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

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

环境影响报告书

(征求意见本)

目录

1 总则 (1)

1.1规划背景及任务由来 (1)

1.1.1 规划名称 (1)

1.1.2 规划背景 (1)

1.2评价依据 (1)

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

1.2.2 国家相关条例及部门规章 (2)

1.2.3 山东省、威海市地方规章制度 (4)

1.2.4 相关城市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文件 (5)

1.2.5 本项目规划资料 (6)

1.2.6 评价导则、标准 (6)

1.3评价目的与原则 (7)

1.3.1 评价目的 (7)

1.3.2 评价原则 (7)

1.4评价内容与重点 (8)

1.4.1 评价内容 (8)

1.4.2 评价重点 (9)

1.5评价范围与时段 (9)

1.5.1 评价范围 (9)

1.5.2 评价时段 (9)

1.6评价方法 (10)

1.7评价技术路线 (11)

1.8评价因子及标准 (12)

1.9评价环境保护控制目标 (15)

1.9.1 达到相应的环境功能标准 (15)

1.9.2 符合政策要求 (15)

1.9.3 符合威海市国民经济发展及规划要求 (15)

1.9.4 追求更多正面环境效益 (15)

1.9.5 重视环境敏感区的保护 (15)

2 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概述 (16)

2.1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6)

2.1.1线网概述 (16)

2.1.3建设时序 (18)

2.2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9-2025) (19)

2.2.1 规划范围 (19)

2.2.2 规划年限 (19)

2.2.3 建设规划概况 (19)

2.2.4 系统制式和车辆选型 (20)

2.2.5 主要技术标准 (20)

2.2.6 规划线路概况 (23)

2.2.7 线路敷设方式 (28)

2.2.8 综合车辆基地及停车场规划 (29)

2.2.9 主变电所规划 (29)

2.2.10 控制中心 (29)

2.2.11 施工方法 (29)

2.2.12 建设时序 (31)

3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方案协调性分析 (32)

3.1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与相关政策符合性分析 (32)

3.1.1 与国家发展轨道交通的政策要求符合性分析 (32)

3.1.2 与我国能源政策符合性分析 (32)

3.1.3 与建设部相关要求符合性分析 (33)

3.1.4 轨道交通制式的政策符合性分析 (34)

3.2近期建设规划与相关规划符合、协调性分析 (35)

3.3线网规划与相关规划符合、协调性分析 (39)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4.1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41)

4.1.1 地理位置 (41)

4.1.2 气候与气象 (41)

4.1.3 地形地貌 (41)

4.1.4 水文 (42)

4.1.5 生物多样性 (42)

4.2社会经济概况 (43)

4.2.1 行政区域 (43)

4.2.2 社会经济发展 (43)

4.2.3 人口发展现状 (43)

4.3威海市交通现状 (43)

4.3.2 公共交通现状 (44)

4.3.3 对外交通现状 (45)

4.4环境质量概况 (47)

4.4.1 水环境质量 (47)

4.4.2 大气环境环境质量 (47)

4.4.3 声环境质量 (47)

4.5主要环境敏感区现状 (48)

4.5.1 自然保护区 (48)

4.5.2 森林公园 (48)

4.5.3 风景名胜区 (48)

4.5.3 湿地及湿地公园 (48)

4.5.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49)

4.5.5 水源保护区 (49)

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 (52)

5.1环境敏感目标识别 (52)

5.2确定规划的环境目标 (52)

5.3评价指标体系 (53)

5.3.1 指标体系的选取背景 (53)

5.3.2 评价指标体系 (53)

6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56)

6.1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6)

6.1.1 土地利用影响分析 (56)

6.1.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6)

6.2噪声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59)

6.2.1预测评价方法 (59)

6.2.2 预测技术参数 (63)

6.2.3 评价标准 (64)

6.2.4 轨道交通噪声影响范围(防护距离)分析 (65)

6.3振动影响分析与评价 (74)

6.3.1 评价标准 (74)

6.3.2 施工期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74)

6.4地下水影响分析 (76)

6.4.1 威海市水文地质概况 (76)

6.4.2 建设规划与含水层位置关系 (77)

6.4.4 地下水环境现状 (77)

