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运用护理心理学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方法:分析350例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的心理护理。
结果:心理护理后,350例患者均能以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接受、配合手术治疗,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
结论: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忧虑,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为手术后的健康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手术对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应急源,它可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对康复产生影响。
因此,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针对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可以有效减轻不良的心理反应。
2009~2009年对350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350例,男150例,女200例,年龄6~82岁。
护理方法:⑴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1术前1天,由巡回护士去病房访视次日的手术患者,首先仔细阅读病历,查看各种检查报告及病史,手术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2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差异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关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术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求等,并对患者介绍一些有关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情况,充分肯定他们的技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针对患者怕手术疼痛或麻醉意外的心理,给患者解释麻醉的作用、性质、并告诉他们根据不同的手术选用不同的麻醉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没有疼痛感觉的,而且是安全的。
如、腹部手术患者,通常使用硬膜外麻醉,给患者解释这种麻醉是半身麻醉,是清醒的,手术时有知觉无痛觉,并告诉他们麻醉的体位,配合麻醉对手术的重要性。
同时嘱患者不要紧张,术前晚睡好觉有利于手术。
4针对有疑虑心理的患者,采取的措施是、对一些接受破坏性手术的患者,如截肢患者,除了一般术前访视外,要给患者讲清楚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做手术的危害性,告诉他们面对现实,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做生活的强者。
手术室心理护理在手术患者中应用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樊亚西发布时间:2023-06-14T07:05:57.05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樊亚西[导读] 目的探究在手术患者中应用手术室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从河南省中医院选取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为两组,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探究在手术患者中应用手术室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从河南省中医院选取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的36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方法,观察组中的36例患者则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手术室心理护理。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均降低,睡眠质量评分均提升,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的数据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的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对于改善其负面情绪有着积极意义,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整体上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心理护理;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骨折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大多数骨折患者都是由于受到了意外事件外伤力的影响而引发的创伤。
临床上一般都是采取手术进行治疗,以纠正患者骨折的情况,促进骨折恢复。
由于骨折患者伴发剧烈的肢体疼痛、肿胀,且在手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用于恢复,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以后的生活与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或是担心治疗费用,导致负面心理会影响到恢复效果。
因此,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在围术期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以赢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缓解其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72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分组的方式对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河南省中医院中选取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72例进行观察与分析,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的年龄为21岁。
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病人外科手术时会有心理压力,产生负性心理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和病情恢复,需要护士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会产生紧张情绪,如果护士能够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常可以在短时间降低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在手术阶段存在紧张情绪,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程度。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问题1.1 焦虑手术病人需要忍受术前术后的疼痛,患者担心创口能否完全恢复,病情是否继续发展,是否产生后遗症等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心态。
在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下,患者会质疑治疗效果,担心病情进一步恶化,术前较易出现焦虑现象,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表现,严重焦虑的患者还不与外界沟通,出现自我封闭。
