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7087-53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

湘西苗族神秘的丧葬文化 时欢·二哥舅·文英元·石绍宗·石承灵 位于湖南的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人死后实行的是土葬。 相传古时死在异国他乡的湘西苗族人,苗族巫师可以通过封丧术使尸体不腐烂,之后便用 赶尸术把死人尸体赶回故里,超度亡魂后才入土为安。 湘西苗族人死后丧葬的大致程序为:洗尸------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做道士念经超度 亡人------安葬亡人------喜相土昂{苗语,即招魂,把亡人灵魂招回家中居住}------相娘{苗语,即仙娘}找亡魂问事-----挂亲------清明扫墓。 洗尸:一般情况下,人死后要马上用具有辟邪的桃树树枝泡水后来洗死人尸体,洗好后给 亡人穿上寿衣装入棺材里面,盖上棺盖,在棺材下面点上油灯。 地理仙算停丧和安葬日:人死后,家人往往很及时请地理仙到家里,算死人停丧和安葬日,同时地理仙要负责给死人找好安葬地和给死人下葬。 做道士念经超度亡人:在停丧日里,道士不定期地给死人做道士念经超度死人灵魂,死人 下葬前夜,道士往往要做通宵法事,出门时间到了,道士发丧,礼炮齐鸣,死人抬出,道士 送至村口,回来后用五谷和大公鸡给丧家驱鬼打扫屋。 安葬亡人:亡人抬到坡上,下葬前,地理仙要在亡人墓地用米画八卦,放朱砂,在五方五 位烧香烧纸钱,敬肉敬酒。事毕,用大公鸡放煞和扎米,其咒语各师稍有区别。我师放煞和 鸡扎米的咒语如下------“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 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放煞鸡,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放煞咒语}。佛曰:仔鸡仔鸡,不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抱晓鸡,第一飞往天边去,大鹏展矣恨天机;第二飞往树林子,圆满成龙各现鸡。一母所生八个蛋,内中抱出九个鸡。说此鸡,道此鸡,长得头高尾又低,别人拿来无用处,弟子拿来跳锦{井}鸡。一跳东来,二跳西,子子孙孙穿朝衣;三跳南来,四跳北,文武 官员主家得;五跳中央属太极,龙神归位。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 无忌,一切帮忙人等无忌,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上为鸡扎米咒语}”。下葬前,鸡又扎米又高声大叫是最好的,预示主家日后必能兴旺发达。 鸡放煞和鸡扎米过后,就到洒富贵米,也叫洒八卦米。先把棺材放进安葬地,调整好位置后,孝男孝女孝孙男左女右背着跪在坟前,孝帕张开等着接富贵米。地理仙{即地理先生}手 拿一袋米,边念咒语边把米洒向孝男孝女孝孙。事毕,孝男孝女孝孙把自己接到的富贵米吃掉,留下一人外,其他的人按男左女右方向绕棺材一圈,然后不准回头不准哭地离开。留下 一孝人跪在棺材傍边,先挖三锄泥巴,挖一锄喊亡人一声。过后,礼炮再次齐鸣,帮忙的人 正式用石头把棺材旁边围好,做好墓门,用泥巴把棺材埋好,做成坟墓的样子,地理仙同时 给死人扫坟。等一切事情做好过后,再给新故的亡人以及周边的坟墓烧些香纸,然后大家一 起离开墓地归家。 洒富贵米的咒语各师稍有差别,我师的咒语为:“佛曰:时日良吉,天地开张,紫薇黄道,太乙文昌。也不早,也不迟,正是呼龙下葬时。龙神,龙神,听我叮咛------呼山要转,呼水 要逆。水逆三朝发万代,子子孙孙福无边。呼转龙头出天子,呼转龙尾状元生,呼转乾坤出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多民族音乐中苗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西苗族人民从古至今口传心授、代代衍展的湘西苗族本土音乐,是湘西苗族先祖及后人的心灵交流与对话,神秘而悠远,有着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无穷魅力。当地民众常即兴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遇到举行仪式或集会时,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但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便是流传下来的,也很不完整,词句传化或意境完全改变,没有定性。专门用于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因经常演唱,其内容还是大致相同,保存的也较多。 研究湘西花垣县苗歌必须从构成其音乐上特殊民族风格的一切因素,如旋律、节奏、曲式、节拍等,以及研究这些外部形式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苗歌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才能够据此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的苗族音乐作品来。 在湘西苗族歌曲中,苗歌被分为韶唔、韶萨两个种类,即:抒咏性歌腔和陈述性歌腔。 韶唔即抒咏性的苗歌腔,也就是苗歌中的高腔。湘西花垣县抒咏性苗歌是高亢的假声演唱,这种唱腔旋律起伏较大、咏唱性强、情绪饱满、高亢激越、抒情优美,婉转流利。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发生变化。 韶萨即陈述性的苗歌腔,因为就是苗歌中所说的平腔。这类苗歌声腔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在歌曲的开头一般也常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苗歌演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共有四十八个声母,三十五个韵母,有六个声调;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宫、商、角、徵、羽或大小调都有。苗歌的曲式结构很完整,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苗歌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苗歌曲调的旋律旋法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苗歌的节奏非常自由和复杂,用散板演唱的占多数。