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为之辞.(托辞)河内凶.(荒年)

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夫晋,何厌之有

C.无乃尔是过与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暮去朝来颜色

..故

B.老大

..嫁作商人妇

C.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D.腾蛟起凤,孟学士

..之词宗

9.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旺盛)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C.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D.然而

..不王者(这样却)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明白)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敬重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B.以.手抚膺坐长叹

C.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5.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险巇.(xī)遏.(è)抑纷乘.(chéng)扪参.历井(shēn)

B.踬踣.(pèi)湮.(yān)没墓碣.(jié)贼氛方炽.(chì)C.肇.(zhào)造以为勖.(xù)编纂.(zuàn)善传.(zhuàn)游侠

D.杌陧.(niè)一抔.(bēi)久蛰.(zhé)坚毅不挠.(náo)

1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社稷

..之臣也社稷:国家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则:就

C.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战乱

D.顾自民国肇.造肇.:引发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代词,那些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家:家庭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覆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19.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有事:有事情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却

C.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之:结构助词“的”

D.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为:替,给

20. 下列各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C.剑阁峥嵘而催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悯.(mǐn)默轻拢慢捻.(niǎn) 贾.(jiǎ)人呕哑

..(ōuyā)

B.教坊.(fáng) 钿.(diàn)头银篦.(bì) 乍.(zhá)破

C.红绡.(xiāo) 铁骑.(jì) 管弦.(xián) 悄.无言(qiǎo)

D.水浆迸.(bìng) 恬.(tián)然六幺.(yāo) 嘲哳

..(zhāozhā)

22.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快速)弹数曲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低眉信.(随便)手B.寻声暗.(轻声)问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拿回)灯惨.(伤心)将别

C.声声思.(情思) 漂沦.(沦落)憔悴恬然

..(声音轻细)

..(淡泊宁静的样子) 小弦切切D.却.(退回)坐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总是)被秋娘妒

23.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懿.范(yì)睇眄.(miǎn)遄.飞(tuān)萧飒.(sà)

B. 潦.水(lǎo)棨.戟(qǐ)悚.然(sǒng)针砭.(biān)

C. 叨.陪(dāo)盛筵.(yán)鏦.铮(cóng)角徵.(zhǐ)

D. 舸.舰(gě)睢.园(sūn)戕.贼(qiāng)黟.然(yī)

24. 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 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 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 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25. 下面两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B.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C.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日出而林霏.开

D.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予观夫巴陵胜.状

26. 下列语句标点符号的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B. 欧阳修在散文、诗歌创作,史传编写和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其以散文成就最高。

C. “王勃着《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勃不辞,公大怒。……公闻之,沉吟不语。……遂请宴所,极欢而罢。”看来,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

D. 《秋声赋》一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7. 判断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译:这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

B.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C.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商,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就会令人悲伤;夷,就是“戮”的意思,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D.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自然会使人红润青春的面容变成枯树枝,使健壮之人的黑发变得像星星般发亮。

2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个意思不同的是()

A. 山原旷其盈.视

B. 川泽纡其骇.瞩

C. 闾阎扑.地

D. 舸舰弥.津

29. 下列语句都含有“穷”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响穷彭蠡之滨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③穷睇眄于中天④穷且益坚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 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相同

C.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也相同

D. ①②③④均不相同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欧阳子方.夜读书(正在)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亮)

C.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刺)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央)

二、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三、名句填写

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5.,。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6.,杨柳岸晓风残月。

7.地崩山摧壮士死,。

8.西当太白有鸟道,。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

1.B。“彘”读zhì。

2.C。“低眉信手”中“信”解释为“随意”。

3.A。A.“于”表示介词“比”。B.趁着,凭借;驾车,坐车,骑马。C.回头看,回头;顾及,顾念。D.有的人;或者,也许。

4.B。A.检同“敛”,收敛,积蓄;C.涂同“途”,道路;D.无同“勿”,不要。

5.C。C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6.C。意义分别为承受、胜利、才华出众的、美好的。

7.D。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8.C。A项,古义指容貌;今义多指一种视觉印象。B项,古义指上了年纪;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C项,古今义均为“不忍、不能”。D项,古义指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在座的文人;今义指学位中最低的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9.D,宾语前置。其他为定语后置。

。加,更。

。翼,名词作状语。其余均为名词作动词。

。A或,有的人。B喻,打比方。D颁,同“斑”。

。因为。其余均为“用”。

。①对于②到③比④在⑤跟

。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作比喻。

16. A。Bpèi-bó;Czuàn-zuǎn;Dbēi-póu

。肇,开始。

。家,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有事,用兵。

21.C.贾(gǔ)人乍(zhà)破水浆迸(bèng)