6.4.5 轨道交通建设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分析 (77)

6.4.6 地下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建议 (78)

6.5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79)

6.5.1 轨道交通水环境影响特征分析 (79)

6.5.2 评价标准 (79)

6.5.3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80)

6.6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80)

6.6.1 与电磁环境相关的轨道交通规划内容分析 (80)

6.6.2 电磁污染源分析 (81)

6.6.3 规划实施后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82)

6.6.4 规划控制要求及减缓措施 (83)

6.7城市生态景观影响分析 (83)

6.7.1 地下站出入口、风亭景观影响概述 (83)

6.7.2 高架线路景观影响分析 (85)

6.8社会影响分析 (88)

6.8.1 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 (88)

6.8.2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 (88)

6.9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9)

6.9.1 轨道交通环境空气影响特征分析 (89)

6.9.2 轨道交通规划实施对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9)

6.10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92)

6.10.1 轨道交通固体废物产生来源 (92)

6.10.2 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93)

6.10.3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93)

7 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94)

8 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95)

8.1建设规划下阶段优化调整建议 (95)

8.2线网规划方案总体评价及调整意见 (95)

8.3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建议 (95)

9 公众参与 (97)

9.1公众参与的目的 (97)

9.2公众参与的对象 (97)

10.1跟踪监测的重点和计划 (98)

10.1.1 规划线路沿线土地利用的跟踪调查 (98)

10.1.2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计划的跟踪调查 (98)

10.1.3 地下水水位水质、地面沉降的跟踪监测 (98)

10.1.4 线路选线和场站布局设计过程中的跟踪监测和评价 (98)

10.1.5 规划线路及建设项目变化的跟踪评价 (99)

10.1.6 工程建筑设计过程中跟踪监测和评价 (99)

10.1.7 工程竣工环保验收的调查与评价 (99)

10.2对规划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与建议 (100)

11 执行总结 (100)

11.1困难和不确定性分析 (100)

11.1.1 困难和不确定性内容 (100)

11.1.2 困难和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案 (101)

11.2总体评价结论 (102)

11.3意见和建议 (102)

1 总则

1.1 规划背景及任务由来

1.1.1 规划名称

《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9年~2025年)》,《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7年)》。

1.1.2 规划背景

当前城市交通问题几乎成了所有高速发展的大城市的共性问题,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确实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十三五”以来,威海市正在向着更远大的目标发展,这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包括交通供给、高水平的服务等等,它直接影响着威海市的新一轮发展建设。根据十八大所提出的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威海市域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威海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大框架初步形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心市区行政区域面积狭小的矛盾也日益凸显。2014年3月,按照国务院《批复》(国函〔2014〕13号)和山东省政府《通知》(鲁政字〔2014〕48号)精神,文登市正式撤市设区,威海市的城市空间和市区范围进一步拓展。

随着城市空间布局的逐步拓展,出行距离进一步拉长,机动化出行将增加。路网承载能力有限,小汽车出行量不能无限制增长。单纯依赖道路交通,已无法应对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的需要,发展轨道交通是必然抉择!面对城市发展新的需求,威海市于2016年启动了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2017年威海市政府以“威政字2017(42号)”文件批复了《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此基础上,威海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了《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9年~2025年)》。

1.2 评价依据

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2015年1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8月29日修订通过,2016年1月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12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施行,2015年4月24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2015年04月24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施行,2004年8月28日修订;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施行,2004年8月28日修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年6月29日修订通过并实施;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2012年2月29日修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2008年4月1日实施。

1.2.2 国家相关条例及部门规章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2009]第559号);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8月修改)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6月29日修订,2017年9月1日实施);

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

6、《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2001]第305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区法实施条例》(国务院[2003]第377号);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3]第120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1993]第120号);

10、《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1999]第257号);

11、《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2011年1月21日起施行);

1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12月1日施行;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施行;

14、原环境保护总局《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3月25日施行;

15、原环境保护总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年修订;

16、原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09号);

17、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2011年1月27日施行;

18、《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

19、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18号);

20、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94号);

21、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10]7号);

22、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3月18日施行;

23、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0]7号);

24、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试行)的通知》”(环办[2012]72号);

2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第524号);