由于苗歌在演唱上很自由,因而在演唱一首苗歌时,常常在中间有不少停顿,这是由于歌词要即兴创作造成的,其实苗歌曲调旋律音符的休止并不多。苗歌的旋律的装饰音、滑音很多,尤其是下滑音更独特。有的下滑音经常滑到半个音。这种苗歌在演唱时,发声、咬字、吐字很独特。用假声演唱的高腔,高亢激越,优美动听;用真声演唱的平腔,悠扬悦耳,婉转流畅。 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样,有在室内座堂唱(平腔),室外山坡野外的牧歌唱(高腔),还有把湘西苗歌引入到其它苗族艺术表演形式的活动中,如:苗鼓舞、跳香、接龙、椎牛、八人秋,使苗歌的演唱更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苗歌一般都是由上下句组成的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歌曲,也有复乐段和多段体的歌曲,曲调一般都带有引子、插句或插段、尾声,曲调的旋律走向很独特,音型、动机、乐汇很短而富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风味。湘西花垣县的苗歌以乐句为单位核心,用句前、句中、句后来划分苗歌的曲式、段落。一首苗歌的开头乐节或乐句,叫做起腔;中间的乐节或乐句,叫做腔;结尾的乐节或乐句,叫做绞腔。通过苗歌歌手们对曲式结构的表述,形成了湘西花垣县苗歌本身的一套固有的独特曲式结构。在一首苗歌中,总是出现一个或两个乐句,加上乐句的起腔、加腔和纹腔组成。在每一个乐句当中,又由一个或几个长短不同的旋律,不断的、相对稳定的重复或变化出现,形成了有规律,多样化的曲体。 湘西花垣县苗歌的曲调,多是以旋律当中最低的那个音开始,并用最低的那个音结束,在歌曲结束时,便又回到了全曲最低的主音,而在演唱曲调中的最高一个音时,就要从最高处往下八度音程大跳下来。这样的演唱方式形成了起伏的旋律线,不仅使曲调粗犷嘹亮,而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松桃县瓦窑苗族花鼓舞 瓦窑地理位臵 瓦窑,系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东部片区,撤区并乡前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 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加强对苗族的控制,从松桃正大亭子关至湖南永顺,修筑一道300里长的边墙(今南方长城),将生活在湘黔边区的苗族一分为二;东南侧谓之“熟苗”,西北侧称之“生苗”。瓦窑位于边墙外围,即所谓“生苗地区”。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距县城所在地67公里。东、南、北三面毗邻湖南省凤凰县,西南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大兴、牛郎三镇接壤。地理位臵:东经108°42′—108°53′,北纬28°—28°09′。面积39.8平方公里,现有6个行政村,24个自然寨,6000多人口,其中90%为苗族。 瓦窑海拔高度750米,处于腊尔山的褶皱里,是武陵山脉腹地,亦是云贵高原东部大斜坡与湘西丘陵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山原丘陵地貌,山坡草场辽阔,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摄氏16.8度,年降雨量1378.4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极利于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并以盛产油茶、茶叶和优质稻米享誉一方。 该地交通尤欠发达,唯一一条公路是由正大水竹坪至凤凰腊尔山镇的简易公路,此路连通湘黔,是瓦窑通向山外仅有的交通要道。瓦窑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水流缓慢,不宜行船。 花鼓的辉煌 瓦窑苗族花鼓舞因源出前瓦窑乡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及其周边地区。鼎盛时期,瓦窑地区花鼓班曾发展到20个之多,有鼓师200余人,鼓手34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瓦窑苗族花鼓舞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地大型活动演出,曾出席了全国一、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并作为文化使者,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十余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较大贡献。2009年九月份又在江西省婺源县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中获得最高奖山花奖;参加2010年中央七台举行的亿万农民的笑声春节联欢晚会;并以苗族花鼓舞的独特魅力征服亿万海内外观众。并成功举办地一、二、三、四届花鼓艺术节。 据《松桃厅志》记载,瓦窑苗族花鼓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已盛行松桃,其演出时时间多在苗年十一月,以后逐渐演化至正月及其他民俗节日和集会。 该舞蹈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祭祀性、叙事性、仿生性特征世界罕见。是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宝库。亦是民族认同的纽带。对民俗和艺术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中华舞艺术,保护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瓦窑苗族花鼓舞有两面鼓舞和四面鼓舞之别。两面鼓舞:固定一人敲击鼓点,指挥舞蹈节奏的快慢缓急;男女舞者两人各站鼓面一端相对而舞,也可四人同舞。四面鼓舞又称八音协奏,是瓦窑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可细分为四人舞和八人舞。四人舞以鼓为圆心舞蹈,时而腾挪闪跃,时而绕鼓换位,击鼓而舞,要求鼓音、鼓点、节奏、动作一致,快慢相协。八人舞则每方两人,时而交叉击鼓,

