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

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宗教信仰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

生老病死的古老认知。而苗族的宗教信仰内容混杂着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巫术崇拜等多种信仰形式。对瓠(或称盘瓠)的图腾崇拜,对祖先蚩尤的敬仰,对鬼神的迷信,对巫术的崇尚,构成了苗族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由来的认识,由此形成的特有民族心态通过舞蹈外话出来,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祭祀的功能.

?ジ?据苗族的历史传说,苗族祖先的灵魂是藏在鼓里的,奏出各种鼓点能使舞者在鼓声中和祖先之灵沟通,击鼓能通神,击鼓可招魂。因此,在祭祀祖先“吃牯脏”的重大活动中,鼓舞是首先要跳的祭祀性舞蹈。人们在“吃牯脏”活动中,一边听着老人们唱《开天辟地》《洪水滔天》以及描述迁徙的《跋山涉水》等古歌,一边跟着巫师跳着请神赶鬼、消灾灭祸的鼓舞,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ソ裉欤?越来越多的舞蹈工作者都开始关注民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问题,要将一个民族舞蹈的形式记录下来很容易,而要将这个民族的民族心态记录下来却绝非易事。其实作为外在肢体表现形式的舞蹈,实际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对舞蹈形态的观察,最终还应把握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心态。

?ト欢?,就目前来看,鼓舞传承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传统的苗族鼓舞主要是靠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尽管今天各种鼓舞形式仍在湘西苗族村寨间流传,但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鼓舞本身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局限,使得鼓舞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寨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很少有人再去学习鼓舞,政府虽然指定了传承人,但在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面前,他们是否还能保留那份执着与祖先留下的精神特

质,谁也无法确定。

?ニ淙唬?各种各样传统的鼓舞在湘西地区的民俗村、度假村中被保留了下来,以苗族鼓舞为题材创作的剧目在各种各样舞蹈比赛和文化活动中也随处可见,然而,苗族鼓舞的魅力并不在于现代都市劲歌热舞中摇头扭腰的妖艳与挑逗,而是一种生命本身所散发的质朴的活力,这种律动通过苗族人原始而具有感染力的鼓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们舞蹈时对神灵膜拜的心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族人彼此的信赖,以及舞者在鼓声、歌声、呐喊声组成的天籁之音中近乎于疯狂的舞蹈,是除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以外的人无法模仿的。

?おげ慰嘉南祝?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第一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月.

