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

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无乃尔是过与 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

..故

B.老大

..嫁作商人妇

C.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D.腾蛟起凤,孟学士

..之词宗

9.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旺盛) 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C.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 D.然而

..不王者(这样却)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明白)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敬重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5.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险巇.(xī)遏.(è)抑纷乘.(chéng)扪参.历井(shēn)

B.踬踣.(pèi)湮.(yān)没墓碣.(jié)贼氛方炽.(chì)C.肇.(zhào)造以为勖.(xù)编纂.(zuàn)善传.(zhuàn)游侠

D.杌陧.(niè)一抔.(bēi)久蛰.(zhé)坚毅不挠.(náo)

1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社稷

..之臣也社稷:国家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就

C.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战乱

D.顾自民国肇.造肇.:引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代词,那些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家:家庭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19.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有事情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却

C.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之:结构助词“的”

D.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为:替,给

20. 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C.剑阁峥嵘而催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悯.(mǐn)默轻拢慢捻.(niǎn) 贾.(jiǎ)人呕哑

..(ōuyā)

B.教坊.(fáng) 钿.(diàn)头银篦.(bì) 乍.(zhá)破

C.红绡.(xiāo) 铁骑.(jì) 管弦.(xián) 悄.无言(qiǎo)

D.水浆迸.(bìng) 恬.(tián)然六幺.(yāo) 嘲.哳.(zhāozhā)

22.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快速)弹数曲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低眉信.(随便)手B.寻声暗.(轻声)问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拿回)灯惨.(伤心)将别

C.声声思.(情思) 漂沦.(沦落)憔悴恬然

..(声音轻细)

..(淡泊宁静的样子) 小弦切切D.却.(退回)坐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总是)被秋娘妒

23.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懿.范(yì)睇眄.(miǎn)遄.飞(tuān)萧飒.(sà)

B. 潦.水(lǎo)棨.戟(qǐ)悚.然(sǒng)针砭.(bi ān)

C. 叨.陪(dāo)盛筵.(yán)鏦.铮(cóng)角徵.(zhǐ)

D. 舸.舰(gě)睢.园(sūn)戕.贼(qiāng)黟.然(yī)

24. 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 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 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 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25. 下面两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B.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C.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日出而林霏.开

D.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予观夫巴陵胜.状

26. 下列语句标点符号的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B. 欧阳修在散文、诗歌创作,史传编写和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其以散文成就最高。

C.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勃不辞,公大怒。……公闻之,沉吟不语。……遂请宴所,极欢而罢。”看来,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

D. 《秋声赋》一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7. 判断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译:这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

B.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C.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商,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就会令人悲伤;夷,就是“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D.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自然会使人红润青春的面容变成枯树枝,使健壮之人的黑发变得像星星般发亮。

2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个意思不同的是()

A. 山原旷其盈.视

B. 川泽纡其骇.瞩

C. 闾阎扑.地

D. 舸舰弥.津

29. 下列语句都含有“穷”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响穷彭蠡之滨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③穷睇眄于中天④穷且益坚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 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相同

C.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也相同

D. ①②③④均不相同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欧阳子方.夜读书(正在)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亮)

C.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刺)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央)

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三、名句填写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6. ,杨柳岸晓风残月。

7.地崩山摧壮士死,。

8.西当太白有鸟道,。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

1.B。“彘”读zhì。

2.C。“低眉信手”中“信”解释为“随意”。

3.A。A.“于”表示介词“比”。B.趁着,凭借;驾车,坐车,骑马。C.回头看,回头;顾及,顾念。D.有的人;或者,也许。

4.B。A.检同“敛”,收敛,积蓄;C.涂同“途”,道路;D.无同“勿”,不要。5.C。C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6.C。意义分别为承受、胜利、才华出众的、美好的。

7.D。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8.C。A项,古义指容貌;今义多指一种视觉印象。B项,古义指上了年纪;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C项,古今义均为“不忍、不能”。D项,古义指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在座的文人;今义指学位中最低的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9.D,宾语前置。其他为定语后置。

10.C。加,更。

11.D。翼,名词作状语。其余均为名词作动词。

12.C。A或,有的人。B喻,打比方。D颁,同“斑”。

13.C。因为。其余均为“用”。

14.D。①对于②到③比④在⑤跟

15.B。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作比喻。

16. A。B pèi-bó;C zuàn-zuǎn;D bēi-póu

17.D。肇,开始。

18.B。家,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19.A。有事,用兵。

20.D。

21.C.贾(gǔ)人乍(zhà)破水浆迸(bèng)

22.C(快,畅快;回灯,把灯芯捻大一些;拢,扣弦)