22.C(快,畅快;回灯,把灯芯捻大一些;拢,扣弦)

23. B

24. C

25. D(A. 前一个“望”作“声望”“名誉”讲,后一个“望”作“期望”“指望”讲。

B. 前一个“疏”作“条陈”讲,引申作“写作”;后一个“疏”,为古代的一种文体。

C. 前一个为动词,意思是“消散”、“散开”;后一个为名词,指林中的雾气。

D. 都作“盛大”“美好”讲。)

26. D(破折号不能与“就是”并用)

27. D(“星星”理解有误,应指斑斑白发)

28. B(“骇”的意思是令人惊异,其余皆作“满”讲)

29. C(①与③中的“穷”都作“尽”讲,②与④中的“穷”都作“困厄,处境艰难”讲)30.D(中,内心)

二、

1.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了。

2.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3.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1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您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她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就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您的话错了,老虎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与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就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她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与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她归服;使她来了之后,就要使她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她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就是在鲁国内部。”

2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就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就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译文: 译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译文: 译文: 武曰:“ 译文: “ ” 译文: 译文: 译文: 课外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

高级中学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中语文必修四必修五文言文测试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 一、选择题。 1.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金榜提名凤帘翠幕盗跖避匿 B.良晨好景完壁归赵和谐宁谧 C.良莠不齐吻颈之交淋漓努钝 D.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伺候弥补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毕业典礼上,校长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说得冠冕堂皇 ....,台下的学生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B.清政府当时在财政上也已捉襟见肘 ....,根本无力与侵略军继续作战了。 C.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 ....,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D.日本侵略军挑起战争,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最后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真是祸起萧墙 ....啊。 6.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 A、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指的是《哈姆莱特》《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纪君祥、王实甫。 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代。 D、元杂剧每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7.下列对元杂剧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 B.“楔子”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在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序幕。 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 D.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下列各组中划线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身战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不顾.恩义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 D、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0、下列各组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今君乃亡赵走燕乃前曰:“璧有瑕” 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 11、下列划线字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是:() A、皆为陛下所成就扶辇下除 B、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于是相如前进缶 C、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武使匈奴明年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璧有瑕,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 ,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 ,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仔细。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遗(w可: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2、曲:曲在赵(理亏) 3、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4、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5、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6、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7、倨:礼节甚倨(傲慢) 8、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9、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0、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1、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2、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3、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4、靡:左右皆靡(退却) 15、怿(y 1):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16、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17、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18、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三、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6、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及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 5.见臣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 8.使人遗赵王书() 9.睨柱()10.秦王不怿() 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 2.从径道亡() 3.间至赵矣() 4.臣请就汤镬() 5.左右皆靡() 6.为赵王寿() 7.秦王竟酒() 8.位在廉颇之右() 9.一介之使() 10.徒以口舌为劳() 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 2.拜送书于庭() 3.召有司案图()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归璧于赵() 4.使不辱于诸侯() 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6.苛政猛于虎也() 之 1.得璧,传之美人() 2.即患秦兵之来() 3.均之二策()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 6.何陋之有() 对 1.何以知之?对曰() 2.对镜贴花黄() 请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诸将请所之()

书 1.使人遗赵王书() 2.秦御史前书曰() 3.军书十二卷() 许 1.宁许以负秦曲()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时人莫之许也() 4.曳屋许许声() 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设 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奏 1.请奏瑟() 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 1.顾吾念之() 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计 1.计未定() 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六、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提升版检测题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提升版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指待人处事真诚,言必信、行必果,。 (2)只有与国家和人民,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3)古典文献中的人文主义从文本到课堂,从课堂到人生,从人生到社会,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与今天的古典诗词启蒙热情,何尝不是? A.一言九鼎休戚相关异曲同工 B.一诺千金休戚与共殊途同归 C.一诺千金休戚与共异曲同工 D.一言九鼎休戚相关殊途同归 思路解析: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所许诺言信实可靠。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根据语境,应选B项。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环境监测司、核电安全监管司等单位联合组织国家民用核设施检查团,将开始对我国大陆境内运行的三大核电站基地开展安全大检查。 B.近年来,房地产调控屡屡成为“空调”。如何理顺“食利者”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降房价的政令在传递中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梯层衰减现象,仍是当下必须直面的难题。 C.新的3D电视系统突破了过去的各种局限,专门观看时无须佩戴眼镜,而图像分辨率更高,画质也更加清晰。 D.所谓“皮革奶”,是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思路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生态环境部”前加“由”,在“国家民用核设施检查团”前加“的”。C项,语序不当,“专门”应修饰“眼镜”。D项,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上“而生产出来的乳制品”。 答案:B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 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 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 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 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 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D.这次第 ..(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 金铁 ..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 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 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