[3]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4]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第一版.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6]William Robert Geddes. 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Blue Miao (Hmong Hjua ) of Thaila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6.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吴继红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湖南靖州有“苗族歌鼟”,贵州黎平有“侗族大歌”。虽分别在两省,实则相邻地区。 “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读qiao)乡。三锹乡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东临该县铺口乡,南抵藕团乡,西与贵州锦屏、黎平县毗邻,北与该县大堡子镇交界,东北与坳上镇相连。三锹乡辖:枫香、菜地、地妙、元贞、凤冲、小榴、地笋、南山8个村委会。 “侗族大歌”大致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其中以从江县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和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为其流行的中心区。 从区域看,“侗族大歌”流行区域相对广阔,“苗族歌鼟”流行区域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即便如此,“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都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独特多声部民歌。它们歌唱形式类似,歌唱内容相同,歌唱规模不同,音调同而情趣有别,音效各具特色。 一、以歌养心建和谐 “苗族歌鼟”的“鼟”字,从字面上看表示为击鼓的声音,而用当地语言理解“鼟”字却是“上台阶、步步登高”的意思,似乎暗示“苗族歌鼟”声音高低起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本来只是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演化到后来,苗民便把它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以致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作为“山歌之乡”的靖州三锹一带,苗民酷爱唱歌,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唱歌成就了他们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这里的苗民大多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他们的口头语是“饭养命,歌宽心”。讲歌由歌师担任,讲歌时要口语性较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歌的能力。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和古老之意。这种民歌主要体现在曲体长、声部多、演唱人数多、场地讲究、礼仪规模大、礼节隆重、歌唱远久与古老等方面。“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和谐,以歌传承历史、传承做人道理、表达理想、丰富精神境界。“侗族大歌”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15人左右的歌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对歌、赛歌。通常,在唱大歌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通过唱大歌的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瓦窑地理位臵 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 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93023372.html,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田原 来源:《教师·上》2017年第05期 摘要:湘西文化源远流长,而湘西鼓文化是湘西文化中一个特别的符号,其代表着湘西 人民的风采,表达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湘西文化底蕴的角度,研究湘西苗族文化多与湘西鼓文化的连带作用。通过探讨湘西地区文化特色对湘西鼓文化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发展的思维,提出结合湘西文化底蕴与湘西鼓文化的传承方式,为湘西鼓文化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而使湘西鼓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加长远、更有活力。 关键词:湘西文化;湘西鼓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湘西鼓文化背景研究 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鼓文化源远流长,从农耕时期到现代,由每一代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鼓映射着精神和力量,鼓的敲响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崇尚。作为优秀的民间鼓舞,湘西苗鼓传承着农耕文化底蕴,现如今也在日益走向世界。苗族人民将其美的天分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表演艺术也融入其中,使苗鼓文化成了中国鼓乐文化中独特的一枝。鼓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鼓声飘扬有力,深入人心,鼓舞步坚实有声,鼓舞服多彩绚丽,其在传承和发展上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湘西苗族文化神秘而丰富。不仅有“湘西赶尸”的神秘,还有美味而神秘的湘醋,多彩的湘西苗族文化包罗万象,而湘西苗族的鼓文化在这份神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湘西的地理位置,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以及山原地貌的原因,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存着多样的变化。苗族鼓文化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中族群的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引领着湘西苗族鼓文化的风潮。说得简单点,主要是受到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底蕴所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文化特色也在追逐前行。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迁带来文化的调试与变迁,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累积同样带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亦是如此。湘西苗族鼓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不管是从苗族鼓舞服饰道具,还是鼓舞的动作以及鼓舞的表演形态,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湘西鼓文化,特别是鼓舞文化,不但有着生动的乐性,还伴随着鼓舞的动性。湘西苗族鼓舞文化伴随着特有的韵律和特有的舞姿,鼓舞文化广布开来,成为当地苗族在姊妹节、春节、苗年以及各种大型集体聚会活动中,由妇女们根据木鼓敲击的音乐节拍进行自编、自跳、自舞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湘西苗族地区举办过多场国际鼓文化节,湘西苗族的鼓声越来越响彻四方,鼓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鼓文化作为

2018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化学试卷 第1页(共18页) 化学试卷 第2页(共18页)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 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a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 A .有新物质生成 B .发光发热 C .有气体生成 D .有沉淀生成 2.下列有关“金属之最”描述中,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 ) A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 .铁是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C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D .银是最好的导电、导热金属 3.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 .氧气 B .水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A .熄灭酒精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倾倒液体 D .加热液体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氯化钠溶液 D .75%的医用酒精 6.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 A .大理石(3CaCO ) B .水(2H O ) C .硫酸钠(4NaSO ) D .氧化镁(MgO ) 7.下列物质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的是 ( ) A .2NO B .2N C .NO D .3HNO 8.下列关于2CO 性质和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 ) A .2CO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B .2CO 能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C .2CO 不溶于水 D .2CO 的固体(干冰)可作制冷剂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 .pH=9的溶液显酸性 C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色 D .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10.在实验室中,下列物质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是 ( ) A .稀HCl B .NaCl 溶液 C .3KNO 溶液 D .98%的浓24H SO 1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 .2222H O O +2H ↑↑通电 B .2223H O+CO H CO C .22Zn+2HCl ZnCl +H ↑ D .23 32BaCl +2AgNO 2AgCl +Ba(NO )↓ ( ) 毕业学校__ __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 --------------------此-------------------- 卷-------------------- 上-------------------- 答-------------------- 题-------------------- 无-------------------- 效----------------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

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宗教信仰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