2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

27、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的意见》;

28、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试行)》(环办环评[2016]14号);

29、《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

30、国务院第256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7月29日修正版);

31、国发[2015]17号《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32、国发[2013]37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33、国发[2005]39号文《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

34、国发[2015]1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1.2.3 山东省、威海市地方规章制度

1、《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12月7日修订);

2、《山东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2003年11月);

3、《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7月);

4、《山东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10月修订);

5、《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7年12月);

6、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12月26日);

7、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2001年9月23日);

8、《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0年12月);

9、《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物污染防治法>办法》(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

10、鲁环发[2007]178号《关于对环保突出问题处理应掌握的主要原则》;

11、《山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2003年);

12、《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

13、《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2年3月);

14、鲁政发[2006]7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9号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

15、鲁政办发[2010]6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16、《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山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006年);

17、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6年8月1日);

18、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90号令《关于修订<山东省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的决

定》(1998年4月30日);

19、《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1月1日,山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20、鲁政发[2007]39号文《山东省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23日);

21、鲁政办法[2010]66号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22、鲁环发〔2018〕124号《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建设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有关事项的通知》;

23、鲁环发[2013]138号《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特征污染物监管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通知》;

24、鲁环办[2014]10号《关于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25、鲁环办函[2016]14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

26、环评[2016]150号《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

27、鲁环发〔2018〕142号《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的通知》;

28、鲁环发〔2018〕51号《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办法》的通知》;

29、《威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威政发〔2013〕5号);

30、《威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年10月7日;

31、《关于印发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的通知》(威政发[2015]27号);

32、《关于印发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威政办发〔2015〕9号);

33、《关于印发威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威政发[2016]23号);

34、《关于印发威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威政发〔2017〕19号)。1.2.4 相关城市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文件

1、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6);

2、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1修编版;

3、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6-2020年);

4、威海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年);

5、文登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7、威海市新型城市化规划(2015-2020年);

8、威海市交通运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

9、威海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年);

10、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年);

11、威海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年);

1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威政发〔2013〕65号);

13、威海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2016);

14、威海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4-2016年)。

1.2.5 本项目规划资料

1、《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9-2025年)》;

2、《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7年)。

1.2.6 评价导则、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130-20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2.1-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453-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24-20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190-201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制》;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14-1996《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868-2013《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071-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452-2008《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

1.3 评价目的与原则

1.3.1 评价目的

在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布局、线路走向、敷设方式等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促进轨道交通建设与威海市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2 评价原则

1、互动原则

评价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与规划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沟通,及时为规划提出环境保护的意见和要求,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规划的编制、修改、完善全过程互动。

2、一致性原则

本次评价工作的专题设置、评价内容、评价范围、评价深度与建设规划的层次、内容、范围保持一致。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

3、整体性原则

结合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及评价范围内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专项规划,评价将与本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对上述各项规划和有关建设项目实施的关系与影响。

4、层次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属性、不同层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

4、科学性原则

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简单、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

5、公众参与原则

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评价过程中为公众参与提供适宜的了解规划及规划环评的渠道,并收集、归纳、分析公众及有关利益方和专家的意见,反馈给轨道交通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便优化轨道交通规划方案。

6、可操作性原则

在有关导则和规范推荐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涉及的内容,参考其他城市已通过评审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环评成果,选择简单、适用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

1.4 评价内容与重点

1.4.1 评价内容

本次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主要包括:

(1)规划方案概述

(2)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3)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4)重大生态环境制约与支撑条件分析

(5)规划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

(6)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7)规划方案环境合理性的综合论证

(8)公众参与

(9)环境影响跟踪监测与评价

1.4.2 评价重点

本次评价在对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主要围绕建设规划实施与城市规划的相容性、协调性以及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建设规划优化方案,其中以本建设规划与城市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性及环境制约因素作为评价重点。

1.5 评价范围与时段

1.5.1 评价范围

(1)总体评价范围

本规划环评评价的范围与《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年)》确定的建设规划范围基本一致,即为威海市环翠区和文登区的中心城区。重点为《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9~2025年)》中的1号线、2号线一期,同时兼顾《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7年)》远期、远景规划的1号线支线、2号线延长线、3号线、4号线。