23. B

24. C

25. D(A. 前一个“望”作“声望”“名誉”讲,后一个“望”作“期望”“指望”讲。

B. 前一个“疏”作“条陈”讲,引申作“写作”;后一个“疏”,为古代的一种文体。

C. 前一个为动词,意思是“消散”、“散开”;后一个为名词,指林中的雾气。

D. 都作“盛大”“美好”讲。)

26. D(破折号不能与“就是”并用)

27. D(“星星”理解有误,应指斑斑白发)

28. B(“骇”的意思是令人惊异,其余皆作“满”讲)

29. C(①与③中的“穷”都作“尽”讲,②与④中的“穷”都作“困厄,处境艰难”讲)

30.D(中,内心)

二、

1.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了。

2.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3.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您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她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就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您的话错了,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与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就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她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与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她归服;使她来了之后,就要使她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她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就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就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就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译文: 译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译文: 译文: 武曰:“ 译文: “ ” 译文: 译文: 译文: 课外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人教必修四文言文试题复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少善属.文 属:撰写 B .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平素 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①十年乃成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 .①于是皆服其妙 ②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4.翻译画线句子。 (1)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一)基础知识运用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属.文(zh ǔ) 典宪.(xi àn) 连辟.(b ì) B .逾. 侈(y ú) 邓骘.(zh ì) 不徙.(x ǐ) C .都.柱(d ū) 合契.(q ì) 陇.西(l ǒn ɡ) D .骸.骨(h ài) 肃.然(s ù) 收禽.(q ín)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一项是( ) A .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 .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 .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 .视事.. 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 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 .员.径八尺 C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D .形似酒尊.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虽才高于. 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 ? 以. 精铜铸成验之以. 事 C.?? ? 公车特征. 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 ? 因. 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 此觉知 9.从句式结构看,不. 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 .果地震陇西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文雅,不俗 B .其牙机.. 巧制 牙机:枢纽和机件 C .施关发. 机 发:拨动 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再.迁为太史令 B .言甚详明.. C .覆盖周密..无际 D .寻其方面.. ,乃知震之所在 12.下列语句属于表现张衡“科学才能”的一组是( )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文: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 B 、相如奉璧奏. 秦王: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 C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D 、引. 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14、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②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乃请秦王亦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方上璧 ④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⑤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15.下列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辩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无乃尔是过与 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 ..故 B.老大 ..嫁作商人妇 C.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D.腾蛟起凤,孟学士 ..之词宗 9.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旺盛) 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C.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 D.然而 ..不王者(这样却)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明白)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敬重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 5.见臣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 8.使人遗赵王书() 9.睨柱()10.秦王不怿() 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 2.从径道亡() 3.间至赵矣() 4.臣请就汤镬() 5.左右皆靡() 6.为赵王寿() 7.秦王竟酒() 8.位在廉颇之右() 9.一介之使() 10.徒以口舌为劳() 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归璧于赵()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苛政猛于虎也()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 6.何陋之有() 对 1.何以知之?对曰() 2.对镜贴花黄()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诸将请所之()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3.军书十二卷() 许 1.宁许以负秦曲()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时人莫之许也() 4.曳屋许许声() 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设 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计 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六、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

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 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 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 指给大王看。”秦王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 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必修4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题及答案教程文件

必修4 课内文言文 挖 空训练题及答案

必修 4 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题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使动,使??破)之,取阳晋,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为上卿,以(凭借)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送给)赵王书,愿以(介词,用、拿)十五城请易(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白白地)见(被)欺;欲勿予,即患(担心)秦兵之(主谓之间,取独)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后,寻求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凭什么)知之?”对曰:“臣尝(曾经)有罪,窃计欲亡(逃跑)走(奔向,趋向)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凭借)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宠幸)于(被)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是)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形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侥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幸好)赦臣。臣窃以为(认为)其(代词,这)人勇士,有智谋,宜(应该)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理亏)在赵;赵予璧而(表假设,如果)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比较,权衡)之(代词,这)二策,宁(宁可,宁愿)许以负(使动,使?背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一定,实在)无人,臣愿奉(双手捧着)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使动,使??完整)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名作状,向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进献,呈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连词,来)示(给??看)美人及左右,左右(侍从)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于是)前(名作动,走上前)曰:“璧有瑕,请指示(指给??看)(于)王。”王授璧。相如因(趁机)持璧却(使动,使??退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全)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倚仗)其强,以(介词,拿,用)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且以(因为)一璧之故逆(违背,触犯)强秦之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于是,就)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尊重)大国之威以修(整饬)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宫殿),礼节甚(很,十分)倨(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使动,使??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实词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夫夫颛臾(那) 夫如是(发语词) 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辅佐,v.) 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并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善假于物也(对) 焉风雨兴焉(于之,从…) 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于) 以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清楚) 假舆马者(借)(车) 而致千里(到达) 而绝江河(横渡) 不积跬步(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驽马十驾(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专一) 用心躁也(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验,对照检查;反省今:探究并领会蟹六跪而二螯古:腿,蟹脚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 句及翻译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文言文重点文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及答案.doc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4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6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8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 9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