苗族音乐鉴赏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现的态势,在中华几千年文化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疑少数民族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我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价值,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起源于生活,同时反馈给社会,它不仅具有艺术功能和社会规范功能,还可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存在感.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无形的力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核心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庞大且颇有影响的民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而苗族的音乐文化更是令人瞩目,这也是与其深邃而独特的文化所息息相关的。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是基于节日、劳动、爱情等方面开展开来的。这些习俗中均伴有歌舞.这种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民族的价值选择、生存意义以及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而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通过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不断创新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一部史诗般的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它随着苗族人西迁而言传口诵,从东部创作到西部,从远古传唱到今天,世世代代苗家人以不老的古歌传承着历史,演绎着他们生息繁衍的故事。苗族古歌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但在1956年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苗歌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无比重大,每逢“四月八”、“六月六”、“赶集”等到喜庆吉日,各山寨的歌朋歌友,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赶向歌场,对歌、盘歌、教歌、听歌。以歌交友,以歌传情。 苗族民间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声乐曲、器乐曲,由于苗族内部有着众多不同的支系,各支系的这两类乐曲的曲调和风格也略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其作为整体苗族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声乐曲是苗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主要包括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婚礼歌曲和丧葬歌曲。其中历史故事歌曲、抒情歌曲基本是同一类曲调,但这类曲调并非完全雷同,而是要根据歌曲和内容需要来确定,每一首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当歌者为曲调的悲哀而哭泣时,听者也会随着眼泪汪汪;当歌者为曲调的欢愉而心情激昂时,听者也会为之兴奋不已。特别是苗族迁徙歌,老者会为迁徙的艰难而嚎哭,幼者会为之悲伤。其他如孤儿歌、新娘歌等,其内容伤感曲调悲惨忧伤,使听者为之伤心流泪,若有新娘、孤儿在场,必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说到苗族的音乐就不得不说他们使用的的乐器,以及他们的器乐曲。苗族的器乐曲大致可分为三类:笛类乐曲、芦笙乐曲和木叶乐曲。而芦笙乐曲又是器乐曲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芦笙文化是苗族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吉祥物,也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声声”的诗句出现。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文化体系并在苗族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芦笙的演奏形式来看,黔东南的芦笙演奏是高昂着头进行吹奏,呈现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而滇东南的芦笙演奏则是低着头进行吹奏,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难看出,滇东南的苗族芦笙吹奏形式反映了西部苗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西部苗族迁徙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反映了西部苗族长期迁徒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8030861.html, 浅谈湘西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田原 来源:《教师·上》2017年第05期 摘要:湘西文化源远流长,而湘西鼓文化是湘西文化中一个特别的符号,其代表着湘西 人民的风采,表达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湘西文化底蕴的角度,研究湘西苗族文化多与湘西鼓文化的连带作用。通过探讨湘西地区文化特色对湘西鼓文化的影响,提出传承和发展的思维,提出结合湘西文化底蕴与湘西鼓文化的传承方式,为湘西鼓文化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而使湘西鼓文化传承与发展更加长远、更有活力。 关键词:湘西文化;湘西鼓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湘西鼓文化背景研究 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鼓文化源远流长,从农耕时期到现代,由每一代人不断传承和发展着。鼓映射着精神和力量,鼓的敲响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的崇尚。作为优秀的民间鼓舞,湘西苗鼓传承着农耕文化底蕴,现如今也在日益走向世界。苗族人民将其美的天分和灵性融入对苗鼓的感悟之中,在苗鼓节奏、音色异常丰富的基础上,将叙事舞蹈表演艺术也融入其中,使苗鼓文化成了中国鼓乐文化中独特的一枝。鼓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鼓声飘扬有力,深入人心,鼓舞步坚实有声,鼓舞服多彩绚丽,其在传承和发展上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湘西苗族文化神秘而丰富。不仅有“湘西赶尸”的神秘,还有美味而神秘的湘醋,多彩的湘西苗族文化包罗万象,而湘西苗族的鼓文化在这份神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湘西的地理位置,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聚集以及山原地貌的原因,湘西苗族鼓舞文化存着多样的变化。苗族鼓文化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中族群的迁徙、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宗教信仰、巫术与民俗引领着湘西苗族鼓文化的风潮。说得简单点,主要是受到丰富多彩的湘西文化底蕴所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文化特色也在追逐前行。文化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迁带来文化的调试与变迁,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累积同样带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湘西苗族鼓文化亦是如此。湘西苗族鼓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不管是从苗族鼓舞服饰道具,还是鼓舞的动作以及鼓舞的表演形态,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湘西鼓文化,特别是鼓舞文化,不但有着生动的乐性,还伴随着鼓舞的动性。湘西苗族鼓舞文化伴随着特有的韵律和特有的舞姿,鼓舞文化广布开来,成为当地苗族在姊妹节、春节、苗年以及各种大型集体聚会活动中,由妇女们根据木鼓敲击的音乐节拍进行自编、自跳、自舞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现如今,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湘西苗族地区举办过多场国际鼓文化节,湘西苗族的鼓声越来越响彻四方,鼓文化的内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鼓文化作为