[湘西,苗族,平话]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的文化透视

湘西南苗族“平话”词汇的文化透视 摘要:本文以湘西南苗族“平话”为视角,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了部分“平话”词汇中文化蕴涵,显示了“平话”所负载的湘西南“熟苗”文化特征。 关键词:湘西南;苗族;“平话”;文化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绥宁、通道两县旧属古苗疆,主体民族是苗族。自秦至唐宋,湘西南为“五溪蛮”地。明清以来,史称绥宁、城步为“苗疆”或“苗疆要区”,直至清朝中叶仍未划入“省地”。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民族歧视,湘西南苗族大多逐渐接受中原文化而衍化成“熟苗”。“熟苗”和“生苗”同是苗族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但就文化特征而言,“熟苗”文化既不是地道的纯苗文化,也不是汉文化,而是一种既保留苗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渗透着中原汉文化成分的一种“杂交文化”。因此,对“熟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苗族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化则为语言的内涵,二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正如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所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以湘西南苗族(熟苗)语言为视角,可以让我们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湘西南熟苗文化独特、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平话”是湘西南绥宁、城步青衣苗话的自称(城步青衣苗有自称“人话”的,但和“平话”同属一种方言)。现代苗族“平话”是一种已经基本汉化,但仍残留下一些苗语底层 的少数民族汉语,它本身就是湘西南苗族汉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旨在通过对“平话”词汇的调查研究,从中窥探湘西南苗族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心理,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本文的语料一是来自笔者亲自调查的绥宁关峡苗族乡“平话”词汇三千余条,二是来自李蓝(2004)所著《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的词汇部分。下面我们将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及民族心理等几个方面谈谈苗族“平话”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地理特征 绥宁、城步地处雪峰山脉南端,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崇山峻岭,溪河纵横。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少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以绥宁为例:县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8.3%,居全省之首。清同治版《绥宁县志》“物产”中载有林木和林下植物143种。苗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对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体察和认识。例如,作为全省17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平话”中对“竹”的命名尤其丰富,有:水竹、桂竹、苦竹、实心竹、方竹、箬竹、箭竹、凤尾竹、红竹、紫竹、桃竹等,还有观赏价值很高的金竹、花竹、佛肚竹等。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林木资源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起居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总人口275.83万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七县,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湘西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7县,截止2009年未,下辖90个乡、6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72个居民委员会、1975个村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 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 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 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

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 1、运指法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所以,演奏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指头按音孔。这样能更好的利用手指固有的灵敏度,两手放松了,应用也自如。否则影响乐曲的演奏表现效果。 2、用气法 芦笙的演奏主要是依靠运用气息的力量来冲击簧片振动而产生音响,呼和吸气均能使其发出声音。一位芦笙演奏者的演奏是否自如、流畅,与用气的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正确地掌握呼、吸的用气方法,对学习和提高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技巧是格外的重要。 呼气:嘴唇要含住吹口、胸部要挺直、上身肌肉放松,保持正常的呼吸方法,小腹部用力收缩,形成往上顶的力量,有节制地使气息似一条线似的向外输出,随着气息的减弱小腹部随之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苗族鼓舞并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及一年一度的“鼓节”。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苗防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读浓义”的打鼓形式,多在晚间举行,有的可通霄达旦跳,历时四天三夜。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击不致夹,蹈不顿趾。翼不悠往,开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纤形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这段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其注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古《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

《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但只能说其大概。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如清代毕沅,阮元同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图四幅(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舞完全一样,这些虽不能足以说明汉代石刻就是苗族,但笔者认为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艺术有关;从地域来看,相传在很早以前苗族也是居住在河南、江西……等地,既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可以这样设想:今日苗族鼓舞既便不是先于汉代鼓舞,但也会与当时盛行一时的鼓相互影响,得以丰富和提高,才会保留这种形式至今。更说明鼓这种器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的劳动、战争、竞技、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鼓文化,记载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小班苗族民俗优秀范文大全

小班苗族民俗优秀范文大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小班苗族民俗优秀范文大全一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口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敬酒、交杯和扯碗酒,如黔东南苗族的酒礼:每当开席,不得先端饭碗,而是先把酒喝够。首先是由主人给每个人斟酒,各自喝干两杯。其次由主人给大家敬酒,也是每人须敬两杯。在敬过酒后,大家就可以吃饭了。

