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进化史(图文)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恐龙的起源、进化与灭绝“恐龙”⼀词的由来创⽴“恐龙” (Dinosaur)这⼀名词的是英国古⽣物学家理查德·欧⽂(1804-1892),他是⼀位杰出的古⽣物学家,恐龙这个词是欧⽂在 1842 年提出的。
根据西腊字⾸ deinos (恐佈的) 以及字尾 sauros (蜥蜴) 所组合出的名词。
正因为如此,⼈们深信恐龙是⼀种巨⼤⼜恐怖的动物。
1841年欧⽂对英国的古爬⾏动物化⽯做了总结性的研究,他独具慧眼地发现其中的禽龙,巨齿龙和林龙相当特别。
这些动物不仅体形巨⼤,⽽且肢体和脚⽖有些像⼤象⼀样的厚⽪哺乳动物,也就是说腿呈呈柱状,由躯⼲两侧直接向下⽅伸出。
与其它爬⾏动物的情形不同。
其它爬⾏动物的四肢是先向躯⼲两侧延伸⼀段距离后,再向下,运⾏时腹部贴着地⾯,⼀副匍匐前进的样⼦。
禽龙等动物的柱状肢体因位于躯⼲之下,便⽀撑躯体离开了地⾯,能⾃如地在陆地上⾏⾛,奔跑,甚⾄跳跃。
因此,欧⽂感到很有必要给这类新识别出的古⽣物类型取⼀个名字,以便与其它类似动物相区别。
他把希腊字Dinos和Sauros组合起来,于是“恐怖的蜥蜴”⼀词便随之诞⽣了,我国科学家则把它简捷地翻译为“恐龙”。
恐龙的起源及概述恐龙属脊椎动物爬⾍类,恐龙的种类⼤约有九百⾄到⼀千⼆百种,⽽爬⾍类在地球历史⾥繁荣了约⼀亿五千万年左右。
在古代期间⼤约五亿七千万⾄⼆亿四千⼋百万年前,柔软⽆⾻的⽣物演变出具有体内⾻架的鱼类;鱼类⼜产⽣了在陆地上⾏⾛的两⽣类,并接着演变出爬⾏类。
其中⼀⽀爬⾏类演化为初龙类。
最早的恐龙出现⼤约距今⼆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
它们有的草⾷性,亦有的⾁⾷性,体型最⼩相等于⼀只鸡,最⼤可长达四⼗公尺,有些恐龙的寿命最长可能活上⼆百年,体型巨⼤,为陆地⽣长动物中的最⼤者。
恐龙⼤致分成三⼤族群:⿊瑞龙亚⽬、龙盘⽬和鸟盘⽬。
恐龙於⼀亿⼋千万年前(侏罗纪)最为兴盛,真正成为地球霸主,占据了陆、海、空三⼤⽣态领域,它们称霸地球约⼀亿六千万年之久,最后⼀批恐龙于六千五百万年前(⽩垩纪)灭绝。
恐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据悉,恐龙这种脊椎动物爬虫类,大概在地球上存活了一亿五千万年。
最初的时候是由软弱无骨的生物慢慢受到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演变成鱼类、两生类、最后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部分爬行类最终进化成了恐龙。
有关资料表明,恐龙当年的种类很多,约有900-1200种。
他们最大的有40公尺,最高可活200年,而且个头非常大。
可是地球环境不断变化,再加自然灾害的破坏,故而慢慢的恐龙走向了灭绝,直到现在已经在地球上找不到一只恐龙了。
恐龙是由柔软无骨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但到了后来自然环境的变化、火山爆火及自然灾害的破坏等原因,这种经过千百万年进化而成的恐龙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如今,喜欢恐龙的人也只能通过想象及影视剧来一睹其风姿。
恐龙的进化历程与灭绝原因恐龙,古生物学家和古生物爱好者们一直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它们曾在地球上主宰了1.6亿年,如今却早已灭绝。
本文将探讨恐龙的进化历程以及导致它们灭绝的原因。
一、恐龙的起源和早期进化在恐龙出现之前,地球上已存在一些早期爬行动物,它们是进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大约2.3亿年前,一类叫做"鳄目动物"的爬行动物开始演化出了鸟臀目特点,这一特征成为恐龙诞生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恐龙逐渐发展起来。
从早期的小型、二足行走的种类,到之后以龙盖骨、暴龙等种类为代表的大型掠食动物,恐龙进化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
二、恐龙的多样性和繁荣时期恐龙有着广泛的物种多样性,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蜥脚类和兽脚类。
蜥脚类恐龙主要是以长脖子和长尾巴为特征,能够迅速采食植物。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梁龙,体长可达30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恐龙。
兽脚类恐龙则是以巨大的后腿和锐利的利爪为特征,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
其中,暴龙是最著名的代表,它体型庞大、速度快,被誉为陆地上最凶猛的掠食者。
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恐龙繁荣发展,占据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
从小型草食性恐龙到巨型掠食性恐龙,它们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恐龙世界。
三、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天体撞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球上最著名的恐龙灭绝原因之一是一次大规模的天体撞击事件。
根据研究,公元后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当时的地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火焰,导致气候剧烈变化,进而影响了恐龙的生存环境。
这次撞击导致大量的尘埃和气体进入大气层,遮蔽了阳光,导致了全球性的寒冷和黑暗。
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链条反应导致食物链的崩溃。
恐龙们无法找到足够的食物,以维持生存。
因此,这次天体撞击事件很有可能导致了恐龙的大规模灭绝。
四、其他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天体撞击,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恐龙的灭绝。
一种理论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是其灭绝的重要原因。
恐龙是怎样进化