1.2 害羞和情感不稳定当手术部位过于私密时,患者易产生害羞心理,术中可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
如患者情绪波动过大,可能会停止手术,只有等待患者心态平复后方可继续完成手术。
这种害羞情绪变化在女患者中最为明显,术前可能表现不出来,但情绪会突然爆发,需要护士在术前进行心理疏导。
1.3 疑心加重手术患者会怀疑医生对自己做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认为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对自身病情有所隐瞒。
有时疑虑护理流程和护理措施,术前会一再确认准备内容及其准备是否充分,也怀疑术后恢复情况。
这是由于患者内心过于敏感,困扰自己术后的休养和治疗效果,也很难顺利开展护理工作。
1.4 恐惧恐惧心理主要来源于对手术过程的惧怕,担心会产生剧烈的疼痛,离手术时间越近恐惧心理愈明显愈严重。
表现为血压变化明显,肢体灵活性降低,心跳速度增快,面色皮肤苍白等现象。
如不进行及时积极的心理干预,患者的恐惧情绪会带入到手术过程中。
同时患者也担心手术成功率,需要家属与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1.5 悲观抑郁患者往往不能正视针对自身生理缺陷所做的手术治疗,病患易陷入封闭状态,产生悲观情绪,尤以女性患者最为多见,往往担心手术会造成分泌失调、过快衰老等问题。
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效果疗效。
方法:选取需行手术治疗患者60例,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手术前后患者SAS评分,不同麻醉方式、性别及术前等待时间患者SAS评分。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术前等待30 min比较,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男性与女性比较,SA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后、术前等待30 min、腰硬联合麻醉、男女性患者SAS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前后,不同术前等待时间,不同麻醉方式,不同性别患者焦虑评分不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焦虑状态。
标签:手术;心理;护理作为患者躯体性和心理性重要应急源的手术,可使患者机体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1]。
笔者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对60例手术患者进行测评,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心理表现,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患者60例。
男32例,女28例;年龄24~75岁;全麻患者24例,腰硬联合麻醉36例。
入选患者住院1周以上,病情稳定,能够配合检查,非剖宫产术,非骨科手术。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观察及护理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患者自愿配合此项调查,填写调查表。
焦虑程度和评分分值呈正相关。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包括术前探视,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麻醉、手术的知识,手术大体过程,手术、麻醉医生信息,手术室环境,术中注意事项,术中、术后患者可能用药、插管情况。
1.3 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SAS评分,不同麻醉方式、性别及术前等待时间SA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8年07月第3卷第14期中国医疗前沿C hi na H eal t hcare I nnovat i onJ ul y,2008V01.3N o.14119性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李全霞李绥刘永华(济南市历城区卫生防疫站,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心理表现:患者出现心理障碍。
均表现为恐惧、羞愧等心理反应,苦闷、精神紧张、内疚,患者心理上压力大,逐渐形成心理障碍,大多性病患者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充满了痛苦、恐惧和懊悔。
患病后,大多表现为沉闷、寡言和自卑。
担心医护人员、亲属、同事、朋友的歧视:病人患病后.自觉有种犯罪感,因而孤僻、消沉。
担心婚姻破裂:已婚患者表现出自责、内疚者占95%以上,表现出不负责任者占5%。
但这些已婚患者对家属均是能瞒则瞒,且请求医护人员保密。
担心治愈困难和复发;患者中其中60%的病人有恐惧心理,悲观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感到前途渺茫。
心理反应护理:因为多数患者有婚外性交史或嫖娼卖淫史,少数为配偶感染者。
由于性病与道德、伦理、法律有密切的关系,导致患者出现异常的心理变化,所以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性病不正确的认识和恐惧羞愧心理、无辜委屈心理、无所谓心理。
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心理特征护理: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他们洁身自爱.振作精神、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对无辜委屈心理的性病患者.此类惠者多为间接感染性病者,对自己患上性病的事实难以接受,针对其特殊心理特征.应该进行耐心开导。
表明对她的信任。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健康护理:医护理人员在性病患者面前应自信、技术熟练、热情,护理人员态度要温和语言诚恳,对他们不要歧视,不要厌恶,应给病人一种亲切感,增加病人心理健康意识。
减轻思想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任务是艰巨而重要的。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现、婚姻现。
外科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的综合分析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的心理问题日趋受到重视。
而且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心理作用对手术患者的治疗与术后的康复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手术配合,还要积极的做好心理护理。
关键词:手术患者心理分析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8-02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但能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并能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结合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必要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1.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在手术前,通常情况下,生活现状和方式的突然改变,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的中断,对自己的疾病的关切和猜疑,平时身体健康的人一旦住院就很快进入患者的角色。
而且,由于患者对未来手术和麻醉的不了解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其心理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1.1 焦虑。
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将要接受的手术大多会感到焦虑、悲观,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语速急促,在病房来回走动,以及急于向人倾诉等。