湘西的歌

湘西伢儿的歌 授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李密 教学目标: 1、欣赏湘西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湘西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2、能自信地用湘西方言唱土家族民歌《》,从中体验用方言 学唱民歌的乐趣。 3、能积极地参与《》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表现力。教学设想: 湘西是歌舞的海洋,打击乐的世界。浩如烟海、独特优美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彩,灿若星辰,赏心悦目,且源远流长。为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传承湘西民间音乐与歌舞,展现极其丰富的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得到别开生面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设计这课的目的。在学习《湘西伢儿的歌》这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湘西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感受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再通过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并参与表演,体验土家人欢歌劲舞的火热情景,从中理解探究、互动、合作教学理念的真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目的。 重点: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 难点:分小组学习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舞步,舂碓的基本动作,

围着碓坑欢乐歌舞的场景。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6分钟) 1、师生伴随着浓郁的土家族音乐《调年酒歌》,欢快地跳着摆手 舞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 学生:―――― 老师:用土家语、普通话向同学们问好,用苗语、普通话向与会教师问好。 学生:向老师问好。 3、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我的家乡湘西。在坐的 有谁去过湘西?是否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湘西呢? 学生:――――(师表扬) 4、出示课题《湘西伢儿的歌》(课件一) 5、简介湘西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课件二) 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地道,(今天我们就学习《湘西伢儿的歌》。)咱们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南省地图),一共有八个县市, 最南边的是苗族聚集的凤凰县,最北边的是土家族聚集的龙山 县(湘西地图)。咱们湘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呀山美、 水美、人更美,今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呢(湘西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精品文档5页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