恐龙是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它们起源于距今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最后一种恐龙灭绝发生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恐龙的进化可以追溯到早期爬行动物。
最初,它们是四足动物,后肢比前肢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恐龙的身体逐渐演化,出现了一些特征,如巨大的下颚、锋利的牙齿、不断增长的高度和长度等。
恐龙进化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它们中的一些种群开始逐渐演化为两足动物。
这些两足动物有长而强壮的后肢,前肢也逐渐演化成较短且功能较弱的形态。
这使它们能够快速奔跑和迅速捕食。
在恐龙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身体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些恐龙演化成巨大的体型,如著名的霸王龙,体形高达15米长。
而有些恐龙演化成小型的体型,如短小的食蚁兽龙,身长仅有几十厘米。
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也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和适应策略。
有些恐龙演化出坚韧的脊椎和强健的四肢,使它们能够迅速奔跑和追捕猎物。
其他恐龙则进化出长长的脖子和尾巴,以便更好地觅食和防御。
总体而言,恐龙的进化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
它们通过数百万年的演化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物种和特征。
然而,最后一种恐龙灭绝
的原因仍然存在争议,包括气候变化、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外星体撞击等多种可能因素。
恐龙发展简史恐龙,作为地球上曾经生活的最为壮观的生物之一,持续存在了1.6亿年的时间。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一直延续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恐龙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进化,最终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本文将带您回顾恐龙发展的简史。
1. 三叠纪晚期 - 恐龙的起源三叠纪晚期是恐龙的诞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陆地面积较小,并且主要集中在超大陆盘古大陆上。
极端干旱和碱化的环境条件使得爬行动物成为盘古大陆上最适应的生物。
在这样的环境下,恐龙通过脚踝的结构改变,成为了能够直立行走的生物。
这个突破性的进化使得恐龙成为陆地生物中的主宰。
2. 侏罗纪 - 恐龙的全盛时期侏罗纪是恐龙的全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恐龙繁衍壮大,分化成了多个不同的物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植食性恐龙,如著名的雷龙和剑龙。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体型较小、以肉食为主的恐龙,如暴龙和迅猛龙。
恐龙在陆地上独占鳌头,在食物链的顶端。
3. 白垩纪 - 恐龙的衰落和灭绝白垩纪是恐龙的衰落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大规模的地质变动,导致了环境的巨大变化。
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这些变化影响了恐龙的生存条件,使得它们逐渐失去了对新兴物种的竞争优势。
同时,可能还发生了一系列的灾难事件,如流星撞击等,进一步加剧了恐龙的灭绝。
最终,在白垩纪末期,一场灭顶之灾降临,导致了恐龙的彻底灭绝。
4. 恐龙的遗产恐龙的灭绝并没有让它们彻底消失。
尽管恐龙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但它们的遗存和遗传信息仍然存在于今天的鸟类中。
许多科学家认为,现代鸟类是恐龙的后代,它们保留并延续了恐龙的一些特征和基因。
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且通过对化石和遗传学的研究,科学家们正在揭示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
总结:恐龙的存在是地球进化历史上的奇迹,它们曾经统治了地球上的陆地。
从三叠纪晚期的起源到侏罗纪的全盛时期,再到白垩纪的衰败和灭绝,恐龙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恐龙的分类与演化过程恐龙一直以来都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丰富多样的化石记录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上恐龙的分类与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本文将深入探讨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并通过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重新认识这些已经灭绝的生物。
一、恐龙的分类恐龙是两足动物,属于爬行动物门,鳞片皮肤覆盖。
根据解剖特征和生态习性的不同,恐龙可以分为两大类:鸟臀目和蜥臀目。
1. 鸟臀目恐龙鸟臀目恐龙主要特征有耐力强、四肢粗壮、趾爪锐利等。
在这个目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蜥脚类、兽脚类和鸟脚类。
- 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具有特别长的躯干和脖颈,如梁龙和雷龙等。
- 兽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通常有强大的后腿,适应奔跑和捕食,如暴龙和迅猛龙等。
- 鸟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是多数人所熟知的恐龙,它们通常拥有喙状嘴和羽毛,如驰龙和剑龙等。
2. 蜥臀目恐龙蜥臀目恐龙有以下特征:髋臼浅,耐力差,四肢相对较短。
根据解剖学特征,蜥臀目恐龙又可分为:甲龙类、角龙类和蜥脚蜥脚类。
- 甲龙类恐龙:甲龙类恐龙主要特征是背部有坚硬的甲壳,如甲龙和坚螺龙等。