(2)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

主要环境要素评价范围建表1.5-1。

表1.5-1 本规划环评主要环境要素评价范围

1.5.2 评价时段

评价时段与建设规划设计年度一致:2019-2025。

1.6 评价方法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要求,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拟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6-1。

表1.6-1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拟采用的评价方法

(1)核查表法

将规划方案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一个表中并列出来,清晰直观,便于核对。

(2)类比调查法

在规划影响分析评价中,类比北京、上海、重庆等已建轨道交通产生的影响对本轮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进行类比分析;在规划方案分析中,如果出现建设规划与城市其它规划不相容情况,也可类比其它城市轨道建设的经验,必要时调整建设规划或其它规划方案。

(3)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法

通过现有资料收集了解威海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城市用地规划,了解沿线周边用地的规划功能,对建设规划沿线用地现状进行现场调研,了解沿线环境现状,并作为本次评价的基础。

(4)专家咨询法

由于规划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多变性,使得专家作用在开展规划环评时更加重要。通过对轨道交通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内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的判断,对受影响后的未来状况作出预断,对影响的类型和强度提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提出各种比选方案,并推荐优化的决策方案。

(5)叠图法

将建设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生态保护红线图、水源保护区规划图等图件进行叠加,根据轨道交通建设对土地的占用情况,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影响。

(6)数学模型法

采用数学模型预测噪声、振动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7)趋势分析法

通过趋势分析,明确轨道交通规划实施所造成环境和资源在未来所承受的压力。

1.7 评价技术路线

本次技术评价路线见图1.7-1。

图1.7-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图

1.8 评价因子及标准

根据本规划方案及所在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评价因子及执行标准见表1.8-1。

表1.8-1 评价因子及评价执行标准汇总表

13

14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附件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一、线网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5条线路组成,总长约155公里,设车站123座,其中换乘车站14座。预计2020年,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达到50%,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15%。 二、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原则 以线网规划为基础,改善交通状况,支持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力求近期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密切配合与衔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 (二)近期建设方案 至2020年,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长约51.4公里。 1号线一期工程自金海工业园区至白塔站,线路长约23.2公里,设站19座,投资155.8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9年。 2号线一期工程自新店东至茂盛营站,线路长约28.2公里,

设站24座,投资182.97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三)主要技术标准 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在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深化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四)资金安排 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38.81亿元。其中,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计169.4亿元,由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财政资金共同筹措解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出资98亿元,呼和浩特市财政出资71.4亿元。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五)实施保障 近期建设项目由呼和浩特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优化综合交通衔接,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效率和吸引力。加强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专项规划设计车站周边土地利用和交通接驳,重点控制好车辆段和停车场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利用土地开发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的途径。 附: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示意图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职业规划书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职业规划书范文 一、前言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在这个竞争压机如此巨大的社会中我们注定将会是社会的淘汰品。 每一秒我们都在面对一个崭新的生活。机遇和挑战无处不在,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只有树立一个正确方向我们才能勇敢向前,向成功,向梦想靠近。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规划,帮助我发掘自我潜能,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二、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我主修专业。其次,我也深深地为能够进入这个专业而感到荣幸。同时,这也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新起的热门专业,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的职业兴趣是做一名优秀的地铁公司的工作人员。 2、职业能力 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有热情、肯投入,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身为理科毕业的我,拥有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我的学习能力较强,细心、坚韧、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

修取了具有专业知识的各总证书,我可以作为管理和专业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也为我实现自己的规划而打下一定的基础。 3、个人特质 我比较喜欢团队合作。因为我擅长篮球,篮球是一个团队意识比较强的运动,所以我认为在团队合作的过程当中我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别人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同时也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团队合作能够激发我的工作的热情、鞭策自己努力前进。同时,我能试图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顾全大局,喜欢有激情的工作。我相信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会更加优秀。 4、职业价值观 我会考虑这份工作对实现我自身理想有多大帮助,对实现我的目标有多大的铺垫作用。我看重职业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有没有从中不断学习提高我个人能力的机会。当然,工资收入也占有很大的重量。在我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会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几年。能否积累一定的经验和知识让自己更加优秀是非常重要的。 5、自我小结 我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同时拥有坚韧,细心,内敛,优秀的思维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人。 首先,我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都会以此目标前行,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负责任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师。其次,在未来的1 年—3年期间,我会获得很多的生活阅历以及广大的人脉关系,丰富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及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总体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总体要求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决策、建设和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和车辆、设备国产化,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修订本建设标准。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和项目后评价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系统、钢轮钢轨系统的新建工程项目。市域轨道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系统、跨座式单轨等轮轨系统,既有线的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低耗高效,节约能源、资源和土地,保护环境和文物古迹;充分体现地区特色,力争

