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护理心理学案例

1、肿瘤化疗病人的临床心理护理案例 案例一 课程:护理心理学 主题:癌症术后化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评估。 2、能够找出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心理护理诊断。 3、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 案例题目:话疗 第一幕 2007年5月10日上午,一位穿着很宽松的上衣、气质不凡的中年女性,独自一人从容地走进肿瘤内科的护士站,有条不紊地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首次化疗。在护士忙碌的时候,她平静地坐在一边,等待着护士接待。张女士,47岁,现住抚顺市,大学毕业后在抚顺石油研究所从事了加余年石油研究工作。已婚,丈夫在某工厂做管理工作,45岁。张女士与丈夫感情比较好,但在术后化疗问题上产生争议:丈夫考虑化疗痛苦,还不一定有效,听说中药效果比较好,因此不主张化疗。但张女士不同意,即使痛苦也要坚持化疗。20岁的独生女儿,在抚顺石油大学读一年级,走读,喜欢和张女士一起逛街、游泳;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健在,而其爸爸在她母亲去世后就与张女士一起住,张女士唯一一个姐姐,住沈阳市。张女士的家庭月平均收入>3000元,并且有医疗保险。 2007年2月,张女士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左乳有一小包块,黄豆大小,压之无疼痛。和同事们讨论此事时,大家认为应该是乳腺增生结节,张女士没在意,也没去医院检查。当月,在张女士家里,其母亲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张女士特别悔恼,没好好照顾母亲,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工作中经常出错,便休假一个月,也不想干什么,整天呆在家里,见谁都不顺心,脾气也变大,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现在虽然状态好些,可是一提到母亲时她还是会忍不住哭。4月的一天,洗澡时她发现包块增大,并有刺痛,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乳腺癌,在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淋巴转移3/11,分期TINIM0。张女士说,术前她也怀疑过是乳腺癌,但是她考虑那病一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得,她不可能,因为她比较外向。她以往身体健康,单位每年一次体检,也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工作中与同事关系比较好,经常组织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14T16:35:37.3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王家荣[导读] 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 王家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22-02 1 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焦虑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这是住院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病人的焦虑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忧;也可能来自对住院环境和周围人群的不熟悉。病人会有心悸胸闷、厌食恶心、失眠乏力,情绪焦虑不安、不耐烦、过分的担心、紧张。 1.2 抑郁抑郁是现实丧失信心所引起的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常见于预后不良或面I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生理上会出现食欲、体重降低,便秘,睡眠紊乱,易疲劳和头痛等。情绪淡漠、麻木不仁、兴趣减退、沮丧、自责。病人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悲观,厌世。这样的情绪对治疗有不良的影响。 1.3 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高强度的复杂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与知识缺乏,如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害怕手术和特殊的检查、对医院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病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也可有失语差、失眠的表现。心理上病人精神高度紧张、烦躁不安,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如过度就医或回避就医等。病人易激惹、有敌对情绪、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护士要注意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冲突。 1.4 孤独住院病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脱离了自己平时所熟悉的环境及交往人群,常产生孤独的心理。病人变得敏感,紧张,人际关系不良,常做出一些举动以期得到护士的关注,如:频繁地按铃找护士,护士到了床边又没什么事;经常在护士办公室门口徘徊等。这时,病人需要得到护士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1.5 依赖、退缩人一旦患病,往往会得到亲友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某些病人会变得依赖性增强,被动,顺从,情感脆弱,甚至出现退行表现。平时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会做了,平时很有主见的人变得犹豫、退缩。要求亲友更多的关爱或要求更多的亲友前来探视。 1.6 期望值过高病人患病后会急切地希望得到治疗,并希望尽早痊愈。他们会要求最好的医生、护士对他进行治疗、护理,尤其是面临手术等复杂的治疗时更会对医生加以选择,对医护人员寄以极高的希望。护士应增加与病人沟通,适当降低病人的期望值,使病人对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如果病人一直抱有极大的希望,一旦结果与病人的预期出现了偏差,常会激发病人激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失望、抗拒等。 2 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病人在医院,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病人消除不安的情绪。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达成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病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使病人从中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住院生活规律、彼此间相互帮助、照顾。对于特殊疾病病人,可以使他们彼此分享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有利于对病人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宣泄。但要注意,对有不良情绪的病人要避免影响其他人。 2.2 重视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病人的社会保障及家庭支持会影响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尤其是家属对待病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护士在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对病人的护理,还应该重视病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如果没有,护士应该帮助病人争取亲友的配合,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宣传,使他们明白自己对病人的支持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3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颜色、光线、声响、空气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如冷色调会使人平静,暖色调会使人兴奋,噪音会使人烦躁。护士要尽量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安静、色调柔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陈设尽量简洁、整齐、美观。优美的环境会使病人心情愉快,促进疾病的康复。 