- 角龙类恐龙:角龙类恐龙以头部上的角和颈部上的颈盾而闻名,如三角龙和角棘龙等。
- 蜥脚蜥脚类恐龙:蜥脚蜥脚类恐龙拥有长脖子和长尾巴,如阿根庭龙和蜥脚龙等。
二、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起源于距今约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经历了约1.5亿年的漫长历史,一直延续到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最终灭绝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恐龙的演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三叠纪晚期(2.2亿年前 - 2.0亿年前)在这个时期,恐龙刚刚出现,多数为小型恐龙。
早期恐龙的特征是体型较小、移动速度较慢。
代表性的恐龙有艾齐尔龙和小国龙等。
2. 侏罗纪(2.0亿年前 - 1.45亿年前)侏罗纪是恐龙的黄金时代,恐龙逐渐发展壮大并占据了生态系统的主导地位。
大型植食性恐龙如蜥脚类和鸟脚类逐渐繁荣起来,而肉食性恐龙如兽脚类也开始出现。
恐龙(英文名:Dinosaur)[1] ,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2] 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
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
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1.44亿年前---6500万年前)外形特征1.骨骼特征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
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后额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
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
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
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转子往内侧,两者契合,股骨头垂直于股骨干,产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劳氏鳄目等臀窝向下的直立方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精心整理
恐
恐龙之所以叫恐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发现了很多与蜥蜴相似的巨大的化石,于是,在1842年,英国着名的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RichardOwen)就创建了“Dinosauria”一词来称呼这些家伙。
这一词来自于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蜥蜴或爬行动物),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之前的地球是怎样的
在恐龙出现之前,世界上早已有了生命,我们能从化石中粗略地看到它们进化的轨迹。
大约46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出现在了浩瀚的太空。
那时候的地球没有海洋、没有陆地,到处都是炙热熔融的岩浆。
后来,随着一颗叫做忒伊亚的星球和地球相撞,我们在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形成了。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渐渐冷却下来,
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原始的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动物脊椎骨的形成,为它们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漂亮的珊瑚也出现在了这个时候,这样看来,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家伙竟然已经有5亿岁高龄了。
志留纪:有下巴的鱼出现了
大约从距今4.4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了志留纪。
虽然那时已经出现了脊椎动物,但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仍占主要地位。
不过,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仍然发生了一件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大事——有颌鱼类出现了。
另外,世界上第一种植物也在这时候出现了!
泥盆纪:昆虫和两栖动物大发展
二叠纪:爬行动物的天下
从距今大约2.95亿年前开始的二叠纪因为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而让人们牢牢记住了它的名字。
不过,除此之外它也不是没有任何积极向上的事情,好歹似哺乳爬行动物在那时候出现了。
瞧那只异齿龙,它背上高高竖起的帆真是那
个时代特殊的风景。
那时候的它们还不像我们人类一样,可以把自己的体温控制在恒定的温度,所以需要帆来调节体温。
终于到三叠纪了,真有些迫不及待,因为我们期盼已久的恐龙在这时候出现了虽然,到现在我们依旧不能确定恐龙究竟是从什么动物进化而来,但是大约出现在2.9亿年前的某些早期的槽齿类动物,极有可能是恐龙的祖先。
它们和鳄鱼长得
(右),
达12米的肉食性恐龙异特龙(右)则是这一时期的大型杀手。
恐龙的黄金时代
到了白垩纪,恐龙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恐龙几乎丧失了所有对手,族群内部植食性恐龙与肉食性恐龙的竞争成了世界上最激烈的斗争。
为了击败对方,恐龙家族的成员开始各显神通。
霸王龙(中左)进化出可以刺穿头骨的巨大牙齿;甲龙
(左下)的背上长满了对付这些牙齿的骨片;开角龙(右中)和冥河龙(右下)头上的长角和骨块令食肉恐龙无从下口;似鸟龙(中右)疾走如飞,很难落到敌人嘴里;副栉龙(右上)真正具备了咀嚼能力,连刚刚出现的有花植物也成了它们的食物。
恐龙统治着白垩纪的陆地,而这时候的天空和大海也并不寂寞。
巨大的翼龙翱翔于天空,成为整个天空的掌管者,而重返海里的爬行动物,则
精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