饭后,又继续喝酒,以酒作乐。喝酒的方式由大家决定,或交杯,或猜拳,或唱酒歌。大家吃饱喝足要收席时,还要喝一次团圆酒。此外,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苗族同胞在社会交往中,凡有嫁娶等喜事或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时,还保持着相互敬传酒礼的传统美德。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只有在重要的场合下才使用牛角酒。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客人来了,顺势拿起牛角就可以斟酒敬酒。敬牛角酒是种高规格礼节,在任何情况下,喝牛角酒都只能用嘴接喝,不能用手接下来。 进寨拦路酒礼。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进门拦路酒礼。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州本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财政监察 【发文字号】州政办发[2013]15号 【发布部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6 【实施日期】2013.05.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 法》的通知 (州政办发〔2013〕15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5月6日

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州本级财政支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财政支出为州本级财政预算资金和上级财政下达资金安排的支出。 第三条财政支出遵循公开公正、分类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则。 第二章支出预算的编制、批复与调整 第四条部门支出预算草案由州财政部门组织,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和综合预算编制形式,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进行编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采用定员、定额的标准编制。项目支出由各部门(单位)申报并提供项目实施的政策依据。支出预算草案由州财政部门汇总审核,经州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五条支出预算草案经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州财政部门在州人大审批之日起一个月内,将预算批复到各部门;各部门接到州财政部门批复后,应及时将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批复到基层单位,不得进行二次分配。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己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湖南省文化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己略乡、古丈县默戎镇分别授于“民族艺术之乡”、“苗族花鼓之乡”称号,以示保护。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花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动作精犷,豪放刚健,《女子鼓舞》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稍摇动,腰随扭摆,含蓄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早在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女子单人鼓舞,获是极好的评价。湘西苗族鼓舞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湘西苗族虽然长期生活在一种刀耕火种、自主自立的氏族部落状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时有发生。特别到了明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据史料记载,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十六年之久,明朝廷调集京城及四省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象明朝始建的湘西南方长城就是直接镇压、限制苗族的历史见证。苗族人民在与外来势力的争斗和反抗朝廷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去形成强大的战斗集体,才能使他们这个民族生存下来,在这样的民族力量的凝结过程中,在民族的生死关头,苗鼓和号角一样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鼓舞作用,它能够穿山越岭、唤醒那沉睡于深山壑谷的古老苗寨,苗族鼓声与苗族人民的心脉跳动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民族精神价值: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艺术价值: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对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对外交流价值:很多国内外舞蹈专家观看苗族鼓舞表演后都认为,“这种独特的击鼓表演是是舞蹈国宝”。波兰、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地区曾邀请苗族鼓舞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浅析 作者: 刘昌春 资源:网络转载 地处五溪腹地的麻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淳朴善良。而形成于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麻阳苗族民俗文化的起源 麻阳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时时刻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在求生存的狩猎与征战需要下,在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中,便产生了民俗文化的雏形。有历史见证,古代的图腾文化、盘瓠文化、是麻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佐证,所谓“图腾”本意为“他的家族”,在辞海中批注为:原始部落以动物或植物作为种族血统的标志并将之绘成图案,当成祖先来崇拜,这种当成崇拜对象或符合者,即是“图腾”。它是人们用原始的图文形式开始对“福”、“禄”、“寿”的追求,史书记载,它主要是源于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麻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乡土习性。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便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习俗和传说。譬如,“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山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车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1拿到试卷:熟悉试卷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 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 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来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 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虽然考卷大致是先易后 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 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3答题策略 答题策略一共有三点: 1.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的、熟悉的题,再做 综合题、难题。 2. 先小后大。先做容易拿分的小题,再做耗时又复杂的大题。 3. 先局部后整体。把疑难问题划分成一系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解决,每解决 一步就能得到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语言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 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如果题目有多个问题,也可以跳步作答,先回答自己会的问题。 5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考试时,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 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学生能拿下 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6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不 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 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7要学会“挤”分 考试试题大多分步给分,所以理科要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文科尽量 把要点写清晰,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考试时,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 就做几步,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