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宗教信仰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在古代曾称雄中原。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九黎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居住荆州一带的“荆蛮”势大力强。西周初年,荆蛮首领熊绎受封并立国为楚。楚国西垂的荆楚,由于地处边远,武陵山脉等高山大川的阻隔,受中原文化影响渗透甚少,仍长期保持原有的习俗及心理。这部分荆蛮的后裔,就是后来操苗语东部方言的湘西苗族。 秦昭王置黔中郡,统治当地苗族。西汉初年,于黔中地置武陵郡,管辖今湘、鄂、川、黔四省毗邻区域,郡属苗族称“武陵蛮”。以苗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夹溪散布,因此又称“五溪蛮”。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苗族受制于蜀。唐宋两代在与内地毗邻的区域,设立经治制州,边远地区设置羁靡州,在与内地邻境的武陵地区,宋朝则设官屯兵,常派大员“经制蛮事”。元朝创立行省,在少数民族地区又专设宣慰司作为流官行政机构,其下设各土司进行管理,这样就将湘西苗族纳为湖广行省管辖明清两代,湘西苗族长期生活在土司统治之下;清康雍年间,朝廷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湘西的土司制大都削除。近代史上,湘西苗族人民开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苗族地区社会经济乃至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浅析文山苗族音乐特点 【摘要】文章从地域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文山苗族民歌和乐器的角度来简述文山苗族音乐的概况,再从文山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对文山苗族音乐做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对文山苗族音乐做出大体的概述。 【关键词】文山;苗族民歌;器乐。 文山,地处西南边陲,这里生活着壮、苗、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山少数民族——苗族,其音乐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两大类。 一、文山苗族民歌 文山苗族民歌是整个文山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山苗族自古有歌,并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世世代代都由人们口头传承下来,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有的有伴奏,有的前面没有伴奏后面又有伴奏,有的完全没有伴奏。文山苗族民歌在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歌,按其音乐题材分类可分为:山歌、叙事歌、风俗歌等。如祝福家乡的歌《鸟容帮豆郎》(翻译过来就是《祝福家乡》),探讨名字来源歌《我们的名字叫苗族》,情歌《假如我是一支花》,叙事曲《喏徘与榜董》等等。 例:《鸟容帮豆郎》

(一)、山歌 文山苗族山歌有情歌、茶歌、酒歌、劳动歌等等,常唱于山野林间或田头地旁,曲调悠扬婉转,音色清醇甘美,旋律波动起伏,节奏舒缓自由。其中情歌较为多见,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如《假如我是一支花》《独自想念山歌》等。 例:《独自想念山歌》① 汉语:大雁飞来小燕没有地方飞,飞停在椿树尖,我们两个说不说说得那么好,怕你走你的,我也要走我的,怕你回去以后想不想我不知道,我走以后我想你想得心每天都飞向你父母的山谷 (二)、叙事歌

2018年湘西州中考艺术试题卷

201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艺术试题卷姓名: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在试题卷、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答题完成后,请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放在桌上,由监考老师收回。 4.本卷共三大题,满分为40分。音乐、美术同堂考试,两科时量共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题为音乐,21-40题为美术,每小题0.5分, 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是八分音符的是 2.《保卫黄河》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郑律成 C.洗星海 D.贺绿汀 3.在五线谱中第二线唱“5”,下加一线唱 A.3 B.2 C.4 D.1 4.《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 A.陕西歌民 B.青海歌民 C.云南歌民 D.贵州歌民5.《春节序曲》的曲作者是 A.刘炽 B.郑律成 C.李焕之 D.聂耳 6.《二泉映月》是 A.古筝曲 B.琵琶曲 C.笛子曲 D.二胡曲 7.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 A.强、次强、弱 B.强、弱、次强 C.强、弱、弱 D.强、弱、强8.下列选项是德国作曲家的是 A.莫扎特 B.比才 C.柴可夫斯基 D.贝多芬 9.有“音乐神童”之称的是 A.舒曼 B.圣一桑 C.莫扎特 D.格里格 10.下列不是西洋乐器的是 A.小提琴 B.古筝 C.长笛 D.小号 11.“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主要伴奏乐器是 A.板胡 B.三弦 C.琵琶 D.锣

12.全班同学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形式是 A.对唱 B.齐唱 C.合唱 D.重唱13.下列属于吹管乐器的是 A.笛子 B.古筝 C.定音鼓 D.小板14.下列属于铜管乐器的是 A.钢琴 B.小提琴 C.大号 D.电子琴15.下列不属于人声分类的是 A.男声 B.女声 C.美声 D.童声16.下列力度记号表示中强的是 A.mp B.f C.mf D.ff 17.C大调音阶的基本音级有 A.5个B.7个C.6个 D.8个18.下列属于拉弦乐器的是 A.京胡 B.唢呐 C.笛子 D.锣19.下列属于民歌体裁的是 A.山歌 B.颂歌 C.进行曲 D.抒情歌曲20.下列是歌唱家的是 A.徐沛东 B.刘炽 C.宋祖英 D.孟卫东21.彩虹是红、橙、黄、绿、()、蓝、紫七色组成 A.白 B.青 C.粉 D.黑22.图案表现技法的元素是 A.刻、画、裱 B.画、剪、贴 C.点、线、画 D.都不是23.《向日葵》的作者凡·高是()人 A.荷兰 B.美国 C.中国 D.英国24.色彩的三要素指的是明度、纯度、() A.灰度 B.色相 C.暗度 D.亮度25.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最早的画在()上的绘画 A.纸 B.丝 C.竹 D.皮26.书法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A.飞扬 B.不对称 C.通透 D.平稳27.中国画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是 A.梅、兰、竹、菊 B.梅、竹、桃、菊 C.兰、荷、梅、菊 D.梅、兰、松、菊 28.《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作品 A.油画 B.板画 C.水粉画 D.水彩画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苗族鼓舞并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及一年一度的“鼓节”。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苗防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读浓义”的打鼓形式,多在晚间举行,有的可通霄达旦跳,历时四天三夜。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击不致夹,蹈不顿趾。翼不悠往,开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纤形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这段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其注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古《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