2.4 做好健康宣教病人患病之初,对自己所患疾病不够了解,或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和病人达成共识,会引发医患、护患间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病人加强知识的宣教。 病人处于患病时,要向他讲述疾病的病因、病程、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宣传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在出院前要教会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症状观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病人对疾病越了解,越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而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2.5 合理使用心理治疗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使用心理治疗方法。护士最常使用的心理疗法是支持疗法。采用安慰、指导、保证、支持、疏导、劝解和调整环境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但是,护士能做的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病人的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当病人的心理问题特别严重而护士不能处理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国蓉,李继平,黎雪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6,20(7):1807. [2] 赖平妹,林宗伟,黄丽葵.心理测量对临床心理护理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384. [3] 王丽琴.浅谈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 23(1 ):27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于稳定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83例高血压患者,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调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并与未采取心理护理的同期83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15.3±4.7)d 和(25.2±5.9)d,治疗效果分别为100.0%和6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让患者保持积极平衡的心理状态,能够正确的对待疾病,减少心理紧张、焦虑的刺激,降低高血压发病率,迅速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标签: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趋于年轻化,高血压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致死原因。高血压病程较长、见效慢、反复发作,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折磨,情绪的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升高,大部分患者有焦虑、紧张、恐惧和抑郁的心理状态。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的发病和患者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情绪激动和紧张忧虑,加上外界的不良刺激,会导致患者血压迅速升高。所以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安慰鼓励、调节情绪和变换心境,改善其心理状况,可以有效的稳定血压,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1]。本研究对201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83例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应用护理护理的8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52例,女31例,年龄35~85岁,平均(59.6±3.5)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8.2±2.7)年。选取同时期未采取心理护理的83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36~84岁,平均(58.3±3.1)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8.5±2.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护理措施[2]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1)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亲切和蔼,态度要谦和,积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给患者良好的印象,尊重和理解患者,耐心听取患者倾诉,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让患者从住院时就有一种亲切感。在患者情绪不好,任性挑剔,产生误解,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不当的评价时,护理人员要理解和包容,心平气和的与患者做好沟通,尽量避免让患者受强烈的刺激,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严重心理问题的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来访者:李某,女,15岁,初二学生。初一因害怕去学校休学了半年,复学后又常跑回家,后来父母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去学校,因此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患者在初一时,给一男生写过一张表示自己喜欢对方的字条,因为不敢当面交给那位男同学,便让另一位女同学帮自己传给对方,那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自己开始没在意,后来觉得那位女同学已经将自己写字条的事告诉了别的同学,认为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遂不肯再上学。父母见其无法坚持学习,便为她办了休学半年的手续。休学在家时,因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就极少外出,在家多以睡觉、看电视打发时间。半年后转学到另一学校,但依然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同学知道自己过去的事,又因为离家远了更想家,于是经常不去学校,后来就坚决不上学了。因为不去上学,父母对她特别失望,经常不回家,这使她很担忧。 平素身体状况一般,13岁时因不敢上学,到医院检查没有明确诊断,曾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效果不明显。未发现家族史,但其母亲性格也较为敏感,面子观念较强。体格检查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精神健康检查:年貌相符,衣着整洁,说话虽有些胆怯,但语言清晰,思维逻辑正常,未查及幻觉、妄想及其余感知觉障碍,表情不太自然,伴有紧张、焦虑,自知力完整。辅助检查: SAS为32分,SDS为40分,没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二、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1.心理咨询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主要依据:来访者为少女,她的问题是不愿上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造成该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其早期经历、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及其家庭教养、父母及本人的个性特征均有关系。时间经历一年,从无法面对同学,不愿意上学,发展到为了不让他人说自己,尽量不外出。在这段时间里,平时对李某事事迁就的父母,既不能在心理上给予安慰和帮助,反而是因为望女成凤心切,多次逼其去学校学习,这使她在精神上又产生了新的痛苦,致使该问题持续时间较长。 2.心理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的产生,除特定事件的刺激外,更有其人格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原因。从来访者的陈述中得知她从小受父母宠爱,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只要有困难都由父母出面解决,缺乏独立性和判断力。