实现项目生命周期内价值的最大化。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应超前规划,适时建设,量力而行,有序发展。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做好轨道交通远景线网规划。从实际需求和可能出发,把握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时机,合理安排项目建设。 第六条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应与铁路、民航、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规划建设进行有机衔接,促进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运输服务需求。 第七条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应与城市远期总体规划相符合,重点选择近期10~15年内的建设项目、建设时机、建设时序和建设规模,落实建设资金,做好沿线土地利用和控制规划,支持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初步构成线网基本骨架,形成初始规模效益。 第八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应树立网络化资源共享理念,开发轨道交通资源,开拓经营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主持单位: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规划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四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2011年4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6)》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近期,国家先后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批复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深圳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使轨道交通近期建设项目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新变化新趋势,需对原建设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加快相关轨道线路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81号)要求,按照深圳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联合开展了《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编制工作。 受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委托,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编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受委托编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2014年9月基本完成。 (二)规划概况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提出近期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3号线东延线、4号线北延线、5号线南延线、6号线南延线、9号线西延线和10号线等共8条线路,总长约85.1正线公里(其中,地下线路约62.6公里,高架线路约22.5公里),设车站67座,工程总投资约698.3亿元。 2号线东延线由既有2号线新秀站延伸至莲塘片区,是联系莲塘片区与罗湖中心、福田中心以及南山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3.9公里,设3座车站。 3号线南延线由既有3号线益田站延伸至福田保税区,是联系福田保税区与福田中心、罗湖中心以及龙岗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1.5公里,设1座车站。 3号线东延线由既有3号线双龙站延伸至坪地片区,是联系坪地片区与龙岗中心、罗湖中心、福田中心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9.4公里,设7座车站。 4号线北延线由既有4号线清湖站延伸至观澜片区,是联系观澜片区与深圳北站、福田中心、福田口岸的城市轨道干线,线路全长约10.6公里,设8座车站。 5号线南延线由既有5号线前海湾站延伸至赤湾片区,是联系前海、赤湾片区与宝安中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380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现状(正式版)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xx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 km和236 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 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 km,总投资6000

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xx年-20xx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本规范不适用于高速磁浮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1.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满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并应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0.4 城市轨道交通应经验收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 1.0.5 本规范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基本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 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0.2 建设constru ction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安装、 调试验收和试运行,包括车辆和机电设备的采购、制造。 2.0.3 运营opera tion 为实现安全有效运送乘客而有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0.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0.2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 求。 3.0.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以乘客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乘客使用。 3.0.4 城市轨道交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 3.0.5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用质量合格并符合要求的材料与设备。 3.0.6 城市轨道交通应具有消防安全性能,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3.0.7 城市轨道交通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3.0.8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试并验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YUNNAN JIAOTONG COLLEGE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专业建设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行业背景 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国家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形势下,为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改革步伐,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发展特点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昆明市政府提出了“把昆明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当下,昆明及其周边区域,以及云南省沿边各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建设发展的“快车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在国家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形势下,云南省的交通运输会更加健康、稳步发展, 轨道交通在国家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地面交通运输方式。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将“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优先发展主题;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初步预测到2012年,建设里程为3500km。显然,未来十年将是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云南,昆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是由6条线组成的放射式线网,总长162.6km,按照一条轨道线路,每公里大约需要70名专业人才进行推算,昆明城市轨道交通的专业人才缺口的近1.2万,其中60%是一线技术管理和运营管理人才。据最新信息,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正在修编,修改后线网总里程589公里,涉及到昆明及周边的卫星城市。可以预见,届时需要大量的行车组织和客运服务等专门人才。。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云南省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有良好的发展需求和前景,符合国家“桥头堡”战略发展的需要,符合云南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需要。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举办,弥补了此领域云南省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因此,项目建设是服务云南“桥头堡”建设,