《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但只能说其大概。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如清代毕沅,阮元同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图四幅(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舞完全一样,这些虽不能足以说明汉代石刻就是苗族,但笔者认为苗族鼓舞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艺术有关;从地域来看,相传在很早以前苗族也是居住在河南、江西……等地,既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可以这样设想:今日苗族鼓舞既便不是先于汉代鼓舞,但也会与当时盛行一时的鼓相互影响,得以丰富和提高,才会保留这种形式至今。更说明鼓这种器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的劳动、战争、竞技、艺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鼓文化,记载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苗族民间故事 湘西有着几千年历史演进中积淀的传奇、异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那你知道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湘西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很久以前,大山里生活着一只母熊。她经过上千年的修行,终于修炼成精。成精后的母熊到处胡作非为,无非作歹。山里的动物们见了她,无不闻风丧胆。就连老虎们见了她也俯首称臣。因为熊精会法术,还会变成各种东西,一会儿变成一颗树,一会儿又变成一块石头。没有人知道她下次又会变成什么。 熊精经常出没在人类村子附近,因为她说村子里有非常美味的食物,那便是她常说的小孩,她说吃掉一个小孩,可以增加500年法力。于是,她经常想着法的去寻找那些善良的小孩。把自己变化成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欺骗小孩说是他们的外婆,要带他们回家,稍不注意的小孩上当之后,很快就会被吃掉。于是,村子附近就会经常徘徊着一个可怜的老奶奶。有聪明的小孩见了她撒腿便跑,熊精虽然厉害,却也害怕人类的猎枪。所以不敢轻易进入村子。 久而久之,大家都管她叫熊娘嘎婆。 一天,有一对姐妹要课行婆家去。但是外婆住的远,要经过一座山才能到。没想到在半路却遇见了熊娘嘎婆。熊娘嘎婆拦住两姐妹问:“妹子妹子,你们这是去哪儿?”

大妹回答:“我们行外婆家。” 熊娘说:“我就是你外婆啊!” 小妹说:“不是的,我外婆脸上有颗痣。”熊娘嘎婆反手变了颗羊屎沾在脸上说:“我脸上的也有颗痣呢!” “你不是,我外婆头上有个大髻子。” 熊娘嘎婆顺手抓了陀牛屎沾在头上,说:“我有个大髻子。” 于是,姐妹俩就相信了熊娘嘎婆,都非常的高兴。这时,熊娘嘎婆便要带姐妹俩去她家,聪明的大妹似乎察觉到去嘎婆家的路由点不对,就问:嘎婆,嘎婆,我们上次行你屋好像不是这条路。 “米有嘞(没有)就是这条路,是你记错了。“熊娘嘎婆欺负他们小没有当回事。 可是,聪明的大妹去过很多次外婆家,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记错。她本来就觉得在半路遇见嘎婆有点不对劲。开始怀疑嘎婆是熊娘嘎婆变得。想跑!可是年幼的小妹肯定会被抓住。所以,只有等机会再和小妹一起逃跑。 于是,两姐妹跟着熊娘嘎婆进了深山老林中“嘎婆”的家。下午做饭的时候,熊娘嘎婆杀了只鸡迷惑两姐妹。到了晚上,熊娘嘎婆和两姐妹围着火坑烤火,熊娘嘎婆对两姐妹说:“你们俩今晚谁要是跳过了火坑,就跟我睡一头,我给她吃好的,跳不过的就睡我脚那头,闻我的脚臭味。” 大妹假装跳不过去,小妹贪吃,一下子就跳过去了。 到了半夜,大妹醒了。忽然感觉脚那头湿湿的,就问熊娘嘎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