一般情况下,从悲观焦虑的程度来看,老年人和成年人重于儿童,而女性重于男性。
1.1.2 恐惧。
手术患者由于自身对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在医院看到各种病患和手术后的患者,以及和一些非专业人士的交流,都会使患者在住院后产生各种恐惧。
表现为害怕打针、害怕手术和所要做的各种检查会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害怕手术后会出现一些后遗症等。
1.1.3 多疑和情绪的不稳定。
手术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陌生,心理的高度紧张,对身体变化的过度注意等,身体稍有不适和疼痛,就会紧张不安,情绪波动,不断向医生护士咨询自己的病情,或从家庭成员的举止来判断是否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隐瞒。
遇事较为激动,甚至会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冲突,对病人呵斥等。
传染病患者手术治疗的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关键词】传染病;手术;分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40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99-01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护理逐步确立了“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的理念,在“生理-心理-社会”提出的同时,新的护理体系逐步完善,整体护理也正被全国护理工作者所接受。
对于要手术的患者,由于他所在的环境比校陌生,护士就要以整体护理的模式热情的接待他,利用语言交流的技巧,广泛的爱好,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才能尽早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因此,做好手术患者特别是传染病患者的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减少心理因素所致的并发症,以确保手术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1分型
大体上可分为五型:安然自若型、自疑自卑型、恐惧焦虑型、孤独寂寞型、绝望厌世型。
2心态分析
21安然自若型此患者抱着听天由命,富贵在天的想法,既来之则安之。
能密切配合医疗和护理,情绪比较稳定。
22自疑自卑型此型患者表现为猜疑多虑,低估自己的能力。
是一种性格缺陷。
手术前当医生向其亲人交待病情或签字时,他就常常伴有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坐立不安、忧郁寡欢、失望等,缺乏战胜
疾病的信心。
23恐惧焦虑型此型患者总是忧心忡忡,顾虑重重。
既担心自己的传染病会传染给亲人,同时又希望看到亲人的矛盾心理。
特别是手术患者,精神异常紧张,神魂不安,怕疼痛,怕留后遗症,唯恐自己成为不幸者。
24孤独寂寞型此型患者常常作茧自缚,孤单寂寞,一旦被诊断为传染病时,立即产生害怕的心理行为,情绪消沉,常常隐满病情,生怕亲朋疏远他,同志们歧视他,老师同学们冷淡他,恋人离开他。
因此,思想压力极大,心里非常痛苦。
25绝望厌世型此型患者麻木不仁,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极度愤怒,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的念头。
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患者往往是久病缠身,身患绝症,子女不孝的患者,对生活和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对手术的成败不以为然。
3心理护理
31安然自若型此型患者多见思想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者。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沟通,只要对其进行一些卫生宣教,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手术后的护理要求即可。
32自疑自卑型此型患者多系脏器伤、脏器穿孔患者及农村患者。
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心里压力也大,对手术缺乏信心。
所以护士要经常与其沟通,耐心讲述有关传染病手术的相关知识,解除疑虑,使病人消除了自卑心理状态,使手术顺利完成。
33恐惧焦虑型此型患者多为初患者和一部分思维方式有问题的
患者。
这类患者总是想尝试一下保守治疗,害怕做手术,甚至隐满病情,丧失手术最佳时机。
此时要采用宣泄与疏导与解释相结合,鼓励病人尽情发泄、诉说,护士要耐心倾听,向其讲解有关手术前后的利弊,消除恐惧感。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孤独寂寞型此型患者多见久病缠身、年迈多病,处境艰难、子女不孝的患者。
这时就要采用同情理解的态度给予耐心疏导,多几份关心,少一些冷漠。
多行语言交流,满足其心理需要,使其安全的度过难关。
35绝望厌世型此型患者多见严重外伤,身患绝症者。
患者处于矛盾之中,瞻前顾后,总想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样就要理解患者,让他们尽可能的发泄,鼓励他们要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体会
41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人一旦患病,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来,他们常常主观感觉异常、被动依赖、疑虑重重、敏感的自尊心、期待的心理、习惯性心理、甚至有焦虑、恐惧,孤独感。
而传染病手术的患者除具有上述共同特征外,还有挫败感和自卑感。
因此,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条件,是传染病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护士要根据病人的病情。
耐心讲解传染病的特点及发病过程及手术后的效果。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收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42重视患者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定义告诉我们;健康不仅仅是没有
躯体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要想战胜疾病,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以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去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消除恐惧感和自卑感。
让患者以良好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
因此,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有一个完善的身心去接受手术治疗。
43注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在重视患者心理素质的同时必须注视护士自身心理素质。
护士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增进病人的健康为已任,还要有的广泛的爱好: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减轻病人的恐惧感;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还要有对患者心理活动和病情变化的观察能力。
经常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特别是对传染病手术的护理工作要操作熟练、动作轻巧、细致、利落、有条不紊;静脉输液时进针要准、轻。
所以需要护理人员运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素质,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心护质量。
综上所述:做好患者的心态分析,加强心理护理,是传染病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