如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少女的怀春心理使其渴望与异性交往,但被老师、家长反对后不敢违抗,家长、老师认为不正经、学习不好的女孩子才会与男生交往,这一观念影响着她,但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使她在内心深处更渴望了解异性和两性之间的关系,于是只好从影视节目中得到补偿,又由于影视节目良莠不齐,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无法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受情爱镜头的刺激不能自持,养成了自慰的不良行为,而从父母对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态度中她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也因此而自责。这种不良的性经历,还使其产生了怕羞心理。 三、心理护理方法与技术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发表时间:2012-12-28T14:16:4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易敏 [导读] 目标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心理护理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成败,是心理护理工作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 易敏(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40-02 【摘要】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心理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充实了护理学内容,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整体信心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伴随着科技发展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单纯针对生物疾病的治疗严重阻碍的医学的发展进程,更多关注于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才是促进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GL Engel)[1]教授首先提出了有关医学模式的新理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理论(Biopsychosocial Model),成为医学研究、教学,以及临床医疗护理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的推动下,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实施,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治疗和执行医嘱,而是既重视机体功能,又考虑心理状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护理正日益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1.1 心理护理概念 关于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的讨论国内外一直都没有一致性的结果[4]。综合理解心里护理的概念就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护患关系,正确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来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或保持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1.2 心理护理目标 (1)全面评估和正确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是心理护理应当达到的首要目标。 (2)环境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关。所以,帮助患者较早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取得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健康与疾病不是相对立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心理护理程序不是以患者出院时为完结点,能够帮助患者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环境影响的不适应性,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1.3 心理护理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的和效果,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护理内容的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交往原则;灵活应变原则;启迪性原则以及自我护理原则[5]。 2 心理护理的历史机遇 近半个世纪以来,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领域的变革,是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果。1955年Lydia Hall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1961年Orlando和Johnson等学者开始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护理理论家Matha Rogers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同时,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使人作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导致护理的指导思想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实施身心一体的整体护理。到199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的概念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反应。可见,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展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迫切需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护理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心理护理发展相对较晚。1981年刘素珍学者在《医学与哲学》中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遂即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护理心理学》先后出现在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将其设为必修课,不仅使护理专业人才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对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护理系力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国内护理工作者及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大量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心理护理的发展进程。 3 心理护理与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统一物因素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是心理因素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承受者。但是,心理因素的形成又随时影响和制约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则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可作用于心理因素成为后者的根源;它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才实现的。近代医学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如果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产生了悲哀、焦虑、恐俱、愤怒等不良情绪和情感,造成心理状态骤然变化,以至引起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长期下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2]。尤其近些年来对紧张状态(应激)的研究,更说明严重构心理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3]。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4 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展和升华,注重从个体向整体出发,再由整体反应个体护理效果。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来支持,这个体系就是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心理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6],评价体系尚缺少客观的评定指标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内心理护

