进行翻整,使其达到玉米种植的需要,为玉米生长提供重要的保障。
此外,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户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年初制定种植计划,尽可能的减少重茬种植面积,避免因重茬问题而影响着玉米的总体产量。
(2)品种选择与处理在玉米种子的选择时,尽可能的选择生育期适中、紧凑型玉米种子。
因为当前这种类型的玉米种子,不但可以很好的接受光源,而且具有丰产、抗病的能力,这对于保证玉米的出苗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龙单38、吉单103、丰单2、郑单958等种子。
通常情况下,选种工作主要在播种前进行,筛选分级,为玉米出苗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玉米种子的处理过程中,可选用35%的多.克.福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处理,用量为种子量的2%左右。
(3)适期播种要想更好的保证玉米出苗水平,就需要合理选择播种期,土壤深度5-10厘米处的地温稳定在10-12℃为播种的最适温度,其中每年5月5日左右为最佳播种期。
种植户要抓准种植适期,尽可能的在春季高温天气进行播种,要保证播种的及时性。
与此同时,苗是否均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用的机车是否符合标准,这也是苗匀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