2012-2020上海轨道交通详细规划

上海市轨交最新规划图 轨道交通2012-2020年详细规划图,部分站点名尚未确定。 规划背景及概况 (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 目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已呈现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随着―三线两段‖(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1号线向北延伸3个车站,4号线实现环线运营)开通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数达到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5km,覆盖全市13个行政区域,形成了―一条环线、七条射线、九个换乘站、九站共线‖的网络运营格局。建成线路运营情况总体呈现出客流总量逐年增加、客流效益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的特点。近年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表1 上海轨道交通现状运营线路一览表 序号线路名称线路范围运营线路长度(km) 车站数(座) 1 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富锦路36.9 28 2 轨道交通2号线淞虹路—张江高科24.2 17 3 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南站—江杨北路40.2 28 4 轨道交通4号线环线33.8 17 5 轨道交通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16. 6 11 6 轨道交通6号线港城路—灵岩南路31.1 27 7 轨道交通8号线市光路—耀华路21.9 21

8 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新城—宜山路30.5 12 合计235 161 (2) 2005年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 2005年4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至2012年,包括已运营的线路长度,上海将形成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约567km,见表2。在上述规划基础上,我院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审批。 表2 2012年形成的基本网络 线路起讫长度(km) 车站 (座) 1号线莘庄~富锦路37.8 28 2号线徐泾~浦东机场64.0 31 3号线上海南站~江杨北路40.7 29 4号线虹桥路~宝山路22.3 17 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17.2 11 6号线港城路~济阳路33.1 28 7号线罗店~浦东博览中心45.0 33 8号线市光路~航天公园41.9 32 9号线松江新城~民生路46.3 23 10号线虹桥枢纽~新江湾城36.0 31 11号线北段嘉定~安亭~罗山路66.9 34 11号线南段龙阳路~临港新城59.5 12 12号线七莘路~上川路39.5 31 13号线一期华江路~南京西路16.3 14 合计567 354 (3) 新一轮近期规划的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 今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支持城市重点地区开发建设、服务郊区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对外交通枢纽配套能力、继续支持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完善和加密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等原则。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又一次组织编制了近期建设规划,新一轮建设项目在2010-2020年期间共 13项,包括5条延伸线和8条新建线,线路总长合计约310km,车站189座,见表3。至此,202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将达到约 877km,见图1。 表3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建设项目(2010-2020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

补充其他有效措施。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可参照执行。 (一)线网客流预测:在远景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基础上,预测项目远期设计年限建成的线网规模的全日客流总量、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总量和客流负荷强度;并对各条线路的客流进行总量控制与分析。