74系统精讲-传染病-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1. 某男性门诊患者,向护士咨询下列哪项不是艾滋病的途径传播,护士正确的回答是 A. 性接触 B. 输血 C. 母婴 D. 握手 E. 共用注射器注射 【答案】:D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HIV 的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注射途径传染;母婴传播;其他有体液交换的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授精等。 2. HIV 对下列哪种理化因子不敏感 A. 56℃加热30 分钟 B. 5%漂白粉 C. 25%以上乙醇 D. 2%次氯酸 E. 紫外线和γ 射线 【答案】:E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病毒对热敏感,56℃30 分钟能灭活,25%以上浓度酒精、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能灭活病毒;但对0.1%甲醛溶液、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3. HIV 感染的临床分期不包括 A. 潜伏期 B. 无症状感染 C.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D. 急性感染 E. 艾滋病期 答案】:A

【解析】: 考察艾滋病护理措施。请记忆HIV 侵入人体后可分为四期,Ⅰ期:急性感染;Ⅱ期:无症状感染;Ⅲ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Ⅳ期:艾滋病。 4. HIV 感染的孕妇,25岁,已妊娠14 周,防止母婴传播的最好方法是 A. 注射抗-HIV 免疫球蛋白 B. 口服齐多夫定 C. 口服奈韦拉平 D. 立即终止妊娠 E. 注射抗-HIV 疫苗 【答案】:D 【解析】: 考察艾滋病治疗原则。请记忆由于妊娠本身造成孕妇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可能造成CD4+细胞的丢失,不仅加速进展为艾滋病,发生机会感染的概率也增大,HIV 感染母婴传播概率非常大,所有预防性的治疗仍有不能阻断的可能,最好的方法是立即终止妊娠。 5. 护士为社区人员做卫生宣教,告知人们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A.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B. 艾滋病病人 C.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D. 性病患者 E. 同性恋者 【答案】:C 【解析】:考察艾滋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请记忆病人和HIV 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 6. 某患者,一月前上感,出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经治疗痊愈,一周前做阑尾手术前常规检查HIV(+) ,但是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请问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A. 2~10天 B. 2~10周 C. 2~10个月 D. 2~10年或更长 E. 10 周内 【答案】:D

社区护理 个案分析

个案一某社区健康教育诊断 一、社区情况介绍 1.社区诊断资料来源 社区居民患病、营养等来源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资料;居民出生、死亡情况来源于社区生命统计资料;传染病发病情况来源于上高县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社会、经济、环境与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吸烟、食盐量专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社区基本情况常住人口33109人,农业人口占17.70%,男女性别比为1.03∶1。 1).人口情况目前已为社区10098户家庭30150名居民建立了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占社区人口数91.09%;社区家庭规模2.99人/户,家庭组成以二代人居住一起为主,占家庭总数的64.03%。老年人口系数为7.3%(成年型),儿童青少年人口系数为20.7%(老年型),老少比为9.4(老年型)。 2).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 人均年纯收入为8489元,城镇人口人均年纯收入9152元。 3).卫生资源情况 社区内现有县级卫生机构6所,乡级卫生机构1所,厂矿学校职工医院(医务室)28所,共有医务人员589人,每千人口平均17.79人,共有病床480张,每千人口平均14.50张,年人均卫生事业费63.96元,人均医疗卫生支出52.07元。 3.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1).从2000年至2005年间,社区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77.57%,但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仍是现阶段危害我县社区人民健康的最主要传染性疾病,自90年代以来,性传播性疾病发病率迅速提高。 3.2.营养与妇幼健康状况,社区居民以大米为主食,成人日均热能摄入量为281 4.54 kcal,脂肪占总能量的36.65%;儿童缺血性贫血患病率较高,近几年均介于30%~40%之间,已婚妇女宫颈炎检出率达39.93%。 4.社区主要卫生问题 1)社区人群中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意外伤害所致死亡率高达169.18/10万,居死因的第2位,自杀和车祸是意外伤害的两个主要原因。 2)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居死因之首。中老年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患病顺位分别占2、3、7位,血压140/90 mmHg以上者占25.2%。 3)社区人群饮食和营养方式不合理。社区人均自报日食盐摄入量为8.55克,高于WHO推荐的食盐日摄量4~6克的标准,其中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的比例为1∶1.18,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摄入36.65%,高于30%要求;居民营养状况欠佳及各营养素的比例搭配不当是造成诸如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原因之一。 二、社区健康教育诊断:

浅谈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特需一科二区随着医学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拓宽和充实,,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护理理念,由单纯地执行医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其存在的或潜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实施健康宣教为内容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变无声操作为有声操作。 所谓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或者可以说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发现有碍于病人康复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通过护士的言语、表情、态度、姿势和行为去影响或改变病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转归和康复的一种护理方法。 大量医学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免疫胜良药”是有道理的。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消极的情绪比如:紧张、恐惧、焦虑等会直接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增加了患病的机率,延迟了疾病的康复期,影响了生活的质量。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而产生心理问题;有的患者由于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有的患者对各项治疗检查的厌恶、恐惧而产生心理问题;有的患者由于角色的改变而产生抗拒或不配合的心理等等。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只有深刻的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真实想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资料表明:亲切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从第一次与患者见面就要留下良好的印象,与患者沟通时用心用情地倾听,语言温馨亲切,对患者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解释,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多与患者聊天,从而一步一步提高熟悉的程度,最好能让患者感觉你能为他的任何想法保密,更进一步的建立起信任感。 其次: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想法,引导患者说出心理的感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听取,适时的给予回应,耐心的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如端水,端饭等,使得患者有宾至如归,视如亲人的感觉。 第三: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如在病区放置盆栽,送去节日的问候,制作一些健康知识的小卡片送给患者,时