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 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无乃尔是过与 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去朝来颜色 ..故 B.老大 ..嫁作商人妇 C.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D.腾蛟起凤,孟学士 ..之词宗 9.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旺盛) 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 C.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 D.然而 ..不王者(这样却)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明白)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敬重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知识过关检测

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过关检测 (《廉蔺列传》《张衡传》《苏武传》) 一、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同一句中可能有该词不同意义和用法,请一一指出) 1.【而】。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④夫秦强而赵弱() ⑤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⑦单于视左右而惊() 2.【何】。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③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3.【乎】。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嗟乎,义士!() 4.【乃】。 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②恐汉袭之,乃曰()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⑤今君乃亡赵走燕。()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⑦羝乳乃得归() 5.【其】。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6.【且】。 ①示赵弱且怯也。()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7.【若】。 ①若知我不降明。()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8.【所】。 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及卫律所将降者()

③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④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所以】 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为】。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④子为父死,亡所恨()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⑥子卿尚复谁为乎?() ⑦兄弟並为郎() ⑧前长君为奉车() 【以为】 ⑨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10.【焉】。 ①上许焉。() 11.【也】。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③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12.【以】。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④以绝秦望()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⑥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⑦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⑧蹈其背以出血。() ⑨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⑩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为】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13.【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 句及翻译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文言文重点文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6、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9、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1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完整版)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归去来兮辞》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景翳翳以将入 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③或命.巾车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④乐乎天命.复奚疑 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引壶觞以自酌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二、通假字: 乃瞻衡宇() 景翳翳以将入() 三、词类活用: ①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②眄庭柯以怡颜 ③倚南窗以寄傲 ④审容膝之易安 ⑤园日涉以成趣 ⑥乐琴书以消忧 ⑦或棹孤舟 ⑧善万物之得时 四、一词多义: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恨晨光之熹微()

四方之事()奚: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而: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引壶觞以自酌() 抚孤松而盘桓()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教化从来有源委() 委命下吏() 五、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今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今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今义: (5)幼稚盈室 古义:今义: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今义: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今义: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今义: (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今义: 六、文言句式: (1)皆口腹自役() (2)复驾言兮焉求()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5)将有事于西畴() (6)农人告余以春及() (7)乐夫天命复奚疑() (8)寓形宇内复几时() (9)稚子候门() (10)遂见用于小邑() (11)既自以心为形役()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实词 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夫夫颛臾(那) 夫如是(发语词) 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辅佐,v.) 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并且)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善假于物也(对) 焉风雨兴焉(于之,从…) 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于) 以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清楚) 假舆马者(借)(车) 而致千里(到达) 而绝江河(横渡) 不积跬步(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驽马十驾(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专一) 用心躁也(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验,对照检查;反省今:探究并领会蟹六跪而二螯古:腿,蟹脚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诗经两首》 《氓》 1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2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3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4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5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6“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采薇》 1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3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4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5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6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离骚》 1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终

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知识清单(四) ——《语文④》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高中《语文④》第四单元为古代人物传记单元,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3篇古文。 一、成语 1.完璧归赵:泛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本人。 2.负荆请罪:向人认错赔礼。 3.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4.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也说刎颈交。 5.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用来表示牺牲生命。 6.人生如朝露:喻指生命的短暂。 7.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又辱没了使命。 8.啮雪吞毡: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9.吉凶倚伏:祸福相因。 二、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堂,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 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句末疑问语气词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8.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10.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1.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体现,表现 12.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4.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5.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6.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17.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8.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古代盛酒器 19.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 2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21.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 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古义:授予官职今义:下跪叩头,表示敬意的礼节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古义:忧虑,担心今义:祸害,灾难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长命,年岁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内外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请指示王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7.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宣告、声明 8.布衣之交古义:平民今义:麻布衣服 9.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 10.臣所以去亲戚二事君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以前 12.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差不多

人教版语文必修4理解性默写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人教版必修4理解性默写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望海潮》 1.《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情况作总的概括性描述的句子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3.《望海潮》中用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了钱塘江壮阔的景象。用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杭州百姓的游玩之乐。 4.《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5. 《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三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6. 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雨霖铃》 1.《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三句写离别前的景物,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2.《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 3.《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动作、神态细节,刻画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4. 《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写饯别时心情的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却不断催促。 5.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写留恋之情,描摹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的情状。 6. 《雨霖铃》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 《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阔”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阔”字极为相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和运筹帷幄。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具体描写“江山如画”的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大江的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来书写自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壮怀莫酬,顿觉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句子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客人泛舟长江,面对长江的浩荡无穷而感慨万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在“故国神游中”得到解脱,抒发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心底悲歌。(《赤壁怀古》) 7.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