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网规划介绍2010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5年)》,这标志着南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立项,南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建设阶段。目前正在开展的南宁轨道交通项目为东西向1号线工程及南北向2号线工程,两线将构成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十”字骨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南宁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随后进行相应调整,2012年1月22日获得南宁市政府批复的《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将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增加至8条线路,线路全长250多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500亿元。通过制定线网规划,建立功能层次明确、体系完善、与城市功能高度适应的轨道交通系统,将促进南宁中心城区和城镇密集区的协调发展及区域职能的发挥。通过合理安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时序,能引导城市发展的节奏和方向。 【建设时序】 南宁轨道交通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0~2015),建立骨架线网,修建一号线一期和二号线一期,建设线网“十字”骨架线,奠定线网的基础,提供快速过江通道,联系城市东西、南北的主要发展轴线。 第二步(2016~2020),加强城市三大中心的联系,支持五象新区发展,带动邕江南岸的发展,修建二号线二期,三号线、四号线,到了2020年,线网在一、二、三、四号线组成的“井”字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构建5号线与7号线,形成“三横三纵”的线网布局。该线网基本形成网络规模,覆盖邕江南、北两个发展带,连通城市“三大中心”,提升对南宁东站的服务水平,可以很好地促进城市发展,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第三步(2021~2050),增加网络覆盖,修建六号线,二号线延长线,三号线延长线,五号线延长线,七号线延长线和八号线。进一步扩大线网规模结构,充实市中心内部以及向外交通联系,加大线网覆盖范围和密度,提高轨道交通系统服务水平。 1号线江北东西向的骨干线 西起西乡塘区石埠,东至南宁东站,一号线全线长32.1公里,共设25座车站,线路全长32.1公里,其中地下线26.0公里,高架线5.8公里,地面线及过渡段0.3公里;设车站25座,其中地下站21座,高架站4座。换乘车站共7座,分别与铁路、其它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换乘。已于2011年12月29日在滨湖广场举行开工仪式,2016年年中建成通车。 建设内容:一号线为南宁市“十”字形骨架网线的横线,该线路形似一个“勺子”,该线路连接江北东西方向。 具体站点:石埠站-南职院站-鹏飞路站-西乡塘客运站-民族大学站-清川站-动物园站-鲁班路站-广西大学站-白苍岭站-火车站-朝阳广场站-新民路站-民族广场站-麻村站-南湖站-金湖广场站-会展中心站-万象城站-东盟商务区站-凤岭站-埌东客运站-百花岭站-佛子岭站-火车东站。 相关备注:按照远景规划,一号线有6个站换乘,可去往邕城的另外区域。 2号线南北跨江的骨干线 南起邕宁区蒲庙附近六晚,北至西津,全长37.3公里,共设26座车站,全为地下站。2号线一期线路全长约19.0km,其中地下线长6.5km,约占总长度的34.2%,高架线长12.5km。共设车站15座,其中高架站10座,地下站5座,3个换乘站均为地下站。最大站间距1870m,最小站间距880m,平均站间距1.3km。投资估算约60.5亿元,2013年底动工,2017年建成通车。 建设内容:二号线为南宁市“十”字形骨架网线的纵线,该线路走一个“L”形,也全部是地下站,横跨邕江。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 状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90

202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

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建城轨交通,编制城轨交通线网规划,初步估计线网规划总长度为1000~1500公里。总之,无论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数量、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还是已经运营里程、在建里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模都非常庞大,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快,同时开工建设的线路多。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分析,1995年-2008年12年间,中国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从1个城市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从43km增加到790km。日本东京地铁,50年间建设286km,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 -1969年,10年间建设100.5km。按年平均建设里程比较,北京、上海比东京快3倍多。上海、北京两市政府都提出每年建设40~50km 的承诺,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打破常规,4条线或6条线在同时开工建设,投资以每年100多亿速度在推进,中国城轨交通建设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新编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新 编版)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新编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大,同时建设的城市多。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从1995年-2008年6月,12年间共有10个城市20多条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730km,到奥运会开幕,北京、上海两城市运营线路分别达到220km和236km。 与此同时,全国共有15个城市、800km的城轨线路正在施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武汉、南京、重庆、长春、哈尔滨、沈阳、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15个城市,城轨交通线网规划总长度达1700km,总投资6000亿元。这15个城市线网规划已于2003年-2006年得到国家的批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支撑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开始修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上述15个城市之外,宁波、无锡、长沙、郑州、大连、东莞、贵阳、合肥、昆明、南宁、福州等10多个城市,也在筹

淮南城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

淮南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建设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3月郑州

目录 1 规划概况 (1) 2 规划的相容性与协调性分析 (7) 2.1 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7) 2.2 与上层位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7) 2.3 与同层位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9) 2.4 环境与资源承载力分析 (12) 3 环境影响分析 (14) 3.1 声环境影响分析 (14) 3.2 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14) 3.3 地表水水环境影响分析 (15) 3.4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5) 3.5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5) 3.6 社会环境及诱发、积累环境影响分析 (15) 4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及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6) 4.1 规划方案调整建议 (16) 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8) 4.3 污染控制措施 (18) 5 评价总结论 (20)

