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3 体温的调节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2
《体温调节》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数据分析、师生互动,能够说出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
(2)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能够说出体温的调节的过程(知道)。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相关生物学素养)(2)基本活动经验(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通过科学家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路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以不断地设置疑问来引出体温调节的课题,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分小组合作学、教学、互学、讨论学,并将小组的答案记录在纸上,推荐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出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合作.表达、分析、舞台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中枢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经讨论后解疑。
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一、引言教师讲述班级趣事。
吹牛皮同学对学霸同学炫耀说:“我去过南极!”学霸同学问道:“那你发现了什么趣事了吗?”吹牛皮同学说道:“我看到了一只企鹅和一条蛇在一起玩耍。
”“哈哈,你又在吹牛皮了!”请问你知道学霸怎么判断他在吹牛皮的吗?引出恒温动物及人类体温平衡调节。
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从表中得出什么结论。
(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体温调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人的体温及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意义;(2)能说出人在寒冷及炎热环境中的体温的调节的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四、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探索我们人体自身的奥秘。
首先,抬起你的手,用手背贴着你的额头,你有什么感觉?(教师同时示范)学生回答可能很多,教师注意纠正,用“热”不合适,用“暖” 。
提问:当然,我们的探索也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表述上,更要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你的额头会是暖暖的,根本上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一)人的体温同学们感觉到的温度是不是你的体温?师生共同分析总结: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口腔温度:369C -379C腋窝温度:36.7C - 37.7C直肠温度:36.0C-37.4C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二)体温的调节学生阅读教材P11-12 相关知识,并联系自身生理情况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1)人体是如何保持我们体温的相对恒定的?(2)人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3)人体的主要产热的器官是什么?(4)人体的主要散热的器官是什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2)人体内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3)人体的主要产热的器官是: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安静状态---内脏(肝脏)产热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2. 讲解:介绍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示例:展示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冬泳运动员如何维持体温;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解答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以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生物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如鸟类和哺乳动物;2. 探讨体温调节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体温调节;3. 讨论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如体温调节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的图像和动画;2.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定义和意义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a. 温度感受器的作用b.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c.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3. 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a. 实验设计b. 数据采集和处理c. 结果分析4. 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2. 难点: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调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
7.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和机制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实验方法是否清晰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中⽣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章第⼀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1.⼈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直肠温度最接近⼈的体温。
2.⼈的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体主要散热器官是⽪肤。
4.寒冷环境中,⽪肤⾎管收缩,⾎流量减少,减少散热;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激素增多,产热增多。
5.炎热环境中,⽪肤⾎管舒张,⾎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散热增加。
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其作⽤是促进肾⼩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常⽤直肠温度、⼝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
2.体温来源及恒定原理(1)⼈的体温来⾃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的热量。
(2)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肤。
3.体温调节过程(1)在寒冷环境中,⽪肤⾥冷觉感觉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肤⾎管收缩减少散热量;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了细胞的代谢⽔平,机体产热量增加。
(2)在炎热的环境中,⽪肤⾥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肤⾎管舒张,⾎流量增加,汗液分泌_增多,散热量增加。
4.⼈体体温恒定的⽣理意义(1)体温相对恒定是⼈体⽣命活动正常进⾏的必要条件。
(2)当体温过低或过⾼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丧失,⽣命活动也会出现严重异常。
⼆、⽔和⽆机盐的调节1.⽔和⽆机盐的来源和去路[填图](1)⽔的来源和去路:(2)⽆机盐的来源和去路:2.尿的形成(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单位肾⼩体?肾⼩球肾⼩囊肾⼩管(2)尿的形成过程:①⾎液经过肾⼩球滤过,进⼊肾⼩囊,形成原尿。
2.1.2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剂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体温的调剂方式。
2培育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培育识别、明白得图表的能力,培育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体稳态的基础知识,体温的调剂方式。
三、关键词:体温体温调剂中枢感受器四、导学进程导入:不管春夏秋冬,咱们的体温都维持37°C左右,这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进程不断和谐表现出的相对平稳。
机体是如何维持这种平稳呢?(一)体温相关概念1.体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温的表示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3.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的缘故通过完善的______________的调剂,使机体的________量和________量维持______________(二)体温调剂自学讨论,体温调剂的核心问题确实是产热与散热彼此平稳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烧量的呢?1.产热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热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散热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体温调剂进程:(1)严寒环境: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冷觉感受器兴奋→体温调剂中枢→减少、增加→(2)环境温度较高时:热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剂中枢→→试探:上述进程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剂对吗?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堂巩固(1)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正常进行的大体条件。
一、课题:生物高二苏教版新课标 2.2《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苏教版《人体的稳态》一节涵盖内容丰富,其中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A,而血糖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B。
这些知识与人体健康联系密切,一般可结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命题,可能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而本节内容为体温调节的知识点,具体讲的是人体自身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中如何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
首先了解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方式,明确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然后结合学生在寒暑天的自身体验,复习寒冷环境与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和调节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完整反射弧的书写。
三、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2. 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该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体温调节的过程及调节机制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很抽象,而寒冷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产热和散热的感性认识。
3.学生已经知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但对集体如何调节产热与散热的机制还不知道。
4. 学生对体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四、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体温的概念,来源。
2、解释体温的相对恒定。
3、探究体温的调节机制;描述体温的调节过程。