浅谈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传染病心理护理 传染病的护理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护理。这主要是由于传染病的传染性决定的。患者被确诊为传染病后,不仅自己要遭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为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为了避免传染病的蔓延,患传染病的人都要进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对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离,这在患者的心理上必然引起剧烈的变化,患者常表现为焦虑与恐惧,对未来失去信心,易产生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对治疗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们肝科每年收治传染性肝病患者约65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85岁,其中18~58岁的男性患者占80%以上。通过观察和访谈,有80%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针对传染病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对患者实施了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患者合理化需求,降低患者的负面心理反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生活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传染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焦虑心理传染病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为了防止传染病菌的传播,要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适当隔离。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治疗和康复。 1.2 孤独、抑郁心理传染病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如果病情严重时,还要长期休息,暂时不能上班,同家人亲友隔离时间长,于是患者会产生失落感。他们害怕受到歧视,所以心事重重,敏感多疑,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摩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应当注射什么针剂,应当服用什么药物,他们都想知道。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希望亲友陪伴,盼望早日痊愈,能尽快回到正常的环境中去参加社会活动。 1.3 悲观、绝望心理患者因为患病,暂时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收入和看病费用不能得到保证,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所以患者的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绝望,表现为言寡行独,抑郁苦闷,常常被失望无援及孤立凄凉的情感困扰,对事业和生活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 1.4 愤懑、易冲动心理因为许多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易冲动心理。往往悔恨自己疏忽大意,埋怨别人传染给自己,甚至怨天尤人,恨自己

最新护理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护理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护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 A.研究心理行为的物理学基础 B.研究心理行为的化学基础 C.研究心理行为的物理化学基础 D.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 E.研究心理行为的人类学基础 2.心理过程指的是以下过程 A.感觉、知觉、记忆、理想、思维、情感意志等 B.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C.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能力、情感意志等 D.感觉、知觉、动机、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 E.记忆、想象、兴趣、能力、思维、情感意志等 3.按照现代心理学界的标准,四项基本情绪是: A.忧虑、快乐、悲哀和愤怒 B.忧虑、快乐、悲哀和恐惧 C.忧虑、快乐、恐惧和愤怒 D.快乐、悲哀、恐惧和愤怒 E.以上都不对 4.在GAS模式中,机体出现各种复杂的神经生理变化,动员全身的资源抗拒应激源,此期为 A.警觉反应期 B.抵抗期 C.衰竭期 D.稳定期 E.激发期 5.下列哪项不是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 A.标准程序 B.常模 C.大样本 D.信度 E.效度 6.某儿童按照临床记忆量表换算出的记忆商(MQ)是125,表示该儿童记忆: A.优秀 B.很优秀 C.中上 D.中等 E.中下 7.下列不属于护士实施心理护理职责的选项是 A.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 B.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 C.独立开展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 D.心理健康教育 E.心理护理和干预效果 8.音乐疗法主要适用于 A.心身疾病 B.精神疾病 C.感染性疾病 D.各种外伤 E.以上均不是 9.急危重症病人初入院的1-2天,最典型的心理特点是 A.焦虑、恐惧 B.否认 C.孤独、愤怒 D.依赖 E.自我形象紊乱 10.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决定其特异的心理冲突,从而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该理论为 A.心理生物学理论 B.心理动力理论 C.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E.认知理论 11.某医院要了解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一般采取 A.观察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E.以上均不是 12.在记忆过程中不包括的环节为 A.验证 B.保持 C.回忆 D.识记 E.再认 1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人际能力及其 A.权威性 B.主动性 C.变通性 D.主导性 E.灵活性 14.应激行为反应所涉及到的方面不包括