1 规划概况 (1)线网规划:淮南市轨道交通线网全长188.7km,其中市区线由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6号线组成,总长度为134.3km;市域线由2号线延长线、4号线、6号线延长线组成,总长度为54.4km。线网共设站105座,换乘站15座,共设置车辆段6座,停车场3座。 (2)建设规划:淮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0年)由1号线及2号线一期工程组成。 1号线自淮南东站向西沿朝阳东路向西至龙湖南路其中洛九路至中兴路沿路北侧敷设,其余路段沿路中敷设,左转沿龙湖南路路中敷设至淮南市火车站,右转沿舜耕中路沿路南侧绿化带至淮南大道向南上跨舜耕山,线路继续沿淮河大道路中敷设至南纬二十一路左转,止于拟建商合杭客专淮南南站。线路于起点设淮南东车辆段,于终点预留淮南南停车场。线路全长27.15km,共设站18座,均为地上车站。 2号线一期工程东起十五中,起点沿洞山路,线路自东向西贯穿洞山东路、洞山中路、洞山西路洞山路沿路北侧绿化带敷设,沿十涧湖西路至西经十五路(夏郢孜路)沿路中敷设,左转至蔡新路进入凤台老城区,沿蔡新路路中敷设向北止于八公山站。线路于起点十五中设教育基地停车场,于西端八公山站末端设停车折返线。2号线一期线路总长24.62km,设站20座,均为地上车站。 (3)系统制式: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均选择跨座式单轨。 (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年度: 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远景2050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详]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第十七条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第十八条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围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量。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按每一条线路项目的设计年限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预测,预测容应符合下列规定。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客流预测可参照执行。 (一)线网客流预测:在远景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基础上,预测项目远期设计年限建成的线网规模的全日客流总量、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总量和客流负荷强度;并对各条线路的客流进行总量控制与分析。(二)线路客流预测:预测全日客流量和各小时段的客流量及其比例、全日和高峰小时的平均运距及平均客流负荷强度、全日各级运距(每2km分级)的乘客量。 (三)车站客流预测:预测全日和早、晚高峰小时的各车站上下行的乘降客流、站间断面流量以及相应的超高峰系数;在大型社会活动期

上海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分析 近十年来,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极大地带动了郊区板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周边配套的成熟。我们通过选取临港新城、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罗店以及浦江五个郊区板块开通地铁前后两年的成交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地铁在开通前一年之内或者后一年之内对郊区板块的住宅成交量提升显著。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5)》,到2025年上海将拥有轨交线路29条,总长约1050公里,成为中国所有城市中轨道交通里程数最长的城市之一。我们由此统计了预计2017-2025年上海轨道交通建成通车的线路(见下表),并分析每条线路重点利好的郊区板块(首次接通地铁的板块)。由下表可知,2017年底-2025年,轨道交通重点利好的板块有:青浦区沿线板块、曹路板块、南桥新城、华漕北部、吴淞片区、紫竹高新区、上海东站以及崇明等。 上海市轨道交通2017-2025规划重点利好郊区板块一览表紫竹高新区和上海东站因有多条轨道交通接入,再加上板块内有市级甚至国家级大型规划陆续实施与落地,所以从短中期发展前景来看,这两个板块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本文将重点分析。01紫竹高新区未来规划接入该区域的地铁线路 目前仅地铁5号线东川路靠近紫竹板块,距离紫竹高新区直

线距离约3公里,距离较远,对板块带动作用不明显,另有地铁15号线在建和23号线规划中。 15号线:正在修建中,将设永德路站、紫竹高新区站,预计2020年通车。 23号线:正在规划中,预计将设华泾站、吴泾站、紫竹高新区站,预计2025年通车。 紫竹高新区 紫竹高新园区位于闵行滨江东段,享有先天的7公里滨江岸线资源。在上海市“十三五”规划中,紫竹科学园区被定位成南上海的科创走廊。园区在总体规划上借鉴世界先进发展创新创业园区的运行模式,合理分区、积极开放、广纳高素质人才,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园区。 至2016年末,紫竹高新区入驻外资企业181家,累计吸引投资总额60.87亿美元,合同引进外资31.08亿美元。园区内初步形成了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承载空间等创业生态体系链,已集聚了一批以“零号湾”为首的具有影响力的市级资质孵化加速机构。目前在孵项目总数达225个,在孵企业近200家,整体项目已融资可公开总额超过14600万元,产业类型包括智能硬件、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环保及新材料、大数据等四新经济产业。 房地产市场分析 吴泾板块紫竹科学园区坐落于吴泾板块内,另外板块内还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