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6的乘法口诀优秀教案6的乘法口诀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能够正确、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等)。
教学难点:探究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至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个豌豆荚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个豌豆荚里都有6颗豆子,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豆子颗数和豆荚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6的乘法口诀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在教材中,没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来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前一段学习2——5的乘法口诀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编写口诀的经验。
能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加以运用。
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仍存在个体差异,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已经会背九九乘法口诀表了,但也有个别学生5以内乘法口诀还不够熟练。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例题表格等。
教学关键: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齐背1——5的乘法口诀。
2.口算训练3×5 4×3 2×4 5×4 4×45×3-5 3×3+4 2×3+8 2×2+9 5×5-6(独立完成后,指名先说口诀,再说答案。
第一课时:课题: 2、3的乘法口诀开县河堰镇中心小学低段备课组【教学目标】1、在教师帮助下,经历2、3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3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熟记2、3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聪和小丽播种的向日葵,一阵春雨过后,没过几天,种子发芽了,他们可高兴了。
看,多可爱的小苗,(出示主题图)[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师:看到图,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只有1棵幼苗的图片)生:发现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叶子,师: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叶子,幼苗上张开的叶子叫子叶,有1个2,怎样我们种的向日葵发芽了来列出乘法算式?生:1×2=22×1=2板书:1×2=22×1=2师:你能根据这两个算式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汇报,一二得二。
教师板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师:有1个2,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
(生齐读,再单独读。
)师:种子又发芽了,(出示有2棵幼苗的图片)每棵幼苗上有2片子叶。
是几个几?生:2个2。
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小组互相说一说,试着小组内编出乘法口诀。
(学生活动)生汇报,师板书。
板书;2×2=二二得四。
师: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师归纳: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有两棵幼苗,也就是有2个2,所以是2乘2,二二得四。
生齐读。
[设计意图]借助“一棵幼苗上张开两片子叶”引出2的乘法口诀,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也给学生渗透了植物学中的名词术语,实现学科的横向联系。
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有多少张贴画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含义,能独立整理6的乘法口诀,并与同伴交流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
难点:正确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师: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图,你发现了有多少张贴画?你是怎么知道的?二、体验感悟1、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2~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2、组织学生记忆6的乘法口诀。
3、用二种方法计算6乘7的结果。
三、实践应用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P79的第1题到第5题。
2、找朋友游戏,设计成卡片,分发给学生,是朋友的两人走到前台。
3、灵活应用,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算出用几个圈,再组织交流。
如学生没想出方法,师可适当引导。
四、课堂总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板书设计:有多少张贴画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6×7=42 六七四十二 6×8=48 六八四十八6×9=54 六九五十四教学反思: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研究。
前面学生已具备推导、编写口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本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
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第2课时一共有多少天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页。
2-6乘法口诀求商2说课稿设计理念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是呈螺旋上升的,每一堂数学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知识链条中的一环。
因此我们必须去寻找教材的编排结构和学生的经验结构,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教学流程。
只有这样才能瞄准知识的切入点,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让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
一.寻找教材的结构《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
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是《平均分》、《除法的含义》和《表内乘法》,对后续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和《笔算除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如之前表内乘法的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又直接影响后续口算除法、笔算除法的学习。
因此,我们必须瞄准本节课的切入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出一堂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数学课。
二.寻找学生的结构以生为本的课堂还要求我们不断去关注学生经验结构和心理结构,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必须知道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是什么?可能会存在的经验障碍是什么?如,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平均分,有了分物体的经验,并能用除法来解决,但是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算理是不理解的。
另一方面,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新鲜”的事物。
因此尽量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
不但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因此我对本堂课的思考是:如何探寻图与式的联系、如何正确理解除法算式的算理、如何拓展提升。
三.寻找教学的结构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定位。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信息窗1——《缝沙包—自主练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在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解决一些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6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对口令。
(复习6 的乘法口诀)
2、背一背(学生齐背)
二、填一填。
(出示小黑板)
一六得( ) ( )六十八 五( )三十
( )六十二 四( )二十四 六六( )
三、想一想,下列算式各用了哪一句口诀计算
6×3 2×6 5×3 4×2
5×6 1×6 6×6 6×4
四、出示小黑板
6×3 +6 2×6+6
4×6 6×3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一个是3个6加上1个6,就是4个6
4×6
第二个是2个6加上1个6,就是个6
6×3
小组讨论,说说后2个如何计算,自己是怎么想的?
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第五题的气球,学生观察后回答: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学生讨论算法?说说自己十怎么想的 ?
指名学生板演
6×2+3 6×3 -3 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六、课堂小结。
6的乘法口诀教案(精选5篇)《6的乘法口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
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板书:乘法口诀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5 ()()()()4、编5的乘法口诀。
(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 (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
(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
(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交流,完成板书。
三、拓展运用: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
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
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掌握了基本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但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求商时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2—6的乘法口诀熟练地求商;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难点: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提高求商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如购物、分配物品等;2.准备乘法口诀表;3.准备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例如,展示一幅分配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苹果,3个小朋友一共需要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呈现一个例子,如25÷5,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求商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答案,并解释解题过程。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
二年级数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案
编撰教师: 审核: 使用教师: 课前审核: 学生:
课题 6的乘法口诀 课时 2 上课时间 课型 练习课
学习目
标
1、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难点
及处理
方法
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学法指
导
引导、自主、尝试、讲解、练习
教学过程 使用教师调整栏
一、基本练习
1.复习6的乘法口诀
2、读口诀,写算式。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6 6×2 1×6 6×4 6×6
5×6 6×3 2×6 4×6 6×5
6×5-10 3×6+6 6×6-8 2×6+20
4、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5、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学生列式,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二、课堂练习
1、63页第5题。
先理解图意,说一说图的意思,独立列式解答。
2、第8题。师出示卡片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只要说出等于12就可
以。小组由组长出题,分组练习。
3、在()里填上“+”、“-”或“×”。
3()3=6 4()3=12 5()6=30
3()3=9 2()6=12 6()4=10
三、拓展练习
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说完后,列出算式,并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会的地方?
教学反
思
作业批
阅
补救措
施
辅导记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