浅谈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浅谈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发表时间:2018-05-28T13:27:39.9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耿永玲[导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健康意义的延伸,药物治疗及基础临床护理已满足不了临床患者的需求 耿永玲 包头市第八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健康意义的延伸,药物治疗及基础临床护理已满足不了临床患者的需求,心理护理在临床中作用不可忽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中,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一旦生了病,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精神病人有心理障碍是人所共知的,而身体生了病也会引起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乱,使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性降低,暗示性增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反应。 病人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心理活动也是错综复杂的,可因人、因病、身体状况、个性特征不同而异。常见的主要有急躁心理、自卑心理、忧虑心理、依赖心理、焦虑恐惧与愤怒心理、消极被动心理、悲观与绝望心理、羞愧心理、同情心理、择优心理、退行心理、习惯心理、猜疑与顾虑心理等。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解释与指导、鼓励与安慰、教育与疏导等良好的言语、态度、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变不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成为有利于健康和康复的良性因素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也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其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就可以更深入细致在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他们,进一步建立起信任感,促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增强康复的信心。 1、言语: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礼貌、诚恳自然、友好交谈,可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情况。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行动: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镇定、认真,从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3、神情: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时刻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4、态度: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上述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对病人的心情有直接的影响。 二、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交往 病友间良好的交往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促使彼此间相互帮助和照顾,这对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是极为有利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应鼓励和引导这些良好的交往,另外还应注意分别安置病情不同一病人,避免不良刺激的相互干扰。 三、重视家属、亲友的配合 家属及亲友的言语、举止和情绪直接影响病人,他们的良好情绪特别能使病人得到安慰和支持。因此要视家属和亲友也是心理护理的对象,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病人,影响治疗,要求他们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和和颜悦色地给病人及安慰、鼓励和支持,切不可形露于色。 四加强护理健康教育 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是影响他们身心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除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外,还应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如通过宣教、讲座或讨论等方法,以通谷易懂的言语,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介绍有关知识,邀请已治愈或在治疗上取得显著效果的病人的具体说法,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解除因地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充分发挥他们与疾病抗争的积极性。五改善休养环境,合理安排生活 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优美的环境、合理的生活制度、适当的娱乐和自我护理等护理等都能增进病人的心理舒适感,帮助他们适应医院的环境和生活,能促使他们产生平衡、舒畅的心境。 六、合理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比较常用的是支持疗法,通过对病人进行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比喻、示范和环境调整等手段在,达到治疗的目的。心理治疗既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也可在为病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小梅.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 [J].医学信息杂志,2013,3(3):19. [2]张硕.病人的护理需求.中华护理学,2012,4(12)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深入分析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对于提高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分析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积极实施心理护理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染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悲观、厌世,孤独、恐惧等心理特征,从提高医护人员加强传染病治疗中心理护理的素质、探索实施面向不同类型传染病患者的分类心理护理、积极建立以心理护理为导向的医护评价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策略建议。 标签:传染病;心理护理;策略分析 1 传染病及其心理护理必要性分析 传染病是在同一物种(例如人与人之间)之间或者不同物种(例如人与畜之间)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从传播途径的角度分析,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母体传播、血液传播等不同的传播形式,从传播结果的角度分析,传染病通常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甚至导致极高的死亡率,例如我国发生在2003年非典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死亡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0月我国大陆地区共报道法定传染病609509例,死亡1448人,其中,甲类传染病鼠疫2例,已死亡,霍乱4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01589例,死亡1421人。 尽管传染病的致病性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传染病可以预防也可以有效控制,加强传染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致病性和死亡率的关键路径。实践中,由于传染病的传染性特征和隔离性治疗模式导致在确诊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容易伴随心理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能提高传染病治疗的有效性。因此,深入分析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对于提高传染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分析 从临床实践角度分析,传染病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大致存在以下心理:①悲观、厌世心理。有的患者由于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缺乏信心,特别是很多高龄患者容易产生悲观、厌世心理,也缺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的积极性;②孤独、恐惧心理。我国对多数传染病采用隔离治疗的模式,例如肺结核患者通常集中于专门的胸科疾病医院统一治疗,这种隔离治疗的模式往往导致患者产生孤独和恐惧心理;③焦虑、抑郁心理。很多青年患者由于对老人和下一代承担更多养护义务,往往在罹患传染病后伴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